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下 第一单元 教材教法表格式教案(含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下 第一单元 教材教法表格式教案(含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0 08:53:22

内容文字预览

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1. 社戏 总课时 3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张燕 王灵文 授课时间 第2周 
基 于 教 材 的 备 写 教学 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2.感受作者情思; 3.体会纯美人情;4.了解民俗价值。
教学 重点 通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理解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学 难点 借社戏和传统节日习俗,使学生简单感知“民俗”及其价值
课 文 讲 解 教材分析 八年级相比七年级教材,“在阅读教学内容方面由虚入实,由诗意的分享转向生活的地面。”“在阅读教学的要求方面比以前丰富,难度也有所提升,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这种要求带有专业化的特点。”基于此,八下语文阅读教学把握好“适度”二字就显得尤为重要,既不能过于浅显,使学生所学缺乏广度与深度,也不能过于艰深,使学生知难而退,忘而却步。《社戏》作为鲁迅先生的一篇较长的短篇小说,既贴近于初中学生的生活情趣,又有着丰富的可供挖掘的内涵。所以在教学本篇课文的时候,应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生在思想的建立和思维的锻炼方面要有一定的作为。 二、教学建议 通读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第一课的预习提示,以及课后的思考探究,我们可以发现,本单元及本课所强调的关键词有这么几个:民俗、表达方式、品味语言、概括文意。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等学情考虑,可将《社戏》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品味文章语言;2.感受作者情思;3.体会纯美人情。4.了解民俗价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三条教学策略:   一是以文章最后一句,看似与前文互相矛盾的议论句为抓手,通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妙处。二是通过短语,概括“社戏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并陈述理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领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景物描写”、“温暖质朴的纯美人情”等丰富内涵。三是借社戏和传统节日习俗,使学生简单感知“民俗”及其价值。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 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情画意的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在教学过程中追求教学的诗情画意美。总的来说,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美的情境。教者语言诗意化,教学手段多样化。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多种形式美读为主,以美读启悟,教学语言精练,不过多讲解,重在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阅读指导法,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中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针对这种情况,因此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这正是需要教者精讲的地方。教者要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教者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作 业 设 计 [必做题]作业识记课后读读写写7个词语,掌握读音、意思(预计用时5分钟) [必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提升训练积累应用、课内品读部分(共10道小题,预计用时15分钟) [选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类文阅读、综合运用部分(共5道小题,预计用时10分钟)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2. 回延安 总课时 2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张燕 王灵文 授课时间 第3周 
基 于 教 材 的 备 写 教学 目标 1. 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学习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3.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 重点 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 难点 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课 文 讲 解 一、教材分析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部编版教材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大力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学习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教学建议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可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本课教学可采用: 1.朗读法。学习诗歌的基础和重点都在于朗读。基于这一点,可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2.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课外搜集关于写延安的诗文,读一读,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 《回延安》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于感情抒发,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八年级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并在赏析中培养能力。 四、课外阅读推荐: 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
作 业 设 计 [必做题]作业识记课后读读写写词语,掌握读音、意思(预计用时5分钟) [必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提升训练积累应用、课内品读部分(共10道小题,预计用时15分钟) [选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类文阅读、综合运用部分(共5道小题,预计用时10分钟)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3. 安塞腰鼓 总课时 2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张燕 王灵文 授课时间 第5周 
基 于 教 材 的 备 写 教学 目标 1.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教学 重点 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充沛的语言气势。
教学 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安塞腰鼓的的恢弘气。
课 文 讲 解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的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学习本课要积极投入的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有张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建议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者在本课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朗读鉴赏法、美文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将感受体验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表见解,全情投入。对于发现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 语文课堂上,朗读也是一种对话,是课堂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话。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成功朗读与作品、与作者、与生活的一种对话方式。课堂上,学生运用普通话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用有声的口头语言抑扬顿挫地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把视觉形象转换成听觉形象,就是这种艺术的再现。朗读也是对文章的一种再创造。正是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加之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以学生朗读为课堂主线,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四、课外阅读推荐: 《陕北秧歌》
作 业 设 计 [必做题]作业识记课后读读写写7个词语,掌握读音、意思(预计用时5分钟) [必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提升训练积累应用、课内品读部分(共10道小题,预计用时15分钟) [选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类文阅读、综合运用部分(共5道小题,预计用时10分钟)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4. 灯笼 总课时 2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张燕 王灵文 授课时间 第5周 
基 于 教 材 的 备 写 教学 目标 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教学 重点 1.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 难点 1.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的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深沉而丰富的语言。
课 文 讲 解 一、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从这些文章中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的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更是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二、教学建议 课标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将采取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自主学习生字词,查阅作者的资料,并在文中标注出描写、议论、抒情的语句各一处。多多益善。课前预习单上思考两个问题,读完全文,批注阅读感受,摘录下你的疑惑。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的质疑能力。 教法: 朗读鉴赏 精讲点拨 学法: 美点鉴赏 自主探究 质疑解疑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 整理学生的疑惑,选择共性问题:例如:围绕灯笼表达怎样的感情?对最后一段的理解等。教师肯定学生的质疑能力,接下来分三个任务解答疑惑并完成教学。 任务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村楼戏台表演、挑灯迎接祖父回家,听祖父讲故事,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进士第官衔灯高照朱门。纱灯上描红,联想到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誓愿。 这个问题训练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的能力。 2、请给这些事件分类,参考阅读提示,说说你的分类标准。 这个问题让学生感知灯笼与乡村生活、乡村艺术、亲情、历史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为下面体会感情的环节做了铺垫。 任务二:体会情感、明确写法 1、从这些事件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老师ppt展示助读资料让学生借助写作背景帮助体悟感情。 这个问题稍显难度,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可以参考阅读提示,抓住具体的语句来解读作者的感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解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解读作者感情的阅读方法,如:“马前卒”一词感受到渴望奔走效力沙场杀敌的情怀。如:最后一段,写出渴望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穿插句子的朗读,读出一种豪情。 通过分析我们品味到吴伯萧先生质朴自然的语言背后是怀人之思和忧国之情。一个小小灯笼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大的家国情怀,从而让学生明白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 任务三:品味语言,了解风格 承接上一个任务,这样的情怀作者却很少直接抒发,而是采用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体的手法寓情于景,融情于物。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在这些表达方式中任选一二个角度进行赏析,并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些语句。 这个环节也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突破教学目标二同时也切合单元目标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学生运用前2课的阅读策略再次感受作者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文学类作品的能力。 小结::教师总结既突出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又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更加圆融。
作 业 设 计 [必做题]作业识记课后读读写写词语,掌握读音、意思(预计用时5分钟) [必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提升训练积累应用、课内品读部分(共10道小题,预计用时10分钟) [选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类文阅读、综合运用部分(共5道小题,预计用时12分钟)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第一次作文 学习仿写 总课时 2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张燕 王灵文 授课时间 第1周 
基 于 教 材 的 备 写 教学 目标 1.掌握仿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能在对文章进行批注的基础上,运用仿写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 重点 以读促写,领悟课内外经典作品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掌握仿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使用恰当的修辞、句式、结构和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来进行表达。
教学 难点 1.能运用仿写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激发写作的热情,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2.培养读经典作品的爱好,提高欣赏经典作品的能力。
课 文 讲 解 一、认知仿写 仿写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对初中生来说,仿写是在原有的思想、生活和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着重模仿借鉴典范文章的某些特点或某部分来写。它与生搬硬套、抄袭他人文章不一样,是一种巧妙化用和创新的写作方法。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仿写可降低作文的难度,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生动的范文可以感知学习,揣摩作者的审题,领悟作者的立意,体会文章的构思,作者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心中有了文章的形象,写起来会比较容易。 2.仿写是创新的基础。钱锺书先生说:“善于仿写不亚于独创。”因此,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模仿和借鉴优美文章的写作技巧,以及作者观察生活和思维的方式,把我们的思想引向生活,从生活中 寻找自己的影子,就能帮助我们认识生活,认识自己,从中学会组织素材,完成从仿写到创新的写作过程。 二、仿写指导 (一)选好范文 好的范文就像好的老师,能引领学生尽快入格。仿写的首要环节是选定范文,进行深入体会。范文来自选入课本的课文和教师指定或学生自选的课外读物。这些是前人或他人写作的优秀成果,品位较高,具有规范性、典范性和可接受性,适宜学生仿写。范文的选择受每次仿写训练的教学目的的支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如训练选材的时候,可仿写《春》中描写盼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的语段,体会选取最具季节性的事物特征来描写的好处,注意选材的详略结合。训练语言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安塞腰鼓》那些优美的语言中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或细节和场面描写的手法。 (二)仿写技法 1.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比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写起,回忆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写这些事情之前,先总说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别从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和“严”两方面展开叙述。文章虽然写了不少事情,但都不出“宽”和“严”两方面,篇章结构比较清晰,这些事情并不显得杂乱。写人物时,可以模仿这样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 2.还可以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比如《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喻体放在本体前面,突出喻体,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我们在写作中也常会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试着模仿这种句式,看看表达效果是否更好。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白杨树这一客观事物,赋予它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再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作者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再赞叹他的非凡之处,前后形成一种张力,让人读后对托尔斯泰印象更为深刻。这样比较有特点的写法,适当时也可以模仿一下。我们在本单元还学习了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其中都有可以模仿之处。 总之,学习仿写,要根据所写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对于你觉得精彩的地方,要细心揣摩,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然后再想想自己怎样去仿写,最好还能有些变通和创新。仿写只是写作入门的途径之一,想要真正把文章写好,还有待自己进一步的创造。 三、写作文题 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写作要求: 1.重读这两篇课文,借鉴其具体写法。如选择某一形象凝聚情思,推动情节,贯串全文;注意表现自己对所写人物态度、情感的变化等。 2.注意观察,调动记忆,选取印象深刻、确有感想的事件,呈现精彩的细节。 3.安排好文章的线索与结构,并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四、写作训练 温暖是黑暗中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温暖是沙漠里一片葱茏的绿洲,让我们重燃生命的希望;温暖是我们摔倒时一双有力的大手,为我们送来强大的助力。
作 业 设 计 [必做题]作业识记课后读读写写7个词语,掌握读音、意思(预计用时5分钟) [必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提升训练积累应用、课内品读部分(共10道小题,预计用时15分钟) [选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类文阅读、综合运用部分(共5道小题,预计用时10分钟)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总体备写 总课时 9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张燕 王灵文 授课时间  第1-5周
基 于 教 材 的 备 写 教学 目标 注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据摩、品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3.在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和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 重点 注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 难点 在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和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 一 单 元 教 学 关 键 点 简 析 一、单元分析 《社戏》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时,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应培养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贺敬之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昧作者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灯笼》是吴伯箫先生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体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二、课时安排 《社戏》 2课时 《回延安》 2课时 《安塞腰鼓》1课时 《灯笼》 1课时 写作训练 2课时
本 单 元 教 学 设 想 1.反复诵读,加强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 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来品味课文中 的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由课本延伸到生活。本单元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展示了我国丰富的民俗风情, 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如图片或视频,展示文章中所提及的民俗风情,理解民俗的价 值和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确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引导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发现语文。 3.结合文体特征,掌握内容体会情感。本单元选择的课文文体有小说、现代诗歌、散文,在教学时,针对不同文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小说的学习,需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理清小说的叙述的思路,并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对诗歌的学习则侧重在对诗歌意象的掌握和语句的品味上,在品读中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散文的学习,则要抓住文章的线索,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围绕线索描写了哪些内容,同时抓住散文凝练优美的语言特征,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品读感悟,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从而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课文的教学中,始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和描写方法,并指导学生能够运用到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