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无锡景》 教学对象 七年级 科目 音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无锡景》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当中的一首歌曲,是一首江南民歌,为五声宫调式。其旋律曲折婉转、清丽流畅、优美动听,属于典型的江南小调。歌词描述了无锡的历史名胜和风土人情,歌词用“呀”、“末”等语气衬词,再加上吴侬软语的方言因素,词曲结合紧密,整个歌曲给人以亲切柔和,耐人回味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乡村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因此从最基本的音乐要素抓起,学会正确的唱歌姿势以及唱歌方法,模唱为主要教学方法,再引导有感情的演唱,学会体会歌曲的意境和小调风格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够了解民歌体裁小调的特点,感受不同音乐文化的风格,并能通过歌曲内容体会到江南音乐吴侬软语的风格特点。 2.通过聆听,模唱,学唱方言版歌词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够融入音乐中,并学会感知歌曲的演唱方法及演唱情绪。 3.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掌握小调吴侬软语的演唱方法,以及了解民族五声调式。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对中学生进行教学,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以及,因此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表演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多媒体与资源选择
钢琴 多媒体
六、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掌握小调体裁特点。 处理方式:通过图形谱感知歌曲的旋律,发省练习是按照歌曲风格而设定,同时分析歌词与旋律来了解小调的特点。 难点:学生能够体会吴侬软语的演唱特点。 处理方式:学唱方言版歌词,对比不同之处,了解吴侬软语。
七、课堂教学创新点
创设情景,以游无锡为主线展开教学,感受人文美景再到旋律。 学生通过完成图形谱切身的感受到歌曲的旋律曲折婉转。 学唱方言版《无锡景》,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了解吴侬软语的特点。 播放三段民歌音频,学生辨析哪个是小调,即是加深印象又是对本课内 容的一个检测与反馈。
八、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及切入点
学生通过学唱歌曲能够懂得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要唱民歌,扬国韵,强国音。从讲解江南小调与当地文化是怎样结合的,民歌来源于生活逐步展开教学。
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师:同学们,江南的很多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然山水风光、人文历史景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会非常自然、不留痕迹地融合在一起,无锡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今天老师就带你们游无锡,请听老师来唱,仔细聆听,一会儿告诉老师,我们都介绍了那些地方? 情景导入,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通过一段话铺垫本课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师:虽然我们不能去这么美的城市,但我们可以来学习当地的民歌来抒发对无锡的赞美,那我们再次聆听歌曲,这次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画出图形谱,并观察旋律有什么特点? 2.师:我们发现歌曲的旋律曲折婉转,密集音居多,那我们试着唱一下这样的密集音练习。 3.师:那么我们现在来唱一下歌谱,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来观察,旋律是由哪几个音构成的? 4.师:那现在我们试着唱一下歌词,注意演唱方法。 5.师:再看歌词,谁能告诉老师,括弧内的歌词是什么意思?意义是什么呢? 6.师:那么我们把这样的歌曲就称之为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或歌舞小曲,小调题材广泛,旋律流畅细腻,富于变化。常用衬字、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1.学生画出图形谱,师指导 2.发声练习 3.师弹琴,生演唱旋律 4.学唱歌曲 5.回答歌词当中哪些是衬字 1.通过图形谱感受小调的旋律特点 2.通过发声练习解决歌曲中密集音的演唱方法 3.通过唱谱引出民族五声调式 4.学生学唱歌曲,师指导正确的演唱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 5.对比衬字存在的意义 6.介绍什么是小调
(三)创编活动 1、师:既然说到小调的特点之一是用方言演唱,那么老师演唱方言版的无锡,请同学们感受不同之处。 2.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唱一唱方言版。 3.师:我们会发现方言版会更加体现地方特色,旋律曲折婉转,言语上更加的软糯甜媚,俗话说就是嗲声嗲气的,呈现的效果更加的温柔、细腻,那这样的演唱方式被叫做吴侬软语,试想,深处在江南水乡,心情舒畅,我们坐在船上,我们再次演唱一下歌曲吧! 学习方言版《无锡景》 通过学唱方言版《无锡景》,体会吴侬软语的特点
(四)拓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什么是小调,那老师就做一个小小的测验,我现在播放三个片段,请告诉我哪些是小调? 学生聆听乐段并回答问题 加深学生对小调的学习
(五)小结与作业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还学习了什么是小调,要知道小调是我国民歌体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民歌,让我们一起唱民歌、扬国韵、强国音!最后留一个小作业,小调不仅流传于江南地区,我国北方也有小调传唱,请同学们搜集更多的歌曲,我们下节课分享! 师总结 总结学习内容。
十、课件
十二、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教学流程清晰完整,教学重难点也基本落实。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小调体裁特点,每个环节都做到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教态自然大方、得体。语言精准,情感细腻,基本功扎实,准备充分,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并乐于完成,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能够突出,学生在最后的听辨环节,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小调的特点,尤其是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乡村学生,属实欣慰。 不足之处: 时间把控不够精确,学唱环节不够细腻,学生的声音还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模唱为第一,但最好加入小组比赛环节,学生可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融入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缺乏亲和力,尤其是针对江南小调的特点,声音还不够细腻,要把自己化身江南女子的感觉,学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尤其是在导入环节,可再加长铺垫,有点生硬。 在歌曲装饰音的处理上不够细致,学生没有切身的感受到装饰音的作用,也就没法更好的表达歌曲,可做对比让学生感受,提前掌握难唱的部分,就能对学生的整个演唱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图形谱不够精确,应该先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完成,要让学生明白其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