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试题: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打包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试题: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打包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8 14:51:28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根据《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
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
D.出现“礼崩乐坏”的迹象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注重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和后世的选官制度中的察举制类似,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到诸侯国,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是针对各级贵族的,材料中是对平民进行考核,排除C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迹象出现,排除D项。
2.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反映了再也没有世卿世禄的基础,故选A项。春秋以来宗法制逐渐瓦解,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勾结
和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D排除。
3.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 )
A.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
C. 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
【答案】A
【解析】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卿世禄制
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A项正确;平民流动性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
4.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答案】B
【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爵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秦汉新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官员来源的单一通道,为普通阶层民众向官僚阶层转变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官僚秩序的巩固,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的察举制并没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
6.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 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代表门阀士族的世家大族在两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皇权与门阀势力在争夺国家权力中斗争激烈,故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已经近代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可知,监察官员与刑部官员一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体现了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故A项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8.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  )
A.体现地域差异
B.严格等级出身
C.统一选拔标准
D.确保公平公正
【答案】 C
【解析】由题干的“王者无外,天下一家”“不问东西南北之人”“惟材是择”可知,欧阳修主张科举制应该把选拔的标准统一,就是“惟材是择”,而不考虑地域、等级出身等,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公平主张,故D项错误。
9.《明史·职官志》称:“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
A. 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 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 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 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答案】B
【解析】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代替皇帝决策与材料中“大事奏裁”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但“大事奏裁”说明其监察权力的不独立、不完整,实际上只是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项正确; C项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不符,故错误; D项与材料中“小事立断”不符,故错误。
10.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故A错误;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C、D两项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文帝纪》写道:“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 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
《后汉书·卓茂传》写道:“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李贤注:“《汉书》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晋书·隐逸传·陶潜》写道:“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材料二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摘编自马举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汉晋的督邮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历史作用。
【答案】(1)评述:督邮是汉代到魏晋时期各郡的重要属吏;当时把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督邮的设立,一方面有利于郡守了解下情,督促地方恪尽职守,另一方面由于督邮位卑权重,往往容易凌驾于地方官吏之上,出现弄权现象。
(2)发展: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扩大职权,增强其独立性;创设六科给事中,纠察六部官吏
的违法事件;颁布《钦定合规》,完善监察法规。
作用: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发展与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社会的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
【解析】(1)根据材料一“郡太守遣都吏( 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督邮的职能、督邮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等方面简要评述汉晋的督邮制。
(2)根据材料二“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即可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稳定统治、反腐斗争等方面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历史作用。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根据《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
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
D.出现“礼崩乐坏”的迹象
2.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3.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 )
A.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
C. 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
4.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6.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 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7.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已经近代化
8.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  )
A.体现地域差异
B.严格等级出身
C.统一选拔标准
D.确保公平公正
9.《明史·职官志》称:“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
A. 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 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 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 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10.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文帝纪》写道:“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 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
《后汉书·卓茂传》写道:“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李贤注:“《汉书》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晋书·隐逸传·陶潜》写道:“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材料二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摘编自马举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汉晋的督邮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历史作用。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选择题
1.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任免,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这表明( )
A.英国实行君主专制
B.英国国王权力至上
C.英国官员服务国王
D.借鉴中国选官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官员与国王的关系。 根据官员“被视为国王的仆人”可知,当时英国的官员服务于国王,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D排除。
2.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重要官员的任免由议会多数党掌握,盛行任用私人。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 )
A.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
B.分裂割据势力的出现
C.“天赋人权”思想的出现
D.国王的个人喜好受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重要官员盛行任用私人,容易导致营私舞弊,A项正确。重要官员盛行任用私人与割据势力形成无关,B项错误;材料现象无法导致天赋人权思想的出现,C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错误。
3.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大生产,导致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政府除了管理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外,还加强了对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确立强大王权的必要
B.建立职业官僚体系的必要
C.政府职能扩张的需要
D.国家管理职能的扩展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为应对政府职能扩张和国家管理职能扩展,需要建立职业官僚体系,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属于现象本身,故排除。
4.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 )
A.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B.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 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可知,19世纪中期文官依赖于政党;根据“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可知,美国文官摆脱了对政党的从属关系,这种变化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B项正确。A、D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5.19世纪初,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英国设置文官旨在( )
A.保持政局的持续稳定
B.充分体现资产阶级的民主
C.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
D.切实落实主权在民的理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的设置是为 了在政党更替的时候保持政局的稳定,A项正确。B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6.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老板经常变化,干具体活的人基本不变!”这体现了文官制度的特点是( )
A.文官职务常任原则
B.考核公平公正原则
C.可以终身任职原则
D.人人生而平等原则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老板经常变化,干具体活的人基本不变”可知,文官不受党派影响, 长期任职,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考核公平公正原则、终身任职原则、人人生而平等原则,故BCD排除。
7.1853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政府的官吏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撰写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政府管理职能膨胀,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但当时的文官制度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所以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这是该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内阁地位发生变化不是该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该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民众科学素养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该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8.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官吏的任用一直沿用“恩赐官职”,革命后出现了所谓“政党分肥制”,导致腐败泛滥、行政效率低下。19世纪中叶,政府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物日益复杂,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至此,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最终确立。由此可知,促成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最终建立的重要推动力是( )
A.革命斗争
B.工业革命
C.政党政治
D.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更多的权利,打破贵族控制政治的局面。而文官职位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所以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的重要推动力是工业革命,B项正确。ACD都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9.美国1883年颁布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
( )
A.有违民主选举的精神
B.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C.有利于良好政治环境的形成
D.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借鉴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文官制度条例》的规定可知,这些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文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中的腐败现象,提高了文官的素质,激发了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及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有利于良好政治环境的形成,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 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的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答案】C
【解析】文官不介入党派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继承原有的政治制度和措施,不受党派竞争的影响,C项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文官制度并不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分权制衡的特征,故D排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文官制度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此之间和之后的一段时间,政府官员的录用方法以封建色彩浓厚的“恩赐官职制”为主。进入19世纪,政党政治的兴起带来了文官任免的“政党分肥制”……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并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
——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材料二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建立于100年前的传统文官制度显得力不从心。1968 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为时20周的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政策制定、财政管理等。30-40岁左右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再次,变“封闭结构”为“开放结构”,取消“六等级制”,代之以职类为基础的“三类制”,即行政类、专家类、秘书类。最后,完善退休制度,严格掌握养老金的发放,奖励功绩优异者,惩处功绩不佳者。
——摘编自施炜、朱诗华《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新编》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其体现的共同价值取向。
【答案】(1)背景:
19世纪:历史因素: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传统文官制度滋生贪腐且效率低下;现实因素: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政府职能扩大;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历史因素:原有文官制度忽视专业人才、内部流动性差、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实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使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新技术手段,科技成果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政府干预涉社会各个方面,战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社会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
(2)特点:
19世纪: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文官常任、政治中立;突出通才。
20世纪:行政管理更专业;人才选拔更开放;突出激励机制。
共同的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率。
【解析】(1)19 世纪:可分别从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分析,历史因素根据材料一“政府官员的录用方法以封建色彩浓厚的恩赐官职制为主”“政党分肥制”“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概括归纳;现实因素可分别从19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20世纪:分别从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分析,历史因素根据材料二“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建立于100年前的传统文官制度显得力不从心”“行政类、专家类、秘书类”“奖励功绩优异者,惩处功绩不佳者"概括原有文官制度的弊端;现实因素根据20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分析。
(2)19世纪特征根据材料一“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 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必考科、选考科目任选6门”概括归纳。20世纪特征根据材料二“开放结构”“代之以职类为基础的‘三类制’,即行政类、专家类、 秘书类”“奖励功绩优异者,惩处功绩不佳者”分析概括。共同的价值取向:根据文官产生的途径以及奖惩措施得出共同的价值取向——公平;根据文官考试和学习科目以及以职类为基础的专业化趋势得出共同的价值取向——效率。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选择题
1.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任免,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这表明( )
A.英国实行君主专制
B.英国国王权力至上
C.英国官员服务国王
D.借鉴中国选官制度
2.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重要官员的任免由议会多数党掌握,盛行任用私人。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 )
A.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
B.分裂割据势力的出现
C.“天赋人权”思想的出现
D.国王的个人喜好受限
3.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大生产,导致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政府除了管理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外,还加强了对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确立强大王权的必要
B.建立职业官僚体系的必要
C.政府职能扩张的需要
D.国家管理职能的扩展
4.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 )
A.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B.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5.19世纪初,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英国设置文官旨在( )
A.保持政局的持续稳定
B.充分体现资产阶级的民主
C.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
D.切实落实主权在民的理念
6.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老板经常变化,干具体活的人基本不变!”这体现了文官制度的特点是( )
A.文官职务常任原则
B.考核公平公正原则
C.可以终身任职原则
D.人人生而平等原则
7.1853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政府的官吏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撰写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8.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官吏的任用一直沿用“恩赐官职”,革命后出现了所谓“政党分肥制”,导致腐败泛滥、行政效率低下。19世纪中叶,政府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物日益复杂,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至此,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最终确立。由此可知,促成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最终建立的重要推动力是( )
A.革命斗争
B.工业革命
C.政党政治
D.思想解放
9.美国1883年颁布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
( )
A.有违民主选举的精神
B.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C.有利于良好政治环境的形成
D.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借鉴
10.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 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的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文官制度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此之间和之后的一段时间,政府官员的录用方法以封建色彩浓厚的“恩赐官职制”为主。进入19世纪,政党政治的兴起带来了文官任免的“政党分肥制”……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并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
——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材料二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建立于100年前的传统文官制度显得力不从心。1968 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为时20周的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政策制定、财政管理等。30-40岁左右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再次,变“封闭结构”为“开放结构”,取消“六等级制”,代之以职类为基础的“三类制”,即行政类、专家类、秘书类。最后,完善退休制度,严格掌握养老金的发放,奖励功绩优异者,惩处功绩不佳者。
——摘编自施炜、朱诗华《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新编》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其体现的共同价值取向。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 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
堂出身为优。”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 )
A.废除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B.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
C.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
D.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 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余……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可知,学堂的推进和开展受到了科举制的阻碍,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
错误。
2.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 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留学生”“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A项错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项错误。
3.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教育近代化起步
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丁文江从英国留学归来并参加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体现了传统因素与近代教育的融合,说明当时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D项正确。A项发生在洋务运动期间,错误;B项内容材料未体现,排除;科举制度在1905年已经废除,C项错误。
4.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 )
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
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
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可知,这不利于选拔人才,因此要与选举考试相结合,D项正确。八股取士在清朝末年已经废除,A项排除;孙中山认为现行的选举制有弊端,但他并未主张废除选举制,B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5.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发( )
A.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
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
D.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
【答案】C
【解析】文官法的颁布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政治近代化,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错误。
6.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这反映了( )
A.北洋政府没有文官选拔制度
B.北洋政府文官选拔存有弊端
C.郁达夫志大才疏,无真才实学
D.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人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选拔存在弊端,B项正确。根据材料“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可知,北洋政府有自己的文官选拔制度,A项错误;根据材料“学富五车的郁达夫”可知,C项错误;单凭郁达夫的个例不能说明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的人才,D项错误。
7.1914年10月,文官高等委员会经甄别核准,给鲁迅颁发了教育部佥事合格证书。对鲁迅进行甄别的原因是( )
A.鲁迅反对北洋政府统治
B.鲁迅属于已任在职文官
C.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要求
D.鲁迅文官考试未获通过
【答案】B
【解析】北洋政府时期的甄别主要是针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甄别决定其能否留任,B项正确。A项不符合甄别的要求,错误;材料与文官考试制度无关,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文官考试,D项错误。
8.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湖南军阀何键(湖南醴陵人)选人是“非醴勿听,非醴勿用”,阎锡山(山西五台人)则是“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体现了( )
A.文官选任制度的随意性
B.军阀用人无视选任制度
C.宗法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D.国民政府没有统一全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军阀重用家乡 人,无视国家选官制度,B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文官选任制度具有严密性,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域关系,不是血缘关系,C项错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D项错误。
9.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 )
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党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
10.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B项正确。A、C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答案】(1)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2)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一“清末新政……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危机、科举改革、新式学堂、留学潮、民国政治等方面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2)意义,根据材料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事制度、人才选拔、干部队伍等方面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 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
堂出身为优。”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 )
A.废除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B.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
C.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
D.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
2.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 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
3.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教育近代化起步
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4.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 )
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
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
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
5.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发( )
A.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
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
D.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
6.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这反映了( )
A.北洋政府没有文官选拔制度
B.北洋政府文官选拔存有弊端
C.郁达夫志大才疏,无真才实学
D.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人才
7.1914年10月,文官高等委员会经甄别核准,给鲁迅颁发了教育部佥事合格证书。对鲁迅进行甄别的原因是( )
A.鲁迅反对北洋政府统治
B.鲁迅属于已任在职文官
C.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要求
D.鲁迅文官考试未获通过
8.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湖南军阀何键(湖南醴陵人)选人是“非醴勿听,非醴勿用”,阎锡山(山西五台人)则是“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体现了( )
A.文官选任制度的随意性
B.军阀用人无视选任制度
C.宗法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D.国民政府没有统一全国
9.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 )
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
10.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