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8 13:0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A.韩、赵、魏 B.郑、宋、楚
C.韩、赵、燕 D.秦、齐、楚
2.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4.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6.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7.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以下哪次变革曾颁布法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改制 C.汉武帝罢黜百家 D.孝文帝改革
8.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图1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
A.尊王攘夷 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 D.商鞅变法
10.《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12.《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3.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14.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争夺激烈。同学们收集了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例,进行探究学习,其中不能列入的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涿鹿之战
15.“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这句话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什么领域的内容(  )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思想文化
16.右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
1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18.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  )
①他爸爸牵着牛耕地去了 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 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食打得更多了 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
A.可能全部是事实 B.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
C.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 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9.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21.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22.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23.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 C.楚庄王称霸中原 D.合纵与连横
二、非选择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放水节是都江堰一年春耕的开始,也是都江堰一年黄金旅游季的开始。2006年,放水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放水节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古时,每到冬季,人们便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然后分别淘修河床,加固河堤,这就是岁修。到了清明时节,岁修结束,便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后来,放水仪式演化为灌区人民广泛参与的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材料二
材料三 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
(1)如果我们要去一睹材料一中说到的“都江堰放水节”的风采,应该到什么地方 为什么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宝地呢
(2)你知道材料二中所示水利工程建于什么时期吗 从“都江堰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作为水利工程的它发挥着两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你知道是什么吗
(3)古时人们修建二王庙的原因是什么
(4)作为中学生,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怎样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答案
1-5ADABD 6-10BAADC 11-15DCDDA 16-20CAABB 21-23AAC
24.(1)秦国
(2)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5、(1)四川成都。因为岷江上游地势陡峻,而成都平原地势平缓,江水流到成都平原时突然减速,夹带的大量泥沙因沉积而淤塞河道;每到雨季,江水泛滥成灾,而雨季过后,又缺水干旱;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洪灾和旱灾的问题,使之成为“天府之国”。
(2)战国。防洪和灌溉。
(3)李冰修建了都江堰,造福于成都人民,因而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4)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26.(1)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而奖励军功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适应国家统一大潮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2)统一度量衡;
(3)法家;赏厚刑重,才能使法令通行,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的社会安定,为秦国经济发展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过重的刑法,给人民利益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