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2 交通运输 【浙江专版】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32 交通运输 【浙江专版】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30 00:03: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32:交通运输
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 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以交通统计图、区域地图,热点材料为背景、专查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发趋势、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2、以区域地图、交通统计图、示意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3、以区域地图、城市规划图、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图、热点材料等为载体,考查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历年高考题看交通运输建设考点占的比重较高,特别是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条件的分析以及其产生的影响,更是重中之重。从高考题考查情况看,主要考查的方向是结合中国或者世界上某交通建设案例为材料,案例的选取往往要选取能反映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变化的建设项目,推进交通数字化转型,围绕智慧铁路、智慧公路、智慧航道等领域加快推进交通新基建,综合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人地协调观。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比较、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因素、交通线建设的意义、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通过对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分析,建立人地协调观,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交通运输
(1)概念: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2.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运输方式
(1)古代
(2)现代
①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
②发展趋势:高速度、网络化。
③带来的变化: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运量,还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交通时间,增强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3.特点: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倾向。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1)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
(2)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
(3)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比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4)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仅提高了可达性,更强化了区位优势,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进而形成经济带。
(2)经济带的含义: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3)经济带与交通运输
经济带 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案例
沿海型 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 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沿河型 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 长江经济带
沿路型 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 陇海—兰新经济带
复合型 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德国的莱茵河经济带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 )
A.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B.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
C.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 D.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
18.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整体的影响是( )
A.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 B.行政服务功能变化显著
C.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增强 D.居住用地空间更加集中
【答案】17.C 18.A
【解析】
1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运行五年后核心区人口规模远大于运行初期人口规模,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A选项错误;运行五年后边缘区沿线人口分布差异小于运行初期,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边缘区以居住用地、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随着市郊线的建成,市郊线沿线地区交通通达度提高,边缘区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C选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减小,D选项错误。所以选C。
1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就业的空间集中现象减弱,A选项正确;没有体现行政服务功能的相关信息,B选项错误;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减弱,C现象错误;边缘区人口的空间部分差异减小,导致居住地空间分布更加分散,D选项错误,所以选A。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尽管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的分布或多或少打上自然因素的烙印,但是,自然界只是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生产方式才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决定性因素。
难点一.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运输方式 运输特点
运量 运价 运速 灵活性 连续性 成本
水路 大 ↓ 小 低 ↓ 高 慢 差 差 低
铁路 较快 差 好 投资大、占地广
公路 较慢 好 好 短途运输成本低
航空 快 差 差 投资大
管道 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差 好 投资大
难点二. 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多、快、好、省”
难点三.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地形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城市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线路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的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要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天气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铁路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通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3)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交通线建设中的保障。技术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难点四.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自然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坦地形为港口提供建设用地,且有利于布置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势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影响较大
经济、社会因素 受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的地区需求最大
难点五.中国高铁
概念: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设计标准等级高、可供列车安全高速行驶的铁路系统。其概念并不局限于轨道,更不是指列车。高铁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科研学术领域有不同规定。中国国家铁路局颁布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文件中将高铁定义为新建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含)至350公里(含),运行动车组列车的标准轨距的客运专线铁路。 中国国家发改委将中国高铁定义为时速250公里及以上标准的新线或既有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文件,将部分时速200公里的轨道线路纳入中国高速铁路网范畴。截止2020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9万公里。2021年,新建高速铁路投产里程2168公里。
高铁基本特点 :
(1)高速铁路非常平顺,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性,高速铁路都是无缝钢轨,而且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采用的是无砟轨道,就是没有石子的整体式道床来保证平顺性。
(2)高速铁路的弯道少,弯道半径大,道岔都是可动心高速道岔。
(3)大量采用高架桥梁和隧道。来保证平顺性和缩短距离。
(4)高速铁路的接触网,就是火车顶上的电线的悬挂方式也与普通铁路不同,来保证高速动车组的接触稳定和耐久性。
(5)高速铁路的信号控制系统比普通铁路高级,因为发车密度大,车速快,安全性一定要高。
3、高铁主要优势
(1)载客量高:无论是高速公路或机场都会发生挤塞。高速铁路的优点是载客量非常高。
(2)耗时少:除最高运行速度外,旅客更关心的是旅行时间。
(3)安全性好:高速铁路由于在全封闭环境中自动化运行,又有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所以其安全程度是任何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高速铁路问世35年以来,日、德、法三国共运送了50亿人次旅客。虽然高速铁路出现过重大交通事故,但事故率比民航还低得多,几近可以忽略不计,是最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
(4)正点率高:高速铁路全部采用自动化控制,可以全天候运营,除非发生地震。
(5)舒适方便:座席宽敞舒适,走行性能好,运行非常平稳。减震、隔音,车内很安静。乘坐高速列车旅行几乎无不便之感,无异于愉快的享受。
(6)能耗较低:如果以“人/公里”单位能耗来进行比较的话。高速铁路为1,则小轿车为5,大客车为2,飞机为7。高速列车利用电力牵引,不消耗宝贵的石油等液体燃料,可利用多种形式的能源。
4、高铁的影响:
(1)缩短时空:高铁时代是一个大幅度缩短旅途时空的时代。以广州到北京的出行为例,乘坐民航飞机,即使在航班不误点的情况下,将往返市区机场、验票登机、中途飞行、存取托运行李的所有时间加起来也要7小时以上;如果乘坐高速列车,列车最快旅行速度只需8小时,算上其它附加耗时亦不超过10小时。随着我国八横八纵的高快速铁路网的建成完善,未来将实现以首都为中心到远距离省份主要地区形成8至24小时交通圈。
(2)提升服务:高铁时代不仅使旅行速度有了质的飞跃、提高出行效率,而且给旅客带来崭新的乘车环境。火车上或车站内的卫生状况、座椅舒适度、购票快捷度、列车运行平稳度、车厢便民设施和乘务人员的形象等,都焕然一新。
(3)释放运能:高速列车速度快、运量大、班次密、准点率高,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铁路运输一票难求和一车难求的困境。
(4)优化线路:高铁时代,中国不仅修建了大量速度标准达200km/h以上的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而且兴建了大量速度标准达100km/h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一大批经济发展滞后的县镇都纷纷有了本地的客运车站。所以,高铁时代主体上不单能实现干线上的客货分离,还能减少支线上的中长途旅客和短途旅客彼此间互相拥挤的乘车矛盾。
(5)绿色出行:高速火车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高铁时代无形中增强了大众的环保意识,让大家更喜欢乘坐环保节能的公共交通工具和电动交通工具,高污染、高能耗的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则受到较大冲击。
(6)经济建设:高速铁路新时代的全面到来,传统的运输格局和经济版图都面临着重新洗牌。不管是旅游、地产、航空、商业等还是高铁产业链本身,刚显端倪的“高铁经济”正让中国发生着变化。 吸虹效应、吸附效应、辐射效应和过道效应活跃在高铁的沿途地区,上到国家格局、下到城镇格局都在潜移默化中悄然转变。另外,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等产生深远影响。
5、中国全面迈入高速铁路时代的主要特征。
(1)高速铁路成为新的干线铁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干线铁路运输功能;
(2)大规模批量生产制造、投入运营时速在200千米以上级别的动车组;
(3)大面积兴建了高速铁路、快速铁路和改造普速铁路,实现客货分运;
(4)以高速铁路技术为基础平台的新型城际铁路进一步完善支线铁路网;
(5)高速铁路系统下的高速列车和新建车站提供民航标准般的优质服务。
6、中国高铁的降速、降温的原因:
(1)铁路成本问题:高速铁路的总成本包括基建成本、技术成本、环境成本、安全成本这四大项。从安全状况来看,我国高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安全隐患。有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不到位也是构成安全风险的隐形原因。
(2)高投入和低收益之间的矛盾:从目前来看,我国铁路建设技术虽然得到了提高,铁路建设成本也被降低。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我国铁路票价在定价过程中需考虑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当前我国的铁路票价和国外其他国家相比,整体定价并不算是很高。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我国铁路部门常年亏损的问题。
(3)速度越快,成本越高:近些年来,我国的高铁速度越来越高。但速度越快,也会导致成本越高。因为过快的速度,需要支付的牵引成本越来越高。
难点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概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指中国境内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69条,运营里程8708公里。截至2022年1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70条,运营里程8759公里,实际开行列车285万列次,完成客运量18.0亿人次,进站量10.8亿人次。截至2022年11月10日,中国已开通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共有87个。
特点: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具有节能、省地、运量大、全天候、无污染(或少污染)又安全等特点,属绿色环保交通体系,特别适应于大中城市。
分类:
(1)地铁系统:地铁是一种大运量的轨道运输系统,采用钢轮钢轨体系,标准轨距为1435mm,主要在大城市地下空间修筑的隧道中运行,当条件允许时,也可以穿出地面,在地上或是高架桥上运行;
(2)轻轨系统:它是一种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运输系统。英、美称之为LRT,俄国称为OPT,其意为“ 轻轨运输”或“轻轨系统”。德国把它称为“城市铁道”,日本称为“轻轨电车”。它可以运行在地下,也可以建成高架轨道形式,也可在地面运行,它是由现代有轨电车发展起来的,既可在技术上自成体系,也可采用地铁技术制式,几乎与地铁难以辨别。但从宏观上说,轻轨交通最主要特征是其运量规模比地铁小,其单向高峰小时断面流量在10000人~30000人。因此,有人把凡是高峰小时断面流量在这个范围的其他形式轨道交通如单轨交通、新交通系统、直线电机驱动的城轨车辆交通等都称之为轻轨交通。
(3)单轨系统:单轨系统是一种车辆与特制轨道梁组合成一体运行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轨道梁不仅使车辆的承重结构,同时是车辆运行的导向轨道。单轨系统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车辆跨骑在单片梁上运行的方式,称之为跨座式单轨系统;另一种是悬挂在单根梁上运行的方式,称之为悬挂式单轨系统。
(4)有轨电车: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时间是1888年5月。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于1909年3月5日在上海南京路上建成。旧式有轨电车速度低、运量小、舒适性差,技术落后。许多国家都对其进行了改造或拆除。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香港、沈阳等城市和地区,都曾经有过有轨电车,只有大连、鞍山、长春、香港、沈阳还保留着有轨电车。大连、长春、沈阳还对有轨电车进行了改造。
(5)磁浮系统:它是一种运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电磁原理、依靠电磁力使车厢悬浮并行走的轨道运输方式。磁浮交通有常导和超导两种类型。常导式磁浮线路能使车辆浮起10毫米~15毫米的高度,运行速度较低,用感应线性电机来驱动。超导式磁浮线路能使车辆浮起100毫米以上,速度较高,用同步线性电机来驱动,技术难度较大。日本使用超导体产生的磁力使列车悬浮,列车时速可达500多公里。德国使用常导相吸原理达到磁浮,时速也提高到400多公里。中国的上海浦东建成的磁浮交通,最高时速可达430公里。
(6)市域铁路: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是一种大运量的轨道运输系统,客运量可达20~45万人次/日(一般不采用高峰小时客流量的概念)。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适用于城市区域内重大经济区之间中长距离的客运系统。市域快速轨道列车主要在地面或高架桥上运行,必要时也可采用隧道。当采用钢轮钢轨体系时,标准轨距亦为1435mm,由于线路较长,站间距相应较大,必要时可不设中间车站,因而可选用最高运行速度在120km/h以上的快速专用车辆,也可选用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4、作用:
(1)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线,客流运送的大动脉,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建成运营后,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出行、工作、购物和生活。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核心,起到客流组织的骨干作用。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具有多层次结构。第一层次(高架或地下全隔离系统)——轨道交通、快速干道(汽车交通);第二层次(地面部分隔离)——轨道交通或公交干线、城市干道(汽车交通);第三层次(延伸至居民区及其它功能区)——公交线路、城市道路(汽车交通)。显然,第一层次是骨架与主干(大动脉),第二层次是辅助与补充(一般血管),第三层次是集疏与延伸(毛细血管)。
  (2)城市轨道交通是世界公认的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交通”,是解决“城市病”的一把金钥匙,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建设史上最大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全局和发展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应把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改变为伸开的手掌形模式,而手掌状城市发展的骨架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带动城市沿轨道交通廊道的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形成郊区卫星城和多个副部中心,从而缓解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住房紧张、绿化面积小、空气污染严重等城市通病。
  (4)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出行的效率,节省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国际知名的大都市由于轨道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方便,人们出行很少乘私人车辆,主要依靠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故城市交通秩序井然,市民出行方便、省时。
5、意义:
(1)轨道交通可以进一步拓展城市规模。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将城市之间以及城市距离较远的区域联系起来,使得城市内部的出行距离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流动性。进而促进城市郊区不断开发,新的建筑离城市中心距离不断扩大,各种配套设施也不断向着城市周边蔓延扩展,因而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拓展城市中心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规模。
(2)城市轨道交通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资源。
首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以为城市带来与之相关的品牌、概念效应,并有可能提高城市的投资机会,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无形资源。其次,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在沿线以及重要站点位置带来客流集散,因而能够起到经济廊道的作用,可以带动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提高城市人流、物流的流动性,因而能够在城市轨道带来巨大的商贸资源,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水平。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以直接带动城市的经济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属于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因而能够为城市带来各种各样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是为工程施工、建材行业、机械设备制造、电子以及冶金等行业发展提供机遇,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间接的经济效益则主要是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带动城市房地产、城市旅游、电子商务以及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圈效应。
下图示意连接哥本哈根和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该工程采用铁路与公路合用的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组合的设计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而非跨海大桥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建设成本 B.利于海空交通 C.避免破坏景观 D.保护海洋生物
2.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有利于( )
A.提高通行速度 B.降低施工难度 C.保持水流畅通 D.保护萨尔特岛生物
轨道交通是一种舒适、准时、高运输能力的运载方式。多种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的交通网,能促进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下图示意某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城市群轨道交通网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分布 B.土地面积 C.出行需求 D.人口规模
4.不同层级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作用是( )
A.高速铁路实现城市间的客货运输 B.城际铁路满足城市群的对外联系
C.都市圈轻轨主要服务于城市中心区 D.市郊铁路可以促进功能区发展
5.轨道交通系统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有( )
①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②解决城市交通拥堵③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④提升次中心城市的服务等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月1日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透露,中国提供约891亿人民币低息贷款给马来西亚政府,建设由中国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衔接铁道工程,该衔接铁道将贯穿马来半岛的东西两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新加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转港的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工业发达 C.历史文化悠久 D.人口稠密
7.我国贷款给马来西亚兴建铁路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
A.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B.减轻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C.增加当地的就业 D.获得高额利息
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四川省产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活跃、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区域。高速公路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内部联系的重要通道。下图示意成都平原经济区高速公路布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成都平原经济区高速公路的布局特点是( )
A.成都市布局松散 B.以环形为主 C.向东南方向放射多 D.中间稀疏,南北密集
9.推测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是( )
A.成都一遂宁 B.眉山一雅安 C.成都一绵阳 D.德阳一绵阳
10.为优化成都平原经济区高速公路布局,建议( )
①成都西侧加密高速公路网 ②成都东侧增设高速出入口
③加强高速公路与其他枢纽的衔接 ④向中心城区内延伸高速公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18°S~57°S),首都圣地亚哥位于该国中部地区,是该国最大城市,蒙特港位于圣地亚哥以南1055千米,是智利南部金融、贸易、南北货物集散中心,也是南部发展最快的城市。蒙特港是泛美公路、南北铁路干线的端点,也是连接南部峡湾、岛屿区的重要交通站。下图示意蒙特港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
(1)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智利国土南北狭长局面的形成原因。
(2)分析蒙特港成为重要交通站的原因。
(3)列举两种蒙特港输出的主要货物,并说明理由。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加拉国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速,绝大部分地势低平。帕德玛河是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后的入海主水道,由于河道宽、流量大、洪水频发、淤积层深厚等,建造跨河桥梁成为世界难题。我国基建公司承接跨越帕德玛河的公铁两用大桥(主桥长6.15千米,共42个桥墩,采用模块化方式将预先制造好的钢梁用作业船运至桥墩处进行焊接)的建设工程,经过8年,目前公路桥已通车,结束了河流两岸人民长期靠摆渡往来的历史。下图示意帕德玛大桥的位置。
(1)简述帕德玛大桥处河流水位、河道宽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分析帕德玛河淤积层对修建大桥的不利影响。
(3)说明帕德玛大桥建成对河流西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2.D
【解析】1.厄勒海峡是当地主要的海运通道,临近哥本哈根机场,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利于飞机飞行和海洋轮船航行,B正确。与跨海大桥相比,修建海底隧道建设成本更高,A错误。修建海底隧道,成本高,不会仅仅为了避免破坏景观,该说法欠妥,C错误,修建海底隧道对保护海洋生物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2.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可以减少工程施工和通车后对萨尔特岛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保护萨尔特岛生物,D正确;新建人工岛对提高通行速度作用不大,A错误;新建人工岛施工难度更大,B错误;新建人工岛与保持水流畅通无关,C错误;故选D
【点睛】厄勒海峡大桥,也称欧尔松大桥,连接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哥本哈根市与瑞典的马尔默隔厄勒海峡相望,是20世纪较繁忙的水道之一。这一海上走廊的建成将欧洲大陆的中部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连成一体,从而把整个欧洲连接起来。
3.C 4.D 5.B
【解析】3.城市群轨道交通主要以客运为主的公共交通网络,A不符题意;城市发展形态的人口规模方面决定了城市交通出行的总量,城市用地面积影响了居民出行时间和距离,即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的交通需求,从而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 ,但是两者并不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B、D不符题意;城市交通需求是居民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要程度,交通需求的大小,尤其是城市居民公共交通需求的大小,是决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最直接和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C符合题意。故选C。
4.高速铁路主要实现城市间的客运运输,A错误;城际铁路主要满足城市群的内部的联系,B错误;都市圈轻轨一是作为城市骨干交通模式,承担大量的公共交通客流;二是在城市经济活动密集的中心区域提供便利的交通服务;三是作为快速轨道交通在城市特殊地区的延伸或加密,C错误;市郊铁路对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扩大有效投资等具有一举多得之效,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扩大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D正确。故选D。
5.轨道交通系统对区域发展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②错误;轨道交通系统可以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以及相关产业的转移,促进空间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次中心城市的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但不能提高次中心城市的服务等级。①③正确;④错误。综前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带动城市沿轨道交通廊道的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形成郊区卫星城和多个副部中心,从而缓解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住房紧张、绿化面积小、空气污染严重等城市通病。
6.A 7.B
【解析】6.图可看出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边缘,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优越,A正确;主要从事转口贸易和来料加工,工业发展水平和人口稠密程度不是其成为最大中转港的原因,BD错误; 建国历史比较短暂,C错误。故选A。
7.我国贷款给马来西亚兴建铁路是互利互惠,从我国的利益来考虑,马来西亚东海岸衔接铁道可以连接马来半岛的东西两岸,可以从陆地上避开马六甲海峡,减轻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保障我国运输安全,B正确,AC错误;材料中提到是低息贷款,因此不可能是获得高额利息,D错误。故选B。
【点睛】交通线路建设的意义:完善交通网;促进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开发;增进民族团结(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国防建设;有利于国强对外交流,扩大开放程度;缓解运输压力;维持地区稳定和繁荣发展。
8.C 9.C 10.B
【解析】8.读图可知,成都市所在地高速公路布局较为紧凑,成都市周边以环形为主,往外以放射为主,且向西放射的较少,向东南放射的较多,中间密集,周边稀疏,C正确,排除ABD。故选C。
9.由图可知,成都一德阳一绵阳地处以成都为核心的重要轴线,且成都为省会城市,辐射能力强,C正确;成都和遂宁距离较远,且沿途高速出入口较少,推测沿途经济联系强度不如成绵一线,A错误;眉山和雅安、德阳和绵阳两个城市等级相似,联系程度不如与省会城市之间,BD错误。故选C。
10.成都西侧为横断山地,多山地,城市较少,不宜加密高速公路网,①错误;由图可知,成都东侧高速公路出入口较少,②正确;关注高速公路与其他枢纽的衔接能提高转运能力,③正确;内延高速公路向中心城区会加剧拥堵,④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主要有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和水文等;社会因素有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因素对交通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交通线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11.(1)智利位于南美洲南部西海岸,东面是南北走向高大绵长的安第斯山脉,西面面向太平洋,由于高大山脉的阻隔,国家只能沿着南北两个方向发展,形成南北狭长局面。
(2)地处智利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智利南北狭长,人口和产业集中在该国中部地区,南北向的交通运输需求大;蒙特港是泛美公路、南北铁路干线的端点,南北方向运输的部分货物需要通过该港口转运等。
(3)水产品;理由:港口周边地区海域面积辽阔,海岸线漫长,沿岸盛行上升流,鱼类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等。木材;理由:港口周边地区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且垂直分异明显,森林覆盖率高,森林面积广,盛产木材等。矿产;理由:临近安第斯山脉,地壳运动活跃,有利于各类矿产的形成,矿产资源丰富等。
【分析】本大题以智利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智利地理位置、港口的区位条件、智利的自然资源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和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智利地处南美洲南部西海岸,西临太平洋,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世界最长山脉--安第斯山脉,山脉南北走向,紧逼海岸。正是安第斯山脉的存在,使得智利被山脉阻隔,失去了向东部延伸的条件,所以只能南北方向发展,因此形成南北狭长局面。
(2)由材料“蒙特港位于圣地亚哥以南1055干米,是智利南部金融、贸易、南北货物集散中心”可知,蒙特港地处智利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由“蒙特港是泛美公路、南北铁路干线的端点”可知,蒙特港是泛美公路、南北铁路干线的端点,南北方向运输的部分货物需要通过该港口转运。由材料可知,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首都圣地亚哥位于该国中部地区,是该国最大城市,人口和产业集中,对南北向交通运输需求量大。
(3)蒙特港输出的主要货物有水产品、木材、矿产等。水产品;理由:港口周边地区海域面积辽阔,海岸线漫长,太平洋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盛行上升流,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成为蒙特港主要的输出货物之一。木材;理由:港口周边地区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温和湿润,降水丰富,且东侧的安第斯山脉垂直分异明显,森林覆盖率高,森林面积广,盛产木材等。矿产;理由:临近安第斯山脉,地处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运动活跃,有利于各类矿产的形成,矿产资源丰富等。
12.(1)季节变化特征:每年5-10月,河流水位高、河道宽;11月至次年4月,河流水位低、河道窄。
形成原因:流域内每年5-10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降水量大,叠加上游冰雪融水,流量大;11月至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降水量小,流量小。
(2)大桥桥址位于地势低平的河流三角洲(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淤积层深厚;河床松软,稳定性差,加大桥墩建设难度:由于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旱季水深浅,作业船吃水深,为便于施工船顺利作业,施工过程需要经常疏浚河道。
(3)大桥建成结束了河流两岸地区靠摆渡往来的历史,缩短了两岸地区的时空距离,促进人员往来和货物交换,可直接接受首都的辐射带动,促使西南部地区经济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
【分析】本题以帕德玛大桥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交通运输区位、交通运输建设区域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素养。
【详解】(1)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帕德玛大桥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区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每年5-10月,为汛期,水位高、河道宽;11月至次年4月,为枯水期,水位低、河道窄。形成原因是该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5-10月,受气压带和风带北移的影响,这里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降水量大,叠加上游气温高,冰雪融水多,河流水量大,水位高,河道宽;11月至次年4月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降水量小,河流流量小、水位低、河道窄。
(2)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桥桥址位于地势低平的河流三角洲的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淤积层深厚;地基松软,稳定性差,增加了大桥桥墩的施工难度;大桥建设过程主要通过施工船完成,该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旱季水浅,淤积层使河道变浅,作业船吃水深,不利于施工船顺利作业,施工过程需要经常疏浚河道。
(3)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帕德玛大桥建成结束了河流西南部地区和首都之间靠摆渡往来的历史,改善了两地间的交通条件,促进人员、货物大量、快速运往首都达卡及河流东北部其他地区;同时大大缩减了西南部地区与首都间的时空距离,可直接受到首都的辐射作用,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学案第1页(共54张PPT)
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
【浙江专版】
专题32 交通运输
考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以交通统计图、区域地图,热点材料为背景、专查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发趋势、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选择。2、以区域地图、交通统计图、示意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3、以区域地图、城市规划图、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图、热点材料等为载体,考查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情分析
从历年高考题看交通运输建设考点占的比重较高,特别是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条件的分析以及其产生的影响,更是重中之重。从高考题考查情况看,主要考查的方向是结合中国或者世界上某交通建设案例为材料,案例的选取往往要选取能反映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变化的建设项目,推进交通数字化转型,围绕智慧铁路、智慧公路、智慧航道等领域加快推进交通新基建,综合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人地协调观。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比较、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因素、交通线建设的意义、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通过对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分析,建立人地协调观,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归纳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交通运输
(1)概念: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知识归纳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2.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运输方式
(1)古代:北方地区以陆路交通为主,南方地区以水路交通为主。
(2)现代
①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
②发展趋势:高速度、网络化。
③带来的变化: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运量,还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交通时间,增强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3.特点: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倾向。
知识归纳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1)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
(2)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
(3)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比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4)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知识归纳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仅提高了可达性,更强化了区位优势,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进而形成经济带。
(2)经济带的含义: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3)经济带与交通运输
知识归纳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经济带 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案例
沿海型 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 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沿河型 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 长江经济带
沿路型 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 陇海—兰新经济带
复合型 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德国的莱茵河经济带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 )
A.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B.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
C.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
D.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
真题在线
【解析】1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运行五年后核心区人口规模远大于运行初期人口规模,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A选项错误;运行五年后边缘区沿线人口分布差异小于运行初期,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边缘区以居住用地、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随着市郊线的建成,市郊线沿线地区交通通达度提高,边缘区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C选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减小,D选项错误。所以选C。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整体的影响是( )
A.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
B.行政服务功能变化显著
C.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增强
D.居住用地空间更加集中
真题在线
【解析】1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就业的空间集中现象减弱,A选项正确;没有体现行政服务功能的相关信息,B选项错误;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减弱,C现象错误;边缘区人口的空间部分差异减小,导致居住地空间分布更加分散,D选项错误,所以选A。
难点突破
难点一.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运输方式 运输特点 运量 运价 运速 灵活性 连续性 成本
水路 大 ↓ 小 低 ↓ 高 慢 差 差 低
铁路 较快 差 好 投资大、占地广
公路 较慢 好 好 短途运输成本低
航空 快 差 差 投资大
管道 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差 好 投资大
难点突破
难点二. 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多、快、好、省”
难点突破
难点三.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地形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城市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线路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的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要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天气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难点突破
难点三.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铁路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通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难点突破
难点三.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3)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交通线建设中的保障。技术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难点突破
难点四.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自然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坦地形为港口提供建设用地,且有利于布置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势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影响较大
经济、社会因素 受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的地区需求最大
难点突破
难点五. 中国高铁
1、概念: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设计标准等级高、可供列车安全高速行驶的铁路系统。其概念并不局限于轨道,更不是指列车。高铁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科研学术领域有不同规定。中国国家铁路局颁布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文件中将高铁定义为新建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含)至350公里(含),运行动车组列车的标准轨距的客运专线铁路。 中国国家发改委将中国高铁定义为时速250公里及以上标准的新线或既有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文件,将部分时速200公里的轨道线路纳入中国高速铁路网范畴。截止2020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9万公里。2021年,新建高速铁路投产里程2168公里。
难点突破
难点五. 中国高铁
2、高铁基本特点 :
(1)高速铁路非常平顺,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性,高速铁路都是无缝钢轨,而且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采用的是无砟轨道,就是没有石子的整体式道床来保证平顺性。
(2)高速铁路的弯道少,弯道半径大,道岔都是可动心高速道岔。
(3)大量采用高架桥梁和隧道。来保证平顺性和缩短距离。
(4)高速铁路的接触网,就是火车顶上的电线的悬挂方式也与普通铁路不同,来保证高速动车组的接触稳定和耐久性。
(5)高速铁路的信号控制系统比普通铁路高级,因为发车密度大,车速快,安全性一定要高。
难点突破
难点五. 中国高铁
3、高铁主要优势
(1)载客量高:无论是高速公路或机场都会发生挤塞。高速铁路的优点是载客量非常高。
(2)耗时少:除最高运行速度外,旅客更关心的是旅行时间。
(3)安全性好:高速铁路由于在全封闭环境中自动化运行,又有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所以其安全程度是任何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高速铁路问世35年以来,日、德、法三国共运送了50亿人次旅客。虽然高速铁路出现过重大交通事故,但事故率比民航还低得多,几近可以忽略不计,是最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
难点突破
难点五. 中国高铁
3、高铁主要优势
(4)正点率高:高速铁路全部采用自动化控制,可以全天候运营,除非发生地震。
(5)舒适方便:座席宽敞舒适,走行性能好,运行非常平稳。减震、隔音,车内很安静。乘坐高速列车旅行几乎无不便之感,无异于愉快的享受。
(6)能耗较低:如果以“人/公里”单位能耗来进行比较的话。高速铁路为1,则小轿车为5,大客车为2,飞机为7。高速列车利用电力牵引,不消耗宝贵的石油等液体燃料,可利用多种形式的能源。
难点突破
难点五. 中国高铁
4、高铁的影响:
(1)缩短时空:高铁时代是一个大幅度缩短旅途时空的时代。以广州到北京的出行为例,乘坐民航飞机,即使在航班不误点的情况下,将往返市区机场、验票登机、中途飞行、存取托运行李的所有时间加起来也要7小时以上;如果乘坐高速列车,列车最快旅行速度只需8小时,算上其它附加耗时亦不超过10小时。随着我国八横八纵的高快速铁路网的建成完善,未来将实现以首都为中心到远距离省份主要地区形成8至24小时交通圈。
(2)提升服务:高铁时代不仅使旅行速度有了质的飞跃、提高出行效率,而且给旅客带来崭新的乘车环境。火车上或车站内的卫生状况、座椅舒适度、购票快捷度、列车运行平稳度、车厢便民设施和乘务人员的形象等,都焕然一新。
难点突破
难点五. 中国高铁
4、高铁的影响:
(3)释放运能:高速列车速度快、运量大、班次密、准点率高,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铁路运输一票难求和一车难求的困境。
(4)优化线路:高铁时代,中国不仅修建了大量速度标准达200km/h以上的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而且兴建了大量速度标准达100km/h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一大批经济发展滞后的县镇都纷纷有了本地的客运车站。所以,高铁时代主体上不单能实现干线上的客货分离,还能减少支线上的中长途旅客和短途旅客彼此间互相拥挤的乘车矛盾。
难点突破
难点五. 中国高铁
4、高铁的影响:
(5)绿色出行:高速火车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高铁时代无形中增强了大众的环保意识,让大家更喜欢乘坐环保节能的公共交通工具和电动交通工具,高污染、高能耗的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则受到较大冲击。
(6)经济建设:高速铁路新时代的全面到来,传统的运输格局和经济版图都面临着重新洗牌。不管是旅游、地产、航空、商业等还是高铁产业链本身,刚显端倪的“高铁经济”正让中国发生着变化。 吸虹效应、吸附效应、辐射效应和过道效应活跃在高铁的沿途地区,上到国家格局、下到城镇格局都在潜移默化中悄然转变。另外,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等产生深远影响。
难点突破
难点五. 中国高铁
5、中国全面迈入高速铁路时代的主要特征。
(1)高速铁路成为新的干线铁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干线铁路运输功能;
(2)大规模批量生产制造、投入运营时速在200千米以上级别的动车组;
(3)大面积兴建了高速铁路、快速铁路和改造普速铁路,实现客货分运;
(4)以高速铁路技术为基础平台的新型城际铁路进一步完善支线铁路网;
(5)高速铁路系统下的高速列车和新建车站提供民航标准般的优质服务。
难点突破
难点五. 中国高铁
6、中国高铁的降速、降温的原因:
(1)铁路成本问题:高速铁路的总成本包括基建成本、技术成本、环境成本、安全成本这四大项。从安全状况来看,我国高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安全隐患。有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不到位也是构成安全风险的隐形原因。
(2)高投入和低收益之间的矛盾:从目前来看,我国铁路建设技术虽然得到了提高,铁路建设成本也被降低。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我国铁路票价在定价过程中需考虑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当前我国的铁路票价和国外其他国家相比,整体定价并不算是很高。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我国铁路部门常年亏损的问题。
(3)速度越快,成本越高:近些年来,我国的高铁速度越来越高。但速度越快,也会导致成本越高。因为过快的速度,需要支付的牵引成本越来越高。
难点突破
难点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1、概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指中国境内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69条,运营里程8708公里。截至2022年1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70条,运营里程8759公里,实际开行列车285万列次,完成客运量18.0亿人次,进站量10.8亿人次。截至2022年11月10日,中国已开通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共有87个。
2、特点: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具有节能、省地、运量大、全天候、无污染(或少污染)又安全等特点,属绿色环保交通体系,特别适应于大中城市。
难点突破
难点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3、分类:
(1)地铁系统:地铁是一种大运量的轨道运输系统,采用钢轮钢轨体系,标准轨距为1435mm,主要在大城市地下空间修筑的隧道中运行,当条件允许时,也可以穿出地面,在地上或是高架桥上运行;
(2)轻轨系统:它是一种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运输系统。英、美称之为LRT,俄国称为OPT,其意为“ 轻轨运输”或“轻轨系统”。德国把它称为“城市铁道”,日本称为“轻轨电车”。它可以运行在地下,也可以建成高架轨道形式,也可在地面运行,它是由现代有轨电车发展起来的,既可在技术上自成体系,也可采用地铁技术制式,几乎与地铁难以辨别。但从宏观上说,轻轨交通最主要特征是其运量规模比地铁小,其单向高峰小时断面流量在10000人~30000人。
难点突破
难点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3、分类:
(3)单轨系统:单轨系统是一种车辆与特制轨道梁组合成一体运行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轨道梁不仅使车辆的承重结构,同时是车辆运行的导向轨道。单轨系统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车辆跨骑在单片梁上运行的方式,称之为跨座式单轨系统;另一种是悬挂在单根梁上运行的方式,称之为悬挂式单轨系统。
(4)有轨电车: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于1909年3月5日在上海南京路上建成。旧式有轨电车速度低、运量小、舒适性差,技术落后。许多国家都对其进行了改造或拆除。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香港、沈阳等城市和地区,都曾经有过有轨电车,只有大连、鞍山、长春、香港、沈阳还保留着有轨电车。大连、长春、沈阳还对有轨电车进行了改造。
难点突破
难点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3、分类:
(5)磁浮系统:它是一种运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电磁原理、依靠电磁力使车厢悬浮并行走的轨道运输方式。磁浮交通有常导和超导两种类型。常导式磁浮线路能使车辆浮起10毫米~15毫米的高度,运行速度较低,用感应线性电机来驱动。超导式磁浮线路能使车辆浮起100毫米以上,速度较高,用同步线性电机来驱动,技术难度较大。日本使用超导体产生的磁力使列车悬浮,列车时速可达500多公里。德国使用常导相吸原理达到磁浮,时速也提高到400多公里。中国的上海浦东建成的磁浮交通,最高时速可达430公里。
难点突破
难点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3、分类:
(6)市域铁路: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是一种大运量的轨道运输系统,客运量可达20~45万人次/日(一般不采用高峰小时客流量的概念)。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适用于城市区域内重大经济区之间中长距离的客运系统。市域快速轨道列车主要在地面或高架桥上运行,必要时也可采用隧道。当采用钢轮钢轨体系时,标准轨距亦为1435mm,由于线路较长,站间距相应较大,必要时可不设中间车站,因而可选用最高运行速度在120km/h以上的快速专用车辆,也可选用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难点突破
难点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4、作用:
(1)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线,客流运送的大动脉,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建成运营后,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出行、工作、购物和生活。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核心,起到客流组织的骨干作用。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具有多层次结构。第一层次(高架或地下全隔离系统)——轨道交通、快速干道(汽车交通);第二层次(地面部分隔离)——轨道交通或公交干线、城市干道(汽车交通);第三层次(延伸至居民区及其它功能区)——公交线路、城市道路(汽车交通)。显然,第一层次是骨架与主干(大动脉),第二层次是辅助与补充(一般血管),第三层次是集疏与延伸(毛细血管)。
难点突破
难点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4、作用:
(2)城市轨道交通是世界公认的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交通”,是解决“城市病”的一把金钥匙,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建设史上最大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全局和发展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应把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改变为伸开的手掌形模式,而手掌状城市发展的骨架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带动城市沿轨道交通廊道的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形成郊区卫星城和多个副部中心,从而缓解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住房紧张、绿化面积小、空气污染严重等城市通病。
难点突破
难点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4、作用:
(4)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出行的效率,节省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国际知名的大都市由于轨道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方便,人们出行很少乘私人车辆,主要依靠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故城市交通秩序井然,市民出行方便、省时。
难点突破
难点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5、意义:
(1)轨道交通可以进一步拓展城市规模。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将城市之间以及城市距离较远的区域联系起来,使得城市内部的出行距离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流动性。进而促进城市郊区不断开发,新的建筑离城市中心距离不断扩大,各种配套设施也不断向着城市周边蔓延扩展,因而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拓展城市中心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规模。
难点突破
难点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5、意义:
(2)城市轨道交通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资源。
首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以为城市带来与之相关的品牌、概念效应,并有可能提高城市的投资机会,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无形资源。其次,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在沿线以及重要站点位置带来客流集散,因而能够起到经济廊道的作用,可以带动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提高城市人流、物流的流动性,因而能够在城市轨道带来巨大的商贸资源,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水平。
难点突破
难点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5、意义: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以直接带动城市的经济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属于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因而能够为城市带来各种各样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是为工程施工、建材行业、机械设备制造、电子以及冶金等行业发展提供机遇,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间接的经济效益则主要是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带动城市房地产、城市旅游、电子商务以及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圈效应。
1.推测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而非跨海大桥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建设成本 B.利于海空交通C.避免破坏景观 D.保护海洋生物
模拟演练
下图示意连接哥本哈根和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该工程采用铁路与公路合用的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组合的设计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1.厄勒海峡是当地主要的海运通道,临近哥本哈根机场,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利于飞机飞行和海洋轮船航行,B正确。与跨海大桥相比,修建海底隧道建设成本更高,A错误。修建海底隧道,成本高,不会仅仅为了避免破坏景观,该说法欠妥,C错误,修建海底隧道对保护海洋生物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2.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有利于( )
A.提高通行速度
B.降低施工难度
C.保持水流畅通
D.保护萨尔特岛生物
模拟演练
下图示意连接哥本哈根和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该工程采用铁路与公路合用的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组合的设计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2.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可以减少工程施工和通车后对萨尔特岛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保护萨尔特岛生物,D正确;新建人工岛对提高通行速度作用不大,A错误;新建人工岛施工难度更大,B错误;新建人工岛与保持水流畅通无关,C错误;故选D。
3.影响城市群轨道交通网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分布 B.土地面积
C.出行需求 D.人口规模
模拟演练
轨道交通是一种舒适、准时、高运输能力的运载方式。多种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的交通网,能促进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下图示意某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3.城市群轨道交通主要以客运为主的公共交通网络,A不符题意;城市发展形态的人口规模方面决定了城市交通出行的总量,城市用地面积影响了居民出行时间和距离,即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的交通需求,从而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 ,但是两者并不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B、D不符题意;城市交通需求是居民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要程度,交通需求的大小,尤其是城市居民公共交通需求的大小,是决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最直接和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C符合题意。故选C。
4.不同层级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作用是( )
A.高速铁路实现城市间的客货运输
B.城际铁路满足城市群的对外联系
C.都市圈轻轨主要服务于城市中心区
D.市郊铁路可以促进功能区发展
模拟演练
轨道交通是一种舒适、准时、高运输能力的运载方式。多种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的交通网,能促进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下图示意某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4.高速铁路主要实现城市间的客运运输,A错误;城际铁路主要满足城市群的内部的联系,B错误;都市圈轻轨一是作为城市骨干交通模式,承担大量的公共交通客流;二是在城市经济活动密集的中心区域提供便利的交通服务;三是作为快速轨道交通在城市特殊地区的延伸或加密,C错误;市郊铁路对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扩大有效投资等具有一举多得之效,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扩大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D正确。故选D。
5.轨道交通系统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有( )
①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②解决城市交通拥堵③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④提升次中心城市的服务等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模拟演练
轨道交通是一种舒适、准时、高运输能力的运载方式。多种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的交通网,能促进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下图示意某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5.轨道交通系统对区域发展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②错误;轨道交通系统可以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以及相关产业的转移,促进空间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次中心城市的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但不能提高次中心城市的服务等级。①③正确;④错误。综前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6.新加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转港的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工业发达C.历史文化悠久 D.人口稠密
模拟演练
11月1日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透露,中国提供约891亿人民币低息贷款给马来西亚政府,建设由中国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衔接铁道工程,该衔接铁道将贯穿马来半岛的东西两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6.图可看出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边缘,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优越,A正确;主要从事转口贸易和来料加工,工业发展水平和人口稠密程度不是其成为最大中转港的原因,BD错误; 建国历史比较短暂,C错误。故选A。
7.我国贷款给马来西亚兴建铁路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
A.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B.减轻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C.增加当地的就业
D.获得高额利息
模拟演练
11月1日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透露,中国提供约891亿人民币低息贷款给马来西亚政府,建设由中国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衔接铁道工程,该衔接铁道将贯穿马来半岛的东西两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7.我国贷款给马来西亚兴建铁路是互利互惠,从我国的利益来考虑,马来西亚东海岸衔接铁道可以连接马来半岛的东西两岸,可以从陆地上避开马六甲海峡,减轻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保障我国运输安全,B正确,AC错误;材料中提到是低息贷款,因此不可能是获得高额利息,D错误。故选B。
8.成都平原经济区高速公路的布局特点是( )
A.成都市布局松散
B.以环形为主
C.向东南方向放射多
D.中间稀疏,南北密集
模拟演练
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四川省产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活跃、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区域。高速公路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内部联系的重要通道。下图示意成都平原经济区高速公路布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8.读图可知,成都市所在地高速公路布局较为紧凑,成都市周边以环形为主,往外以放射为主,且向西放射的较少,向东南放射的较多,中间密集,周边稀疏,C正确,排除ABD。故选C。
9.推测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是( )
A.成都一遂宁 B.眉山一雅安
C.成都一绵阳 D.德阳一绵阳
模拟演练
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四川省产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活跃、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区域。高速公路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内部联系的重要通道。下图示意成都平原经济区高速公路布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9.由图可知,成都一德阳一绵阳地处以成都为核心的重要轴线,且成都为省会城市,辐射能力强,C正确;成都和遂宁距离较远,且沿途高速出入口较少,推测沿途经济联系强度不如成绵一线,A错误;眉山和雅安、德阳和绵阳两个城市等级相似,联系程度不如与省会城市之间,BD错误。故选C。
10.为优化成都平原经济区高速公路布局,建议( )
①成都西侧加密高速公路网②成都东侧增设高速出入口③加强高速公路与其他枢纽的衔接 ④向中心城区内延伸高速公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模拟演练
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四川省产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活跃、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区域。高速公路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内部联系的重要通道。下图示意成都平原经济区高速公路布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10.成都西侧为横断山地,多山地,城市较少,不宜加密高速公路网,①错误;由图可知,成都东侧高速公路出入口较少,②正确;关注高速公路与其他枢纽的衔接能提高转运能力,③正确;内延高速公路向中心城区会加剧拥堵,④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模拟演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18°S~57°S),首都圣地亚哥位于该国中部地区,是该国最大城市,蒙特港位于圣地亚哥以南1055千米,是智利南部金融、贸易、南北货物集散中心,也是南部发展最快的城市。蒙特港是泛美公路、南北铁路干线的端点,也是连接南部峡湾、岛屿区的重要交通站。下图示意蒙特港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
【解析】(1)智利地处南美洲南部西海岸,西临太平洋,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世界最长山脉--安第斯山脉,山脉南北走向,紧逼海岸。正是安第斯山脉的存在,使得智利被山脉阻隔,失去了向东部延伸的条件,所以只能南北方向发展,因此形成南北狭长局面。
【答案】(1)智利位于南美洲南部西海岸,东面是南北走向高大绵长的安第斯山脉,西面面向太平洋,由于高大山脉的阻隔,国家只能沿着南北两个方向发展,形成南北狭长局面。
(1)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智利国土南北狭长局面的形成原因。
模拟演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18°S~57°S),首都圣地亚哥位于该国中部地区,是该国最大城市,蒙特港位于圣地亚哥以南1055千米,是智利南部金融、贸易、南北货物集散中心,也是南部发展最快的城市。蒙特港是泛美公路、南北铁路干线的端点,也是连接南部峡湾、岛屿区的重要交通站。下图示意蒙特港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
【解析】(2)由材料“蒙特港位于圣地亚哥以南1055干米,是智利南部金融、贸易、南北货物集散中心”可知,蒙特港地处智利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由“蒙特港是泛美公路、南北铁路干线的端点”可知,蒙特港是泛美公路、南北铁路干线的端点,南北方向运输的部分货物需要通过该港口转运。由材料可知,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首都圣地亚哥位于该国中部地区,是该国最大城市,人口和产业集中,对南北向交通运输需求量大。
【答案】(2)地处智利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智利南北狭长,人口和产业集中在该国中部地区,南北向的交通运输需求大;蒙特港是泛美公路、南北铁路干线的端点,南北方向运输的部分货物需要通过该港口转运等。
(2)分析蒙特港成为重要交通站的原因。
模拟演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18°S~57°S),首都圣地亚哥位于该国中部地区,是该国最大城市,蒙特港位于圣地亚哥以南1055千米,是智利南部金融、贸易、南北货物集散中心,也是南部发展最快的城市。蒙特港是泛美公路、南北铁路干线的端点,也是连接南部峡湾、岛屿区的重要交通站。下图示意蒙特港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
【解析】(3)蒙特港输出的主要货物有水产品、木材、矿产等。水产品;理由:港口周边地区海域面积辽阔,海岸线漫长,太平洋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盛行上升流,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成为蒙特港主要的输出货物之一。木材;理由:港口周边地区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温和湿润,降水丰富,且东侧的安第斯山脉垂直分异明显,森林覆盖率高,森林面积广,盛产木材等。矿产;理由:临近安第斯山脉,地处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运动活跃,有利于各类矿产的形成,矿产资源丰富等。
【答案】(3)水产品;理由:港口周边地区海域面积辽阔,海岸线漫长,沿岸盛行上升流,鱼类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等。木材;理由:港口周边地区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且垂直分异明显,森林覆盖率高,森林面积广,盛产木材等。矿产;理由:临近安第斯山脉,地壳运动活跃,有利于各类矿产的形成,矿产资源丰富等。
(3)列举两种蒙特港输出的主要货物,并说明理由。
模拟演练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加拉国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速,绝大部分地势低平。帕德玛河是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后的入海主水道,由于河道宽、流量大、洪水频发、淤积层深厚等,建造跨河桥梁成为世界难题。我国基建公司承接跨越帕德玛河的公铁两用大桥(主桥长6.15千米,共42个桥墩,采用模块化方式将预先制造好的钢梁用作业船运至桥墩处进行焊接)的建设工程,经过8年,目前公路桥已通车,结束了河流两岸人民长期靠摆渡往来的历史。下图示意帕德玛大桥的位置。
【解析】(1)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帕德玛大桥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区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每年5-10月,为汛期,水位高、河道宽;11月至次年4月,为枯水期,水位低、河道窄。形成原因是该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5-10月,受气压带和风带北移的影响,这里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降水量大,叠加上游气温高,冰雪融水多,河流水量大,水位高,河道宽;11月至次年4月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降水量小,河流流量小、水位低、河道窄。
【答案】(1)季节变化特征:每年5-10月,河流水位高、河道宽;11月至次年4月,河流水位低、河道窄。
形成原因:流域内每年5-10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降水量大,叠加上游冰雪融水,流量大;11月至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降水量小,流量小。
(1)简述帕德玛大桥处河流水位、河道宽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模拟演练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加拉国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速,绝大部分地势低平。帕德玛河是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后的入海主水道,由于河道宽、流量大、洪水频发、淤积层深厚等,建造跨河桥梁成为世界难题。我国基建公司承接跨越帕德玛河的公铁两用大桥(主桥长6.15千米,共42个桥墩,采用模块化方式将预先制造好的钢梁用作业船运至桥墩处进行焊接)的建设工程,经过8年,目前公路桥已通车,结束了河流两岸人民长期靠摆渡往来的历史。下图示意帕德玛大桥的位置。
【解析】(2)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桥桥址位于地势低平的河流三角洲的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淤积层深厚;地基松软,稳定性差,增加了大桥桥墩的施工难度;大桥建设过程主要通过施工船完成,该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旱季水浅,淤积层使河道变浅,作业船吃水深,不利于施工船顺利作业,施工过程需要经常疏浚河道。
【答案】(2)大桥桥址位于地势低平的河流三角洲(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淤积层深厚;河床松软,稳定性差,加大桥墩建设难度:由于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旱季水深浅,作业船吃水深,为便于施工船顺利作业,施工过程需要经常疏浚河道。
(2)分析帕德玛河淤积层对修建大桥的不利影响。
模拟演练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加拉国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速,绝大部分地势低平。帕德玛河是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后的入海主水道,由于河道宽、流量大、洪水频发、淤积层深厚等,建造跨河桥梁成为世界难题。我国基建公司承接跨越帕德玛河的公铁两用大桥(主桥长6.15千米,共42个桥墩,采用模块化方式将预先制造好的钢梁用作业船运至桥墩处进行焊接)的建设工程,经过8年,目前公路桥已通车,结束了河流两岸人民长期靠摆渡往来的历史。下图示意帕德玛大桥的位置。
【解析】(3)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帕德玛大桥建成结束了河流西南部地区和首都之间靠摆渡往来的历史,改善了两地间的交通条件,促进人员、货物大量、快速运往首都达卡及河流东北部其他地区;同时大大缩减了西南部地区与首都间的时空距离,可直接受到首都的辐射作用,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3)大桥建成结束了河流两岸地区靠摆渡往来的历史,缩短了两岸地区的时空距离,促进人员往来和货物交换,可直接接受首都的辐射带动,促使西南部地区经济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
(3)说明帕德玛大桥建成对河流西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