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十章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十章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2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28 16:01:16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2.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二、能力目标1.能识别血液循环模式图,辨证的分析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2.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说出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动画视频、心脏模型。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管,血液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动着,是什么力量促使血液往复流动的呢。
二、讲授新课
1.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1)提出问题:
想知道人体有几种血管吗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如何
(2)设计实验: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仔细阅读教材56~57页,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材料用具。
(3)进行实验:
要针对小组讨论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尝试,会看到不同的实验效果。观察过程中,要不断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鱼鳃湿润。如果实验时间太长,要换小鱼,继续实验。观察结束后,将小鱼放回原先生活的环境。
提示:实验过程不能满足于观察到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还要注意移动培养皿,尽可能观察到小鱼尾鳍末端,找到毛细血管(识别出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然后边观察边移动培养皿,根据血流情况,分别找到小动脉和小静脉。
(4)交流展示、反馈纠正:
小组代表交流本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实验中看到了几种血管,血管内血流速度如何。
小结: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组成。
2.动画演示人体内血液循环的路线:
教师:展示血液循环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
学生:
(1)认真观看血液循环路线,小组内交流路线图。
(2)学生能够自己画出血液循环示意图。
(3)学生展示自己所画循环示意图。
肺循环:
(1)肺循环途径:
(2)物质交换:
体循环:
(1)体循环途径:
(2)物质交换:
思考:(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 在回到心脏前,它还可能到达脚趾吗 当它再次从心脏出发,有可能到达脚趾吗
这个红细胞流回心脏的路径为:指端的毛细血管→小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因此这个红细胞在回到心脏前不可能到达脚趾。当这个红细胞再次从心脏出发,它的流动路径为: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如果这时它再次从心脏出发,才有可能通过主动脉、各级动脉和身体下部的毛细血管网到达脚趾。
(2)得了肺炎进行静脉注射青霉素治疗,药物经过哪些途径到达肺部 口服药物,心脏哪个腔会最先发现药物
这些问题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很愿意动脑积极思考,既再次巩固了重点,又锻炼了学生的解题技能。
活动意义:视频展示了血液循环途径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加容易理解血液循环的功能。多媒体的运用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想一想:动脉中流动脉血,静脉中流静脉血,这句话对吗
3.血压:
活动一:请学生阅读教材P55内容完成自学思考题
(1)什么是血压
(2)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何处的血压 通常在哪里测量
(3)什么是收缩压 什么是舒张压
(4)怎样判断一个人的血压是否正常 什么是高血压
现代教育改革推行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此项活动的设计既注重知识的获得,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活动二:请学生分组实验
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
要求: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每人最好重复测量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实验前提醒注意事项:
(1)教师先介绍血压计的构造,找几个学生来做示范。
(2)上这节课的前一天便告诉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这样会使血压升高,使测量值不真实。
(3)测量时,同学们一定要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不然听不清动脉的声音。
在教学中注意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结构框架】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1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二、能力目标1.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2.通过制作血管模型,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通过对心率和脉搏的测量,提高实践能力及自我保健意识。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难点 理解血管和心脏的功能是与其结构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必要时还需要输液治疗,你是否注意到验血或输液时,针刺的部位是哪里 中医诊疗时,切脉的部位又在哪里 不同的部位对应的血管相同吗 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二、讲授新课
1.血管:
分别播放关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视频,并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视频和图片的内容做出讨论分别说出其特点,并就三种血管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管壁厚度、管腔大小(直径)进行讨论。
(1)动脉
出示课件,展示动脉血管的结构、分布、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简单介绍切脉的方法。观看教材第50页图10-5,总结动脉的结构和功能。
(2)静脉
出示课件,展示静脉血管的结构、分布、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并与动脉血管相比较。
操作:先观察自己手上的“青筋”,并用手触摸,比较与触摸动脉的感觉有何不同
观看教材第50页图10-5,总结静脉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出示课件,展示静脉血管中静脉瓣的作用。
思考:静脉瓣发生病变会有什么症状出现。 交流: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展示课件(静脉曲张)。 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3)毛细血管
出示课件,展示毛细血管的大致分布、管壁特点,管腔大小等。
提示:重点观察管壁、血流速度、管腔大小,红细胞单行通过、物质交换的过程。
出示课件,展示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总结出毛细血管的功能。
血管 定义 结构特点 血流速度
动脉 血液由    流向   的血管 分布较   ,管壁    ,弹性大    
静脉 血液由    流向   的血管 分布较   ,管壁    ,弹性较小;有   ,保证血液由全身各处    心脏   
毛细血管 连通最小   和最小   的血管 分布   ,管壁极    ,管腔极   ,只允许红细胞   通过;利于进行    极  
  (4)能力展示,巩固提高:
课件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巩固本节内容:
(1)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 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 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什么血管 毛细血管的结构实现了什么功能
(2)为什么要在指尖、手背等部位取血或输液 四肢的静脉瓣有什么作用
(3)用肉眼能看到静脉,能看到动脉吗 动脉和静脉在分布和结构上可能有什么不同
2.心脏:
教师:
(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
(2)利用动画和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外形,区别心脏的前后、左右及心脏的四个腔。
(3)按照一定的问题层次,指导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好的猪心。问题如下: 
①心脏不停地收缩和舒张,原因何在
②心脏内部有几个腔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③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
④围成这四个腔的心壁厚薄有什么不同 请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⑤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是否有一些特殊的结构 这些结构可能有什么作用 展示心脏结构图片,利用课件,辅助解决以上问题。
和学生一起,提炼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教师明确指出:
(1)心脏由心肌组成,围成四个腔,能产生有规律的收缩。
(2)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能产生较大的动力将血液泵至全身。
(3)房室瓣和动脉瓣能防止血液倒流。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描述心脏的位置、大小。
(1)观察,思考回答,认识心脏的外形、区分心脏的前后、左右及心脏的四个腔。
(2)观察实物,认识心脏的外形。小组观察、讨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活动意义:
(1)对应动画,以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起示范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态度。
(2)使学生形成“提出问题─观察─释疑,再提出问题─再观察─再释疑”的习惯。
(3)心脏的工作:
左右心房收缩,分别将血液压至左心室和右心室 左右心室收缩,分别将血液泵至主动脉和肺动脉 心房与心室均舒张,血液经静脉被吸进心房
 房室瓣:开放  房室瓣:关闭 房室瓣:开放
 动脉瓣:关闭  动脉瓣:开放 动脉瓣:关闭
3.心率和脉搏:
常说的心跳快慢用什么来衡量 (引导学生说出心率的概念。)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记作搏动一次,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叫心率。
活动一:请各小组同学汇报测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不同人群的心率,分析数据,讨论影响心率的因素。
设计思路通过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生物学知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动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参照教材P52探究指导
(1)学生自身体验,摸桡动脉。教师示范“切脉”动作,指导学生用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稍用力按压左手腕部桡骨端的内侧,感觉动脉的搏动。
(2)教师指导学生自测静息状态的脉搏,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人测3次,求平均值,填写在发给小组的表格中。
(3)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写出小组平均值及最小值、最大值,一起分析、统计情况,总结:成人心率平均为75次/min,正常变动范围60~100次/min。
(4)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同学静息状态心率的值可作为对照值,不必再测量,只对运动状态时的心率进行测量)
探究的注意事项:
(1)设计实验考虑运动量递进的关系。
(2)测量运动后的心率,通常用运动停止后,即刻测得的10s内的脉搏数乘以6作为运动时的心率。
(3)运动地点若在操场,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带好笔、纸做好记录,若在室内运动,项目可选择深度下蹲。
让学生亲自体验心率和脉搏的一致性,按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感知、理解运动对心率的影响,满足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体会、感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探究,让学生加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锻炼,增强健康的意识。
【知识结构框架】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