(共55张PPT)
资产阶级革命与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九课
课程标准: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1861俄国
农奴制改革
1689英国
君主立宪制
1776
美国独立
1861
美国内战
1789法国大革命
1870法国共和制
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0
意大利统一
1868日本明治维新
时空坐标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即资产阶级代议制,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专制独裁
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主要形式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德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美国)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法国)
概念解析:资本主义制度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是议会斗争的产物;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资产阶级
壮大
人文主义(启蒙思想)
资产阶级
革命
确立资本主义
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
扩展
思想武器
勾画蓝图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与扩展的根本原因。
脉络梳理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1.背景:
材料1: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国王于1215年签署《大宪章》。该法共63条,按照教会权利、财政、私法、行政、王室森林的顺序排列,主要部分是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国王臣属的基本权利。
——摘编自居正《论英国(大宪章)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1215年
1265年
1295年
1343年
《大宪章》
模范议会
等级会议
两院制议会
在13世纪英国确立了“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历史传统
材料一:16世纪以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中占据许多席位,他们一方面你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考虑,抵制国王征税;另一方面希望扩大议会的权利,从中为自己谋取更高的政治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国王与议会发生冲突势在必然。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首先起来反抗查理一世统治的,是苏格兰人民。当时苏格兰和英格兰虽然都由查理一世统治,但苏格兰内政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与英格兰是两个国家。查理一世把专制统治推行到苏格兰,引起苏格兰人民的愤怒,苏格兰贵族和资产阶级发动了反英战争,并于1639年攻入英格兰北部。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强大
一种是原来的封建贵族,但是他们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另一种是资本家,他们为了获得政治地位,出钱购买了贵族的头衔。
政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因)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早期启蒙思想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
①历史传统:13世纪英国确立了“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原则
②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逐渐壮大
③政治基础:英国封建专制,激化了社会矛盾
④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⑤导火索:1640年,为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过程:
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1640年,议会重开
1642年,内战爆发
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
1653年,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
1660年,王朝复辟,查理二世与继任者詹姆士二世加强专制统治
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邀请玛丽和她的丈夫威廉承袭王位。
1689年,
《权利法案》
4.特点:
克伦威尔(1599—1658)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杀了一个王,逐了一个王,请了一个王
不流血的政变
3.结果:
长期性、曲折性、渐进式、妥协性。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限制王权的条款: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立法权
征税权
军事权
集会权
选举权
权力中心:
国王
议会
第一次转移: 立法权由国王转向议会
(注意:此时国王还保留行政权)
统治方式:
人治
法治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构成:
君主
(贵族和教会代表,不选举,终身制)
英国国王
议会
(行政权)
上议院(贵族院)
下议院(平民院)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选举产生,任期五年)
(司法权)
(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政府)
议员每年开会八个月,需要财政支持,因此少有劳动人民。
对下院法案的一年延搁否决权。保留财政讨论权,审查下院法案,可以纠正其中的缺点流弊。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与完善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威廉三世死后,王位应传给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个女儿安妮。如果安妮没有直接的继承人,在她死后,王位应传给斯图亚特王朝的远亲——德国汉诺威选帝侯。(为了防止安妮去世后王位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后代,光荣革命的成功将功亏一篑。于是,1701年,议会颁布了《王位继承法》,限定了王位继承顺序和宗教信仰,
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
把王位继承、任命法官等重大权力都掌握在议会手中
否定了君权神授,进一步限制王权
1、1701年《王位继承法》
2.发展完善:(1)责任内阁制
内阁的起源:国王召集召开内阁会议
国王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第一任首相,形成下院多数党领袖任内阁首相并组阁的惯例(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不懂英语的英国国王”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对英国事务也不是很了解,并且不懂英语,无法在内阁会议上同阁员们讨论问题、交换意见,因此,乔治一世不愿参加内阁会议,便放手让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己什么也不管。乔治二世和他的父亲一样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连续两个外国国王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来发展良机,内阁制由此成形。
第一个首相
由于乔治一世不愿出席内阁会议。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一个人来主持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与完善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发展完善:(1)责任内阁制
形式任命
提请国王
多数组阁
任命世袭
监督
负责
司
法
独
立
国王
议会
内阁
上院
(贵族院)
下院
(平民院)
1、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国王:统而不治,国家元首,最高权力象征;
3、议会:权力至上,是国家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
4、内阁:内阁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国家行政权和立法创意权。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选举。
5、三制合一: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的混合物。
行政权由国王转向内阁
相互制衡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与完善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政党制度的演变:
托利党
1832年
辉格党
保守党
自由党
保守党
工党
土地贵族
国教僧侣
新贵族
城市商人
金融家
20世纪初
贵族
其他阶层
工商业
资产阶级
保守党
自由党
工人阶级上层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工党标志——红玫瑰
保守党的两位重要领袖
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
有利于相互竞争,相互监督和制衡,实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知识扩展
中等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工人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年满30岁的妇女获得选举权
实现21岁以上成年公民普选权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1832年
1867年
1884-1885年
1918年
1928年
政治权利由贵族转向工业资产阶级
1832年议会改革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三制合一(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的混合体)
2、国王统而不治(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3、议会权力至上(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中心)
4、内阁是核心(掌握行政大权,内阁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领导者)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材料1: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的新的文明。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2:国史学家柯麦芝说:“成百的国家,无论是新国家还是老国家,都选择了英格兰的议会制度。”
①政治:保障资产阶级统治,避免专制独裁,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有效调节了国内政治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世界: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提供了一种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发展的范例。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材料1: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北美殖民地不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在这块广阔的大陆上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民族意识的不断滋长,他们渐渐地对母国的高压掠夺政策产生不满……法国借北美独立战争之机大力援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
——摘编自王晓辉《美国独立战争对英法争霸的影响》
材料2:英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措施,公布了“糖税法”、“驻兵法”、“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其目的是为了将英国繁重的税收负担转嫁到美利坚殖民者身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3:在独立前的100多年中,他们也不断地从欧洲先进思想中汲取滋养。......在英、法启蒙思想的熏陶下,在北门殖民地上也产生了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1.背景: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①经济: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②政治: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利坚民族形成及意识的觉醒。
④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根本原因:英国对北美的殖民剥削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2.过程:
莱克星顿的枪声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
约克镇大捷
取得决定性胜利
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75.4
1776.7
1781.9
1783.9
1777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组建大陆军,由华盛顿领导
3.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民族独立运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
①实现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了先例。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民主共和制(政体)和联邦制(国家结构)
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过程中,北美英属十三个殖民地结成了同盟,创建了邦联制体制。邦联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各邦拥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力,没有全国统一的宪法、军队与财政,邦联政府集中行使的权力极为有限。邦联制下各州仍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国家统一与资本主义发展。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1、《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1)联邦制:
国家结构:联邦制
政体:民主共和制
邦联制 联邦制
含义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几乎无权
权力很大
各项大权(最高权力)
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自治权
邦联邦联,邦大于联;联邦联邦,联大于邦
松散的国家联盟
若干个单位(邦、州等)组成的统一国家
联邦政府拥有外交、国防、发行货币、制订根本大法等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州政府的官员由各州自行选举产生,联邦政府无权任命州长或州级官员。
——《1787年美国宪法》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1、《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三权分立:
总 统
国 会
最高法院
美国联邦政府
行政权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权力广泛,可任命官员,缔结条约,但需国会批准。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
参议院
立法权
司法权
众议院
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
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
九名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产生,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平衡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利益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总统
国会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行政权
立法权
分权制衡
联邦法院
司法权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弹劾、审判总统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2、《1787年宪法》的原则: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掌握最高权力,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联邦制原则
(中央集权)
联邦政府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中央与地方、上院与下院、大州与小州的制衡。
分权制衡原则
总统和议员都由由民选产生。
人民主权原则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3、《1787年宪法》的评价:
材料1: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基石,而不是完整的大厦。或者说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 威尔逊
材料2:各州(有选举权的)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 (指黑人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由人总数……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1787年宪法》
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评价美国的1787的宪法
进步性 :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3)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中央和地方(联邦制)之间、大小州之间(参议员各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取)、南北方之间(保留南方的奴隶制度,黑人按3/5折算计入人口总数)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示范。
局限性:
(1)不承认妇女、印第安人和黑人拥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从而给这部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没有反映人民的基本权利;
(2)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3、《1787年宪法》的评价:
宪法修正案
1791年:规定公民若干权利
1865年:废除奴隶制
1870年:选举权不受肤色、种族限制
1920年:给予妇女选举权
1920年:实现普选权
自1787年宪法颁布后,先后提出了27条宪法修正案
知识扩展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4、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共和党
北方工商业主
1828年
民主党
南方种植园主
1854年
(1)形成:
(2)确立:
(3)特点:
(4)本质:
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三)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背景: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
关税
西部领土建州
奴隶制
提高
降低
蓄奴州
维护
废除
自由州
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矛盾不可调和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三)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2.过程:
内战爆发
颁布《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内战结束
1861
1862
1862
1865
3.实质: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4.评价:
积极:①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②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③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
④为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基础。
局限:黑人仍备受歧视(种族歧视)。
《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西部的开发。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黑人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宅地法》:年满21周岁的美国公民,只要缴纳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160英亩,将近一千亩的土地。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一)法国大革命(1789—1875年)
1.背景
材料一:18世纪末,法国的工场手工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外贸易额也大幅增长,1716—1789年出口额增加了大约154%。但是,法国陈旧的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专制王朝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日益加重对金融界和工商业的盘剥和勒索,国内关卡林立。此外,行会制度,贸易垄断制度也很盛行。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当凯旋的志愿者们无比兴奋地宣传美国时,也预示着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正如当时一家报纸所说:“在帮助美国13州夺取自由之时,我们也在为夺取自己的自由做准备。”
第二等级:贵族
第一等级:教士
第三等级:
资产阶级、城市贫民和广大农民
法国的等级制度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
18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
日益壮大的法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
启蒙思想的影响;
受美国独立战争并确立民主共和制的鼓舞。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一)法国大革命
2.过程
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了象征专制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
1791年
颁布宪法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75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
1789年8月,议会颁布了《人权宣言》
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1815年,在欧洲各国联合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
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制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成为许多国家编撰民法典的蓝本
特点:曲折性;艰难性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一)法国大革命
4.意义
①对法国
推翻法国封建专制统治
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②对欧洲
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斗志
3.性质
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三、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二)法国民主共和制
①经济:工业资本主义落后,资产阶级力量弱且派系多,小农经济长期存在;
②政治:法国封建势力强大;
③思想:君主观念根深蒂固;
④外因: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
思考:法国共和之路为何举步维艰?
1.确立:
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
曲折性
艰难性
三、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二)法国民主共和制
(立法权)
(行政权)
议会选举产生
对议会负责
议会
总统
内阁
任命(众议院同意)
参议院(间选)
众议院(普选)
副署
经参议院同意可以解散众议院
(行政权)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掌握行政大权。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君主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法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
2.结构:
3.政党制度:
司法独立,审判总统
拓展提升: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根本原因
开始标志
起止时间
领导阶级
重要文献
政体
性质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
1640-1688年
1789-1794年(高潮结束)
1775-1783年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资产阶级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民族解放运动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材料:19世纪,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制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此同时,长期在农奴制压迫下生活的广大人民为了摆脱被奴役的地位,掀起了大规模反对农奴制的革命斗争。国内掀起了废除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新思潮,与工农运动相呼应。1853-1856年,落后的俄国与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之间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俄国遭到惨败,充分暴露了政府的无能和农奴制度的腐朽,也使俄国统治者猛然惊醒,他们意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发展本主义工业,才能使俄国走上强大的道路。
1、经济: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3、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矛盾(直接原因)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农奴制改革
(二)开始标志:
1861年3月3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二一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三)主要内容:
1、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通过赎买得到土地;解放后的农奴受到村社的管理。
2、其他改革: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刺激工业发展等。
(四)评价:
积极: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消极: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
亚历山大二世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意大利统一
(一)背景:
19世纪中期,意大利分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
①1861年,意大利经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三)意义:
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促进了意大利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②但由于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在政治上、经济上保留着封建残余。
②通过收复失地,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德意志统一
(一)背景:
①19 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
②德意志分裂状态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③普鲁士强大的军事力量(铁血政策,俾斯麦)
俾斯麦: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工业/武器与军队)和血(战争)。
(二)过程:
1870年普法战争
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
1864年:普奥对丹麦
1866年普奥战争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德意志统一
(三)结果: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结构是联邦制)
议会
皇帝
宰相
国家元首
各项大权
帝国议会
成年男子
作用很小
联邦议会
各邦代表
有决定权
任命
负责
召集解散
法案批准
担任议长
政府首脑
有行政权
立法权
材料:“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
思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有何特点
②立宪为虚,专制为实
①行政权和立法权没有真正分离
③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德意志统一
知识补充:德意志国家结构是联邦制
①中央: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大权
②地方: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由22个邦和三个自由市组成,帝国中央拥有大权,各邦失去原有独立主权,保留一定自治权,成为地方自治单位,但地位不平等(美国联邦制下大州小州地位平等)
美国 1787 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德意志统一
(四)评价:
材料1:德国是由容克地主(封建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并建立起代议制的,因此它很自然地保留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并在统一后推广到整个帝国的境内。
材料2:德国的经济如同俾斯麦的杠上动作一样,迅速腾飞——1880年德国的工业产值超越了法国,居欧洲第二。
局限: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具有浓厚的专制 和军国主义色彩,最终将德国和别国人民推入战争的深渊。
积极: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
总结提升:英法美德四国政体比较
项目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标志
政体 行政权
立法权
权力中心
特点
相同点 认识 1689年
《权利法案》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1787年
《联邦宪法》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内阁、首相
皇帝、宰相
总统
总统、内阁
议会
议会
国会
议会
议会
皇帝
总统
议会
君主虚位
议会至上
专制是实
立宪是虚
三权分立
制约平衡
参议院、总统相互牵制
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都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都实行政党制度
虽然欧美代议制有着个性和共性的差异,有的还不完善不彻底,但是人类追求民主过程中的一大成果,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的进步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日本明治维新
(一)背景:
材料1:幕府拥有约占全国领土1/4的直辖领地,其余土地则分封给260余个大名作领地,建立藩国……在幕藩统治下,日本实行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居民被划分为士、农、工、商4个等级。……自18世纪后半期起,日本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2:从1633年起,德川幕府曾5次发布“锁国令”,使日本成为闭关自守的国家。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事件,迫使日本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后又同英、法、俄、荷等国签订类似不平等条约,被迫打开了国门。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黑船事件
倒幕运动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日本明治维新
(一)背景:
①内忧:幕藩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②外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③前提:1868年推翻幕府统治,天皇掌握实权。
日本明治天皇
(二)内容:
②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模仿西方,废除武士集团垄断军队的特权,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常备军。
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各种政策和国库资金,以军工企业为主导,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经济。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
①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日本明治维新
(三)内容: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积极:推动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3、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使日本很快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③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1889年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的地位。
④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成为天皇权力的代行机构。
(四)评价:
总结提升
国家 时间 方式 制度 完善民主的特点
英国 1640-1689 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 君主立宪制 和平渐进的改革
法国 1789-1875 资产阶级革命 共和制 艰难曲折;血腥暴力
美国 1775—1865 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共和制 稳定和创新
俄国 1861 农奴制改革 沙皇专制 沙皇传统;封建残余
日本 1868 明治维新 君主立宪制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德国 1864—1871 国家统一 君主立宪制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意大利 1861—1871 国家统一 君主立宪制
先激进后温和(英)
激进的革命(美、法)
温和的改革(俄、日)
战争统一(意、德)
总结提升:评价资本主义制度
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
③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④其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世界意义。
进步性
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
①对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权利;
②对外,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局限性
1、1924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 )
A.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
B.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C.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
D.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执政党内阁一旦受到不信任案,或者提请辞职,或者要求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结合选项内容可知选B项;执政党政府否决谴责动议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A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权进行裁决,故排除C项;不信任案是针对执政党政府,并没有违宪一说,所以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D项。
B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2.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
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解析】新宪法未对诸州的权力做出明确的界定,而联邦政府权力却较小,反映出当时没有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衡。而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界定,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故选择C项;各州保留的权力主要是决定和处理本州本州范围内公共事务的权力,没有“主权”,排除A项;麦迪逊反对邦联制度,主张实行联邦制,排除B项;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同时,还要限制地方的权力,因此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
C
3.19世纪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继任,支持俾斯麦的政党联盟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失败,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国
A.议会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B.皇帝个人权力强大
C.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D.分权制衡体制成熟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的政体是二元君主立宪制,其中皇帝是国家的中心,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因此当帝国宰相俾斯麦与德皇威廉二世意见相左时,俾斯麦被迫辞职,此事件反映的是皇帝个人权力的强大,B正确;德意志帝国议会受到政府控制,且材料未涉及议会对政府的监督,A排除;俾斯麦和威廉二世在对外政策虽然不一致,但是这仅是材料的表象,材料强调的是皇帝个人权力过大,C排除;德意志帝国的民主政治并不完善,因此分权制衡体制成熟的说法错误,D排除。故选B。
课堂练习
B
4.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 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
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 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解析】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主张共和政体的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此时保王党势力强大,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代议制度曲折发展,故C正确;这体现不出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故B错误;材料只涉及总统和议会的关系,故D错误。
C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