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对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从理论上为秦的统一做出了合理解释
C.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河
D.是一种迷信和糟粕,没有实际价值
【答案】A
【解析】“敬天保民”思想是商周之际提出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符合其特定的历史条件,A项说法正确;“敬天保民”思想与秦的统一无关,故B项错误;“保民”体现了重民之意,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无关,故C错误;这种思想虽有迷信成分,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D项说法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题意相符,故选C项。
3.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德治,但没有明确反对法治,故A项错误;他们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故B项正确;德治就是他们治国的明确标准,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治国方略,与人伦秩序的规范无关, 故D项错误。
4.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成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答案】A
【解析】子产“铸刑书”揭开了法律的神秘面纱,增加了法律公平性。A项的意思为不管远近亲疏和出身的高低,在法律面前都一视同仁,故A项正确;B项说明大自然是有规律的,与题意不符;C项与礼制有关,不符合题意;D项涉及的是臣子对君主的态度,不符合题意。
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根深蒂固;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与宗族利益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说明这一时期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答案选择D项。
6.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是法家思想;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影响汉代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家思想的内核
【答案】A
【解析】材料“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儒家在力图适应政治需要,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7.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答案】A
【解析】材料“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表明汉代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所以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皆排除。
8.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是其儒家化,原因不包括(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相关工作
C.儒家思想主导了对律令的解释
D.儒家思想的地位与律令相同
【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所以儒家与律令的关系日益密切,A、B、C三项都是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但是儒家思想和律令相比,其地位是不会相同的,从当时情况看,前者的地位应是优于法令地位的,故D项说法欠妥,符合题意。
9.乡约制度是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乡约制度自古有之
B.乡约制度具有法律效力
C.乡约制度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世风
D.乡约制度代表最高统治者的意志
【答案】C
【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说法不准确,只有成为法律实施载体时,它才可能具有法律效力,排除;乡约制度本身就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故C项正确;乡约制度最初与最高统治者无关,D项错误。
10.明清时期的乡约与宋朝相比,发生的重要变化是( )
A.失去了教化作用
B.以民间组织为主
C.逐渐与法律合流
D.没有了约束力
【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的乡约并没有失去了教化作用,故A排除;明清时期的乡约以政府组织为主,故B排除;明清时期的乡约逐渐与法律合流,故C正确;明清时期的乡约有约束力,故D排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
合一”与〈南赣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答案】(1)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2)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解析】(1)观念,根据材料一“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权力与执法的关系、法律与人伦的关系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各国变法图强、法律地位、宗法观念、儒家伦理思想等方面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价值,根据材料二“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风气、社会矛盾、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对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从理论上为秦的统一做出了合理解释
C.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河
D.是一种迷信和糟粕,没有实际价值
2.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3.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4.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成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6.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是法家思想;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影响汉代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家思想的内核
7.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8.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是其儒家化,原因不包括(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相关工作
C.儒家思想主导了对律令的解释
D.儒家思想的地位与律令相同
9.乡约制度是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乡约制度自古有之
B.乡约制度具有法律效力
C.乡约制度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世风
D.乡约制度代表最高统治者的意志
10.明清时期的乡约与宋朝相比,发生的重要变化是( )
A.失去了教化作用
B.以民间组织为主
C.逐渐与法律合流
D.没有了约束力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
合一”与〈南赣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罗马帝国的重要意义,即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故选D项;法官不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A项错误;材料也不是强调“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B项错误;罗马法官也没有建立罗马帝国,C项错误。
2.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 )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基础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故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斗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导的,故A项错误;奠定了“万民法”基础的是公民法,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错误。
3.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3条款中除第6条外,都是重申议会“自古就有的权利”。据此判断( )
A.英国议会制度开始于《权利法案》的颁布
B.英国议会的权力在此法案颁布后发生了重大变化
C.“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能直接建立常备军
D.此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力完全被议会剥夺
【答案】B
【解析】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拥有了立法权等重要权力,开始超过国王,故B项正确;从材料“议会‘自古就有的权利’”可知,英国议会制度早于《权利法案》的颁布,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批准,不得组建常备军,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还保留一定的行政权,故D项错误。
4.《人权宣言》的进步意义最主要体现在( )
A.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宣扬人生来是自由的,权利是平等的
D.表达摧毁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答案】D
【解析】《人权宣言》是法国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它的进步意义最主要体现在反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上,以适应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D正确;人人平等、私有财产、自由平等都不是最主要的意义,故ABC排除。
5.大陆法系也被称为罗马法系、欧陆法系、民法法系等,它与英美法系并列为当今世界两大重要法系之一,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 )
A.受到大陆法系的众多影响
B.对建立社会主义法制有借鉴作用
C.对英美法系的建立缺乏影响
D.对所有大陆国家法制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答案】B
【解析】大陆法系又称为罗马法系,故A项错误;中国大陆的法律属于大陆法系,吸收借鉴了罗马法的精神与原则,故B项正确;大陆法系和欧美法系相互影响,故C项错误;对“所有大陆国家”说法太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6.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C.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发展为成文法,而英国是不成文法的国家,因此得出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所以答案选B项,排除A项;地理环境只是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C项说法有误,排除;材料讲的是罗马法的影响,但并没有体现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所以排除D项。
7.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100年后,欧洲大陆的法国颁布了另一部文献,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欧洲。这两部法律文献分别是( )
A.《权利法案》《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独立宣言》
C.《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D.《权利法案》《民法典》
【答案】A
【解析】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是《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故选A项。《独立宣言》、《民法典》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CD排除。
8.美国某宪法修正案规定,“众议员名额,应按各州人口比例进行分配,此人口数包括一州的全部人口数,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无论合众国或任何一州,都不得承担或偿付因援助对合众国的作乱或反叛而产生的任何债务或义务”。据此判断,此修正案出台的背景是( )
A.1787年宪法导致大小州间的博弈
B.南北战争后公民数量增加
C.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
D.20世纪初民主观念不断发展
【答案】B
【解析】宪法修正案删去了“黑人只按五分之三的人口折算”,从增加的“无论合众国或任何一州,都不得承担或偿付因援助对合众国的作乱或反叛而产生的任何债务或义务”这句来看与南北战争有关,故B项正确;1787年宪法与致大小州间的博弈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9.马丁 路德曾说:“我们都是神甫,都有一个信仰、一个福音、一个圣礼,那么我们对于信仰的真伪,为什么不也都有权去审查和评判呢?”这反映出马丁 路德( )
A.强调上帝权威
B.具有平等观念
C.否认圣经地位
D.推崇世俗政权
【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是马丁 路德宣称每个人人都是神甫,都有一个信仰、一个福音、一个圣礼,同时也有权去审查和评判信仰的真伪,表明马丁 路德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对自己的信仰提出看法,故选B;材料主要突出平等观念,没有强调上帝的权威,A错误;CD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0.有人说:“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A
【解析】从“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到“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的变化说明宗教改革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A。B项错误,宗教改革最终大都确立了宗教宽容的政策,但是并不是信仰自由;C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并未体现。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该书体系内容大致为:
——总则:法律的基本原则、渊源、结构、效力
——人法:权利主体(人格法、监护法)
——物法:财产权利一物权(所有权、物权的取得方式)继承、债(契约、侵权)
——诉讼:权利的保护
——摘编自徐红新《论查士丁尼V法学阶梯〉的体系结构及其影响》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3月颁布,它由总则(关于法律的公布、效力及其运用)和三编(分别为“人”、财产及对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构成。
《法典》把资产阶级的胜利成果从法律上固定了下来。比如: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个人得自由支配属其所有的财产”。在第三编中对自由买卖、等价交换作了具体的规定。第一七一O条规定: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支付一定报酬的契约。
《法典》在法国民众和法国之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和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制订自己的法典时往往以《法典》为范本。
——摘编自李兀明《论拿破仑法典》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学阶梯》颁布的目的,并结合材料二说明《法学阶梯》与《拿破仑法典》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拿破仑法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目的:《法学阶梯》颁布的目的在于普及法学教育,维护罗马皇帝的专制统治。
相似之处:二者的体系和框架基本一致;都对法律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都注重保护基本的人权;都维护私有财产权;都注重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协调社会关系。
(2)影响: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强调人人平等的社会地位;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推动了法国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起到了示范作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解析】(1)目的:根据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可知,《法学阶梯》颁布的目的在于普及法学教育,维护罗马皇帝的专制统治。相似之处:根据材料“总则:法律的基本原则、渊源、结构、效力——人法:权利主体(人格法、监护法)——物法:财产权利一物权(所有权、物权的取得方式)继承、债(契约、侵权)——诉讼:权利的保护”“《拿破仑法典》……它由总则(关于法律的公布、效力及其运用)和三编(分别为“人”、财产及对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构成”可知,二者的体系和框架基本一致;根据材料可知,两者都对法律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根据材料“人法:权利主体(人格法、监护法)”“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可知,两者都注重保护基本的人权;根据材料“物法:财产权利一物权(所有权、物权的取得方式)继承、债(契约、侵权)”“个人得自由支配属其所有的财产”可知,两者都维护私有财产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律的职能来看,两者都注重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协调社会关系。
(2)影响:根据材料“《法典》把资产阶级的胜利成果从法律上固定了下来”可知,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根据材料“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可知,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强调人人平等的社会地位;根据材料“在第三编中对自由买卖、等价交换作了具体的规定。第一七一O条规定: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支付一定报酬的契约”可知,《民法典》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典》推动了法国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据材料“《法典》在法国民众和法国之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和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制订自己的法典时往往以《法典》为范本”可知,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起到了示范作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2.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 )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基础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3条款中除第6条外,都是重申议会“自古就有的权利”。据此判断( )
A.英国议会制度开始于《权利法案》的颁布
B.英国议会的权力在此法案颁布后发生了重大变化
C.“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能直接建立常备军
D.此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力完全被议会剥夺
4.《人权宣言》的进步意义最主要体现在( )
A.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宣扬人生来是自由的,权利是平等的
D.表达摧毁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5.大陆法系也被称为罗马法系、欧陆法系、民法法系等,它与英美法系并列为当今世界两大重要法系之一,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 )
A.受到大陆法系的众多影响
B.对建立社会主义法制有借鉴作用
C.对英美法系的建立缺乏影响
D.对所有大陆国家法制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6.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C.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7.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100年后,欧洲大陆的法国颁布了另一部文献,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欧洲。这两部法律文献分别是( )
A.《权利法案》《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独立宣言》
C.《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D.《权利法案》《民法典》
8.美国某宪法修正案规定,“众议员名额,应按各州人口比例进行分配,此人口数包括一州的全部人口数,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无论合众国或任何一州,都不得承担或偿付因援助对合众国的作乱或反叛而产生的任何债务或义务”。据此判断,此修正案出台的背景是( )
A.1787年宪法导致大小州间的博弈
B.南北战争后公民数量增加
C.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
D.20世纪初民主观念不断发展
9.马丁 路德曾说:“我们都是神甫,都有一个信仰、一个福音、一个圣礼,那么我们对于信仰的真伪,为什么不也都有权去审查和评判呢?”这反映出马丁 路德( )
A.强调上帝权威
B.具有平等观念
C.否认圣经地位
D.推崇世俗政权
10.有人说:“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该书体系内容大致为:
——总则:法律的基本原则、渊源、结构、效力
——人法:权利主体(人格法、监护法)
——物法:财产权利一物权(所有权、物权的取得方式)继承、债(契约、侵权)
——诉讼:权利的保护
——摘编自徐红新《论查士丁尼V法学阶梯〉的体系结构及其影响》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3月颁布,它由总则(关于法律的公布、效力及其运用)和三编(分别为“人”、财产及对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构成。
《法典》把资产阶级的胜利成果从法律上固定了下来。比如: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个人得自由支配属其所有的财产”。在第三编中对自由买卖、等价交换作了具体的规定。第一七一O条规定: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支付一定报酬的契约。
《法典》在法国民众和法国之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和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制订自己的法典时往往以《法典》为范本。
——摘编自李兀明《论拿破仑法典》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学阶梯》颁布的目的,并结合材料二说明《法学阶梯》与《拿破仑法典》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拿破仑法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是( )
A.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依法治国”,A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排除;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中国法制建设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故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地位远不如宪法,而且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故C、D两项错误。
2.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 )
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
D.1954年宪法是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否定
【答案】A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项正确,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和发展,D项错误。
3.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某一历史时期曾经遭到严重破坏。这一历史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法制建设之路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故AC排除;解放战争时期不属于新中国时期,故B排除。
4.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人民民主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强调应坚持加强法制建设,抛弃“人治”,体现的是依法治国原则,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符,皆排除。
5. 下列选项中和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
文件 产生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① 确立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②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③
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①新中国成立后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①三大战役胜利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答案】A
【解析】《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这次会议是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情况下召开的;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82年宪法被称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故选A项。BCD排除。
6.《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年宪法
D.1999年宪法
【答案】C
【解析】提取关键信息“新时期”可以判断1982年修宪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皆排除。
7.我国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通过宪法修正案,调整、充实1982年宪法的内容,使这部国家根本大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情况,这说明中国( )
A.现代化发展使宪法逐步完善
B.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C.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D.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答案】A
【解析】材料文字信息显示1988年以来,中国先后四次修改完善1982年宪法,这是宪法本身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致,所以A项说法与题意最相符,B项在1982年宪法颁布后即已实现,C、D两项与题意无关。
8.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是( )
A.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B.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答案】B
【解析】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符合题意,故选B项;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A、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并非全面修改,C项错误。
9.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 )
A.革命性
B.和平性
C.曲折性
D.时代性
【答案】D
【解析】根据“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知,我国宪法修订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宪法修订具有革命性的特点,排除A项;“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和平性,排除B项;“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曲折性,排除C项。
10.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是( )
A.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B.举办“心动安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C.在“世界读书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D.上海世博园建设成功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因此A、B、C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皆排除;D项既不属于思想道德建设,也不属于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
【答案】 (1)特点:与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从保障民主建设发展到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从“法制”发展到“法治”,突出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理念受到宪法的保障;依法治国理念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2)背景: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是( )
A.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2.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 )
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
D.1954年宪法是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否定
3.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某一历史时期曾经遭到严重破坏。这一历史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4.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人民民主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5. 下列选项中和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
文件 产生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① 确立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②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③
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①新中国成立后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①三大战役胜利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6.《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年宪法
D.1999年宪法
7.我国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通过宪法修正案,调整、充实1982年宪法的内容,使这部国家根本大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情况,这说明中国( )
A.现代化发展使宪法逐步完善
B.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C.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D.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8.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是( )
A.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B.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9.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 )
A.革命性
B.和平性
C.曲折性
D.时代性
10.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是( )
A.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B.举办“心动安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C.在“世界读书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D.上海世博园建设成功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