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2
4
3
5
4
6
第一章 细胞的物质与结构
题型 01 细胞的物质与结构——基础知识考查(一)
C肽又称连接肽,由胰岛 B细胞分泌,它与胰岛素有一个共同的前体——胰岛素原。
1分子胰岛素原经蛋白酶的作用,分解为 1分子胰岛素和 1分子 C肽,同时释放入血液中。如图所示 1 分子胰岛
素原切去 C肽形成胰岛素的过程(图中箭头表示切点,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S﹣S﹣表示二硫键),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胰岛素是由__________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至少含有__________个游离羧基。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而
在胰岛素形成过程中蛋白酶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在临床中,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测定其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不能评价自身胰岛功能。可以通过测定 C
肽水平,来评价自身胰岛 B细胞的功能,其原因是__________。
(3)胰岛素功能主要是__________。临床上低血糖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胰岛素分泌过多,二是其他原因。如何
通过测定 C肽水平来判断低血糖原因,请加以说明:__________。
5
1
题型 01 细胞的物质与结构——基础知识考查(二)
如图是从生物组织中分离得到的几种细胞器的模式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b、d三种细胞器依次是__________。
(2)若图中的几种细胞器来自同一细胞,则该细胞是__________(填“叶肉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或“根尖细胞”)。
(3)动物细胞分泌蛋白的加工过程中,图中 c(内质网)的膜面积变化是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写出 a和 b在结构上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5)某同学在低倍镜下观察到清晰的图像,转换为高倍镜后,应调节__________,才能看清晰物像。
(6)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__________所构成;细胞是一
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新细胞由老细胞产生。
6
2
题型 02 细胞的物质与结构——实验(一)
请回答下列关于实验的问题:
(1)利用含有__________混合染色剂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可使 RNA呈现红色,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
绿色主要位于__________中。
(2)下列 6项实验中,细胞始终保持生活状态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
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 DNA的分布
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④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⑤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
(3)设置两个或以上的__________,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影响的实验叫做对比实
验;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其颜色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利用菠菜叶片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向研钵中加入少量的碳酸钙,其目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做还原性糖鉴定实验时,常选择苹果、梨作实验材料,而不选择西瓜、菠菜的原因是__________。
(6)若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
题型 02 细胞的物质与结构——实验(二)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的细胞器,是研究膜结构功能的常用材料。如图为猪红细胞及其膜结构,
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 K+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
(2)B蛋白与多糖结合执行特定功能,主要体现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
A.全透性 B.一定的流动性 C.控制物质出入 D.信息交流
在制备细胞膜时,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试剂分别处理成熟红细胞。结果如表:(“+”表示有,“﹣”表示无)
膜蛋白质种类
实验处理 处理后红细胞的形状
A B C D E F
试剂甲处理后 + + + + ﹣ ﹣ 细胞不规则
试剂乙处理后 ﹣ ﹣ + + + + 还能保持
(3)据表中信息推测,对维持红细胞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
(4)将成熟的红细胞破裂后,可用下列__________方法,将红细胞匀浆与细胞膜分离。
A.纸层析法 B.加热制沸腾 C.适当转速离心 D.用纱布过滤
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
会导致人体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红细胞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血管内壁,加速
了 As斑块的生长。
8
4
(5)事实上,红细胞与低密度脂蛋白相互作用,获得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相互作用,失去胆固醇,是因为高密
度脂蛋白__________。
A.主要运输甘油三酯 B.脂蛋白结构分子密度小
C.将多余的胆固醇运到肝脏加工 D.携带胆固醇运送到全身组织细胞
(6)根据题中信息和已有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多选)。
A.成熟红细胞有内质网合成胆固醇
B.过多胆固醇会降低红细胞膜流动性
C.动脉粥样硬化易导致人体内血压升高
D.长期有规律运动可调节血中胆固醇含量
9
5
第二章 呼吸光合综合
题型 03 呼吸光合综合——过程综合(反应式)(一)
如甲图为不完整的呼吸作用示意图,乙图为线粒体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甲图中 X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E代表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
(2)甲图中有氧呼吸的途径是__________,其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阶段(填字母)。
(3)甲图中 C、D阶段发生的场所依次对应于乙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
(4)A阶段与 E物质产生阶段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写出有关的反应式___________。
(5)叶绿体中产生的氧气进入到相邻细胞中被利用的过程中,氧气分子通过的生物膜共有__________层,通过这些
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
6
题型 03 呼吸光合综合——过程综合(反应式)(二)
请回答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的问题:
(1)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③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
(2)在光合作用中,过程②能为过程③提供__________(填物质)。如果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突然除去图
中的 X,则短时间内 C5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
(3)请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
(4)从经过饥饿处理的某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相同的叶圆片,称其干重。在不考虑叶片内有机物向其他
部位转移的情况下分析(实验过程中光照适宜,温度不变):
①叶圆片 y比叶圆片 x__________(轻或重),原因是__________。
②在下午 4时至晚上 10时这段时间里,叶圆片 z的呼吸作用消耗量可表示为____g。
③如果实验过程中叶片的呼吸作用速率不变,则从上午 10时到下午 4时这段时间里,叶圆片 y制造的有机物的量
可表示为__________g。
11
7
题型 03 呼吸光合综合——过程综合(反应式)(三)
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与 ATP、酶有密切关系。甲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图解;乙图表示酶在化学
变化中的作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物质是__________;C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
(2)甲图中,酶 1作用的部位是场所 I中的__________。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__________(物质);场所
Ⅲ是指__________。
(3)植物根尖细胞中产生 ATP的结构有__________。
(4)乙图中,①若表示过氧化氢酶作用于一定量的 H2O2(温度和 pH等条件都保持最适宜)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
的关系,在 d分钟后曲线变成水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②若其他条件不变,将该酶的浓度增加一倍,请在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的曲线。
(5)过氧化氢酶之所以能够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因为它能__________。Fe3+也能催化 H2O2的分解,但与过氧化氢
酶相比,要达到生成物量的最大值,反应时间一般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分钟。
12
8
题型 04 呼吸光合综合——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一)
甲、乙、丙三图都表示细胞呼吸强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所示细胞的呼吸方式最可能是__________,如果呼吸强度不能用 CO2的释放量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
对于人体来说,__________细胞的呼吸方式与此相类似。
(2)图乙中B点的CO2量来自__________,当O2浓度达到M点以后,CO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内因是__________。
(3)图丙中 YZ:ZX为 4∶1,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总消耗的__________,图中无氧呼吸强度降为 0的起点时
其对应的氧气浓度为__________。
(4)丙图中细胞呼吸对有机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最低的点对应的氧气浓度是__________。
13
9
题型 04 呼吸光合综合——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二)
在水果的冰点温度下储藏鲜果,能较长时间保持鲜果固有的品质和新鲜度,这项新技术叫冰温储藏。为了探究荔
枝的冰温储藏(在荔枝的冰点温度 1.2℃下储藏)是否优越于普通冷藏(储藏温度通常是 0~10℃),科研小组设
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以荔枝的还原糖含量作为衡量荔枝品质变化的指标,每隔七天进行一次水果品质检测,
实验结果见如图,请回答:
组号 储藏温度 湿度 备注
1 1.2℃(冰温储藏) 87% 荔枝的品种、大小、成熟度、数量以及
2 3℃(普通冷藏) x 其它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1)为了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还原糖,要用__________试剂。
(2)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x应该为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3)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
(4)奇怪的是,当选用成熟度只有七、八成的荔枝做实验时,在储藏期的前 10天,普通冷藏荔枝的还原糖含量,
比冰温储藏的荔枝高。你认为,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5)利用果胶酶处理可使荔枝汁变得澄清,为了使酶能够被反复利用,可采用__________技术。
14
10
题型 05 呼吸光合综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一)
研究人员以当地经济效益较好的 A、B两种农作物为实验材料,在相同且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条件下,
测得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并绘制曲线如图。
(1)A、B 两种农作物的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驱动光反应与暗反应进行的能量分别是__________。当光照强
度为 2klx 时,A农作物 1小时固定二氧化碳的量为__________mg。
(2)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每天提供 12小时 4klx 的光照,则种植农作物__________ (填“A”或“B”)收获的产品
较多,原因是__________。
(3)综合分析曲线图,农作物__________ (填“A”或“B”)为阳生植物。将 A、B两种农作物套种(混合种植),
可使大田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原因是__________。
15
11
题型 05 呼吸光合综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二)
将某植物置于密闭的容器中,测量其 CO2的吸收量与光照强度、温度等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
相关问题:
(1)A点时该植物产生 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且与 17℃相比,22℃条件下呼吸速率更__________(填“大”
或“小”)。
(2)B点时光合速率__________呼吸速率;当植物缺镁时,B点向__________移,E点向__________移。
(3)C、D 两点 CO2吸收量相同,两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__________(填“不同”或“相同”),限制 C、E
两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
(4)由上述实验得到启示:阴雨天为了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适当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6
12
题型 05 呼吸光合综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三)
利用苹果树、梨树幼苗进行实验,以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两种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得到
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将长势相同的梨树苗分别放置在相同的密室里,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其净光合速率的
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
(2)据图甲分析,当光照强度为 0.3mmol光子/m2 s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
0.5mmol光子/m2 s时,苹果树的光合速率__________梨树的光合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苹果树
O2的释放速率为__________μg/m2 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据图乙分析,将长势相同的梨树苗分别放置在相同的密室里,经不同光照处理后每组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
是__________。
(4)据图乙分析,当每组植物不再向外释放氧气的时刻,测密室里 CO2浓度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17
13
题型 06 呼吸光合综合——实际应用(一)
在科学研究中常用呼吸熵(RQ=释放二氧化碳体积/消耗氧的体积)表示生物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不同测定发
芽种子呼吸熵的装置如图。
关闭活塞,在 25℃下经 20min读出刻度管中着色液移动距离。设装置 1和装置 2的着色液分别向左移动 x和 y。x
和 y反映了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装置 1的小瓶中 NaOH 溶液用于吸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测得 x 180mm, y 50mm ,则该发芽种子的呼吸熵是___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假设发芽种子进行完
全有氧呼吸,根据呼吸熵数值可以推测有氧呼吸分解的有机物中除__________以外还有其他有机物。
(2)为使测得的 x和 y更精确,还应再设置一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容器和小瓶中分别放入等量死的发芽种子和蒸
馏水,设对照装置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假设发芽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全部为葡萄糖,在 25℃下经 20min读出刻度管中着色液移动距离,x 300mm,
y 100mm(装置 2着色液向右移动了 100mm),则可推断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值是
__________。
18
14
题型 06 呼吸光合综合——实际应用(二)
早春季节,农民在水稻播种之前要进行催芽,即先用温水将水稻种子浸泡几小时(非恒温,让其自然变凉),再堆
放在一起,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好。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要常掀开薄膜,并经常进行翻种。请根据上面材料回答问题:
(1)必须用一定温度的水浸泡的目的是__________。
(2)经常翻种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氧气和散热,这是防止__________造成烂芽和烂根。
(3)为了探究种子萌发时所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请根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
Ⅰ.实验原理:种子萌发过程中,如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氧气量和 CO2释放量相等;如只进行无氧呼吸则只
释放 CO2不吸收 O2。
Ⅱ.实验材料和用具:萌发的水稻种子、带橡皮塞的玻璃罩 2只、100mL的烧杯 4个、2根弯曲的其中带有红
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NaOH溶液、蒸馏水、凡士林。
Ⅲ.实验方法:按照装置一图将实验材料和用具装好。如想得到预期的实验结论,必须同时设计另一组实验装
置即装置二,请指出应如何设计。(在方框内绘出装置二的图示并做好相应标注)
Ⅳ.完成如下表格,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论。(请描述装置一和二中液滴移动状况)
实验现象 结 论
一左移,二不移动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只进行无氧呼吸
③__________ 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19
15
题型 06 呼吸光合综合——实际应用(三)
某转基因作物有很强的光合作用强度。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暑假开展了对该转基因作物光合强度测试的研究课
题,设计了如下装置:请你利用下列装置完成光合作用强度的测试实验,并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Ⅰ.实验步骤
(1)先测定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方法步骤是: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30分钟后分别记录甲、乙两装置红墨水滴移动的方向和刻度。
(2)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方法步骤是: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30分钟后分别记录甲、乙两装置红墨水滴移动的方向和刻度。
(3)实验操作 30分钟后,记录甲装置红墨水滴移动情况:
实验 30分钟后红墨水滴移动情况
甲装置 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1.5厘米
测定植物呼吸作用
乙装置 右移 0.5厘米
甲装置 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4.5厘米
测定植物净光合作用
乙装置 右移 0.5厘米
Ⅱ.实验分析:
假设红墨水滴每移动 1cm,植物体内的葡萄糖增加或减少 1g,那么该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是__________g/小时。
白天光照 15小时,一昼夜葡萄糖的积累量是__________g。(不考虑昼夜温差影响)
20
16
题型 07 呼吸光合综合——图像问题(一)
有人对农田中甲、乙两种植物做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图 1是它们单位时间内吸收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随光照
强度变化的曲线,图 2表示甲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在图 1中四种不同光照强度(0、b1、b2、c)下的生理状
态。请据图分析回答:
(1)药用植物细辛适宜在密林下潮湿背阴处生活,蒲公英则适宜生长在旷野路边。图 1 中能代表蒲公英的曲线是
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 b2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 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
(2)图 2 中细胞器①利用 CO2的场所和细胞器②产生 CO2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Ⅳ状态下影响
O2消耗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
(3)对甲植物来说图 1四种不同光照强度(0、b1、b2、c)对应图 2中状态依次是________。
(4)生产实践中经常在大棚中栽培乙植物。若图 1表示大棚内乙植物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测得的曲线,则 d
点之后限制增产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
(5)以测定的 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5℃ 10℃ 20℃ 25℃ 30℃ 35℃
﹣
光照条件下 CO2吸收量(mg h 1) 1 1.8 3.2 3.7 3.5 3
﹣
黑暗条件下 CO2释放量(mg h 1) 0.5 0.75 1 2.3 3 3.5
温度在 25℃~30℃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逐渐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假设呼吸作用昼夜不
变,植物在 25℃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 15h,则一昼夜 CO2吸收量为__________mg。
21
17
题型 07 呼吸光合综合——图像问题(二)
某种植物固定 CO2的方式比较特殊,夜间吸收的 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 CO2
用于光合作用,其过程如图 1所示;图 2表示不同地区 A、B、C三类植物在晴朗夏季的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请
据图分析并回答:
(1)图 1 所示细胞对应图 2 中的__________类植物(填字母),其在中午 12 点时光合作用所需的 CO2 来源有
__________,该植物在夜间产生 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
(2)在上午 10点时,突然降低环境中 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图 2中植物 A和植物 B细胞中 C3含量的变化分
别是__________。
(3)m点是曲线 C与 X轴交点,影响 m点向左移动的因素有__________(多选)。
A.植物缺镁
B.调整温度使之更适宜
C.天气转阴
D.CO2浓度适当上升
E.CO2浓度适当下降
(4)在一定的二氧化碳浓度和适宜温度下,把图 2 中 A 植物的叶片置于 5 千勒克斯(光合作用总速率为 44mg
CO2/100cm2叶 小时)光照下 14小时,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细胞呼吸速率为 6.6mg CO2/100cm2叶 小时),则一
天内该植物每 25cm2叶片葡萄糖积累量为__________mg(用 CO2的净吸收量表示)。
(5)图 1细胞固定 CO2的方式是对环境的适应,推测其生活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填“炎热干旱”或“温暖潮
湿”),从进化角度看,其固定 CO2的特殊方式是__________的结果。
22
18
题型 07 呼吸光合综合——图像问题(三)
油茶喜温暖,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之一,为了加快油茶苗木生长、提高产量,研究者采用 LED 红光、蓝光
及其复合光,即不同光质对油茶生长影响进行了研究。具体的 7个处理为:Ll(红光)、L2(90%红光+10%蓝光)、
L3(70%红光+30%蓝光)、L4(50%红光+50%蓝光)、L5(30%红光+70%蓝光)、L6(10%红光+90%蓝光)和 L7
(蓝光),以白光 LED为对照(CK)。部分实验结果如图和表。
LED光质度对油茶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光质
项目或参数
L1 L2 L3 L4 L5 L6 L7 CK
叶绿素 a含量(mg g﹣1) 2.22 2.07 2.21 1.97 2.29 2.34 2.00 2.02
叶绿素 b含量(mg g﹣1) 0.60 0.55 0.62 0.54 0.62 0.63 0.55 0.54
mg g﹣总叶绿素含量( 1) 2.81 2.62 2.83 2.51 2.91 2.97 2.55 2.56
﹣ ﹣
最大净光合速率(μmol m 2 s 1) 10.07 15.55 14.47 10.00 14.00 17.03 12.71 14.86
(1)要获得图中的相关数据,实验应设置的条件组合是__________。
①置于 CO2浓度相同的环境
②置于相同的低温温度
③置于不同的光照强度
④置于湿度相同的环境
⑤植株样本足够
⑥选用生长状态一致的植株
(2)光质主要影响光反应,光反应的场所是__________,叶片利用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参与暗反应,合成有机
物运输至果实积累。
23
19
(3)油茶细胞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有机物可以__________。
A.直接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
B.参与氨基酸、蛋白质、脂质的合成
C.转化为淀粉储存
D.在光反应中使叶绿素 a活化
(4)据所学知识及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单色红光对油茶苗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B.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光合速率,从而加快油茶苗木生长
C.单色蓝光和等比例的红蓝复合光对油茶苗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D.选择红光与蓝光为主要光质的原因是叶绿体色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
(5)某研究者据表和所学知识分析,请解释用“L6(10%红光+90%蓝光)”光质提高油茶产量的原因,并写出该方
案的局限之处__________。
24
20
题型 08 呼吸光合综合——计算(一)
为研究外界环境对细胞呼吸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将一些苹果贮存在密闭容器内,通入不同浓度的
O2后,测定 O2的消耗量和 CO2的产生量,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
O2浓度 a b c d e
CO2产生量(mol/min) 1.2 1.0 1.3 1.6 3.0
O2消耗量 (mol/min) 0 0.3 0.7 1.2 3.0
(1)当 O2浓度为 a时,细胞呼吸的场所是__________。
(2)当 O2浓度为 b时,苹果的 CO2产生量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
(3)请依据表中数据,在如图中绘出苹果在贮存过程中,其无氧呼吸产生 CO2量的变化曲线。
(4)在贮存苹果时,除了控制 O2浓度外,还可以采取____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贮存温度的措施。理由
是__________。
25
21
题型 08 呼吸光合综合——计算(二)
利用发光细菌对海水是否受到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其污染程度进行生物监测。请完善下列实验设计,并回答问题。
(1)实验原理:生活在海洋中的发光细菌,正常情况下,能发出荧光。但是,当海水受到重金属污染时,生活在此
环境中的发光细菌,其代谢会受到影响,导致发光受到抑制。其抑制的程度可用抑光率(发光被抑制的百分率)
来表示。
(2)实验材料及器具:发光细菌悬液、受重金属污染的海水水样、3%NaCl溶液、荧光分光光度计(用于测定细菌
发光强度)、试管等。
(3)实验步骤:
①按表配制各组溶液:
组 别 1 2 3 4 5
3%NaCl溶液(mL) 4.74 4.49 4.24 3.99
海水水样品(mL) 0.25 0.50 0.75 1.00
发光菌悬液(mL) 0.01 0.01 0.01 0.01
混合液中海水浓度(%) 0.05 0.10 0.15 0.20
②完善实验步骤:1号试管中应加入:3%NaCl溶液、海水水样、发光菌悬液分别为___________mL。
③各试管摇匀,培养 15min 后,利用__________ 进行测定。记录细菌__________。
(4)实验结果处理:
①计算相对抑光率:按照公式 T% __________计算各组相对抑光率。
②假如实验结果如图,则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名称是__________,纵坐标名称是__________。
③根据坐标图,填写表格。
组别 1 2 3 4 5
相对抑光率(%) 0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5)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待测海水样品__________。
26
22
第三章 分离定律
题型 09 分离定律——杂交试验的操作过程
如图中,植株甲为黄色豆荚(aa)、绿色子叶(bb)的纯种豌豆,植株乙为绿色豆荚(AA)、黄色子叶(BB)的
纯种豌豆,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对植株甲和植株乙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处理的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
题:
(1)处理①的方法是 。
(2)经过处理②,植株甲形成有种子豆荚。其豆荚的颜色是 色,种子子叶的颜色是 色。第二年,播下
经过处理②形成的所有种子,在自然条件下,长出的植株所结的豆荚是黄色的占总数的 ;其种子中,胚的
基因型是 AABb 的占总数的 。
(3)处理③所运用的生物技术,其过程可简要表示为 。
(4)处理④的原理 。
27
23
题型 10 分离定律——遗传的基础知识
已知玉米( 2n=20)籽粒有色与无色为一对相对性状,但不知显隐性。另外,三体玉米(某对同源染色体为 3条,
即 2n=21)、四体玉米(某对同源染色体为 4条,即 2n=22)均可存活并产生可育配子。现有正常玉米(有色、无
色均有)、可育三体有色玉米Ⅱ(Ⅱ号染色体三条)、可育三体有色玉米Ⅲ(Ⅲ号染色体三条)三种纯合子种子。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哪种表达方式可以代表等位基因 (填“AA”、“Aa”或“aa”)。造成两个等位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数不
相等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时,基因中 。
(2)某小组将纯合正常有色玉米与纯合正常无色玉米杂交,F1表现为有色, (填“能”或“不能”)判断有
色为显性性状。
(3)假如有色为显性性状,现要判定控制有色、无色的等位基因是位于Ⅱ号染色体上,还是位于Ⅲ号染色体上。
实验方法:
选择 。
实验预测:
若最终结果 ,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
若最终结果 ,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
28
24
题型 11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基础计算(一)
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里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这些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茎秆有绿
茎和紫茎两种。同学们分两组对该植物的花色、茎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组:取 90对亲本进行实验 第二组:取绿茎和紫茎的植株各 1株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交配组合 F1表现型
A:30对亲本 红花×红花 36红花∶1白花 D:绿茎×紫茎 绿茎∶紫茎=1∶1
B:30对亲本 红花×白花 5红花∶1白花 E:紫茎自交 全为紫茎
C:30对亲本 白花×白花 全为白花 F:绿茎自交 由于虫害,植株死亡
(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隐性性状为 ,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 组。
(2)若任取 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 。
(3)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 ,判断依据的是 组。
(4)如果 F组正常生长繁殖的话,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 。
(5)A、B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 3∶1或 1∶1的分离比,试解释: 。
29
25
题型 11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基础计算(二)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 2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 Ts突变为 ts(Ts对 ts为完全显性)后可获得玉米雌株突变品
系。通过基因工程将抗玉米螟的基因 A转入该雌株品系中的一条染色体上得到抗螟的玉米雌株。让纯合雌雄同株
玉米与该抗螟雌株玉米杂交,得到 F1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作为父本的是_____________,F1植株的性别表现为______________(填“雌雄同株”“雌株”或“雌
雄同株和雌株”)。其中抗螟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2)让 F1抗螟植株自交。得到的 F2中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约为 2∶1∶1,说明 A基因___________
(填“已转入”或“未转入”)2号染色体上,F2抗螟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种。若将 F2中抗螟雌雄
同株玉米与抗螟雌株玉米隔行种植,则抗蚁雌株玉米上收获的籽粒在种植后,发有形成的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26
题型 12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致死(一)
孟德尔曾利用豌豆的 7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当只考虑一对相对性状时,F2总会出现 3∶1的性状分离比,
于是其提出假说,作出了 4点解释,最终总结出了相关的遗传定律。请以高茎(D)和矮茎(d)这一对相对性状
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茎的高矮属于一对 性状,遗传上遵循 定律。
(2)1909年,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后来人们又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
因称为 。该对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开的时间是 (不考虑交叉互换)。
(3)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的,则 F2将不会出现严格的 现象。
(4)如果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不是成对存在的,而是纯合个体的体细胞中每种遗传因子有 4个(其他假说内容不变),
则 F1的表现型是 茎,F2中高茎∶矮茎= 。
(5)如果雌雄配子不是随机结合的,而是相同种类的配子才能结合(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 F2中高茎∶矮茎
= 。如果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 d的花粉 1/2有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 F2中高茎∶矮茎= 。
31
27
题型 12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致死(二)
牛群中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A和 a控制,有一条染色体上带有致死基因(致
死基因的表达受性激素的影响)。
实验一 有角(♂)×无角(♀) 实验二 F1 有角(♀)×F1有角(♂)
雌 有角∶无角=1∶1 雌 有角∶无角=3∶1
F1 F2
雄 有角∶无角=1∶1 雄 有角∶无角=2∶1
(1)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致死基因的表达受 性激素的影响,致死基因是 (显性/隐性)基因,并且
与基因 (A/a)在一条染色体上。
(2)推测 F2中雄性个体出现 2∶1的可能原因 。请写出能够验证以上推测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
32
28
题型 12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致死(三)
研究人员发现玉米品种甲的 3号染色体上具有抗病基因 B,7号染色体上具有粒重基因 S,而某突变体玉米品种乙
的染色体相应位置均为隐性基因。将甲、乙杂交,F1自交,收获 F2,随机选取 148株玉米进行基因鉴定,各基因
型个体数如下表。
BB Bb bb SS Ss ss
12 73 63 37 75 36
(1)上述两对等位基因是否都遵循分离定律 ;判断的理由是 。这两对基因 (遵循/不遵循)自由
组合定律。
(2)研究发现,F2群体中 BB、Bb、bb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总是 1∶7∶6。研究人员推测“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
常,而带有 B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请设计杂交实验检验上述推测,并写出支持上述推测的子代性状及数量
比 。
33
29
题型 12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致死(四)
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的种子圆粒(E)对皱粒(e)为显性,黄子叶(D)对绿子叶(d)为显性,且两对相对性
状独立遗传。
(1)两株植物杂交时,在花蕾期应对母本作 处理,若 Fl种子中黄色皱粒出现的概率为 1/8,则两个亲本的基
因型为 。
(2)让纯种黄色圆粒植株与绿色皱粒植株杂交得 Fl,Fl自交时,若含 d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则 F2代的表现型及
其比例是 。
(3)由于受到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株基因型为 Dd的黄子叶植株幼苗变为基因型为 Ddd的三体植株,假设该植
株能产生正常可育配子且自交后代均能存活,则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用 X射线照射纯种黄子叶个体的花粉后,人工传粉至多株绿子叶个体的雌蕊柱头上,得 F1种子共 1647粒,其
中出现了一粒绿子叶种子。推测该绿子叶种子出现的原因可能有:
①经 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②X射线照射导致少数花粉中染色体片
段缺失,使黄子叶基因(D)丢失。为确定该绿子叶种子产生的原因,科研小组做了下列杂交实验。【染色体片段
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受精卵致死。】请你根据实验过程,对
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 杂交,得到种子;
第二步:种植上述种子,长成植株后自交,收获种子;
第三步:观察并统计种子的子叶颜色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 ,说明 Fl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 D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
②若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 ,说明 F1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
(d)的结果。
34
30
题型 12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致死(五)
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已知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 A控制黄色,a1控制灰色,a2控
制黑色,显隐性关系为 A>a1>a2且 AA纯合胚胎致死。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则该对亲本的基因是 ,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 。
(2)现进行多对 Aa1×a1a2的杂交,统计结果平均每窝出生 8只小鼠。在同样条件下进行许多 Aa2×Aa2的杂交,预期
每窝平均生 只黄色小鼠。
(3)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鼠,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及预测结果:实验思路: 。
预测结果: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该黄色雄鼠基因型为 Aa1。
35
31
题型 13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实验设计(一)
兴义矮脚鸡体型矮小且胫短,其胫的长度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C和 c控制。某研究小组将多组矮脚鸡进行交
配实验,发现每组新孵出来的子代中都会出现矮脚和高脚两种性状,且比例为 2∶1。请分析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
(1)高脚性状是 (显/隐)性性状,原因是 。
(2)对于出现上述小组杂交实验结果的原因,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
(3)请设计杂交实验探究上述解释是否正确 (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
36
32
题型 13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实验设计(二)
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既能进行自交也能进行杂交。玉米的常态叶和皱形叶是单基因控制的一
对相对性状。请回答有关问题:
(1)选择玉米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是 和 。
(2)用常态叶植株甲给另一常态叶植株乙授粉,子代常态叶与皱形叶的比例为 3∶1,则子代个体中的常态叶植株随
机交配,后代植株的性状分离比为 。
(3)用常态叶植株丙给常态叶植株丁授粉,子代均为常态叶, (填“能”或“不能”)说明二者都是纯合子,
理由是 。
(4)假设决定玉米抗旱和不抗旱的基因在叶绿体 DNA上。现有抗旱皱形叶和不抗旱常态叶的纯合个体若干,要培
育抗旱常态叶的高产新品种,请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
37
33
第四章 自由组合定律
题型 14 自由组合定律——基础计算(一)
某哺乳动物的毛色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有 Ab、A、a三种,另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为 E、e,该动物毛色表现型与基因组成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现有褐色毛雌性动物与
黑色毛雄性动物杂交,产生的子代为:一个黄色毛雄性个体、一个白色毛雌性个体、一个白色毛雄性个体。不考
虑突变,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现型 黄色毛 褐色毛 黑色毛 白色毛
基因组成 E_Ab_ E_A_ E_aa ee__
(1)基因 Ab、A、a的显隐性关系是 。
(2)亲代雌雄动物的基因型分别是 ,其中雌性个体可以产生 4种基因型配子的原因是 。
(3)子代中三个个体的基因型组合一共有 种可能。若要检测子代中白色毛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最好选择多只
表现型为 的雌性个体与之杂交。
(4)亲代雌雄动物再生一个表现为褐色毛的雌性子代的概率是 。若子代中的黄色毛雄性个体与白色毛雌性个
体杂交,一次生下了两个后代,则这两个后代恰好是一只黑色毛个体和一只白色毛个体的概率为 。
38
34
题型 14 自由组合定律——基础计算(二)
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与 a、B与 b)控制,叶片宽窄由等位基因 D与 d控制。已知花色有三
种表现型(紫花、粉花和白花),其中粉花的基因型为 A_bb。如表所示为某校的同学们所做杂交实验的结果,请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F1的表现型及比例
亲本
组别 紫花 粉花 白花 紫花 粉花 白花
组合
宽叶 宽叶 宽叶 窄叶 窄叶 窄叶
甲 紫花宽叶×紫花窄叶 9/32 3/32 4/32 9/32 3/32 4/32
乙 紫花宽叶×白花宽叶 9/16 3/16 0 3/16 1/16 0
丙 粉花宽叶×粉花窄叶 0 3/8 1/8 0 3/8 1/8
(1)根据表中杂交实验结果,请在框中画出甲组中紫花宽叶亲本关于两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该植物紫花宽叶的基因型有 种。写出乙组亲本的基因型∶紫花宽叶植株为 ;白花宽叶植株
为 。
(3)若只考虑花色的遗传,甲组产生的 F1中的全部紫花植株自由交配,其子代植株中粉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
(4)该植物的紫花和粉花更具有观赏价值,且窄叶更容易生存,为同时获得紫花窄叶和粉花窄叶的纯合植株,应从
表中 组的 F1中进行挑选,该 F1中纯合紫花窄叶植株在紫花植株中的比例和纯合粉花窄叶植株在粉花植株中
的比例分别为 。
39
35
题型 15 自由组合定律——9∶3∶3∶1变式(一)
果蝇的眼色有红色、粉红色、白色,已知眼色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A/a和 B/b 控制。某小组为研究
眼色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将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F1随机交配,F2中红眼∶粉红眼∶白眼
=9∶6∶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眼果蝇的基因型是 ,F2粉红眼中纯合子占 。
(2)为验证上述结果将 F1与表现型为 眼的果蝇进行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 。
(3)另一对常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R、r),该基因会抑制 A和 B基因的表达,使果蝇表现为白眼。用红眼纯合体
和白眼纯合体果蝇杂交,F1全为白眼,自由交配后,F2中红眼所占比例为 9/64,则说明抑制 A和 B基因表达的是
(填“R”或“r”)基因,F2中白眼所占比例为 。
40
36
题型 15 自由组合定律——9∶3∶3∶1变式(二)
某二倍体观赏植物的花色(紫色、蓝色、白色)由 2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下列为基因
控制物质合成的途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 A 基因 B
白色物质 有色物质Ⅰ 有色物质Ⅱ
(1)选取纯合的白花与紫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为紫花,F1自交所得 F2中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花∶蓝花∶紫花=4∶
3∶9,请推断图中紫花植株基因型有 种。将 F2的蓝花植株自交,F3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2)已知体细胞中 b基因数多于 B基因时,B基因的效应不能表现。如图是基因型为 AaBb的两种突变体与其可能
的染色体组成(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
①甲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 ,乙突变体的花色表现型为 。
②为确定 AaBbb植株属于图中的哪一种突变体类型,让该突变体与纯合的紫花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
现型与比例。请写出预期结果及结论 。
41
37
题型 15 自由组合定律——9∶3∶3∶1变式(三)
黄花菜是多年生雌雄同株植物,其花色有白花、黄花和红花三种表现型,基因 A可将白色前体物转化为黄色色素,
基因 B不存在时黄色色素可转化为红色色素。科研人员用黄花植株和白花植株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花,F1
自交得 F2,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花∶红花∶白花=9∶3∶4,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中黄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2)让 F2红花植株自交,后代红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将 F2全部黄花植株严格自花受粉,其中有________
的黄花植株自交后代有两种花色。
(3)某兴趣小组在重复上述实验时,发现一杂交组合的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花∶红花∶白花=3∶1∶4,研究发
现原因是 F1控制花色的基因所在一条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育,则发生缺失的染色体是
________(填“A”“a”“B”或“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且缺失部分不含该基因。请你从上述实验中选择合适
的植株为亲本,用一次性杂交实验验证研究发现的观点成立。________(写出实验思路及实验结论)
42
38
题型 16 自由组合定律——致死(一)
水稻无芒与有芒、糯性与非糯性为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 A、a和 B、b表示)。某水
稻研究所用两纯合品种(亲本)杂交,所得 F1再进行自交得 F2,统计 F2代结果如下:
性状 无芒、糯性 无芒、非糯性 有芒、糯性 有芒、非糯性
个体数 1530 4593 1531 107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题中任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该定律的实质:________。
(2)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F2代有________种基因型。科学家已排除了雌配子异常和受精机会异常的可能性,则
出现上述 F2代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_雄配子致死。
(3)若要验证第(2)小题结论,请从 F2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最简便的杂交实验,并用遗传图解表示。
(4)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 F1仍表现为有芒非糯,但某一 F1植株自交,产生的 F2只有
有芒非糯和无芒糯性 2种表现型。这一杂交结果的出现可能是发生________(填变异类型)。
43
39
题型 16 自由组合定律——致死(二)
水稻的育性由一对等位基因M、m 控制,基因型为 MM 和 Mm 的个体可产生正常的雌、雄配子,基因型为 mm
的个体只能产生正常的雌配子,表现为雄性不育,基因M可使雄性不育个体恢复育性。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基因M
与雄配子致死基因 A、蓝色素生成基因 D一起导入基因型为 mm的个体中,并使其插入到一条不含 m基因的染色
体上,如图所示。基因 D的表达可使种子呈现蓝色,无基因 D的种子呈现白色。该方法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大量
培育不含转基因成分的雄性不育个体。请回答问题:
(1)基因型为 mm 的个体在育种过程中作为________(父本、母本),该个体与育性正常的非转基因个体杂交,子
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如图所示的转基因个体产生的雌配子基因型为________。
(3)F1中雄性可育(能产生可育雌、雄配子)的种子颜色为________。
(4)F1个体之间随机传粉得到种子,快速辨别雄性不育种子和转基因雄性可育种子的方法是________。
44
40
题型 16 自由组合定律——致死(三)
科学家获得一株花色突变型豌豆。将该突变型豌豆与野生型豌豆杂交,F1全为野生型,F1自交,F2中野生型与突
变型的比例为 9∶1。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此作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Ⅰ:野生型与突变型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在 F2的突变型个体中存在一定的致死率。
假设Ⅱ:野生型与突变型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共同控制,且在 F2中某些基因型的个体不能成
活
(1)如果假设Ⅰ成立,则突变型豌豆的基因型是________,突变型的致死率是________。
(2)如果假设Ⅱ成立,则 F2中死亡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在 F1产生配子时,基因 A/a 与 B/b重新组合发生在
________(时期)。
(3)为验证上述哪种假设正确,可让 F1与突变型豌豆进行测交,并统计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如果测交后代________,则假设Ⅰ成立。
②如果测交后代________,则假设Ⅱ成立。
45
41
题型 16 自由组合定律——致死(四)
萤火虫(二倍体,XY型)的体色有红色、黄色、棕色三种,受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E/e、X染色体上的基因 F/f控
制。已知含有 F基因的个体体色均为红色,含 E但不含 F的个体均为黄色,其余情况体色均为棕色。请回答下列
问题:
(1)红色雌性萤火虫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棕色萤火虫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现有一只红色个体与黄色个体交配,子代雄虫中 1/8 为棕色个体。亲本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F1中出
现黄色雄性个体的概率为________。
(3)EeXFXf×EeXFY的杂交后代中雄性个体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
(4)科研人员将红色和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导入果蝇的受精卵中,筛选出荧光蛋白基因成功整合到常染色体上的转
基因果蝇。经检测某雌蝇的体细胞中含有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假定荧光蛋白基因均能正常表达)。
①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只存在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发生任何变异),此雌蝇与正常雄蝇交配,则后代中能产生荧光的
个体所占比值是________。
②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存在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此雌蝇与正常雄蝇交配,则后代中能产生荧光的个体所占比值
是________。
(5)若萤火虫的一个正常精细胞中有 m条染色体,则萤火虫基因组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
46
42
题型 17 自由组合定律——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一)
果蝇有 3对常染色体和 1对性染色体(XY),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果蝇基因组需要研究________条染色体,雄果蝇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在________(填“减数分裂”或“有
丝分裂”)后期可能含有两条 Y染色体,该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
(2)研究人员用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F1均为野生型,F2野生型与亮红的比为 3∶1,亮红
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说明亮红眼是一种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突变。
(3)红眼突变型果蝇还有朱红眼、朱砂眼和猩红眼等类型,朱红眼(a)、朱砂眼(b)和猩红眼(d),三个基因分别
位于Ⅱ号、X和Ⅲ号染色体上,为探究亮红眼突变基因(用字母 E或 e表示)与上述三种基因的关系,以 4种突变
型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 亮红眼♂×朱红眼♀ 亮红眼♂×朱砂眼♀ 亮红眼♂×猩红眼♀
后代 野生型 突变型 野生型 突变型 野生型 突变型
F1 57♂∶66♀ 0 77♀ 63♂ 0 114♂∶110♀
F2 116♂∶118♀ 90♂∶92♀ 75♂∶79♀ 110♂∶109♀ 0 227♂∶272♀
①根据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杂交,F2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接近于 9∶7,可知控制果蝇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位
于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________定律。
②亮红眼与朱砂眼果蝇杂交,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③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中没有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亮红眼基因与猩红眼基因是________(填“等
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
47
43
题型 17 自由组合定律——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二)
小鼠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性别决定方式为 XY型。回答下列问题:
(1)某品系成年小鼠的体重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 A与 a、D与 d、F与 f控制,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
且具有累加效应(基因型为 AADDFF 的成年鼠最重,基因型为 aaddff的成年鼠最轻)。在该小鼠的种群中,控制
体重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表现型有________种。让基因型为 AADDFF 的雌鼠与基因型为 aaddff的雄鼠杂交获
得 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 F2,则 F2中成年鼠体重介于亲本之间的个体占比例为________。若某小鼠肥胖是
由于控制某类激素的正常基因的编码链(模板链的互补链)部分序列“﹣CTCCGA﹣”中的一个 C被 T替换,突
变为决定终止密码子(UAA或 UGA或 UAG)的序列,导致该激素不能正常合成而肥胖,则突变后的编码链序列
是________。
(2)小鼠的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尾形由另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一只黄毛弯曲尾雌鼠与灰毛
正常尾雄鼠杂交,子代雌雄小鼠均表现为黄毛弯曲尾∶灰毛弯曲尾=1∶1,取 F1中黄毛小鼠相互杂交,得到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黄毛弯曲尾 黄毛正常尾 灰毛弯曲尾 灰毛正常尾
雄鼠 2/12 2/12 1/12 1/12
雌鼠 4/12 0 2/12 0
①在毛色遗传中,基因型为________的胚胎不能发育。弯曲尾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
②若只考虑尾形遗传,让 F2中的弯曲尾雌雄小鼠随机交配,理论上后代中弯曲尾∶正常尾=________。若同时考
虑两对性状遗传,让 F2中黄毛弯曲尾小鼠随机交配,子代出现黄毛弯曲尾个体的概率为________。
48
44
题型 17 自由组合定律——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三)
黄羽肉鸡(性别决定方式为 ZW型)羽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M/m 基因和位于 Z染色体上的 N/n基因共同控制,
且M/m 基因或 N/n 基因会影响另一对基因的表达。现用黑羽色的雌雄鸡交配,F1雄鸡中,黑羽色∶白羽色 3∶1,
雌鸡中,黑羽色∶黄羽色∶白羽色 3∶3∶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据分析________基因型存在时,N基因不能表达。
(2)F1中黑羽色雌雄鸡相互交配,子代黄羽色雌鸡占________。
(3)“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热敏发现的性逆转现象,即母鸡转变为公鸡从而出现打鸣现象。
①“牝鸡司晨”体现了表现型由________控制。
②现有一只黄羽色的公鸡和各种已知基因型的母鸡,请你通过一次最简单的杂交实验判断该公鸡的基因型(注:
WW致死)
实验方案: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以下是实验设计简单版,根据试题难度的需要选择简单版或高难度版)
②现有一只司晨的“公鸡”,请你通过一次最简单的杂交实验判断这只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注:WW致死)。
实验方案: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
49
45
题型 17 自由组合定律——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四)
虎皮鹦鹉性别决定为 ZW型,羽毛颜色丰富,黄色、绿色、蓝色的遗传机理如图所示,其中 A基因位于 1号(常)
染色体上,酶 A、酶 B均不能合成时表现为白色。据此分析下列问题:
(1)两只蓝色虎皮鹦鹉交配,后代表现蓝色和白色,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子代蓝色虎皮鹦鹉的基因
型是________。
(2)欲利用一只纯合蓝色雄性虎皮鹦鹉确定 B(b)基因的位置,请从纯合的黄色、白色、蓝色、绿色四个品种中选
择实验材料,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不考虑交叉互换)。
选取________品种与该蓝色雄性鹦鹉交配,观察子代雌雄个体的毛色。
若 F1表现为________,则该基因位于 Z染色体上;
若 F1表现为________,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再让 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若 F2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蓝∶绿∶黄=1∶2∶1,则该基因也位于 1号染色体上;
若 F2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则该基因位于其他常染色体上。
前体物质 1 前体物质 2
基因 A→ 酶 A ↓ ↓ 酶 B ← 基因 B
蓝色素 + 黄色素
↓ ↓ ↓
蓝色鹦鹉 绿色鹦鹉 黄色鹦鹉
50
46
题型 18 自由组合定——实验设计(一)
牡丹花色繁多、色泽艳丽,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花色由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 A、a和 B、
b控制,有 A基因就能合成红色色素,B基因有抑制红色色素合成的效果(基因 BB完全抑制表现为白色,基因
Bb部分抑制表现粉色),现有一对亲本杂交,结果如表:
P 白花×红花
F1 全为粉花
F2 红花 粉花 白花
数量(株) 90 180 20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
(2)若将 F2进行随机交配,预测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3)F2中红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_,F2中粉花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4)由于亲本红花植株死亡,需培育与其基因型相同的植株,请写出最简便的实验设计思路(要求从已有植株中挑
选材料)。
51
47
题型 18 自由组合定律——实验设计(二)
某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株的花色有红色、粉色和白色 3种表现型,花色的遗传过程中存在致死现象。基因型相同
的两亲本杂交,F1中红花∶粉花∶白花 4∶4∶1,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提出假说一: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亲本杂交未出现 9∶3∶3∶1
的原因是:
①同时具有 A、B两种显性基因时显红色,只有 A或 B一种显性基因时显粉色,不含显性基因时显白色;
②________。 那么,F1中粉花植株的基因有________种。
(2)还有人提出假说二:控制该植株花色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 Aa。亲本杂交出现 4∶4∶1
的原因是:
①AA显红色,Aa显粉色,aa 显白色;
②亲本 Aa减数分裂时,某一种配子的致死情况是________。
(3)为了探究(1)(2)中哪种假说合理,以 F1中植株作为材料,设计遗传实验进行探究________(简要写出实验设计
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52
48
题型 19 连锁
果蝇翻翅基因 A是 2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一个显性突变基因,其等位基因 a控制野生型翅型。
(1)杂合翻翅果蝇的体细胞中 2号染色体上 DNA碱基排列顺序________(相同/不相同),位于该对染色体上决定不
同性状基因的传递________(遵循/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翻翅基因 A纯合时致死,推测在随机交配的果蝇群体中,翻翅基因的频率会逐代________。
(3)研究者发现另一条 2号染色体上也有一个显性基因 B(星眼状),也是纯合致死基因从而得到“平衡致死系”果
蝇,其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右图。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
是________;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 A基因的频率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
(4)翻翅星状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后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请用遗传图解说明(不需要写出配子类型)。
53
49
第五章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
题型 20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基础计算(一)
德国小蠊的性别决定为 XO型,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 2n 24),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O,是我国南方
常见的室内昆虫,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剂,其抗药性增强,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抗药性主要是由非抗性基因 T突变
成抗性基因 t导致的,请回答:
(1)德国小蠊雄性个体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形成________个四分体,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
(2)德国小蠊基因组计划需测________条染色体,检测德国小蠊是否有抗性基因 t可用
________技术检测,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长期使用杀虫剂,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的原因: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让两只非抗性雌雄个体交配,然后统计子一代德国小蠊的表现型及数量比,结果为非抗性:抗性=
3∶1,根据这一数据还不能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 X染色体上,统计后代的雌雄个体的表现型________(填
“能”或“不能”)确定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 X染色体上。现有德国小蠊各种基因型雌雄个体若干,如果继
续采用杂交实验的方法,采用哪种杂交组合更易确定基因所在染色体,实验思路是________。
(4)假设 T/t 基因在 X染色体上,则(3)中两只非抗性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让子一代个体
随机交配,后代抗性雄性的比例是________。
54
50
题型 20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基础计算(二)
果蝇是遗传学上的常用研究材料(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 A和 a表示,XAY和 XaY均视为纯合),摩尔根等科学
家都利用果蝇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的问题:
(1)摩尔根当年利用偶然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雌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并在 F2中发现白眼果蝇占 1/4,
且白眼仅在雄果蝇中出现,红眼果蝇占 3/4,红眼在雌、雄果蝇中都有,因此他提出了________的假说。若摩尔根
的假说正确,某同学让上述 F2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那么有________(填概率)的 F2红眼雌果蝇产生的
后代有四种表现型(考虑雌雄)。
(2)有人提出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也可能位于 X和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这样的话在果蝇群体中共有________种基
因型。请你列出三组后代中雌、雄果蝇之间性状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组合方式:________。
(3)已知 A和 a位于性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来验证摩尔根的假说,他不能充分验证摩
尔根假说,原因是________。为了充分验证摩尔根的假说,该同学对上述雄性亲本的基因型进行了筛选,他应该
选择的个体是________,预期 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55
51
题型 21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遗传系谱图推断(一)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本校连续四年来全体学生的体检结果对全体学生进行红绿色盲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
汇总如下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回答:
2009届 2010届 2011届 2012届
性状 表现型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正常 404 398 524 432 436 328 402 298
色觉
红绿色盲 8 0 13 1 6 0 12 0
(1)第 1组同学分析上表数据,可反映出红绿色盲遗传具有________特点,并计算出调查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为________。
(2)第 2组同学希望了解红绿色盲症的________,所以调查色盲男生甲的家族遗传病史,记录如下:男生甲的外祖
父为红绿色盲,但其外祖母、祖父母、父母均正常。请问:男生甲的家族中色盲基因的传递途径是:________,
这种传递特点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
(3)调查中发现一男生(Ⅲ10)患红绿色盲,其姐姐患白化病,经调查其家族系谱图如图:
①若Ⅲ7与Ⅲ9婚配,生育子女中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
②若Ⅲ7为肤色正常的纯合子,与基因型为 aaXBXB的女性结婚,妻子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到若在妊
娠早期对胎儿脱屑进行检查,可准确判断后代是否会患这两种病。妻子应采取下列哪种措施________(填序号),
若妻子基因型为 aaXBXb,应采取下列哪种措施________(填序号)。
A.染色体数目检测 B.基因检测 C.性别检测 D.无需进行上述检测
(4)当地人群中约 2500 人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现在有一个表现型正常,其双亲也正常,但其弟弟是白化病患者
的女性,与当地一个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性婚配,他们所生男孩患白化病的概率为________。
56
52
题型 21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遗传系谱图推断(二)
如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 A、a,B、b和 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
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Ⅱ6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________。
(3) 1假如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
100
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_,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_。
57
53
题型 21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遗传系谱图推断(三)
人类秃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表达受性别影响,基因型与性状的关系如表。某家庭有关秃顶(相关基因用 A、
a表示)和红绿色盲(相关基因用 B、b表示)的遗传系谱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AA Aa aa
男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表现型
女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1)研究发现秃顶遗传在性别中的差异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合理的推测是雄性激素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靶细
胞,与靶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后会抑制________基因的表达。
(2)图中Ⅱ1与Ⅱ2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Ⅲ1患秃顶的概率是________,同时患秃顶和红绿色盲的概率是________。
(4)若Ⅱ1与Ⅱ2再生一个小孩,为降低发病风险,你会建议他们生________(填“男孩”或“女孩”);为确保子代正
常,怀孕后还应进行________(填“基因诊断”或“羊水检查”)。
58
54
题型 21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遗传系谱图推断(四)
如图 1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
(1)有人根据该系谱图判断该病可能为细胞质遗传,你认为他的理由最可能是________。
(2)现已确认控制该遗传病基因位于细胞核,为了进一步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现对Ⅱ﹣1、Ⅱ﹣2、Ⅲ﹣2、Ⅲ﹣5
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如图 2所示。图中条带________(填“1”或“2”)代表致病基因,且致病基因为________
性。由该图谱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可判断该致病基因在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
(3) 1经进一步调查发现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死亡率为 ,根据上述事实应建议Ⅲ﹣8和Ⅲ﹣9生育________(填“男”
3
或“女”)孩,后代为该性别的概率为________。
59
55
题型 22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致死问题(一)
已知果蝇的细眼(E)对粗眼(e)为显性,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染色体上。回答
下列问题。
(1)科研工作者现将一只细眼雌果蝇与一只细眼雄果蝇作为亲本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F1中雌性个体全部为细
眼,雄性个体中细眼与粗眼的数量比为 1∶1。据此推断,控制眼形(粗、细)的基因位于________,F1雌雄果蝇
自由交配,F2雌果蝇中关于眼形(粗、细眼)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2)科研工作者让一只长翅雌果蝇与一只残翅雄果蝇作为亲本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F1中长翅雌果蝇∶长翅雄
果蝇∶残翅雌果蝇∶残翅雄果蝇=1∶1∶1∶1。据此推断,长翅果蝇为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
为确定基因 V/v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染色体上,可利用上述实验中的________或________(写出两种杂交
组合,标出表现型与雌雄),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分析结果、作出判断。
(3)研究发现,果蝇体内 m和 n是两个位于 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死基因,即 XmXm、XnXn、XmY、XnY的受精卵将
不能发育。为了只得到雌性后代,通过育种需要得到 X染色体上所含基因情况是________的雌蝇,将该雌蝇与基
因型为________的雄蝇交配,即可达到目的。
60
56
题型 22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致死问题(二)
果蝇 X染色体上有下列三对等位基因:红眼(A)和白眼(a)、正常眼(B)和棒眼(b)、直刚毛(E)和焦刚毛
(e),某实验室培育有多个品系的纯种果蝇。
(1)能否以上述品系的纯种果蝇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Y染色体上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如何通过杂交实验,确定控制刚毛性状的等位基因(E、e)是否位
于 X、Y染色体同源区。(写出杂交方案及相应结果分析)________
(3)红眼(A)和白眼(a)基因仅位于 X染色体上。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子代出现白眼雄蝇 658只,红眼雌
蝇 670只,白眼雌蝇 1 只。对白眼雌蝇的来源,有人提出如下假设:①母本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产生 XXY的白眼
雌蝇(XXY 雌蝇可育,能产生 X、XY、XX、Y的配子);②将其它杂交组合的后代混人统计。请设计一次杂交
实验以区分上述两种假设(写出杂交方案及相应结果分析)________。
61
57
题型 23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ZW型(一)
某种鸟的性别决定类型为 ZW型(雄性:ZZ,雌性:ZW)。该鸟的羽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位置如图甲所
示,其中 A(a)基因位于 Z染色体的非同源区。基因 A 控制蓝色物质的合成,基因 B 控制黄色物质的合成,白
色个体不含显性基因,其遗传机理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鸟羽色遗传遵循的遗传定律是________;图甲所示个体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可能有________种。
(2)据图乙分析可知,绿色雌鸟有________种基因型。
(3)杂合蓝色鸟与异性杂合黄色鸟杂交,则子代中绿色雌鸟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4)蓝色雄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现有足够多的绿色雌雄个体(纯合、杂合都有)和白色雌雄个体,请用最快捷
的培育方法培育纯合蓝色雄鸟,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择________相互交配;
第二步:选择________进行交配,若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该雄鸟即为纯合蓝色雄鸟。
62
58
题型 23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ZW型(二)
家蚕(2n﹣28)发育成熟后才能结茧,雄蚕性染色体为 ZZ,雌蚕性染色体 ZW.已知幼蚕体色正常基因(T) 与
油质透明基因(t)是位于 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结绿色茧基因(G) 与白色茧基因(g)是位于常染色体
上的对等位基因,T对 t、G对 g为显性。现有少量家蚕纯合体,结白色茧体色油质透明,结绿色茧体色正常,结
绿色茧体色油质透明,结白色茧体色正常。
(1)家蚕的一个染色体组包括________条染色体。正常情况下,雌蚕产生的卵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是________,
雄蚕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________条 Z染色体。
(2)选取结白色茧体色正常雄蚕与结绿色茧体色透明雌蚕杂交得 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 F2。F1的基因型为
________,F2中结绿色茧体色油质透明唯蚕所占比例为________。
(3)研究发现雄蚕产丝多,绿色蚕丝销路好。请用已有的纯合体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组合,直接根据幼蚕的体
色,从后代中选择结绿色茧的雄蚕用于生产(用文字表述)。
63
59
第六章 基因表达
题型 24 基因表达——转录与翻译的过程(一)
真核生物大多数 mRNA存在甲基化现象,甲基化位点集中在 5′端,称 5′帽子;3′端有一个含 100~200个 A的特
殊结构,称为 poly﹣A﹣尾。如图表示真核生物 mRNApoly﹣A﹣尾与 5′端结合的环化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涉及的过程在基因表达中称为________,该过程从 mRNA________端开始。
(2)经测序发现真核生物基因的尾部没有 T串序列,故判断 poly﹣A﹣尾不是________而来的,而是由细胞核内的
腺嘌呤聚合酶在 mRNA前体上依次添加________形成的。
(3)据图可知,核糖体的________首先与携带甲硫氨酸的 tRNA相结合,再开始后续过程,对大肠杆菌核糖体的研
究表明:即使剥离其中大多数蛋白质,依然能催化肽键的形成,且空间结构研究发现催化肽键形成的活性位点附
近没有氨基酸,这说明核糖体主要依赖________(物质名称)催化肽键的形成。
(4)据图分析,真核生物 mRNA环化能提高翻译效率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
64
60
题型 24 基因表达——转录与翻译的过程(二)
心肌细胞不能增殖,基因 ARC在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抑制其细胞凋亡,以维持正常数量。细胞中某些基因转
录形成的前体 RNA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小 RNA,如 miR223(链状),HRCR(环状)。HRCR可以吸附 miR223,
以达到清除它们的目的(如图)。当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时,某些基因过度表达会产生过多的 miR223,导致心肌
细胞凋亡,最终引起心力衰竭。请回答:
(1)催化过程①的酶是________,过程②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用 a,b表示)。该过程最终合成的 T1、T2、
T3三条肽链结构________(填“是”或“否”)相同。
(2)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基因 miR223 过度表达,大量的 miR223 通过________原则,与基因 ARC 转录产生的
mRNA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 1,使过程②因缺少________而被抑制,从而凋亡抑制因子无法合成,最终导致心
肌细胞凋亡。与基因 ARC相比,核酸杂交分子 1中特有的碱基对是________。
(3)科研人员认为,HRCR有望成为减缓心力衰竭的新药物,据图 2分析其依据是________。
65
61
题型 25 基因表达——中心法则的综合应用(一)
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类、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广泛传播,并可导致呼吸道、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等疾病。新型
冠状病毒在宿主细胞增殖过程包含翻译、RNA复制和转录等环节。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基本单位是________,可以被________染液染成红色。
(2)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进入宿主细胞后,首先合成 RNA 聚合酶,该过程需要的条件有________(至少写出
三种),这说明病毒的遗传物质类似于人体的________。
(3)正链 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___。
(4)新型冠状病毒相对 DNA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这是由于________。
66
62
题型 25 基因表达——中心法则的综合应用(二)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属于一种带有囊膜的病毒,图 1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示意图。图 2是一种自扩增
mRNA疫苗的设计、制备及作用机理的过程示意图,其中树突细胞是机体免疫过程中的一类吞噬细胞。据图回答:
(1)图 1所示,新型冠状病毒由 RNA 和蛋白质“N”构成的内核与外侧的囊膜共同组成,囊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
镶嵌其上的 3种蛋白质“M”、“E”和“S”。在侵染过程中,科学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囊膜蛋白“S”可以和宿
主细胞膜上的________相结合,从而感染宿主细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功能。
(2)图 2 中,自扩增 mRNA 之所以能自我扩增是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过程④、⑥都能独立进行是因为自扩增
mRNA两个编码区中都含有________。
(3)疫苗对疾病预防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对患者治疗效果不大。经研究发现,利用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浆来治疗危
重症患者,疗效较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康复者血浆中有________,可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从而直接抑制病毒
________(“吸附”或“复制”或“表达”)的过程。
67
63
第七章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题型 26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础知识考查(一)
当股直肌受到牵拉时,能够反射性地引起股直肌的收缩反应,这种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在牵张反射发生的同
时,颉颃肌是保持舒张的。高尔基腱器官是一种可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器,其作用与牵张反射引起的作用相
反,因此将高尔基腱器官引起的反射称为反牵张反射。反牵张反射为牵张反射提供了一种辅助功能,如图解释了
这一工作原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牵张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抑制性神经元和α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内环境是________。
(2)高尔基腱受刺激后,兴奋以________形式沿 Ib纤维传到神经中枢。α运动神经元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
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
(3)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被激活后,与其形成突触联系的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为________。
(4)在牵张反射的基础上,如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则高尔基腱器官产生的兴奋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被激活,进而
通过与其形成突触联系的α运动神经元,引起股直肌的________,同时通过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引起颉颃肌的收缩,
这种调节的意义是________。
(5)当长时间站立时,股直肌会逐渐疲劳,因而________(选填“降低”或“增强”)了高尔基腱器官的兴奋性冲
动发放,提高了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最终引起股直肌产生一个较大的收缩并使姿势维持在合适的状态。
68
64
题型 26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础知识考查(二)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糖蛋白类激素,其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知,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增强骨髓造血干细胞的________活动,使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增加。促红细胞
生成素能作用于多种靶细胞,是因为这些靶细胞均具有________。
(2)有的贫血患者可以通过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来改善症状,若给药方式由注射改为直接口服,则________(填“能”
或“不能”)达到相同效果。若某正常人长期注射超生理所需剂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其停用后容易出现贫血症状,
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3)人体剧烈运动时,肌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细胞外液,但这并不会引起血浆中 pH发生剧烈的
变化,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有人认为诱导肝脏和肾脏加快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刺激可能是高浓度乳酸,请
简要写出一个实验思路进行探究:________。
69
65
题型 26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础知识考查(三)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单链 RNA病毒,结构示意图如图。该病毒可通过包膜上的刺突蛋白(S)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
性病毒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分子结合,随后病毒核衣壳与遗传物质进入宿主细胞内,在宿主细
胞内合成 RNA 复制酶后完成感染过程。
(1)根据中心法则的内容,写出新型冠状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是________。
(2)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增殖,原因是________。
(3)目前,针对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物。请你结合病毒侵染增殖的相关知识为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研发提供一些思
路:________(至少写两点)。
(4)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突袭,各国科学家齐心协力但是依然较难制作疫苗,原因是________。为什么康复者捐献
血清可以用于治疗该病________。
(5)根据最新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S)可以诱导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抗体,为新疫苗研发奠
定了基础。科学家利用小鼠来验证利用刺突蛋白(S)溶液(可用生理盐水配制)进行体液免疫预防的有效性,请
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70
66
题型 26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础知识考查(四)
临床上,发热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一种高水平体温调节活动。
根据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这也是当前我们进入公共场所需要检测体温的原
因。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温上升的主要调节机制示意图如图。请分析回答:
(1)侵入人体的病毒会引起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EP),EP刺激位于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
上移。在体温上升期,图中运动神经元兴奋使得________,增加产热;而交感神经则使皮肤的________,减少散
热。此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与该过程相关的激素甲是________。
(2)抗体检测适用于快速筛查出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的某些结构蛋白一般作为抗原,
刺激人体________(填细胞名称)产生特异性抗体。临床上可利用抗原试剂检测抗体的存在,该方法的免疫学原
理是________。
(3)新冠病毒是一种具有包膜的 RNA病毒,包膜表面的刺突蛋白 S与人细胞膜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ACE2)
受体结合,发生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释放病毒的 RNA 侵入细胞。因此,病毒感染人类首先需要接触到有这
种酶的细胞,完成受体结合,而暴露在空气中的嘴唇、眼皮、鼻腔和口腔里的大量黏膜上皮细胞存在 ACE2 受体。
基于以上信息,为减少人体新冠病毒的感染而研发的药物应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
71
67
题型 2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实验设计(一)
欲检测某人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某同学现设计实验如下:
(1)实验原理:葡萄糖经氧化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某无色化合物与氧结合形成有色化合物因此用于检测的葡
萄糖试纸除含有某无色化合物外还应含有________酶和________酶。
(2)实验步骤:
①取三只试管,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待测人尿液,蒸馏水,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
②准备三份葡萄糖试纸,编号 a、b、c,a 试纸滴加适量待测人尿液,b试纸滴加等量的蒸馏水,c试纸滴加等量
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
③观察并比较各组试纸的颜色变化
(3)实验结果与分析:
①有同学指出该实验设计并不完善,理由是不能排除尿液中其他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若要排除该影响,还需再
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你认为该组的操作为:________。
②若 a组的试纸颜色与________组(用题中字母填写)的试纸颜色相近,而另外两组没有颜色变化,则说明尿中
含有葡萄糖。
③若实验结果显示此人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要进一步确定此人是否患有糖尿病,还需检测血液中________和
________的含量。若测定结果显示前者含量高于正常值,同时后者含量低于正常值,则可初步判断此人患有糖尿
病。
72
68
题型 2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实验设计(二)
狗是恒温动物,其体温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温度感受器接受温度变化的刺激,发出信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信息在中枢整合后引起骨骼肌、皮肤血管、汗腺及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等器官的活动变化,进而改变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力,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1)环境温度变化引起骨骼肌寒颤属于________(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
(2)当环境温度降低,机体经一系列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将升高,这种变化又会反馈作用于________(器
官),从而使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不至于过大。上述整个过程属于________(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
(3)当环境温度降低时,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也会升高,促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为探究其调节模式,请
完成以下实验方案设计:
①选取甲、乙、丙、丁四只________ 的实验狗。
②甲狗剪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并结扎通向肾上腺的门静脉;乙狗________;丙狗________;丁狗不做任何处
理。(说明:垂体分泌的促激素通过门静脉进入肾上腺)
③将四只实验狗置于同一寒冷环境中 12小时,每隔 2小时测定一次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分别记录其变化过程,
对比分析。(说明:不考虑手术创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预期可能结果并分析结论:
a:若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乙>丙=甲,其调节方式只为体液调节;
b:________,其调节方式只为神经调节;
c:若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乙>甲、丁>丙>甲,________。
73
69
题型 28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础知识考查(一)
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回答问题:
(1)生长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的分子,在其合成部位________经过一系列转化可转变成生长素。
(2)据图可知甲是背光侧,乙是向光侧,判断依据是________。若要证明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可以取甲、乙
处作________(填“横切”或“纵切”)片制成装片,在显微镜观察作出比较。
(3)乙侧伸长长度小于对照组,但没有体现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两重性是指________(答 3点)。
74
70
题型 28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础知识考查(二)
赤霉素是植物体自身能够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为探究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实验及结果如
图所示(注:图中植株均处于相同的生长时期)。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并能从________,对植物生长发育________。
(2)这一关于赤霉素的生理作用的探究实验中,对照组是________组(填字母)。
(3)由实验结果可得出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________(矮茎/正常)植物的________。
(4)在正常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与赤霉素起协同作用的激素还有________,与赤霉素起拮抗作用的激素有
________,这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是________。
75
71
题型 29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图像类信息获取(一)
如图 1表示科研人员测量的去除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情况。请回答
以下问题:
(1)图中激素甲表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激素乙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植物生长表现出顶端优势的
原因是________。
(2)“酸生长假说”用于解释生长素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机理。在酸性条件下,细胞壁松弛蛋白扩展素通过减弱细
胞壁多糖组分间的氢键使细胞壁松弛,从而促进细胞的生长。氢离子来自植物细胞膜上的 H+﹣ATPase 载体蛋白,
生长素能够增强细胞膜上H+﹣ATPase蛋白的活性,相关作用原理如图2所示。图2中H+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
将表皮磨损的植物细胞置于中性缓冲液中,生长素诱导的生长将被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无影响”),
原因是________。
76
72
题型 29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图像类信息获取(二)
赤霉素广泛分布于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光敏色素(接收光信号的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器官中。为研究赤
霉素和光敏色素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 A的突变体、光敏色素 B的突变体的水
稻种子播种在含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光照条件下培养 8天后,测量幼苗地上
部分高度和主根长度,得到如图所示结果。请分析回答:
(1)研究人员将种子播种在固体培养基上,而不是播种在培养液中,其原因是固体培养基能为种子萌发提供
________,同时有利于幼苗扎根。水稻幼苗中赤霉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
(2)据图一分析,光照条件下,PAC处理对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具有________作用,而光敏色素________(选填“A”
或“B”)突变体传递的光信号减弱了 PAC的该效果。
(3)据图二分析,PAC 浓度分别为 10-7、10-5时对野生型水稻幼苗主根生长分别起________、________作用,PAC
处理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的影响是________。
(4)农业生产中常用赤霉素进行稻谷浸种,利用的是其________的作用。赤霉素在绿叶菜、根菜、果菜类等蔬菜生
产中应用广泛。据题目信息分析,使用赤霉素应该注意________。
77
73
题型 29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图像类信息获取(三)
科研人员为了探究外源赤霉素对甘蔗节间伸长及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选择伸长初期生长健壮的相同甘蔗幼苗
进行处理,获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研究人员在设计处理实验时,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甘蔗幼苗,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用 200mg/L的赤霉素溶液
进行叶面喷施,乙组的处理是________。研究人员还将每组设置 3次重复,________,从而减小误差,提高实验
的准确性。
(2)研究表明,外源赤霉素对甘蔗幼茎生长的影响是________,对甘蔗产生生长素和乙烯分别具有一定的________
作用。
(3)研究表明外源赤霉素对甘蔗幼茎产生脱落酸的影响及其具体变化为________。
78
74
题型 30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实验设计(一)
顶端优势是植物的一种生存机制,其原理可以应用在农业生产和园艺上,对提高产量、改变株型等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顶端优势现象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独角金内酯等多种植物激素的调控。
(1)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研究发现:从豌豆茎上摘除顶芽后,其根部的细胞分裂素向上运输量增多,且茎中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的转录
加快;当对除去顶芽的枝条再次施加生长素后,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和向上移动均受到抑制。由此推测,顶端优势
的产生可能与侧芽部位细胞分裂素含量的
________(选填“增多”或“减少”)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豌豆茎上摘除顶芽之前检测不到异戊烯基转移酶(IPT)
基因的表达,而去顶后该基因就表达,并伴随细胞分裂素在茎节处积累。另有研究表明:细胞分裂素氧化酶(CKX)
可将细胞分裂素降解,生长素能通过调控 CKX 的水平来控制细胞分裂素的含量。调控机理如图所示:
从分子水平上分析,生长素能通过________来降低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从而使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
(3)独脚金内酯是一种由植物根系产生的类胡萝卜素衍生物,被认为是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其对植物的顶端优势也
有一定的影响。
①独脚金内酯可以通过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来调控顶端优势。现有若干胚芽鞘、独脚金内酯类似物、琼脂块等
实验材料,请设计实验验证该结论,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和预期的实验结果。
②独脚金内酯类似物具有刺激根寄生植物种子萌发的作用。各种根寄生杂草一旦受到独脚金内酯类似物的刺激就
会萌发,其胚根能借助自身的结构与农作物的根部进行连通,从而直接获取农作物的营养,对农作物生长造成极
大的危害;但根寄生杂草种子萌发后,若在 1周内接触不到寄主植物根系便会死亡。根据以上信息,在生产实践
中为了减少根寄生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79
75
题型 30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实验设计(二)
请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和运输的问题:
(1)拜耳在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
另一侧弯曲生长(如图 1)。该实验证实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________产生的影响在其________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2)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在这些部位,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生长素运输的方
向具有极性运输的特性,某同学为验证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特设计实验操作如 2所示甲图:
仅依据这个实验的设计不能得出所需结论,请参照甲图在方框内画出改进方案。
80
76
第八章 生态专题
题型 31 生态专题——基础知识考查(一)
近日,云南云龙县发现一个珍稀濒危植物十齿花和水青树为主要树种组成的“活化石”野生植物群落,回答下列问
题:
(1)在野生植物群落中,十齿花和水青树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联系该野生植物群
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纽带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十齿花和水青树,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调查发现,十齿花和水青树下的灌木丛
中生活着许多草本植物,而草本植物丛中又有苔藓等植物,这种位置状态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
(3)碳元素在该野生植物群落内部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群落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
____________的形式表示。
81
77
题型 31 生态专题——基础知识考查(二)
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
(1)生态系统通常由七大成分组成,该食物网中没有列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其主要生活在湖泊的________层。
(2)藻类中的能量以________形式传递给乌鳢鱼,该过程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个不同营养级生物的捕食。
(3)该湖泊中浮游藻类在冬春季以硅藻为主,夏秋季以蓝藻(又称蓝细菌)为主,这是群落的________结构。浮游
藻类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________决定的。
82
78
题型 32 生态专题——S形 J形增长分析(一)
如图为种群数量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A曲线反映的第一章 细胞的物质与结构
题型 01 细胞的物质与结构——基础知识考查(一)
答案:
(1)51;2;去掉 C 肽
(2)胰岛素原转变成胰岛素时,C 肽与胰岛素以等分子数共存于分泌颗粒并同时释放至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中,因此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测定 C 肽,来了解胰岛 B 细胞的功能
(3)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若 C 肽超过正常范围,可认为是胰岛素分泌
过多所致;如 C 肽值不超过正常范围,则为其他原因所致
解析:
(1)由图可知,胰岛素由 A、B 两条肽链,共 51 个氨基酸组成,两条肽链至少含有 2 个游离的氨基和 2 个游离
的羧基;依题可知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时,利用蛋白酶催化胰岛素原的水解,因此形成胰岛素这种蛋白质的
过程中会用到蛋白酶的催化水解作用,去掉 C 肽。
(2)胰岛素原转变成胰岛素时,C 肽与胰岛素以等分子数共存于分泌颗粒并同时释放至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中,C 肽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因此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测定 C 肽,来了解胰
岛 B 细胞的功能。
(3)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正常情况下,若 C 肽超过正常
范围,则胰岛素同时增多,而胰岛素分泌过多会导致血糖浓度低;如 C 肽值不超过正常范围,则为其他原
因所致。
题型 01 细胞的物质与结构——基础知识考查(二)
答案:
(1)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
(2)叶肉细胞
(3)减小
(4)都具有双层膜结构、都具有少量 DNA 和 RNA
(5)细准焦螺旋
(6)细胞和细胞产物
1
1
解析:
(1)图中 a 具有双层膜,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嵴,为线粒体、b 具有双层膜,内部有基粒,为叶绿体、d 由单层
膜围成,有游离的囊泡结构,为高尔基体。
(2)图中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若图中的几种细胞器来自同一细胞,则该细胞是叶
肉细胞。
(3)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在内质网中初步加工,之后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之后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膜,
释放到细胞外,此过程需要的能量需要线粒体提供。此过程中对应膜面积的变化情况是内质网膜面积变小,
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变大。
(4)某同学在低倍镜下观察到清晰的图像,转换为高倍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才能看清晰物像。
(6)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
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新细胞由老细胞产生。
题型 02 细胞的物质与结构——实验(一)
答案:
(1)甲基绿吡罗红;细胞核
(2)①③⑥
(3)实验组;灰绿色
(4)保护叶绿素
(5)西瓜、菠菜本身含有色素,会干扰还原糖的鉴定
(6)碘液不能检验蔗糖是否水解
解析:
(1)利用含有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可使 RNA 呈现红色,DNA 呈现绿色,因
为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故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绿色主要位于细胞核。
(2)①健那绿染液能将活细胞内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要保持细胞活性,①正确;
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 DNA 的分布时,经过盐酸处理后细胞已经死亡,②错误;
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需要保持酵母菌的活性,③正确;
④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经过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④错误;
⑤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时,经过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⑤错误;
2
2
⑥活细胞才能生长,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需要保持细胞的活性,⑥正确。
故选:①③⑥。
(3)设置两个或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影响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其颜色变为灰绿色。
(4)若利用菠菜叶片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向研钵中加入少量的碳酸钙,其目
的是保护叶绿素。
(5)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在做还原性糖鉴定
实验时,常选择苹果、梨作实验材料,而不选择西瓜、菠菜的原因是西瓜,菠菜本身含有色素,会干扰还原
糖的鉴定。
(6)若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
液的原因是:碘液不能检验蔗糖是否水解。
题型 02 细胞的物质与结构——实验(二)
答案:
(1)主动运输
(2)D
(3)E、F
(4)C
(5)C
(6)BCD
解析:
(1)图中 K+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故为主动运输。
(2)B 蛋白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信号分子通过与糖蛋白结合传递信息,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
信息交流的功能。故选:D。
(3)由表格信息可知,试剂甲处理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后,E、F 蛋白被破坏,细胞形状不规则;试剂乙处理破
坏 A、B 蛋白,细胞形状还能保持,说明 E、F 蛋白与细胞形状有关。
(4)将成熟的红细胞破裂后,可用适当转速离心,通过差速离心法把红细胞匀浆与细胞膜分离。故选:C。
(5)高密度脂蛋白可以将多余的胆固醇运到肝脏加工,故会导致红细胞失去胆固醇。故选:C。
3
3
(6)A.成熟红细胞无内质网,A 错误;
B.过多胆固醇会导致红细胞刚硬,会降低红细胞膜流动性,B 正确;
C.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正常舒张功能减弱,易导致人体内血压升高,C 正确;
D.长期有规律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避免胆固醇在血管中的堆积,可以调节血中胆固醇含
量,D 正确。
故选:BCD。
第二章 呼吸光合综合
题型 03 呼吸光合综合——过程综合(反应式)(一)
答案:
(1)丙酮酸;酒精和二氧化碳
(2)ACD;D
(3)②①
酶
(4)无氧呼吸(酒精发酵);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5)6; 自由扩散
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甲图中 X 代表的物质是丙酮酸,E 代表的物质可能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ACD 表示有氧呼吸,其中 D 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能量最多。
(3)甲图中 C、D 阶段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依次是线粒体基质(图乙中的②)和线
粒体内膜(图乙中的①)
(4)A 阶段与 E 物质产生阶段的反应属于无氧呼吸(酒精发酵),其反应式为:
酶
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5)叶绿体中产生的氧气进入到相邻细胞中被利用的过程中,先后通过了两层叶绿体膜、两层细胞膜和两层线粒
体膜,所以氧气分子通过的生物膜共有 6 层,氧气是小分子的气体,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4
4
题型 03 呼吸光合综合——过程综合(反应式)(二)
答案:
(1)叶绿体基质
(2)ATP 和[H];增加
光、叶绿体
(3)CO2+H2O (CH2O)+O2
(4)①重;经过光照后叶片通过光合作用积累了有机物,重量增加;②y﹣z;③2y﹣x﹣z
解析:
(1)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③暗反应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在光合作用中,过程②光反应能为过程③暗反应提供 ATP 和[H] 。如果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突然
除去图中的 X 二氧化碳,CO2 被 C5 固定形成 C3 的量减少,C5 消耗量减少,但光反应正常进行,C3继续还
原成 C5,故短时间内 C5 的含量增加。
光、叶绿体
(3)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为:CO2+H2O (CH2O)+O2。
(4)①经过光照后叶片通过光合作用积累了有机物,重量增加,且都在相同的呼吸速率下,y 一定比 x 要重。
②在下午 4 时至晚上 10 时这段时间里,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呼吸作用消耗量可表示
为 y z g 。
③下午 4:00 到晚上 10:00 呼吸作用所用去的有机物的量是 y z g ,上午 10:00 到下午 4:00 一个叶圆
片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量也是 y z g 。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细胞呼吸速率,故一个叶圆片制造的
有机物总量 y x y z= 2y x z g 。
题型 03 呼吸光合综合——过程综合(反应式)(三)
答案:
(1)水;自由扩散
(2)叶绿体基质;[H]和 ATP;线粒体
(3)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4)①底物已经完全被消耗尽
5
5
②
(5)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大于
解析:
(1)据图甲分析可知,A 表示植物根吸收的水,C 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吸收的二氧化碳,其进入细胞的方式
是自由扩散。
(2)图甲中,酶 1 表示暗反应阶段需要的酶,其作用的部位是叶绿体基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
和 ATP。图中场所Ⅲ是表示线粒体。
(3)植物根尖只能够通过呼吸作用产生 ATP,故产生 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4)图乙中,①在 d 分钟后曲线变成水平是因为底物已经完全被消耗尽,生成物量达到最大值。
②若其他条件不变,将该酶的浓度增加一倍,达到反应平衡的时间将会缩短,生成物量达到最大值需要的时
间提前,曲线图见答案。
(5)酶能够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因为它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无机催化剂 Fe3+也能催化 H2O2 的分解,但与
过氧化氢酶相比效率要低得多,要达到生成物量的最大值反应时间一般要大于 d 分钟。
题型 04 呼吸光合综合——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一)
答案:
(1)无氧呼吸;该生物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成熟的红细胞
(2)无氧呼吸;呼吸酶的数量是有限的
1
(3) ;I
13
(4)0
6
6
解析:
(1)甲图中,呼吸强度不受氧气浓度影响,只能是无氧呼吸。若呼吸强度不能以 CO2 的释放量表示,只可能是该
生物的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对于人来说,成熟红细胞进行的就是不产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
(2)图乙中 B 点氧气浓度为零,其二氧化碳来源只有无氧呼吸,而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当 O2 浓度达到
M 点以后,CO2 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内因是受呼吸酶的数量的限制。
(3)图丙中 YZ∶ZX 为 4∶1,由图可知,YZ 为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设为 4a,ZX 为有氧呼吸释放的
二氧化碳的量,设为 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 1/6a,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为 2a,则有氧呼吸消
耗的葡萄糖占总消耗的1/ 6a 2a 1/ 6a 1/13a 由图可知,无氧呼吸强度降为 0 的起点,其氧气浓度是 I。
(4)因为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细胞呼吸对有机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最低时应该是完全无氧呼吸时,即氧浓
度为零时。
题型 04 呼吸光合综合——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二)
答案:
(1)斐林(或班氏)
(2)温度(的不同); 87%;湿度相同,实验结果的比较才有意义(或湿度条件适宜且相同,可排除湿度条件对
荔枝品质的影响)
(3)结论:冰温储藏明显优于普通冷藏;
依据:冰温储藏的荔枝还原糖含量下降远小于普通冷藏中的荔枝(或冰温储藏的荔枝还原糖含量远高于普通
冷藏中的荔枝)
(4)普通冷藏的温度较高,酶的活性较高,未成熟水果里贮存的多糖水解为可溶性还原糖的速度快
(5)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
解析:
(1)检验还原糖的试剂是斐林试剂。
(2)从题干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荔枝的冰温储藏(在荔枝的冰点温度 -1.2 ℃下储藏)是否优越于普通冷藏(储
藏温度通常是 0~100C)”,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也可以从表中分析可知,第 1 组和第 2 组属于人为
控制的变量是温度;湿度不是研究的对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湿度应该相同,实验结果
的比较才有意义(或湿度条件适宜且相同,可排除湿度条件对荔枝品质的影响)。
7
7
(3)实验结论往往是对实验目的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或定论,所以下结论时应该回归实验目的,即结论:冰温
储藏的荔枝还原糖含量下降远小于普通冷藏的荔枝(或冰温储藏的荔枝还原糖含量远高于普通冷藏中的荔
枝)。
(4)普通冷藏的温度较高,酶的活性较高,未成熟水果里贮存的多糖水解为可溶性还原糖的速度快。
(5)在酶的利用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够被反复利用,节约成本,可采用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技术。
题型 05 呼吸光合综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一)
答案:
(1)光能和 ATP 水解释放的化学能;9
(2)B;净光合速率相同的情况下,B 农作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少
(3)A;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
(1)A、B 两种农作物的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反应将光能转化为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将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因此驱动光反应与暗反应进行的能量分别是光能和 ATP 水
解释放的化学能。当光照强度为 2klx 时,A 农作物呼吸速率为 9mgCO2/h,净光合速率为 0,则其 1 小时固
定二氧化碳的量为 9mg。
(2)每天提供 12 小时 4klx 的光照,A 植物和 B 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由于 A 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 B 植物的
呼吸速率,故 24 小时内 A 植物的积累的有机物小于 B 植物积累的有机物,因此种植农作物 B 收获的产品较
多,原因是净光合速率相同的情况下,B 农作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少。
(3)B 植物的光饱和点比 A 植物的光饱和点低,故农作物 A 为阳生植物;将 A、B 两种农作物套种可提高光能
的利用率。
题型 05 呼吸光合综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二)
答案:
(1)线粒体;大
(2)等于;右;左下
8
8
(3)不同;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4)降低温度;提高光照强度
解析:
(1)A 点时该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 ATP,产生 ATP 的细胞器是线粒体。与 17℃相比,22℃条件下释放的
二氧化碳多,故呼吸速率更大。
(2)B 点表示 22℃时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当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合成不足,光补偿点增
大,B 点向右移;光饱和点减小,E 点向左下移动。
(3)C、D 两点 CO2 吸收量相同,但 D 点的呼吸强度大,两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为总光合强度,总光合强
度=呼吸强度+净光合强度,故两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不同。C 点时没有达到光饱和点,限制光合速
率的因素是自变量光照强度,E 点已经达到光饱和点,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是无关变量温度和二氧化碳
浓度。
(4)阴雨天光照不足,光合强度下降,为了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适当降低温度以减小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
耗或提高光照强度以增强光合强度。
题型 05 呼吸光合综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三)
答案:
(1)光照强度和果树的种类
(2)光照强度;大于;5.1
(3)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 CO2 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 CO2 的量,使密闭小室中 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
随之降低
(4)不同;不同光照强度下净光合速率为 0 时,所需 CO2 浓度不同
解析:
(1)据图分析,图甲中实验的自变量有果树的种类、光照强度。
(2)据图甲分析,当光照强度为 0.3mmol 光子/m2 s 时,曲线处于上升趋势,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
是光照强度;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苹果树的呼吸速率为 1μmol/m2 s。梨树的呼吸速率为 2μmol/m2 s,则当光
9
9
照强度为 0.5mmol 光子/m2 s 时,苹果树和梨树的光合速率分别为 7 1=8μmol/m2 s 、 5 2=7μmol/m2 s,即
苹果树的光合速率大于梨树的光合速率;此时苹果树 O2的释放速率 =7 44 6 6 32 =5.1μg/m2 s 。
(3)根据题意分析,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 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 CO2 的量,使密闭小室中 CO2 浓度降
低,所以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
(4)由于乙图中不同光照强度下净光合速率为 0 时,所需 CO2浓度不同,所以当每组植物不再向外释放氧气的时
刻,测密室里 CO2浓度不同。
题型 06 呼吸光合综合——实际应用(一)
答案:
(1)0.72;葡萄糖
(2)用于校正装置 1 和装置 2 内因物理因素(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容积变化
(3)1∶1
解析:
(1)由题意可知,X 是液滴左移的距离,代表氧气的吸收量,Y 左移代表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释放量之差,
因此该种子的呼吸熵 180 50 /180 0.72,该呼吸熵小于 1,说明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消耗的有机物不仅
含有葡萄糖,还可能有脂肪。
(2)为了校正装置 1 和装置 2 内因物理因素(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容积变化,使测得的 x 和 y 更精确,还应再
设置一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容器和小瓶中分别放入等量死的发芽种子和蒸馏水。
(3)总耗氧气 300,总产二氧化碳 400,其中有氧呼吸耗氧气 300,产二氧化碳 300,耗葡萄糖 300/6。无氧呼吸
产二氧化碳 400 300 100,耗葡萄糖 100/2,因此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值是1∶1。
题型 06 呼吸光合综合——实际应用(二)
答案:
(1)提高温度,增强酶的活性
(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过多热量
(3)Ⅲ.装置二与装置一相同,只是将 NaOH 溶液换成蒸馏水
10
10
Ⅳ.①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一不移,二右移 ③一左移,二右移
解析:
(1)一定温度的水浸泡的可以提高种子萌发时的温度,增强酶的活性。
(2)萌发的种子会进行有氧呼吸消耗大量的氧气释放大量的能量,如果缺乏氧气种子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大量热量和酒精积累会造成烂芽和烂根。
(3)为了探究种子萌发时所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装置二与装置一相同,只是将 NaOH 溶液换成蒸馏水
只进行有氧呼吸,由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吸收一内液滴左移,二内气体体积不变不移动;
只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吸收气体体积不变一内液滴不移,二内由于气体体积增加
会右移;
一左移说明气体体积会减少,进行了有氧呼吸,二右移说明进行了无氧呼吸体积增大,所以既进行有氧呼吸,
也进行无氧呼吸。
题型 06 呼吸光合综合——实际应用(三)
答案:
Ⅰ.
(1)①甲乙两装置的 D 中都放入 NaOH 溶液,装置乙作对照组
②将装置甲、乙的玻璃钟罩遮光处理,放在温度等其他条件均相同的环境中
(2)①甲乙两装置的 D 中都放入 NaHCO3 溶液,装置乙作对照组
②将装置甲、乙放在光照充足、温度相同的环境中
(3)左;右
11
11
Ⅱ.4;84
解析:
Ⅰ.
(1)这是关于光合作用强度测试的实验题,解决这个问题要测光合作用强度,必须先测呼吸作用强度,在测呼吸
作用强度时一定要将实验装置置于黑暗条件下,使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用 NaOH 溶液除去玻璃钟罩内的
CO2,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一定量 O2 释放等量 CO2,而 CO2 被 NaOH 溶液吸收,根据玻璃钟罩内氧气体积的
减少量即可测呼吸作用强度。
(2)净光合作用强度的测试实验要满足光合作用的条件,充足的光照、一定浓度的 CO2 由 NaHCO3 溶液提供,光
合作用过程中消耗一定量 CO2 释放等量 O2,而 CO2由 NaHCO3 溶液提供,因此玻璃钟罩内气体体积的变化
只受 O2释放量的影响而不受 CO2气体减少量的影响。
(3)若该装置测定细胞呼吸作用强度时,液滴的移动就来自于氧气的吸收量,液滴向左移动;若该装置测定植物
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时,液滴的移动就来自于氧气的释放量,液滴向右移动。
Ⅱ.对照实验装置乙中红墨水滴右移是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等对实验影响的结果,实验装置甲同样也受环境因素
的影响因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 O2 量等于玻璃钟罩内氧气体积的改变量即1.5 0.5 2g /半小时,根据净光合作用的
测定值是 4.5 0.5 4g /半小时,白天光照 15 小时的净光合作用量是 4 2 15 120g ,一昼夜葡萄糖的积累量是 15
小时光合作用实际量减去 24 小时呼吸作用消耗量等同于 15 小时的净光合作用量减去 9 小时的呼吸作用消耗量即
8 15 4 9 84g 。
题型 07 呼吸光合综合——图像问题(一)
答案:
(1)甲;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错一处不得分)
(2)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温度
(3)Ⅳ、Ⅱ、Ⅲ、Ⅰ
(4)CO2浓度
(5)增加;34.8
12
12
解析:
(1)图 1 中甲曲线代表的植物适于生活在较强的阳光下,乙曲线代表的植物适于生活在弱光的环境中,所以甲可
表示蒲公英的光合速率变化曲线,乙可表示细辛的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当光照强度为 b1 时,光合速率等于
呼吸速率,甲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 ATP 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2)图 2 中细胞器①是叶绿体,利用 CO2 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器②是线粒体,产生 CO2 的场所分别线粒
体基质。Ⅳ状态时,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影响 O2 消耗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3)甲植物在光照强度为 0 时只进行呼吸作用,b2时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b1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 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对应图 2 中状态依次是Ⅳ、Ⅱ、Ⅲ、Ⅰ。
(4)大棚内乙植物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d 点之后随着光合强度增强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增产的主要
外界因素不是光照强度,最可能是 CO2 浓度。
(5)光照条件下 CO2 吸收量(mg h﹣1)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条件下 CO2 释放量(mg h﹣1)表示呼吸速率,总
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比较在温度在 25℃~30℃二者的和,说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渐
增加。植物在 25℃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 15 小时,CO2 吸收量为净吸收量是15 3.7 55.5 ,去除植物只
进行呼吸作用的 9 小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2.3 9 20.7 ,一昼夜 CO2 吸收量 55.5 20.7 34.8。
题型 07 呼吸光合综合——图像问题(二)
答案:
(1)A;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细胞呼吸产生;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A 基本不变,B 下降
(3)BD
(4)114.4
(5)炎热干旱;自然选择
解析:
(1)图 1 中所示植物在夜晚吸收 CO2 较多,白天因气孔关闭,不能从外界吸收 CO2,与图 2 中 A 曲线符合。图
中在中午 12 点时气孔关闭,此时光合作用所需的 CO2来源有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细胞呼吸产生。 夜间
没有光照,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由于植物 A 白天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不来自大气,因此在上午 10:00 点时,突然降低环境中 CO2浓度后的
一小段时间内,植物 A 光合作用几乎不受影响,细胞中三碳化合物含量基本不变;植物 B 白天光合作用的
13
13
二氧化碳来自大气,如果突然降低环境中 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由于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
三碳化合物速度降低,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还原仍然进行,因此植物 B 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下降。
(3)m 点是曲线 C 与 X 轴交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光合作用增强可以使 m 点左移,所以在光合作用
的最适温度条件下和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照强度都可以使 m 点向左移动,故选:BD。
(4)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44 14=616mg ,细胞呼吸速率为 6.6mgCO2/100cm2叶 小时,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6.6 24 158.4mg ,一天中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616 158.4=457.6mg ,则一天内该植物每 25cm2消耗二氧
化碳为 114.4 mg。
(5)图 1 中的植物生活在,白天炎热干旱环境下,植物关闭气孔从而降低植物体内 H2O 的散失,这是自然选择
的结果。
题型 07 呼吸光合综合——图像问题(三)
答案:
(1)①④⑤⑥
(2)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基粒);ATP 和 NADPH
(3)BC
(4)CD
(5)据表可知,用 L6(10%红光+90%蓝光)光质,能显著提高油茶叶片叶绿素 a、叶绿素 b 和总叶绿素的含量,
从而增加光能的吸收和转化,提高油茶的净光合速率,由此积累的有机物最多。不足:本实验无法获知红蓝
复合光红光比例小于 10%,大于 0%;蓝光比例大于 90%,小于 100%的系列梯度比例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
和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无法获悉提高油茶产量的最佳光质组合
解析:
(1)为保证单一变量和无关变量的一致,使表中数据具有可比性,实验应设置的条件为将各组置于 CO2浓度相同
的环境、置于湿度相同的环境、植株样本足够、并选用生长状态一致的植株,即①④⑤⑥正确。故选①④⑤
⑥。
(2)光质主要影响光反应,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光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是水的光解,并产生
ATP 和 NADPH,叶片可利用光反应产生的 ATP 和 NADPH 参与暗反应,合成有机物运输至果实积累。
(3)A.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需要经过呼吸作用将能量转移到 ATP 中然后直接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A 错误;
B.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可以直接参与氨基酸、蛋白质、脂质的合成,B 正确;
14
14
C.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有机物可以转化为淀粉储存,C 正确;
D.光能可在光反应中使叶绿素 a 活化,但光合作用的产物不具备此功能,D 错误。
故选:BC。
(4)A.结合实验结果可知,单色红光对油茶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A 错误;
B.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加快油茶苗木生长,而不是提高光合速率,B 错误;
C.结合实验数据可知,在单色蓝光和等比例的红蓝复合光条件下,油茶幼苗的生长量均小于白光条件,因
此单色蓝光和等比例的红蓝复合光条件对油茶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 正确;
D.叶绿体色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因此实验中选择红光与蓝光为主要光质进行研究,D 正确。
故选:CD。
(5)实验数据显示,在“L6(10%红光+90%蓝光)”光质条件下,油茶叶片叶绿素 a、叶绿素 b 和总叶绿素的含
量显著提高,从而增加光能的吸收和转化,进而提高油茶的净光合速率,使得油茶产量提高,本实验的不足
之处在于比例梯度设置较大,从而无法获知红蓝复合光红光比例小于 10%,大于 0%;蓝光比例大于 90%,
小于 100%的系列梯度比例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无法获悉提高油茶产量的最佳光
质组合。
题型 08 呼吸光合综合——计算(一)
答案:
(1)细胞质基质
(2)此时无氧呼吸受抑制,同时 O2浓度低有氧呼吸也较弱
(3)
(4)降低;低温环境中酶的活性低,细胞呼吸弱,消耗的有机物少
15
15
解析:
(1)当 O2浓度为 a 时,氧气的消耗量为 0,因此苹果只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当 O2浓度为 b 时,苹果的 CO2 产生量只有 1.0,O2 消耗量也只有 0.3,其原因是此时氧气浓度低,但使无氧
呼吸受抑制,同时 O2浓度低有氧呼吸也较弱。
(3)由于有氧呼吸 CO2 产生量等于 O2消耗量,依据表中数据,苹果在贮存过程中,其无氧呼吸产生 CO2量在 a、
b、c、d、e 时,CO2 产生量为 1.2、1.0 0.3 0.7、1.3 0.7 0.6、1.6 1.2 0.4、3.0 3.0 0,所以变化曲
线为:
(4)由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在低温环境中酶的活性低,细胞呼吸弱,消耗的有机物少,所以在贮存苹果时,
除了控制 O2浓度外,还可以采取降低贮存温度的措施。
题型 08 呼吸光合综合——计算(二)
答案:
(3)②4.99、0、0.01
③荧光分光光度计;各试管发光强度
(4)①(对照组发光强度﹣实验组发光强度)/对照组发光强度×100%
②混合液中海水浓度;相对抑光率
③
16
16
组别 1 2 3 4 5
相对抑光率(%) 0 6 13 17 23
(5)受到重金属污染
解析:
(3)①由第一个表格可得 3%NaCl 溶液在 2、3、4、5 组之间差 0.25,故可得第一组 3%NaCl 溶液 4.99mL;同理
可得海水水样、发光菌悬液分别为 0、0.01mL
②由实验原理“抑制的程度可用抑光率(发光被抑制的百分率)来表示”可得②需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
测定。
③实验结果为记录各试管发光强度。
(4)①相对抑光率=(对照组发光强度﹣实验组发光强度)/对照组发光强度×100%
②实验利用的是发光细菌对海水污染程度的监测,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名称是:混合液中海水浓度;横坐标
名称是:相对抑光率。
③由实验结果图的纵坐标可得出答案。
(5)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待测海水样品,受到重金属污染。
第三章 分离定律
题型 09 分离定律——杂交试验的操作过程
答案:
(1)不授粉,在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套袋
(2)黄、黄、0、1/8
脱分化 再分化
(3)其过程是:花药 愈伤组织 根、芽 单倍体植株
(4)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或染色体变异)
解析:
(1)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涂抹在花的未受精的雌蕊的柱头上,刺激子房膨大形成无子果实,为防止自
然状态花粉的影响应将花套袋处理。
17
17
(2)植株甲形成有种子豆荚是由植株甲的子房壁发育来的基因型为(aa)所以豆荚的颜色是黄色,第二年,播下
经过处理②形成的所有种子的基因型为(AaBb),其豆荚的基因型都为(Aa)所以豆荚的颜色是黄色 0,在
自然条件下,长出的植株所结的种子中 AA 的概率为 1/4,Bb 的概率为 1/2,1/4×1/2=1/8。
(3)植物组织培养是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成胚状体或植株幼苗,所以花药离体培养属于植
脱分化 再分化
物组织培养,其过程是:花药 愈伤组织 根、芽 单倍体植株。
(4)处理④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或染色体变异)。
题型 10 分离定律——遗传的基础知识
答案:
(1)Aa;碱基对发生了增添或缺失
(2)能
(3)实验方法:
可育三体有色玉米Ⅱ与纯合正常无色玉米,可育三体有色玉米Ⅲ与纯合正常无色玉米分别进行杂交实验,再
让 F1 自交,观察记录 F2代性状及其比例
实验预测:
Ⅱ号三体为有色∶无色 31∶5 ,Ⅲ号三体为有色∶无色 3∶1
Ⅲ号三体为有色∶无色 31∶5 ,Ⅱ号三体为有色∶无色 3∶1
解析:
(1)等位基因一定要控制相对性状,因此只能用 Aa 表示。若两个等位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数目不相等,应该是
基因突变时,碱基对发生了增添或缺失,因为碱基对的替换不会引起脱氧核苷酸数目的变化。
(2)纯合正常有色玉米与纯合正常无色玉米杂交,F1表现的即为显性性状。
(3)用三体判定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的方法是:用需确定的三体显性性状分别与正常隐性性状杂交(如本题确
定有色、无色基因是位于Ⅱ号还是Ⅲ号染色体上)即选择可育三体有色玉米Ⅱ与纯合正常无色玉米,可育三
体有色玉米Ⅲ与纯合正常无色玉米分别进行杂交实验,再让 F1自交,观察记录 F2代性状及其比例,哪一个
结果为 31∶5,就在哪一条染色体上(其余为 3∶1)。
①假如有色、无色的等位基因在Ⅱ号染色体上杂交过程为:
a、可育三体有色玉米Ⅱ与纯合正常无色玉米杂交:
18
18
三体有色玉米 II × 正常无色玉米
AAA × aa
↓
AAa Aa
1 : 1
↓ ↓
♀ ♂ 1AA 1a 2Aa 2A ♀ ♂ 1A 1a
1AA 1A_ 1A_ 2A_ 2A_ 1A 1A_ 1A_
1a 1A_ 1aa 2A_ 2A_ 1a 1A_ 1aa
2Aa 2A_ 2A_ 4A_ 4A_
2A 2A_ 2A_ 4A_ 4A_
后代的分离比为:A_∶aa =35∶1、A_∶aa =3∶1,
故 A_∶aa =1/ 2 35 / 36 3 / 4 ∶1/ 2 1/ 36 1/ 4 31∶5 。
b、可育三体有色玉米Ⅲ与纯合正常无色玉米分别进行杂交:
三体有色玉米 III × 正常无色玉米
AA × aa
↓
Aa
↓
♀ ♂ 1A 1a
19
19
1A 1A_ 1A_
1a 1A_ 1aa
后代分离比为:子代 A_∶aa =3∶1。
②同理,假如有色、无色的等位基因在Ⅲ号染色体上,则后代的杂交结果为:Ⅲ号三体为有色∶无色 31∶5 ,
Ⅱ号三体为有色∶无色 =3∶1。
所以实验预测的结果为:
若最终结果Ⅱ号三体为有色∶无色 =31∶5,Ⅲ号三体为有色∶无色 =3∶1,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 II 号染色
体上。
若最终结果Ⅲ号三体为有色∶无色 =31∶5,Ⅱ号三体为有色∶无色 =3∶1,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 III 号染色
体上。
题型 11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基础计算(一)
答案:
(1)白色;A
(2)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 =3∶1
(3)紫茎;D 和 E
(4)绿茎∶紫茎 =3∶1
(5)红花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解析:
(1)根据图表第一组中的 A 分析,红花×红花杂交后代出现 36 红花∶1 白花,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红色是显性,
白色是隐性。
(2)B 组亲本中的任一株红花植株,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因此自交后代出现的情况是全为红花或红花∶
白花 =3∶1。
(3)根据表格中 D 组合:绿茎×紫茎的后代绿茎∶紫茎 =1∶1和 E 组合:紫茎自交的后代全为紫茎,可判断茎色
遗传中,隐性性状为紫茎,显性性状为绿茎。
(4)根据(3)的分析可知,绿茎为杂合体,所以 F 组绿茎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为绿茎∶紫茎 =3∶1。
20
20
(5)A、B 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 3∶1或1∶1的分离比的原因是红花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题型 11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基础计算(二)
答案:
(1)纯合雌雄同株玉米;雌雄同株;1/2
(2)已转入;2;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1∶1
解析:
(1)其 2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 Ts 突变为 ts(Ts 对 ts 为完全显性)后可获得玉米雌株突变品系,所以作为父本的基
因型应该是未突变前的纯合雌雄同株玉米;F1 的植株基因型为 ATsts 和 Tsts,都表现为雌雄同株;由于抗螟
玉米雌株只含有一个基因 A ,在形成配子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只有一半的配子中含有基因 A,
故 F1 中抗螟植株所占比例为 1/2;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一的 F1AOTsts 抗螟雌雄同株自交,后代 F2 为 1AAtsts 抗螟雌株:2AOTsts 抗螟雌
雄同株:1OOTsTs 非抗螟雌雄同株,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的结果,说明实验一中基因 A 与基因 ts 插入到同一
条染色体上;F2中有AAtsts抗螟雌株、AOTsts抗螟雌雄同株,两种基因型;后代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为AAtsts,
将 F2 中 AAtsts 抗螟雌株与 AOTsts 抗螟雌雄同株进行杂交,AAtsts 抗螟雌株只产生一种配子 Ats,AOTsts
抗螟雌雄同株作为父本产生两种配子,即 Ats、OTs,则后代为 AAtsts 抗螟雌株:AOTsts 抗螟雌雄同株=1∶
1。
题型 12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致死(一)
答案:
(1)相对;基因分离
(2)等位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高茎∶矮茎 =3∶1的性状分离比
(4)高;35∶1
(5)1∶1;5∶1
解析:
21
21
(1)豌豆茎的高矮属于一对相对性状,遗传上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
的分开而分离。
(3)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的,则 F2 将不会出现严格的高茎∶矮茎 3∶1的性状分离比。
(4)如果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不是成对存在的,而是纯合个体的体细胞中每种遗传因子有 4 个,则 F1的基因型为
DDdd,表现型是高茎。F1产生的为DD∶Dd∶dd 1∶4∶1,F2中高茎∶矮茎
1 1/ 6 1/ 6 ∶ 1/ 6 1/ 6 35∶1 。
(5)如果雌雄配子不是随机结合的,而是相同种类的配子才能结合(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 F2中基因型及比例
为AA∶aa 1∶1 ,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 1∶1;若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 d 的花粉 1/2 不育(其
他假说内容不变),F1产生的卵细胞有 1/2D、1/2d,花粉有 2/3D、1/3d,则 F2中矮茎的比例为 1/2×1/3=1/5,
高茎∶矮茎 5∶1。
题型 12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致死(二)
答案:
(1)雄;隐性;A
(2)基因型为 AA 的雄性个体含有两个隐性致死基因而死亡;
实验思路:用多对 F1代中有角(♂)与无角(♀)杂交,统计后代中的有角和无角个体比例
预测实验结果:有角和无角个体比例为 1 ∶ 1
解析:
(1)根据实验结果 F2雌雄个体比例的差异,可以判断致死基因的表达受雄性激素的影响。又 F2雄性个体有角(Aa)∶
无角(aa) 2∶1,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并且与基因 A 在一条染色体上。
(2)F2中雄性个体出现 2∶1 的可能原因是基因型为 AA 的雄性个体含有两个隐性致死基因而死亡。可设计如下
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思路:用多对 F1代中有角(♂)与无角(♀)杂交,统计后代中的有角和无角个体比例;
预测实验结果:有角和无角个体比例为1∶1。
22
22
题型 12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致死(三)
答案:
(1)都遵循;两对基因都属于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遵循
(2)以 F1 为母本,品种乙为父本,子代中抗病个体与不抗病个体比例是1∶1;以 F1 为父本,品种乙为母本,子
代中抗病个体与不抗病个体比例为1∶6
解析:
(1)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据此可知上述两对等
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题中显示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这两对基因
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由 F2 群体中 BB、Bb、bb 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1∶7∶6 ,推测原因是“F1 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而带
有 B 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为检验上述推测采用测交实验,具体操作为:选择 F1为母本,品种乙为父本,
子代中抗病个体与不抗病个体比例是1∶1,可证明 F1产生了两种比例相等的雌配子,且都育性正常;以 F1
为父本,品种乙为母本,子代中抗病个体与不抗病个体比例为 1∶6,根据分离定律可知:F1产生了两种比
例相等的雄配子,而子代个体中出现了异常的比例,据此可推测带有 B 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只有 1/6。
当 F1 自交时,雌配子的比例为 B∶b 1∶1,具有育性的雄配子的比例为 B∶b 1∶6,列出棋盘可得出基
因型比例为 BB∶Bb∶bb 1∶7∶6 。
题型 12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致死(四)
答案:
(1)人工去雄套袋(或人工去雄);DdEe、ddEe
(2)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15∶5∶3∶1
(3)黄色∶绿色 3∶1
(4)该绿色种子种下,长成植株后与黄子叶亲本;6∶1;3∶1
解析:
(1)两株植物杂交时,在花蕾期应对母本作人工去雄套袋(或人工去雄)处理,若 Fl 种子中黄色皱粒(D_ee)
出现的概率为 1/8=1/2×1/4,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DdEe、ddEe。
23
23
(2)让纯种黄色圆粒植株(DDEE)与绿色皱粒植株(ddee)杂交得 Fl(DdEe),Fl 自交时,由于含 d 基因的花
粉有一半死亡,雌配子四种比例相等,而雄配子比例为 1/3DE、1/3De、1/6dE、1/6de,则 F2代的表现型及
其比例是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15∶5∶3∶1。
(3)根据题意可知,一株基因型为 Dd 的黄子叶植株幼苗变为基因型为 Ddd 的三体植株,假设该植株能产生正常
可育配子且自交后代均能存活,该植株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 D∶dd∶Dd∶d 1∶1∶2∶2,其自交后
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绿色 3∶1。
(4)根据题意可知,该绿子叶种子出现的原因可能有:①经 X 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
子叶基因(d);②X 射线照射导致少数花粉中染色体片段缺失,使黄子叶基因(D)丢失。
验证实验步骤为:将该绿色种子种下,长成植株后与黄子叶亲本杂交,得到种子;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如果 Fl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 D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则该绿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
d0,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 d∶0 1∶1,与 DD 个体杂交,后代基因型有 Dd∶D0 1∶1,这两种基因型
植株自交,后代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 6∶1;
②如果 F1 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的结果,则该绿色种子的
基因型为 dd,与 DD 杂交后代为 Dd,该植株再自交,后代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 3∶1。
题型 12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致死(五)
答案:
(1)Aa2×a1a2;1/8
(2)4
(3)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杂交,统计后代毛色及比例;黄色∶灰色 1∶1
解析:
(1)由后代有黑色 a2a2 可推知其亲本均有 a2,又因后代由 3 种表现型,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 Aa2 和 a1a2,再生一
只黑色雄鼠(a2a2)的概率 1/ 2 1/ 4 1/ 8。
(2)Aa2 和 a1a2所生的后代全部存活,而 Aa2和 Aa2的后代有 1/4AA 胚胎致死,即 2 只死亡,后代基因型及比例
Aa2∶a2a2 2∶1,所以子代有黄色小鼠 6 2 / 3 4只。
(3)黄色雄鼠的基因型可能是 Aa1 或 Aa2,所以可以选择与多只黑色雌鼠 a2a2进行杂交,统计后代毛色及比例如
果后代出现黄色和灰色,并且比例为 1∶1,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 Aa1。
24
24
题型 13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实验设计(一)
答案:
(1)隐;矮脚鸡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出现了新的高脚性状,说明高脚性状为隐性性状
(2)亲代多组矮脚鸡的基因型都为 Cc,子代矮脚鸡中基因型为 CC 的胚胎纯合死亡(或:子代矮脚鸡的胚胎中
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3)从子代中选择多组高脚鸡和矮脚鸡进行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若子代中矮脚∶高脚 1∶1,则解释成立;
若子代中不表现为矮脚∶高脚 1∶1,则解释不成立
解析:
(1)由于多组矮脚鸡进行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出现了新的高脚性状,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高脚性状为隐性性状。
(2)每组新孵出来的子代中都会出现矮脚和高脚两种性状,且比例为 2∶1,说明亲代多组矮脚鸡的基因型都为
Cc,子代矮脚鸡中基因型为 CC 的胚胎纯合死亡。
(3)可设计杂交实验探究(2)中解释是否正确:
实验思路:
从子代中选择多组高脚鸡和矮脚鸡进行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若子代中矮脚∶高脚 1∶1,则解释成立;
若子代中不表现为矮脚∶高脚 1∶1,则解释不成立。
题型 13 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实验设计(二)
答案:
25
25
(1)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后代数目多,统计结果更准确
(2)常态叶∶皱形叶 8∶1
(3)不能;常态叶为显性,常态叶丙和常态叶丁杂交后代全是常态叶,有可能是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杂交获得
(4)以抗旱皱形叶的个体做母本,不抗旱常态叶的做父本,两纯合个体杂交的获得的 F1 为常态叶的杂合子,F1
自交得到 F2 代,从 F2 代选出抗旱常态叶个体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即为所需的纯合抗旱常态叶高产
新品种
解析:
(1)由于玉米的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且后代数目多,统计结果更准确,所以常选择玉米作遗传实验材料。
(2)用常态叶植株甲给另一常态叶植株乙授粉,子代常态叶与皱形叶的比例为 3∶1,则子代个体中的常态叶植
株(显性基因频率为 2/3,隐性基因频率为 1/3)随机交配,后代植株的性状分离比为常态叶∶皱形叶
= 2 / 3 2 / 3 2 / 3 1/ 3 2 ∶ 1/ 3 1/ 3 =8∶1 。
(3)用常态叶植株丙给常态叶植株丁授粉,子代均为常态叶,由于常态叶为显性,常态叶丙和常态叶丁杂交后代
全是常态叶,有可能是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杂交获得,所以不能说明二者都是纯合子。
(4)假设决定玉米抗旱和不抗旱的基因在叶绿体 DNA 上。现有抗旱皱形叶和不抗旱常态叶的纯合个体若干,要
培育抗旱常态叶的高产新品种,可设计如下实验:以抗旱皱形叶的个体做母本,不抗旱常态叶的做父本,两
纯合个体杂交的获得的 F1 为常态叶的杂合子,F1 自交得到 F2代,从 F2 代选出抗旱常态叶个体自交,不发生
性状分离的个体即为所需的纯合抗旱常态叶高产新品种。
第四章 自由组合定律
题型 14 自由组合定律——基础计算(一)
答案:
(1)A 对 Ab和 a 为显性,Ab对 a 为显性
(2)EeAAb、Eeaa;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6;黑色毛
(4)3/16;1/24
解析:
(1)亲代雌雄动物的表现型分别为褐毛色(E_A_)、黑色毛(E_aa),而子代出现黄色毛(E_Ab_),即可推出三
故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 A 对 Ab和 a 为显性,Ab对 a 为显性。
26
26
(2)先分析 E、e 对应的基因型,由于子代出现白色毛个体(ee__),判断亲代的基因型均为 Ee;再分析 Ab、A、
a 对应的基因型,根据子代出现黄色毛个体(Ab_),判断亲代褐色毛个体的基因型一定为 AAb,两者结合可
知亲代雌雄动物的基因型分别是 EeAAb、Eeaa。亲代雌性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自由组合,故可以产生 EA、eA、EAb、eAb4 种基因型的配子。
(3)子代中黄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EEAba 或 EeAba,子代中白色毛个体的基因型为 eeAa 或 eeAba,其中白色
毛雄性个体和白色毛雌性个体的基因型组合有 3 种可能,所以子代中三个个体的基因型组合一共 2 3 6种
可能。子代中白色毛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eeAa 或 eeAba,可选用多只表现型为黑色毛的雌性个体(E_aa)
与之杂交,若子代出现褐色毛,则该白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 eeAa,若子代出现黄色毛,则该白色雄性个
体的基因型是 eeAba。
(4)根据亲代的基因型推测,它们再生一个表现为褐色毛的雌性子代的概率为 3 / 4 1/ 2 1/ 2 3 /16。若子代中
的黄色毛雄性个体(1/3EEAba、2/3EeAba)与白色毛雌性个体(ee_a)杂交,一次生下了两个后代,则这两
个后代恰好是一只黑色毛个体(E_aa)和一只白色毛个体(ee__)的概率为 2 / 3 1/ 2 1/ 4 1/ 2 1/ 24。
题型 14 自由组合定律——基础计算(二)
答案:
(1)
(2)8;AABbDd;aaBbDd
(3)8/81
(4)甲;1/18、1/6
解析: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组中紫花宽叶植株与紫花窄叶植株杂交,所得 F1共有 32 份,只考虑花色,紫花∶粉
花∶自花 9∶3∶4 ;只考虑叶片宽窄,宽叶窄叶 1∶1,说明这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 A_B_时
表现为紫花,基因型为 aa_ _时表现为白花。乙组实验中宽叶植株与宽叶植株杂交,后代出现了窄叶植株,
27
27
说明窄叶为隐性性状,故可推出甲组中紫花宽叶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Dd,该植株关于两性状的基因在
染色体上的位置见答案。
(2)该植物紫花相关基因型为 A_B_,有 4 种,宽叶相关基因型为 D_,有 2 种,故紫花宽叶植株的基因型有 4 2 8
(种)。乙组杂交后代中,只看花色,紫花∶粉花 3∶1,没有白花出现,因此紫花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
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只看叶片宽窄,宽叶∶窄叶 3∶1,因此亲本基因型均为 Dd,综合分析乙组亲
本组合是 AABbDd(紫花宽叶)x aaBbDd(白花宽叶)。
(3)甲组杂交后代中,紫花粉花∶白花 9∶3∶4 ,因此关于花色,甲组亲本组合为 AaBbx Aabb,甲组 F1 中紫
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_B_,产生配子比例为 AB∶Ab∶aB∶ab 4∶2∶2∶1,F1中紫花植株自由交配得 F2,
所以 F2中 A_B_∶A_bb∶aaB_∶aahb 64∶8∶8∶1,故 F2中粉花植株(A_bb)占 8/81。
(4)分析表中数据,只有甲组和乙组中 F1 同时有紫花窄叶和粉花窄叶,乙组中亲本组合为 AABbDd x aaBbDd,
F1 中的紫花窄叶植株和粉花窄叶植株均不是纯合子,应从甲组的 F1 中挑选,甲组 F1 中纯合紫花窄叶植株
( AABBdd)占紫花植株(A_B_)的 1/18,纯合粉花窄叶植株(AAbbdd)占粉花植株(A_bb__)的 1/6。
题型 15 自由组合定律——9∶3∶3∶1 变式(一)
答案:
(1)aabb;1/3
(3)白;红眼∶粉红眼∶白眼 1∶2∶1
(4)R;49/64
解析:
(1)白眼为双隐性个体基因型为 aabb,F2 粉红眼(3A_bb、3aaB_)中纯合子占 1/3。
(2)测交是与隐性个体进行杂交,F1与表现型为白眼的果蝇进行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1AaBb)∶粉
红眼(1Aabb、1aaBb)∶白眼(1aabb) 1∶2∶1。
(3)另一对常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R、r),该基因会抑制 A 和 B 基因的表达,使果蝇表现为白眼。用红眼纯合
体(rrAABB)和白眼纯合体(RRaabb)果蝇杂交,F1 全为白眼(RrAaBb),自由交配后,F2中红眼(rrA_B_)
所占比例 1/4×3/4×3/4=9/64,则说明抑制 A 和 B 基因表达的是 R,F2 中粉红眼(rrA_bb、rraaB_)的比例
为1/ 4 3 / 4 1/ 4 1/ 4 3 / 4 1/ 4 3 / 32。白眼所占比例为1 9 / 64 3 / 32 49 / 64 。
28
28
题型 15 自由组合定律——9∶3∶3∶1 变式(二)
答案:
(1)4 种;蓝花∶白花 5∶1
(2)重复;蓝色;结果预测:若子代中蓝花∶紫花 1∶1,则其为突变体甲;若子代中蓝花∶紫花 1∶3则其为
突变体乙
解析:
(1)由分析可知,A_B_的个体合成有色物质Ⅱ,基因型为 A_bb 合成有色物质Ⅰ,aabb、aaB_两种有色物质都不能
合成,表现为白色,因此纯合白花与紫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为紫花,F1 自交所得 F2 中白花、蓝花、紫花
植株的比例为 4∶3∶9,紫花的基因型是 A_B_,具有有色物质Ⅱ,具体基因型包括 AABB、AaBB、AABb、
AaBb 共四种基因型。蓝花的基因型是 A_bb,具有有色物质Ⅰ。F2中的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1/3AAbb、2/3Aabb,
1/3AAbb 自交的后代全为蓝花,2/3Aabb 自交后代中蓝花(A_bb)为 2 / 3 3 / 4 1/ 2 ,白花(aabb)为
2 / 3 1/ 4 1/ 6 ,即 F2中的蓝花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和比例为蓝花∶白花 1/ 3 1/ 2 ∶1/ 6 5∶1。
(2)①甲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乙突变体 b 基因数多于 B 基因时,B 基因的效应不能表现,所
以突变体的表现型与 A_bb 相同,表现为蓝色。
②如果为突变体甲,突变体甲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 AB、Abb、aB、abb 1∶1∶1∶1,纯合的紫花植
株生物基因型是 AABB,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A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 AABB∶AABbb∶AaBB∶AaBbb,
AABB、AaBB 表现为紫花,AABbb、AaBbb 表现为蓝花,蓝∶紫 1∶1;如果是突变体乙,由于 AA×Aa→AA、
Aa,都会产生物质Ⅰ,Bbb×BB,Bbb 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B∶bb∶Bb∶b 1∶1∶1∶1,杂交后代
的基因型是 BB∶Bbb∶BBb∶Bb 1∶1∶1∶1,因此该突变体与纯合的紫花植株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 A_BB∶
A_Bbb∶A_BBb∶A_Bb 1∶1∶1∶1,其中 A_BB、A_BBb、A_Bb 表现为紫花,A_Bbb 表现为蓝花,蓝∶
紫 1∶3。
题型 15 自由组合定律——9∶3∶3∶1 变式(三)
答案:
(1)AABB、aabb
(2)5/6;4/9
29
29
(3)A;实验思路:选择重复实验的 F1 为父本与亲本中白色植株为母本进行测交,观察并统计测交后代的表现型
及比例。实验结论:若测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则上述研究发现的观点成立
解析:
(1)根据分析可知,亲本中黄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 AABB、aabb。
(2)让 F2 红花植株(2Aabb,1AAbb)自交,后代红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 3 2 / 3 3 / 4 5 / 6 ;F2全部黄花植
株的基因型为(1AABB、4AaBb、2AaBB、2AABb),若这些黄花植株严格自花受粉,其中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的黄花植株自交后代有两种花色,这两种基因型的黄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2 / 9 2 / 9 4 / 9 。
(3)根据上述实验重复的结果中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花∶红花∶白花 3∶1∶4,分析发现白色花的比例没有
发生改变,显然 F1产生的 aB 和 ab 的雄配子没有影响,再结合 F2的比例总份数之和少了 8 份可推测,应该
是一半的雄配子致死,综合分析可知应该是 F1 产生的 AB 和 Ab 的雄配子致死,最终 F2 中出现了上述异常
的性状分离比,即异常比例出现的原因是 F1 控制花色的基因 A 所在的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且 A 基因随之
缺失,进而导致不含 A 基因的雄配子致死。为了通过一次性杂交实验验证上述结论,应进行测交实验,这
里应该设法找到基因型为 aabb 的白花雌株作母本来进行实验,根据题目(1)可知亲本中的白花植株的基因
型为 aabb,所以实验设计思路为:选择重复实验的 F1 为父本与亲本中白色植株为母本进行测交,然后观察
并统计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上述假说成立,即 F1 父本只有基因型为 aB 和 ab 的雄配子可育,与
基因型为 aabb 的母本杂交,后代的表现型为全白花(aabb 和 aaBB),因此,结果与结论为:若测交后代均
为白花植株,则上述研究发现的观点成立。
题型 16 自由组合定律——致死(一)
答案:
(1)分离;F1 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2)AABB、aabb;8 ;Ab
(3)
P 有芒、糯性
30
30
Aabb
↓
雌配子
Ab ab
雄配子
ab Aabb aabb
F1 有芒、糯性∶无芒、糯性=1∶1
(4)染色体易位
解析:
(1)题中任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F1 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
分开而)分离。
(2)亲本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由于 Ab 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故 F2代有的基因型有 9 1 8种,科学家已
排除了雌配子异常和受精机会异常的可能性,则出现上述F2代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致死。
(3)若要验证第(2)小题结论,可让有芒糯性(A_bb)个体进行自交,遗传图解为。
P 有芒、糯性
Aabb
↓
雌配子
Ab ab
雄配子
ab Aabb aabb
F1 有芒、糯性∶无芒、糯性 1∶1
(4)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 F1 仍表现为有芒非糯(AaBb),但某一 F1 植株自交,产
生的 F2只有有芒非糯(A_B_)和无芒糯性(aaB_)2 种表现型,可能是由于染色体易位导致的。
题型 16 自由组合定律——致死(二)
答案:
(1)母本; Mm、mm
(2)ADMm 和 m
(3)蓝色
(4)雄性不育种子为白色,转基因雄性可育种子为蓝色
31
31
解析:
(1)基因型为 mm 的个体只能产生正常的雌配子,故其育种过程中只能作为母本;育性正常的非转基因个体的基
因型为 MM 或 Mm,则基因型 mm 的个体与育性正常的非转基因个体杂交,子代可能的基因型为 Mm、mm。
(2)由图可知,转基因个体产生的雄配子为 m,雌配子为 m、mADM,二者比例为 1∶1。
(3)由图可知,转基因个体产生的雄配子为 m,雌配子为 m、mADM,二者比例为 1∶1,则转基因个体自交后
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mm∶mmADM 1∶1,其中 mmADM 为雄性可育,种子表现为蓝色。
(4)F1所产的雌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 m∶mADM 3∶1,雄配子为 m,则其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mm∶
mmADM 3∶1,其中 mm 为雄性不育,所占比例为 3/4,雄性不育种子的颜色为白色,转基因雄性可育种
子的颜色为蓝色。
题型 16 自由组合定律——致死(三)
答案:
(1)aa;2/3
(2)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①野生型∶突变型 3∶1;②野生型∶突变型 1∶1
解析:
(1)如果野生型与突变型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在 F2的突变型个体中存在一定的致死率,子一代基因
型是 Aa,子二代的基因型是 AA∶Aa∶aa 1∶2∶1,野生型∶突变型 3∶1,而实际上野生型∶突变型 9∶1,
说明基因型为 aa 个体部分致死,致死率为 2/3 时,aa 的成活率为 1/3,A_∶aa =3∶ 1 1/ 3 =9∶1,野生型∶
突变型 9∶1。
(2)如果野生型与突变型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共同控制,且在 F2 中某些基因型的个体不能
成活,子二代表现型比例是 9∶1 而不是 9∶3∶3∶1,说明 A_bb、aaB_个体致死,致死的基因型是 4 种,
子一代基因型是 AaBb,在 F1 产生配子时,基因 A/a 与 B/b 重新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为验证上述哪种假设正确,可让 F1与突变型豌豆进行测交,并统计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如果假说Ⅰ成立,子一代基因型是 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Aa∶aa 1∶1,aa2/3 致死,则存活个体
野生型∶突变型 3∶1。
32
32
②如果假说Ⅱ成立,子一代基因型是 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AaBb∶Aabb∶aaBb∶aabb 1∶1∶1,
其中 Aabb、aaBb 致死,野生型∶突变型 1∶1。
题型 16 自由组合定律——致死(四)
答案:
(1)6;eeXfY 和 eeXfXf
(2)EeXFXf ;3/16
(3)红色∶黄色∶棕色 4∶3∶1
(4)1/2;3/4
(5)(m﹣1)条常染色体+X+Y
解析:
(1 ﹣)据题意分析可知,红色雌性萤火虫的基因型为为_ _XFX ,有 3 2 6种,棕色萤火虫的基因型为 eeXfY 和
eeXfXf。
(2)一只红色个体与黄色个体交配,其中雄虫 1/8 为棕色(即 1/2×1/4),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 EeXFXf、EeXfY,
则 F1 中出现黄色雄性个体的概率为3 / 4 1/ 2 1/ 2 3 /16。
(3)EeXFXf×EeXFY 的杂交后代中雄性个体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红色(_ _XFY)∶黄色(E_XfY)∶棕色(eeXfY)
1 1/ 2∶3 / 4 1/ 2∶1/ 4 1/ 2 4∶3∶1 。
(4)①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只存在于一条染色体上,此雌蝇只产生 2 种配子,即含荧光蛋白基因和不含荧光蛋白基
因,比例为 1∶1,与正常雄蝇交配,则后代中能产生荧光的个体所占比值是 1/2。
②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存在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此雌蝇产生 3 种配子,即含 2 种荧光蛋白基因、含 1 种荧
光蛋白基因和不含荧光蛋白基因,比例为 1∶2∶1,与正常雄蝇交配,则后代中能产生荧光的个体所占比值
是 3/4。
(5)若萤火虫的一个正常精细胞中有 m 条染色体,则萤火虫基因组的染色体组成是(m﹣1)条常染色体+X+Y。
题型 17 自由组合定律——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一)
33
33
答案:
(1)5;减数分裂;次级精母细胞
(2)常;隐性
(3)①两;基因的自由组合;②EeXBXb;③等位基因
解析:
(1)果蝇有 3 对常染色体和 1 对性染色体(XY),要研究每对常染色体中的 1 条和 2 条性染色体,一共 5 条染色
体,雄果蝇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在有丝分裂后期一定含有两条 Y 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后期可能含有两条 Y
染色体,该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2)研究人员用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F1均为野生型说明野生型为显性,F2 野生型与亮
红的比为 3∶1,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说明亮红眼是一种位于常染色体上隐性突变。
(3)①亮红眼分别与朱红眼、朱砂眼果蝇杂。交,F2性状分离比接近于 9∶7,是 9∶3∶3∶1 的变形,由此可判
断控制亮红眼与朱红眼、亮红眼与朱砂眼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亮红眼 eeXBY 与朱砂眼 EEXbXb 果蝇杂交,F1 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EeXBXb。
③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果蝇中没有出现野生型,说明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均不含有野生型基因,
e 基因是 d 的等位基因。
题型 17 自由组合定律——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二)
答案:
(1)27;7;31/32;﹣CTCTGA﹣
(2)①BB;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②7∶1;7/12
解析:
(1)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每对等位基因都有三种基因型,因此控制体重的基因型有 3×3×3=27 种,由于三对
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故最重的个体含有 6 个显性基因、最轻的个体没有显性基因型,表
现型有 7 种。让基因型为 AADDFF 的雌鼠与基因型为 aaddff 的雄鼠杂交获得 F1,F1 的基因型为 AaDdFf,
让 F1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 F2,F2中体重最重的是 AADDFF,占 1/4×1/4×1/4=1/64,体重最轻的是 aaddff,
占 1/4×1/4×1/4=1/64,则 F2中成年鼠体重介于亲本之间的个体占 1﹣1/64﹣1/64=31/32。根据题意,肥胖是
34
34
由于正常基因的编码链部分序列“CTCCGA”中的一个 C 被 T 替换,突变为决定终止密码(UAA 或 UGA
或 UAG)的序列,推测决定终止密码子的碱基组成变为 ATT 或 ACT 或 ATC,进一步推测编码链(互补链)
上相应碱基组成为 TAA 或 TGA 或 TAG,对比正常序列可知,应该是第三个 C 突变为 T,突变后的序列是
﹣CTCTGA﹣。
(2)①子一代黄毛弯曲尾鼠相互杂交,后代出现了灰毛和正常尾,说明黄毛对灰毛为显性性状,弯曲尾对正常尾
为显性性状。后代黄毛∶灰毛 2∶1,没有性别的差异,说明在常染色体上,且黄毛 BB 显性纯合致死。F2
的后代雌鼠全部为弯曲尾,雄鼠弯曲尾∶正常尾 1∶1,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其中弯曲尾为显性,则为伴
性遗传,弯曲尾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②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关于尾形,F2弯曲尾基因型为 1XTXT∶1XTXt∶1XTY,让子二代弯曲尾随机交配,后
代正常尾的概率=1/2Y×1/4Xt=1/8XtY,因此后代弯曲尾∶正常尾 7∶1。若同时考虑两对性状遗传,让 F2
中黄毛(Bb)弯曲尾小鼠随机交配,Bb×Bb→1BB(纯合致死)∶2Bb∶1bb,因此子代出现黄色弯曲尾个体
的概率=2/3Bb×7/8XT_=7/12。
题型 17 自由组合定律——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三)
答案:
(1)MmZNW、MmZNZn;mm
(2)1/9
(3)遗传物质(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
(4)方案:将该公鸡与基因型为 mmZnW 的白色母鸡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性别比例及肤色
结论:
若子代雌雄比例相同且均为黄色,则基因型为 MMZnZn;
若子代雌雄比例相同且黄色与白色为 1∶1,则基因型为 MmZnZn
若子代雌∶雄 2∶1且均为黄色,则基因型为 MMZnW
若子代雌∶雄 2∶1,且黄色与白色为 1∶1,则基因型为 MmZnW。
②将该只待测“公鸡”与母鸡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性别比例。
若子代雌雄比例相同,则其性染色体组成为 ZZ。
若子代雌∶雄 2∶1,则其性染色体组成为 ZW。
解析:
35
35
(1)由分析可知,亲本公鸡的基因型是 MmZNZn,亲本母鸡的基因型是 MmZNW,当不存在 M 时,不论 N 是否
存在都表现为白色,因此 mm 存在,N 不表达。
(2 ﹣)亲本基因型是 MmZNW、MmZNZn ,子一代黑羽母鸡的基因型是 M_ZNW,黑羽公鸡的基因型是 M_ZNZ ,
转化成两个分离定律:M_×M_和 ZNW×ZNZ﹣,由于亲本基因型是 Mm、Mm,因此子代 MM∶Mm 2∶1,
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 M∶m 2∶1,自由交配后代 M_∶mm 8∶1,M_占 8/9,mm 占 1/9,亲本基因
型是
ZNW、ZNZn,子一代 ZNZN∶ZNZn 1∶1,ZNW×ZNZ﹣→1/2ZNZ﹣+3/8ZNW+1/8ZnW,黄羽色雌鸡占 M_ZnW=8/9
×1/8=1/9。
(3)①“牝鸡司晨”体现了表现型由遗传物质(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②黄羽公鸡如果不是性反转,可能的基因型是 MMZnZn、MmZnZn,如果是性反转则可能的基因型是 MMZnW、
MmZnW,判断该公鸡基因型的方法是将该公鸡与基因型为 mmZnW 的白色母鸡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性别
比例及羽色。
如果基因型是 MMZnZn,与基因型为 mmZnW 的白色母鸡杂交,子代基因型是 MmZnZn、MmZnW,子代雌
雄比例相同且均为黄色;
如果基因型是 MmZnZn,与基因型为 mmZnW 的白色母鸡杂交,子代基因型是 MmZnZn、MmZnW、mmZnZn、
mmZnW,子代雌雄比例相同且黄色与白色为 1∶1
如果基因型是 MMZnW,与基因型为 mmZnW 的白色母鸡杂交,由于 WW 胚胎不发育,子代基因型及比例
是 MmZnZn∶MmZnW 2∶1,子代雌∶雄 2∶1且均为黄色
如果基因型是 MmZnW,与基因型为 mmZnW 的白色母鸡杂交,由于 WW 胚胎不发育,子代基因型及比例是
MmZnZn∶MmZnW∶mmZnZn∶mmZnW 1∶2∶1∶2,子代雌∶雄 2∶1且黄色与白色为 1∶1。
现有一只司晨的“公鸡”,如果通过一次最简单的杂交实验判断这只鸡的性染色体组成,可以让该公鸡与正
常母鸡杂交,观察子代的性别比例,如果不是性反转的公鸡,性染色体是 ZZ,与母鸡 ZW 杂交,后代母鸡∶
公鸡 1∶1;如果是性反转的公鸡,性染色体组型是 ZW,与母鸡 ZW 杂交,后代 ZZ∶ZW∶WW 1∶2∶1,
其中 WW 不发育,因此公鸡∶母鸡 1∶2 。
题型 17 自由组合定律——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四)
答案:
(1)性状分离;AAbb、Aabb(或答出 AAZbZb、AaZbZb、AAZbW、AaZbW 也可给分)
(2)黄色;蓝色雌性和绿色雄性;雌雄均为绿色;绿∶蓝∶黄∶白 9∶3∶3∶1
36
36
解析:
(1)两只蓝色虎皮鹦鹉交配,后代表现蓝色和白色,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子代蓝色虎皮鹦鹉的基
因型是 AAbb、Aabb。
(2)欲利用一只纯合蓝色雄性虎皮鹦鹉确定 B(b)基因的位置,选取黄色品种与该蓝色雄性鹦鹉交配,观察子
代雌雄个体的毛色。
若 F1 表现为蓝色雌性和绿色雄性,则该基因位于 Z 染色体上;若 F1表现为雌雄均为绿色,则该基因位于常
染色体上。再让 F1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若 F2 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蓝∶绿∶黄 1∶2∶1,则该基因也位于 1
号染色体上;若 F2 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绿∶蓝∶黄∶白 9∶3∶3∶1,则该基因位于其他常染色体上。
题型 18 自由组合定——实验设计(一)
答案:
(1)aaBB、AAbb
(2)红花∶粉花∶白花 3∶6∶7
(3)Aabb、AAbb;2/3
(4)F2中的红花植株进行自交,观察后代花色,若发生性状分离,则其基因型为 Aabb,即不是与亲本基因型相
同的红花植株;若未发生性状分离,则其基因型为 AAbb,即为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红花植株
解析:
(1)依据题干和 F2中红花∶粉花∶白花 3∶6∶7 (9∶3∶3∶1 的变式),可逆推出 F1粉花基因型为 AaBb,亲
本的白花基因型为 aaBB,红花基因型为 AAbb。
(2)F2进行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则表现型的比例仍为红花∶粉花∶白花 3∶6∶7 。
(3)据题干,有 A 基因就能合成红色色素,B 基因有抑制红色色素合成的效果(基因 BB 完全抑制表现为白色,
基因 Bb 部分抑制表现粉色)分析,F2 中红花植株基因型是 Aabb、AAbb;F2 中粉花植株有 2/6 的 AABb 和
4/6 的 AaBb,则 A 的基因频率是 2/3。
37
37
(4)由(1)问可知亲本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要获得与其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最简便的方法是杂交育种,
即让 F2中的红花植株进行自交,观察后代花色,若发生性状分离,则其基因型为 Aabb,即不是与亲本基因
型相同的红花植株;若未发生性状分离,则其基因型为 AAbb,即为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红花植株。
题型 18 自由组合定律——实验设计(二)
答案:
(1)AA 和 BB 基因纯合个体致死;2
(2)含 a 的雌雄配子 50%致死
(3)选择 F1中红花个体与白花个体进行测交,若红花∶粉花∶白花 1∶2∶1,则假说一成立;若全为粉花,则
假说二成立
解析:
(1)假说一:如果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亲本杂交得到 F1中红花∶
粉花∶白花 4∶4∶1,未出现 9∶3∶3∶1 的原因可能是同时具有 A、B 两种显性基因时显红色,只有 A
或 B 一种显性基因时显粉色,不含显性基因时显白色,且 AA 和 BB 基因纯合个体致死。F1 中粉花植株的基
因型有 Aabb、aaBb 共 2 种。
(2)假说二:如果控制该植株花色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 Aa,AA 显红色,Aa 显粉色,
aa 显白色,F1中要出现红花∶粉花∶白花 4∶4∶1,即AA 4 / 9 2 / 3 2 ,aa 1/ 9 1/ 3 2 ,故亲本 Aa
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 A∶a 2∶1,即 a 配子 50%致死。
(3)要探究哪种假说合理,可以选择 F1 中红花个体与白花个体进行测交,检测其基因型。若假说一成立,则 F1
中红花基因型为 AaBb,测交后代红花∶粉花∶白花 1∶2∶1;若假说二成立,则 F1 中红花基因型为 AA,
测交后代全为粉花。
题型 19 连锁
答案:
(1)不相同;不遵循
(2)下降
38
38
(3)100%;不变
(4)1;
解析:
(1)杂合体说明基因型是 Aa,含有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实质就是 DNA 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在该对染色体
上的控制不同的基因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故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A 纯合致死,因此其控制的卷翅基因频率是逐渐下降的。
(3)因存在平衡致死即 AA 或 BB 纯合致死,根据他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产生的配子只有 Ab 和 aB,而 AAbb
和 aaBB 会致死,因此后代不会有纯合子,都是杂合子 AaBb.故子代基因型和亲代基因型都一样,A 基因
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4)翻翅星状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后代的表现型只有 1 种。遗传图解为:
第五章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
题型 20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基础计算(一)
答案:
(1)11;11+X 和 11+O
39
39
(2)12;DNA 分子杂交;经自然(杀虫剂)选择作用,种群中抗药性基因 t 基因频率升高
(3)能;隐性的雌性个体和纯合显性的雄性个体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确定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 X 染色体
上
(4)XTX;XTO ;1/8
解析:
(1)雄性性染色体组成是 XO 型,共有 23 条染色体,11 对常染色体正常联会形成 11 个四分体;产生配子的染色
体组成为 11+X 和 11+O。
(2)基因组计划需测 11 条常染色体和 X 染色体共计 12 条;检测德国小蠊是否有抗性基因 t,先用 PCR 技术将其
扩增,再用 DNA 分子杂交技术进行检测;经自然(杀虫剂)选择作用,种群中抗药性基因 t 基因频率升高。
(3)统计后代的雌雄个体的表现型,如果在常染色体上,雌雄非抗∶抗性都是 3∶1,如果在Ⅹ染色体上,非抗雌
性∶非抗雄性∶抗性雄性=2∶1∶1,所以能确定;采用隐性的雌性个体和纯合显性的雄性个体杂交,统计
子代表现型确定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 X 染色体上。
(4)T/t 基因在 X 染色体上,亲本非抗,子代结果是非抗∶抗性=3∶1,所以亲本基因型是 XTXt、XTO;子一代
基因型是 XTXT、XTXt、XTO、XtO,雌性产生配子 XT 的概率为 3/4,配子 Xt 的概率为 1/4,雄性产生配子
XT的概率为 1/4,配子 Xt的概率为 1/4,配子 O 的概率为 1/2,所以后代抗性雄性的比例是 1/8。
题型 20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基础计算(二)
答案:
(1)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不存在它的等位基因;1/2
(2)7;XAXa×XAYa、XAXa×XaYA、XaXa×XAYa、XaXa×XaYA
(3)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存在 XaXa×ⅩAY 与 XaXa×XAYa 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相同的情况;纯合的显
性雄果蝇;雌果蝇都表现为红眼,雄果蝇都表现为白眼
解析:
(1)摩尔根针对果蝇杂交实验的结果提出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不存在它的等
位基因的假说。若摩尔根的假说正确,F2 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1/2XAXA、1/2XAXa,基因型为 XAXA 的红
40
40
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后代不管雌雄均为红眼;基因型为 XAXa的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后
代有四种表现型,即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比例各占 1/4。
(2)若 A、a 位于 X 和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雄果蝇有 4 种基因型,雌果蝇有 3 种基因型,共 7 种基因型。后
代中雌、雄果蝇之间性状表现不同的杂交组合方式有 4 种,具体 XAXa×XAYa、XAXa×XaYA、XaXa×XAYa、
XaXa×XaYA。
(3)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存在 XaXa×ⅩAY 与 XaXa×XAYa 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相同的情况,该同学可
能无法验证摩尔根的假说。选用隐性雌果蝇和纯合的显性雄果蝇杂交可充分验证摩尔根的假说。用白眼雌果
蝇与纯合红眼雄果蝇杂交,F1应为雌果蝇都表现为红眼,雄果蝇都表现为白眼。
题型 21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遗传系谱图推断(一)
答案: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1.23%
(2)遗传方式;外祖父→母亲→男生本人;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3)①1/12;②D;C
(4)1/153(或 0.0065)
解析:
(1)观察表格可以看出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调查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发病人数
÷调查的总人数 = 8 13 1 6 12 404 398 524 432 436 328 402 298 40 =1.23%
(2)若要了解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就要调查患者家族遗传病史。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是男性患者的色盲基因总是通
过女儿传递给外孙。所以第 2 组同学希望了解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所以调查色盲男生甲的家族遗传病史。
已知男生甲的外祖父为红绿色盲,但其外祖母、祖父母、父母均正常。则男生甲的家族中色盲基因的传递途
径是:外祖父→母亲→男生本人,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交叉遗传。
(3)①由表格男女患红绿色盲数量可知男性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女性患者,可推测红绿色盲遗传方式是伴 X 染色
体隐性遗传,又因为Ⅱ﹣3、Ⅱ﹣4 不患白化病,生了患病的女儿Ⅲ﹣8,所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先分析白化病:Ⅲ﹣7 不患病,其父母均不患病,但有一患病的姊妹,所以Ⅲ﹣7 的基因型为 AA 占 1/3,Aa
占 2/3,Ⅲ﹣9 患白化病,基因型是 aa,Ⅲ﹣7 与Ⅲ﹣9 的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aa 2 / 3 1/ 2 1/ 3;再分
析色盲:Ⅲ﹣7 不患病,基因型为 XBY,Ⅲ﹣9 不患病,但其母患病,Ⅲ﹣9 的基因型是 XBXb,Ⅲ﹣7 与
41
41
Ⅲ﹣9 的后代患色盲的概率是 XbY=1/4,所以若 III7 与 III9 婚配,生育子女中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1/ 3 1/ 4 1/12若 III7 为肤色正常的纯合子,基因型为 AAXBY,与基因型为 aaXBXB的女性结婚,后代的基
因型为 AaXBX 和 AaXBY,不会患病所以无需进行遗传咨询,若妻子基因型为 aaXBXb,后代男孩有一半患病,
因此在妻子妊娠早期要对胎儿进行性别检测。
(4)当地人群中约 2500人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即 aa的基因型频率为 1/2500,则基因频率为 a 1/ 50 、A 49 / 50 。
由 遗传 平衡 定 律, 自然 人 群中 Aa 的 概率 为 2×1/50 × 49/50 , 正常 男性 是 Aa 的 概率 应该 是
Aa AA Aa 2 1/ 50 49 / 50 1 1/ 2500 2 / 51 ,表现型正常,其双亲也正常,但其弟弟是白化病
患 者 的 女 性 的 基 因 型 为 A_ , 是 Aa 的 概 率 为 2/3 。 所 以 他 们 所 生 男 孩 患 白 化 病 的 概 率 为
2 / 51 2 / 3 1/ 4 1/153。
题型 21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遗传系谱图推断(二)
答案:
(1)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DXABXab或 DdXABXab
(2)II﹣6 号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 X 染色体的非姐妹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 XAb 的
配子
(3)301/1200;1/1200
解析:
(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根据 1 号只患甲病,故基因型为 XABY,1 号的 XAB 染色体传递给 6 号,同时根据 12 号只患乙病的男孩,说
明基因型为 XabY,而 12 号中的 X 染色体也来自 6 号,因此 6 号的基因型为 DDXABXab 或 DdXABXab。
(2)关于甲病和乙病,Ⅱ﹣6 的基因型为 XABXab,Ⅱ﹣7 的基因型为 XaBY,Ⅲ﹣13 患甲和乙两种遗传病,其基因
型为 XAbY,因此Ⅲ﹣13 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 II﹣6 号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 X 染
色体的非姐妹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 XAb 的配子。
(3)根据题意可知,15 号的基因型为 1/100DdXaBXab,16 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1/3DDXaBY、2/3DdXaBY,单独计
算,后代患丙病的概率 1/100 2 / 3 1/ 4 1/ 600 ,正常的概率 1 1/ 600 599 / 600;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
1/4,正常的概率为 3/4。因此,只患一种病的概率 599 / 600 1/ 4 1/ 600 3 / 4 301/1200;患丙病的女孩
的概率 1/100 2 / 3 1/ 4 1/ 2 1/1200。
42
42
题型 21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遗传系谱图推断(三)
答案:
(1)自由扩散;A 或非秃顶
(2)AaXBXb ;AaXBY
(3)3/4;3/8
(4)女孩;基因诊断
解析:
(1)据题意分析,雄性激素是固醇类,其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与靶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后会抑制 A
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为秃顶。
(2)据题意和图解分析,Ⅱ﹣1 女性不秃顶即 A_,又 I﹣1 女性秃顶即 aa,则Ⅱ﹣1 女性不秃顶为 Aa,因 I2 色盲
而Ⅱ﹣1 女性不色盲即 XBXb,则Ⅱ﹣1 的基因型为 AaXBXb,Ⅱ﹣2 男性秃顶不色盲即_aXBY,又 I﹣4 男性不
秃顶即 AA,则Ⅱ﹣2 男秃顶不色盲的基因型为 AaXBY。
(3)因Ⅱ﹣1 与Ⅱ﹣2 的基因型分别 AaXBXb,AaXBY,Ⅲ﹣1 男性患秃顶即_a 的概率为 3/4,同时患秃顶和红绿色
盲即_a XbY 的概率为 3 / 4 1/ 2 3 / 8 。
(4 —)Ⅱ﹣1 与Ⅱ﹣2 的基因型为 aaXBX ,AAXBY,则再生一个小孩,为降低发病风险,建议他们生女孩一定没病,
为确保子代正常,怀孕后还应进行基因诊断。
题型 21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遗传系谱图推断(四)
答案:
(1)患病女性的所有子女均患该病
(2)2;显;X;若为常染色体遗传,III﹣2 应是杂合子
(3)男;3/5
43
43
解析:
(1)由分析可知:系谱图中患病女性的所有子女都患病,满足母系遗传的特点,可能是细胞质遗传。
(2)若已确认控制该遗传病基因位于细胞核,则根据图 2 可知,Ⅱ﹣2、Ⅲ﹣2、Ⅲ﹣5 三个患者都含有条带 2,说
明 2 代表致病基因,同时相对于条带 1 来说,条带 1 属于显性,故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而Ⅲ﹣2 只有一个致
病基因,说明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若为常染色体遗传,III﹣2 应是杂合子。
(3)假设用 A、a 表示控制该病的基因型,Ⅲ﹣8(XaXa)和Ⅲ﹣9(XAY)婚配,最好生男孩,因为生女孩一定
患病,男孩正常,若发现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死亡率为 1/3,则后代 XAY 的概率 1/2,XAXa 的概率为
1/ 2 1/ 2 1/ 3 1/ 3,故后代男孩:女孩的比例为 1/ 2∶1/ 3 2∶3 ,故后代为男孩的概率为 3/5。
题型 22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致死问题(一)
答案:
(1)X 染色体上;细眼∶粗眼 7∶1
(2)杂合子;长翅雌果蝇×长翅雄果蝇 ;长翅雄果蝇×残翅雌果蝇
(3)XMnXmN ;XMNY
解析:
(1)科研工作者现将一只细眼雌果蝇与一只细眼雄果蝇作为亲本杂交,F1中雌性个体全部为细眼,雄性个体中细
眼与粗眼的数量比为 1∶1。F1 中有粗眼出现,说明细眼对粗眼为显性,又知 F1 中雌性个体全部为细眼,据
此可推出控制眼形(粗、细)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 XEXe、XEY,F1 的基因型为 XEXe、
XEXE、XEY、XeY,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子一代群体中卵细胞的基因型比例为 XE∶Xe=3∶1,精子的比例
为 XE∶Xe∶Y 1∶1∶2,列出棋盘可知 F2雌果蝇中关于眼形(粗、细眼)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细眼∶粗眼 7∶1。
(2)一只长翅雌果蝇与一只残翅雄果蝇作为亲本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F1中长翅雌果蝇∶长翅雄果蝇∶残翅
雌果蝇∶残翅雄果蝇 1∶1∶1∶1。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长翅果蝇为杂合子,利用上述实验中的
长翅雌果蝇×长翅雄果蝇进行杂交,若子代长翅∶残翅 3∶1,且残翅个体全为雄性,则基因 V/v 位于 X 染
44
44
色体上,若残翅个体雌雄个体都有则位于常染色体上;或长翅雄果蝇×残翅雌果蝇杂交,若子代雌雄个体全
为长翅,雄性个体全为残翅,则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若长翅∶残翅 1∶1,长翅和残翅雌雄个体数目相
等,则位于常染色体上。
(3)研究发现,果蝇体内 m 和 n 是两个位于 X 染色体上的隐性致死基因,即 XmXm、XnXn、XmY、XnY 的受精
卵将不能发育。为了只得到雌性后代,通过育种需要得到 X 染色体上所含基因情况是 XMnXmN ,将该雌蝇与
基因型为 XMNY 的雄蝇交配,即可达到目的。
题型 22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致死问题(二)
答案:
(1)不可以。因为这三对等位基因都位于 X 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无法自由组合
(2)选取纯种的直刚毛雄蝇与焦刚毛雌蝇交配,观察后代雌雄个体的表现型,若后代雌雄均表现为直刚毛,则控
制刚毛性状的(E、e)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若后代雌雄个体表现不同(雌蝇全部直刚毛,雄蝇全部
焦刚毛),则控制刚毛性状的(E、e)不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
(3)将该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交配,观察后代雌雄个体的表现型。若后代出现红眼雄蝇或白眼雌蝇,则符合解释
①;若后代雌蝇全部红眼,雄蝇全部白眼,则符合解释②
解析:
(1)根据题意,这三对等位基因都位于 X 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无法自由组合,因此不能用以上述品系的纯种
果蝇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2)选取纯种的直刚毛雄蝇与焦刚毛雌蝇交配,观察后代雌雄个体的表现型,若后代雌雄均表现为直刚毛,则控
制刚毛性状的(E、e)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若后代雌雄个体表现不同(雌蝇全部直刚毛,雄蝇全部
焦刚毛),则控制刚毛性状的(E、e)不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
(3)将该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交配,观察后代雌雄个体的表现型。白眼雌蝇(XaXa)与红眼雄蝇(XAY)→红眼
雌蝇(XAXa)、白眼雄蝇(XaXaY)、白眼雄蝇(XaY),后代出现红眼雄蝇或白眼雌蝇,由于母本减数分裂
异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XX 没有分开,进入到一个配子中,产生 XX 的配子,形成(XaXaY)的白眼雌
蝇(XXY 雌蝇可育);白眼雌蝇(XaXa)与红眼雄蝇(XAY)→红眼雌蝇(XAXa)、白眼雄蝇(XaY),后代
雌蝇全部红眼,雄蝇全部白眼,出现白眼雌蝇,则有可能将其它杂交组合的后代混入统计。
45
45
题型 23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ZW 型(一)
答案: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4
(2)2
(3)1/8
(4)多只绿色雌鸟和多只绿色雄鸟;子代中的蓝色雄鸟和白色雌鸟
解析:
(1)A(a)与 B(b)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是等位基因分开,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图甲所示个体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可能有 BZA、BW、bZA、bW 共 4 种。
(2)通过乙图可以看出产生绿色既要有 A 基因,也要有 B 基因,因此绿色雌鸟的基因型为 BBZAW 或 BbZAW。
(3)杂合蓝色鸟(bbZAZa)与异性杂合黄色鸟(BbZaW)杂交,则子代中绿色雌鸟(BbZAW)所占的比例为
1/ 2 1/ 4 1/ 8。
(4)蓝色雄鸟的基因型是 bbZAZA、bbZAZa,若想利用绿色雌雄个体(纯合、杂合都有)和白色雌雄个体最快捷
培育纯合蓝色雄鸟 bbZAZA,则应该用多只绿色雌鸟和多只绿色雄鸟相互交配,然后从其子代中选择蓝色雄
鸟和白色雌鸟进行交配,若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该雄鸟即为纯合蓝色雄鸟 bbZAZA。
题型 23 伴性遗传相关计算——ZW 型(二)
答案:
(1)14;Z 或 W;4
(2)GgZTZt、GgZTW;3/16
(3)选取结绿色茧体色油质透明雄蚕与结绿色茧体色正常雌蚕杂交,从后代幼蚕中挑选体色正常的(淘汰体色透
明的),得到的即为结绿色茧雄蚕。
选取结白色茧体色油质透明雄蚕与结绿色茧体色正常雌蚕杂交,从后代幼蚕中挑选体色正常的(淘汰体色透
明的),得到的即为结绿色茧雄蚕。
46
46
选取结绿色茧体色油质透明雄蚕与结白色茧体色正常雌蚕杂交,从后代幼蚕中挑选体色正常的(淘汰体色透
明的),得到的即为结绿色茧雄蚕
解析:
(1)家蚕的染色体组成为 2n=28,一个染色体组包括 14 条染色体。正常情况下,雌蚕性染色体组成为 ZW,产
生的卵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是 Z 或 W,雄蚕性染色体组成为 ZZ,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 4 条 Z 染色
体;
(2)选取纯合子中的结白色茧体色正常雄蚕(ggZTZT)与结绿色茧体色透明雌蚕杂交得 F1,F1 基因型为 GgZTZt、
GgZTW,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F2中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结绿色茧∶结白色茧 3∶1,体色正常雌蚕(ZTW)∶
体色正常雄蚕(ZTZ﹣)∶体色油质透明雌蚕(ZtW) 1∶2∶1,所以结绿色茧体色油质透明雌蚕(G﹣ZtW)
所占比例为 3 / 4 1/ 4 3 /16;
(3)后代中结绿色茧的雄蚕应当有体色正常和体色油质透明两种,利用幼蚕体色油质透明易区别的特点,可以淘
汰体色油质透明的幼蚕,保留体色正常的个体。具体做法如下:
①选取结绿色茧体色油质透明雄蚕与结绿色茧体色正常雌蚕杂交,从后代幼蚕中挑选体色正常的(淘汰体色
透明的),得到的即为结绿色茧雄蚕。
②选取结白色茧体色油质透明雄蚕与结绿色茧体色正常雌蚕杂交,从后代幼蚕中挑选体色正常的(淘汰体色
透明的),得到的即为结绿色茧雄蚕。
③选取结绿色茧体色油质透明雄蚕与结白色茧体色正常雌蚕杂交,从后代幼蚕中挑选体色正常的(淘汰体色
透明的),得到的即为结绿色茧雄蚕。
第六章 基因表达
题型 24 基因表达——转录与翻译的过程(一)
答案:
(1)翻译;5′
(2)转录;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
(3)小亚基;rRNA
(4)mRNA 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使翻译的时间延长;起始密码子靠近终止密码子,便于完成翻译的核糖体再次进
行翻译
47
47
解析:
(1)图中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3′端称为 poly﹣A﹣尾,再结合图中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
过程是从 mRNA5′端开始的。
(2)经测序发现真核生物基因的尾部没有 T 串序列,故判断 poly﹣A﹣尾不是转录而来的,再根据题干信息“3′
端有一个含 100~200 个 A 的特殊结构”可知,该序列是由细胞核内的腺嘌呤聚合酶在 mRNA 前体上依次添
加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形成的。
(3)据图可知,核糖体的小亚基首先与携带甲硫氨酸的 tRNA 相结合,再开始后续过程;核糖体由 rRNA 和蛋白
质组成,对大肠杆菌核糖体的研究表明:即使剥离其中大多数蛋白质,依然能催化肽键的形成,且空间结构
研究发现催化肽键形成的活性位点附近没有氨基酸,这说明核糖体主要依赖 rRNA 催化肽键的形成。
(4)据图分析,真核生物 mRNA 环化能提高翻译效率的机制是:mRNA 的稳定性得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