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四
【课 型】
单元整理课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梳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
3.指导学生积累神话故事中有神奇感的四字成语,由词语联想到神话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
4.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5.熟读、背诵古诗《嫦娥》,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
3.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积累神话故事中有神奇感的四字成语,由词语联想到神话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
2. 熟读、背诵古诗《嫦娥》,激发孩子们积累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总结所学神话故事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交流平台,点名逐条读。
总结:神奇的想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神话表达对世界的认识便是神话的特点,同学们以后多多阅读神话故事,在阅读中感受神话的特点。
二、识字加油站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1.教师领读词语。
2.出示词语学生自读。
3.点名读第一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花”字组成的词)
4.点名读第二组词语,讨论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花的名称)
5.分享识记这些生字的好方法。
6.课件出示9个生字。集体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三、词句段运用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阅读神话故事时经常会读到一些充满神奇感的四字成语和句子,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们的魅力吧!
(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1.谈谈由这些成语联想到的神话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
2.交流讨论成语的意思,教师点拨。
3.你还知道哪些能让你联想到故事或人物的词语?
过渡:感受完成语的神奇,我们再来体会一下神话故事中句子的魅力吧。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3个句子)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1.说说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点?
2.你在其他神话故事中,也读到过让你感到神奇的情节吗?和同学交流。
四、日积月累。
过渡:同学们,很多神话故事中我们熟悉的人物也是诗人创作的素材。《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想必同学们都不陌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就与嫦娥有关。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不会读的字做好标记。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字词的读音。
3.点名读。
4.教师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5.课件出示注释。
深:暗。
长河:银河。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6.品读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1)这个夜晚,作者睡着了吗?哪句诗写出了他此刻看到的景。
诗人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
学习: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惆怅无眠的李商隐望着高挂夜空的明月,他仿佛看到了谁?
你感受到嫦娥此时是什么心情?你从哪些字或词中读出了她的心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想要读懂一首诗,离不开对该诗创作背景的了解
课件出示《嫦娥》的创作背景,教师讲解。
作者终身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805年)开始,到唐宣宗时期(846年)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牛李党争的实质就是太监当权,本诗就是讽刺太监当权的黑暗、讽刺宪宗的皇权旁落。
(4)李商隐这夜夜难眠的心似乎只有深居广寒宫里孤独的嫦娥能读懂,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齐读全诗。
(自由背诵——检查——奖励)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神话的特点
成语 (人、故事)
《嫦娥》
【教学反思】
本案例优点 语文园地是连接知识与方法的纽带,又是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运动的桥梁。能力的形成必然是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巩固,在语言运动中内化生长。纵观本园地,真正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生活中去。
“交流平台”中的伙伴对话告诉我们“神话”的魅力,进一步认识神话的特点: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人物个性鲜明、神话身上载着人类的希望和期待。
“识字加油站”很简单,也很有趣,学生很喜欢,并且轻而易举就掌握了。
“词句段运用”是本园地的重点,教师设计了多种学习方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掌握了神话故事中的成语以及神奇的情节,增加对神话故事的喜爱。学习过程当中,先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和交流,在各自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小组进行总结发言,用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并总结。这一关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现新知的能力 。
本案例建议 “识字加油站”这样编排不应该是如此简单,它是想借助这样一个有趣的练习,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妙处。这道题目并不需要过多的理解和运用,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读这些词语,它们“妙”在何处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