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仞、岳”等5个生字。
2、借助教材注释,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补充诗句:(希沃拖动填空)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齐读)
【这三句诗都是出自陆游之手,借此引出诗人。】
二、知诗人
那对于诗人陆游,你又了解多少呢?
(灯片出示陆游的主要信息: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相传“六十年间万首诗”,平均两天一首,流传至今的诗歌多达9300首,是我国存诗最多的诗人。)→【师口述:陆游之所以流传下来这么多诗,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三岁时,家乡就被金人所占,从小饱受战乱之苦,所以他一生主张抗金,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爱国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解诗题
1、出示课题,请看大屏幕,凭感觉,你认为这个题目该怎么读 谁上台来画一画,并说明理由。(请学生在屏幕上去画)
【预设:“晓”指什么?整个题目呢?】
2、根据题目的意思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秋夜将晓 | 出篱门 | 迎凉 | 有感
四、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解决字词。(随文识生字,重点是“仞、摩”)→借助课本注释理解“仞”和“摩天”的意思,点出“看注释”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希沃“蒙层功能”的运用)
2、生自由读古诗,读通读顺,要读出古诗的音律美。→(诗歌节奏)
3、媒体范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出示学习清单,先自由读,再小组交流:①结合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②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交流后还有问题吗?有意见不统一的地方吗?没有就说明我们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有也很正常,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和老师一起到诗歌中去找答案吧】
(二)赏析前两句
1、(课件出示古诗前两行)透过诗的前两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完成板书:“三万里河”、“五千仞岳”)
2、黄河被誉为“母亲河”,浩浩荡荡,绵延不绝,我们从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1) “三万里”(三万里什么概念,黄河真的有三万里吗?其实不然,黄河只有一万里左右长,三万里是虚指的写法,它突出了黄河之长。
(2)那什么是虚指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微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微课简单介绍这一用法】
(3)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诗词中的“三、六、九、百、千、万”等很多数字多是虚指,那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虚指?→“五千仞岳上摩天”
3、是啊,华山高耸入云,号称是五岳中最险的,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五千仞”、“摩天”,都可以触摸到天了)。
华山真有五千仞那么高吗 (对啦,这也是夸张的写法,是虚指。它和前一句一样用这些夸大的数据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同学们,这山河壮丽吗?)(板书:山河壮丽)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齐读,然后师借机将这两句诗的意思自然地说出来。
4、浩浩荡荡的黄河,壁立千仞的华山,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层峦叠嶂的恒山,还有那广袤富庶的中原,(图片应声出示这些处于金统治下的中原大好河山)这一切的一切,最后都被金人所占。老师这里有一张当时的地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引向后两句
(三)赏析后两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锦绣河山都在这一块区域,而这一块区域以前都是宋朝的疆土,而今却落到了金人的手里。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就成了遗民,那这些遗民生活得怎样呢?我这里有一段文字,我们一起先来看看: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的《满江红》)
这首词提到了一个历史事件,谁知道?→“靖康之难”,是啊,连北宋皇帝都遭到他们的奴役,更何况是普通百姓。
2、那透过诗的后两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我想那些遗民就像他(指着插图)一样,望穿秋水在等某些人啊→这张图来自哪里?来自课文插图→除了注释,课文插图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内容。
3、金人统治下遗民的生活,诗人统统凝聚为一个字,那就是“泪”。同学们,这遗民之泪是伤心之泪,是绝望之泪。遗民泪尽,他们最期盼的是什么?→(王师前来搭救。)“又”字说明什么?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蒙层功能”出示这些数字(所以我们的“遗民是泪尽胡尘里”,引读“南望王师又一年”。反复一下来引读,所以我们的遗民是“泪尽胡尘里”,南望——)
4、如果说前两句诗人是在写景,那么这两句则深深地诠释了诗人的爱国(忧国忧民)之情。(板书:忧国忧民)谁再来读一读这一句,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5、同学们,那遗民们苦苦盼望却始终不见踪影的王师到底在做什么呢?
(出示《题临安邸》)请看大屏幕!宋朝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就是对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谁来读一读?他们在做什么?(游山玩水,寻欢作乐)他们哪里还记得那些遗民?哪里看得见遗民之泪啊!
6、秋天的黎明,诗人步出篱门,迎着北面吹来的习习凉风,不禁吟诵道:(引读全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六、体会情感,背诵古诗
1、借助板书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顺势指出“借景抒情”这一表达方式。
(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着它独特的一面,它不是简单的直接抒发情感,而是先借助一些景物来衬托,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师完成板书
2、背诵古诗。
七、拓展阅读
其实,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和之后,都写下了大量爱国诗篇:(教师边讲述边出示相应的诗篇)
①陆游61岁作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预设:师读】
②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预设:师读】
③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预设:齐读】
八、课堂总结
陆游临死都还在盼望中原的统一,真不愧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全诗,学生入情入境,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