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06 22:3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3、古诗两首 备课日期 9月12 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提示课题二、自学课文三、读诗句,认生字四、指导朗读五、识字、写字指导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寻隐者   遇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遐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范读,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认读生字思考讨论交流思考,提出问题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观察插图并思考认读生字词指名读点评思考讨论,识字指名交流指名回答朗读全文展开想象倾听范读练习朗读认读生字观察字形交流重点完成习字册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结合想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推测是人与童子是如何一问一答的。感受隐者行踪不定,其具有高洁的性格。
作业设计: 朗读并背诵《寻隐者不遇》。抄写词语。默写词语。4、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诵诗爱诗二、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 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出示袁枚及诗) 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谁会读?(请两个)正音。——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读错的字帮忙纠正一下,读的好的,请你送上你的掌声鼓励一下。——都会读了,那我们一齐读。4、离开了古诗,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认读——做小老师读) 有谁愿意为其中的一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呀?(生字组词) 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 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见了,谁还会读? 6、大家读得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 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8、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你们帮助我一起读。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评价:你的话说的真完整。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你可真会观察。)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 7、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回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13、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14 、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背诵古诗指名读课题正音思考,交流了解诗人按要求自读练习朗读齐读认读生字组词指名回答指名读——齐读朗读评价男女生赛读 齐读欣赏课件发挥想象指名上台讲朗读体会指名读同桌间交流学生交流,补充指名——齐读提问题理解字词有感情朗读揣测做动作指名读,正音,齐读。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质疑理解词语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齐读 图文结合,学生通过观察挂图,再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能容易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作业设计: 1、背诵《所见》 2、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所见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