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17.壶口瀑布 总课时 2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王灵文 张燕 授课时间 第15周
基 于 教 材 的 备 写 教学 目标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感受本文独特的写景角度和写法。 2.细读课文,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3.品读含义丰富的句子,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教学 重点 细读课文,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 重点 品读含义丰富的句子,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课 文 讲 解 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梁衡。课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凝练畅达,哲思丰厚蕴藉,很适合进行游记文体知识的教学。 教法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结合八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可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重难点突破方法: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的教学担负着让学生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的任务,所以可以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文中一些包含作者特殊体验和哲思的句子,对八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含义丰富的句子,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针对第二段内容主要讲雨季特点,第三段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体现枯水季节的特点以及作者多角度的对壶口瀑布进行描写。第五段是过渡段由水写到石,简要提一下。第六段是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的感情,需要重点讲解。 课外阅读推荐: 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
作 业 设 计 [必做题]1.作业识记课文中的词语,掌握读音、意思;2.完成配套练习册提升训练积累应用、课内品读部分(共10道小题,预计用时10分钟) [选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类文阅读、综合运用部分(共5道小题,预计用时10分钟)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总课时 2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王灵文 张燕 授课时间 第15周
基 于 教 材 的 备 写 教学 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格拉丹冬冰塔林的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教学 重点 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教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课 文 讲 解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各拉丹冬为长江上源沱沱河发源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主峰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终年积雪,冰川覆盖面积近800平方千米,自然景观奇特、壮观,是探险、旅游、登山、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本文作者生动的写出了格拉丹东雪山的壮美,表现了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教法建议: 重难点突破方法: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冬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冬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冰塔林。5.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 最后一自然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6.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7.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各拉丹冬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冬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冬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8.文章写了许多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感受,下面便是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请说说其作用。 9.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①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冬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②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冬这些巨大的冰体。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③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2] 写作特点: 1.以时间和地位转换为序,组织材料。 如文章开头和第12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表时间,还有交代作者行踪的语句;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慢慢从砾石滩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交代作者行踪也很明显。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 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作 业 设 计 [必做题]1.作业识记课文中的词语,掌握读音、意思; 2.完成配套练习册提升训练积累应用、课内品读部分(共10道小题,预计用时10分钟) [选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类文阅读、综合运用部分(共4道小题,预计用时10分钟)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19.登勃朗峰 总课时 2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刘立媛 陈伟红 授课时间 第15周
基 于 教 材 的 备 写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意蕴。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 2.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掌握作者行踪,体会文中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
3.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学习作者的探险精神。
教学 重点 掌握作者行踪,体会文中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
教学 重点 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
课 文 讲 解 教材分析: 《登勃朗峰》是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游记,学习要求是重视课文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游记以游踪观察点变化为线索,体会作者表达的优美风趣的语言风格。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令人读之,妙趣横生。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可采用:朗读法、讨论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由着重研究怎样教,逐步转到着重研究怎样指导学生学。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光是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为让学生会学,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教会学生以下学法: 1.朗读法。 2.品味点拨法。 3.合作探究法 重难点突破方法: 一、赏析句子,品析幽默语言 1.“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子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明确: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像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2.“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的感慨是: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 3.“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让他在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作者认为,车王能超过游客车队,我们住进上等的房间,一是因为车王车技非常敏捷,二是因为“喝得酒气醺醺”,借着酒的力量,车才驾驶得又快又好,而这些冥冥之中,仿佛又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语言幽默诙谐。 总结:本文记述了一次愉悦的旅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雄壮、奇伟、变幻多姿的山中所见之景,从多角度叙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车夫精彩的驾车本领,语言幽默风趣,细细品味,趣味横生。 二、 写作特点 1.全文以作者的行踪和观察点的移动为线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见和所遇之事。 2.作者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3.文中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马克·吐温是语言大师。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记散文,也体现了他语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如“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一组句子,就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多样的形状;而所选的喻体都来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读者阅读后产生轻松愉悦之感。 课外阅读推荐: 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 业 设 计 [必做题]1.作业识记课文中的词语,掌握读音、意思; 2.完成配套练习册提升训练积累应用、课内品读部分(共9道小题,预计用时10分钟) [选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类文阅读、综合运用部分(共4道小题,预计用时10分钟)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20.一滴水流过丽江 总课时 2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王灵文 张燕 授课时间 第16周
基 于 教 材 的 备 写 教学 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 3.培养热爱祖国风光,热爱祖国灿烂文化,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 重点 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教学 重点 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
课 文 讲 解 教材分析 《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是作者应当地政府之约,为中学生写的一篇有关丽江的散文,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五单元新选的一篇游记散文,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游踪为线索,展开对古城丽江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进行描绘,构思新颖,视觉独特。表现作者对丽江的喜爱和赞美。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主编过《科幻世界》。代表作有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2016年,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丽江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曾经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历史非常悠久,因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国内人气非常高的旅行胜地。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古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小桥流水式的布局,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还有散漫的生活节奏,丰富的夜生活。 不少旅行者以为丽江古城就是丽江,其实不然。除了古城,丽江地区面积远大于丽江古城,这里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比如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安静闲适的束河古镇,巍峨雄伟的玉龙雪山,山清水秀的拉市海和波澜壮阔的虎跳峡等地。 教法建议: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假如自己是一滴水,经过哪些地方,看到哪些风景。 2.朗读教学法,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受自然凝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鉴赏,跟随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去游览丽江,领略丽江古城的魅力。
作 业 设 计 [必做题]1.作业识记课文中的词语,掌握读音、意思; 2.完成配套练习册提升训练积累应用、课内品读部分 [选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类文阅读、综合运用部分(共5道小题,预用时10分钟)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第八次作文:学写游记 总课时 2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王灵文 张燕 授课时间 第16周
基 于 教 材 的 备 写 教学 目标 根据游踪和自身体验,合理安排游记写作的顺序,使文章有层次、有条理。
2.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景物或游览场所的特点来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3.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学 重点 1.合理安排写作顺序 2.抓住特征描写
教学 重点 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课 文 讲 解 一、文体解读 (一)我们学习的这几篇文章都属于游记,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游记吗?
明确:游记就是记游,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繁盛,可以说明建筑物的构造和游览经历,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无论哪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以及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 (二)根据我们本单元学习的四篇文章,总结游记可以写哪些内容?请举例说明。
明确: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后者是写作的重点,须详写;前者则宜简略,只要能起到交代和串联作用即可,不必将游览行动巨细无遗地叙述出来。当然,游览过程中一些特别的经历也可以写出来,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比如《登勃朗峰》的后半部分,写那个“车夫之王”的言行,这是旅途中难得的趣事,值得一写。
二、探讨如何写好游记
(一)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举例分析如何才能写好游记?
(二)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归纳提升写好游记的要领。
1. 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顺序合理)
以游踪为序是写游记常用的写作顺序。每到一处,观察点不同,所见之景也会不同,随着自己游览参观的开展,将一处处迷人的景物有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移步换景。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就是以游踪为序,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定点观察,就是观察者选定一个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观察对象有次序地进行观察。运用定点观察法,首先要注意选择好观察位置,也就是立足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足点不同,观察时事物呈现的面貌也不同。所以,一定要根据事物的特点和观察的需要,选择最理想的立足点。在运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时,还要注意有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可以按照不同的次序,如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等进行观察。由于其固定的立足点,定点观察比较容易收到集中深入的观察效果,特别是对某一处、某一点的具体景物的观察中,容易抓住事物的特征,获得深刻全面的印象。
一篇游记,很多时候会同时使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楚,内容充实。例如《登勃朗峰》,通篇文章用到了移步换景法,第三段、第四段就用到了定点观察法,对勃朗峰的美丽风景进行了全方位、细致的描绘,突出了勃朗峰的无限魅力。再如《壶口瀑布》中对“龙槽”的描写,作者也用到了定点观察法。
2.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所谓突出重点,就是能体现这一处景物的特征(独特性)的要详写,而不能体现其特征的则要略写或不写,如《登勃朗峰》就抓住了勃朗峰景色秀美、雄伟壮观的特点进行详写。
3.景中有人,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游记,写的就是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是“我以我眼看世界”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应让游览参观中的景成为我们内心情感的载体。如《壶口瀑布》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人文典故,丰富内涵(内容丰厚)
如果在游记中引入一些典故、传说、史料、前人的评价等,定然会丰富游记的内涵,给景物添上一层诱人的人文色彩。如《登勃朗峰》写下山时车夫车技之高,叙述奇人奇事,就有传奇色彩。再如《一滴水经过丽江》中写明朝时,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四方街,徐霞客把玉龙雪山写进《徐霞客游记》,四方街中有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等等,这些都使丽江有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丰富了游记的内容。
5.巧用修辞,增添文采(语言优美)
在写作中,除了要工于遣词,还要善用修辞。妙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样不仅能使事物更形象,还可以引发读者的遐想和想象,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
6.创新思路,彰显个性(构思新颖)
写作时,可以依据内容特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进行观察,创新写作思路,彰显作者独特的个性。如《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旅游者兼讲述者——“一滴水”,既用它串起文章,形成时空线索,又用它与读者交流,抒发情怀,这就使文章在“展现”之余又有“讲述”,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说说我的旅游经历
学生畅谈自己的一次旅游经历,可以挑自己认为重点的内容来说。(这一环节为下节课的写作训练做好了铺垫)
对学生的表达教师多肯定,多鼓励,并给于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四、布置写作任务
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先画出当时的游览路线图,按游览顺序拟出写作提纲。
2.回想游览时最深的印象及总体感受,据此确定材料取舍与叙述详略。
3.在记叙或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人文景观的介绍或引用他人的描写、评价等,以丰富文章内容。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第五单元总体备写 总课时 10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王灵文 张燕 授课时间 第15-16周
基 于 教 材 的 备 写 教学 目标 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 2.能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3.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 重点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 2.能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教学 难点 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第 一 单 元 教 学 关 键 点 简 析 单元分析: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而且通过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文章借助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威力,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全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极具渲染力。这些都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细细体会。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及所见所感,为我们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奇、险。
《登勃朗峰》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文中不乏别样的幽默,读来别有乐趣。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散文。在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立体丽江图,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 本单元教法建议: 17课《壶口瀑布》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水平和想象能力,但总体程度参差不齐,且相对参与课堂的热情度可能不高。同时由于都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黄河气势的直观想象略有不足。针对以上情况,应该选择的教法是诵读法为主,点拨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在教学中我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等,使用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时1-2课时,多媒体,音频、视频。 18课《在长江源头》 本文写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因此,这篇游记教学建议采用的教法:1.朗读法。2.品味点拨法。3.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 19课《登勃朗峰》全文以作者的行踪和观察点的移动为线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见和所遇之事。作者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文中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马克·吐温是语言大师。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记散文,也体现了他语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如“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一组句子,就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多样的形状;而所选的喻体都来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读者阅读后产生轻松愉悦之感。 因此,这篇游记教学建议采用的教法:1.朗读法。2.品味点拨法。3.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 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丽江,曾经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历史非常悠久,因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国内人气非常高的旅行胜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比如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安静闲适的束河古镇,巍峨雄伟的玉龙雪山,山清水秀的拉市海和波澜壮阔的虎跳峡等地。故,教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假如自己是一滴水,经过哪些地方,看到哪些风景;朗读教学法,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受自然凝练的语言风格;拼读鉴赏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鉴赏。课时2-3,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