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但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始终不悔,常常“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的晚年生活更是凄凉,但他想的,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天下苍生,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唐朝著名的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悟这位诗人的情怀。
新课导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成都。
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阅读诗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háo
chóng
juàn
cháng
zhuǎn
ào
wéi
yǐ
qǐng
qīn
sāng
shà
bì
xiàn
解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wéi……所:被
“歌”指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
指可以入乐歌唱的诗。
题目的作用:
点明主要内容;点明体裁:歌行体
诗歌体裁
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歌”
“行”都是乐曲的意思,都可以用来歌唱。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诗歌。
歌行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飘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飘飞得低的转着沉到池塘水中。
多层茅草。
挂着,挂住。
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方。
疏通文意
精读细研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怒”写出了秋风之狂,“风怒号”运用拟人,写出了秋风声势之盛,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形象生动。也表现了诗人受害之重和愁苦之情。
“卷”字比“吹”字好。形象地表现了秋风威力之大。
一系列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怒号图,刻画了茅草乱飞的动态场面,渲染了凄冷的氛围,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惜和焦灼之情,为下文做铺垫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
诗歌前两句,诗人是如何描写秋风的?
正面描写:一个“怒”字运用拟人手法,从听觉角度突出了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形象地表现了秋风威力之大
侧面描写:”三重茅“从视觉角度体现茅屋受灾严重,飞、洒、挂罥、飘转等一系列动词侧面体现秋风之大。
品析课文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第一诗节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风卷茅(秋风破屋)
痛惜、焦急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狠心。
如此、这样。
喝止不住。
疏通文意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精读细研
诗人当时49岁,用“老”来形容自己,说明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老无力、呼不得、叹息写出了是人的老态、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困苦的现实
抱茅的原因:直接原因:可能是因为生活穷困,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
深层原因: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也有可能是孩子调皮。
三叹国家: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何时战乱平息?
一叹自己:生活困苦:风吹屋破(老天无情毁屋),群童抱茅(儿童幼稚,不明诗人苦衷 )无处安身。
二叹他人:黎民百姓生活困苦。
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表达方式:记叙
群童抱茅只是顽皮而已,然而诗人却将孩童称为“盗贼”,还感到“欺”,是为了表达自己 因“老无力”而受到欺负的无奈、愤懑心情,并不是真的给抱茅草的孩童冠以“盗贼”的罪名。
如何理解诗人称孩童为“盗贼”?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这一诗节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群童抱茅
愤懑、无奈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被子。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形容雨点不间断,
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战乱,指安史之乱。
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疏通文意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我自从经历背井离乡、到处流亡的战乱,一直忧患焦虑,睡眠很少,如今又在漫长的黑夜,到处浸得湿淋淋的屋中,
如何挨到天亮呢!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精读细研
景物描写:描写了天色昏黑,大雨将至的景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渲染凄苦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悲惨、愁苦的心境;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床头屋漏无干处”做铺垫。
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而又突出强调地写出了被子的冷、硬、沉,表现了诗人家境的贫寒、处境的艰难,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长夜”一语双关:①因自己屋漏而觉得夜长;②也因国家政局混乱,人民生活困苦而觉得夜长。表现了诗人悲己忧国之情。
比喻,把雨比作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侧面表现了诗人家境的贫寒、处境的艰难,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表达方式:描写、记叙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本诗节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何由”两字作诘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心情。
“何由彻”照应“未断绝”
破屋漏雨
忧思痛苦
【译文】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大大地庇佑天下间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贫寒的士人。
高耸的样子。
疏通文意
宽敞的大屋
遮蔽,掩蔽
通“见”,出现
只
满足,心甘
在凄风苦雨、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诗人想的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精读细研
主旨句、直抒胸臆,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诗人从个人安居推及世间他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穷苦人的温暖。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博大胸怀
议论抒情
诗歌鉴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大声朗读第四节
运用什么抒情方式(或表现手法)?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
注意:最后一段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本节内容,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探究一: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探究二:杜甫身居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
秋风破屋焦灼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夜雨湿屋忧思不绝
风
雨
自己(现实)
推己及人
天下寒士(理想)
愿得广厦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白天屋外事
黑夜屋内人
写景叙事
直抒胸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构
记叙
抒情 议论
蓄势
陡转
中心:作者借写自己茅屋被风雨所破,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广居“大厦”,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
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诗句说明。
(1)年老体衰——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穷困潦倒——布衾多年冷似铁。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合作探究
诗风
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痛惜焦急;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愤懑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愁苦忧思;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坚定悲壮、忧国忧民。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
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 的风格。
理解性默写
1.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 。
。”的呼喊
2.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诗句:
,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
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秋天漠漠向昏黑
俄顷风定云墨色
理解性默写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 , 。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古诗默写。
1.________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
2.公然抱茅入竹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八月恶劣的天气,给诗人造成惨重损失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写村童顽劣抢走茅草,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者挂罥长林梢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八月秋高风
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5.诗中描写傍晚秋雨之前景象,并渲染了凄苦的氛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写诗人自战乱以来辗转飘零,无法安寝的生活际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诗中诗人推己及人、体现其博大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在诗中表现自己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崇高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 )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原文填空
(3)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真题演练
2018年河北省中考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1.D
解析:该诗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2012河北省中考题
7、这段文字节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 《 》 (1分)
8、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9、请对这段文字中划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2分)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9、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2.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歌”的动感。()
3.诗作层次井然,作者按照秋风卷茅、长夜难眠、群童抢茅、畅想广厦的故事先叙事后抒情,笔端写破屋之痛,心里却装着社稷民生。()
4.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5.全诗先议论抒情,后叙述描写,既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也描述了诗人贫穷潦倒、恼羞成怒的窘状。()
X
X
X
X
X
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本项前后内容写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判断题:
6.这首诗第一段运用了一系列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了作者的焦灼苦闷以及生活处境的艰难。( )
7.“风怒号”从视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肆虐。( )
8.诗以叙述开篇,在夸张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
9.“公然抱茅入竹去……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了诗人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一点儿也不生气,很乐观的面对。( )
10.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
1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X
X
X
X
X
X
12.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
13第③节前两句描绘出阴沉黑暗的雨后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惨的心境。( )
14.大风过后,云涌雨至,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四处漏雨,漫漫长夜,何以度过?诗人洒泪沾襟,只因愧对娇儿。( )
15.“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 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
1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活湿何由彻”写出诗人只是因为屋破漏雨,长夜难熬,才睡不着觉的愁苦情绪。( )
17.最后一段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天下穷苦人民,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
1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自己希望住上高楼大厦的迫切愿望。( )
X
X
X
X
X
X
X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
C
(2分,意对即可)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下面对本首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B.这首诗有二言、七言、九言句,不讲究平仄、对仗。
C.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征在本诗中体现非常明显,如顿挫,是就内容而言的,包括题材的严肃、境界的阔大、感情的悲壮等。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而不动安如山。”三句,理想崇高,境界阔大,朗读时要激情奔放,铿锵有力。
C.有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征在本诗中体现非常明显,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故选C。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的“丧乱”指“安史之乱”。
B.语言华丽、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解析】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通俗流畅,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用词生动、形象。“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诗人精心选择了风卷屋茅、顽童抱茅、倚杖叹息、孩儿蹬被、屋湿无干处等场面和细节,进行具体形象地描绘。故B错误。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的感情。
D.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解析】67.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中的“老无力”相照应,不是与“为盗贼”相照应。故选A。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属于古体诗。歌,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B.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诗篇。
C.“风怒号”从视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肆虐。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渲染了一种暗淡愁惨的氛围。
C
80.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和战绩,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歌”的特点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诗人从眼前的屋破漏雨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据此,“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答案为C。
对诗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作层次井然,作者按照秋风卷茅、长夜难眠、群童抢茅、畅想广厦的故事先叙事后抒情,笔端写破屋之痛,心里却装着社稷民生。
B.“归来倚杖自叹息”中“自叹息”有自叹风破茅屋,生活无依;也有叹群童为穷困所逼公然抱茅,叹息声声是困窘之状,无奈之情。
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句在细节描写中写出了雨的连绵、密集,是屋漏又逢连夜雨的苦况,是自身不幸的哀叹。
D.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歌,七言为主,间以二言、九言等,错落的语言节奏与抑扬的情绪变换相配合,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解析】87.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恰当的一项。
A.根据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秋风卷茅;由“公然抱茅入竹去”可知,群童抱茅;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知,长夜漫漫,难以入眠;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知,畅想广厦,庇护天下寒士;所以本诗故事叙述的内容先后顺序是:秋风卷茅、群童抢茅、长夜难眠、畅想广厦;选项中“作者按照秋风卷茅、长夜难眠、群童抢茅、畅想广厦的故事先叙事后抒情”表述不正确;
故选A。
对诗歌第①节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以叙述开篇,在夸张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B.也写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挂林梢、沉塘坳。
C.先写出了秋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
D.“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分析】A.诗歌第①节中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意思是: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是对环境的描写,以写实的手法展现怒号的秋风将茅草吹散的场景;“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秋风声势之盛;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A。
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出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B.诗中也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的“三吏”“三别”一样。
C.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歌”的动感。
D.本诗材料安排得很恰当,前后贯穿得也很好。全诗平铺直叙,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写起来却一层比一层深入。
解析:C.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本项前后内容写反;
故选C。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前两句中,一个“怒”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秋风气势之猛。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125.A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_________________(填人名)。
这首诗中抒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愿?(用诗中原句回答)
【答案】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歌”指歌行体,单行散句与长短句错落搭配,用韵自由灵活,富于变换。
B.开篇第一节诗通过一系列的动词,从正面描写狂风对茅屋的破坏,营造了凄苦的氛围。
C.“布衾似铁”和“雨脚如麻”通过比喻,生动还原了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如今的破败。
D.“何由彻”与前文“未断绝”相照应,说明诗人在艰苦处境中盼望天亮雨停的迫切心情。
159.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杜甫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158.B
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这首诗为什么一反常态,只写个人的遭遇?
【答案】
1、“风怒号”从听觉上写出了秋风之狂,“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从视觉上写出了秋风肆虐及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及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2、诗人推己及人,通过描写自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诗人不仅是因为自己遭遇不幸而哀叹、疾呼,是因为“天下寒士”茅屋俱破,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运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威力,渲染了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焦灼和痛惜的心情。
B.诗人用“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表现了自己对群童抢茅的愤懑和无奈。
C.诗人把“雨脚”比作“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正面表现出他的生活十分凄苦。
D.诗歌结尾并未停留在对诗人不幸境遇的描述上,而是借助议论和抒情,推己及人,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
【答案】(1)C
17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B.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
C.“公然抱茅入竹去……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了诗人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一点儿也不生气,很乐观地面对。
D.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美好愿望。
175.孟子认为做人应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志士一直遵循的准则,但杜甫却不然。请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74.C 175.【示例】杜甫流落成都,求亲告友艰难盖起来这个一家人借以遮风挡雨的栖息之地,却被这样一场大风给吹破了。即便是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杜甫内心想到的依然不是自己,而是想让天下所有像自己一样艰难的读书人能有一个栖息之地,其忧国忧民之高尚情怀非同一般。
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歌行体,诗人用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夜雨难眠和期盼大厦四部分内容,先描写、记叙,后议论、抒情。
B.“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一方面为自己的无可奈何而叹息,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一事无成而叹息。
C.“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既指雨夜,也指安史之乱,在写出诗人因生计窘迫而煎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转危为安的热切期盼。
D.诗歌末段,诗人由个人遭遇想到天下寒士,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洋溢着救世济人的激情,显示出积极现实主义的精神。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深沉的叹惜和坚决的言辞,正体现了诗人那种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精神。这是诗人,也是这首诗思想感情最崇高、最伟大、最感人之处,亦是本文的主题思想。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思想感情,所以才使这首诗不仅只是个人悲苦命运的哀叹,而且有着最重大、最深刻的时代社会意义,才能在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中,闪耀出浪漫主义的理想光辉,洋溢着救世济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故选D。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称之为盗贼,表达了对群童无知的不满。
B.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沾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这种心情也正是他穷困苦痛生活状况的体现。
C.这首诗里杜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他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D.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
.“表达了对群童无知的不满”说法错误;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称之为盗贼,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A
13.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却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烘托诗人愁苦的心境。
B.“布衾多年冷似铁”,写被子破烂冰冷,令人悲惘,但笔锋一转,用“娇儿恶卧”写出娇儿的调皮睡相,反衬诗人苦中作乐的心境。
C.“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由个人扩展到时局,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的忧思之情。
D.“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与“雨脚如麻未断绝”相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这两句是在实写诗人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忧愁情绪。因而选项B中“写出娇儿的调皮睡相,反衬诗人苦中作乐的心境”理解有误;
故选B。
下面对本首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B.这首诗有二言、七言、九言句,不讲究平仄、对仗。
C.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征在本诗中体现非常明显,如顿挫,是就内容而言的,包括题材的严肃、境界的阔大、感情的悲壮等。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而不动安如山。”三句,理想崇高,境界阔大,朗读时要激情奔放,铿锵有力。
4.C.有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征在本诗中体现非常明显,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故选C。
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B.“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D项“情绪含蓄压抑”错误,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这是诗人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写了诗人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
C.诗的结尾句把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B.错误,这是一首古体诗。故选B。
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这首诗第一段运用了一系列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了作者的焦灼苦闷以及生活处境的艰难。
C.这首诗第二段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无可奈何。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B.这首诗第一段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对茅屋的肆虐,并没有比喻修辞;
下面对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和自己境遇之惨蓄势。
B.诗歌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C.从表达方式上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议论;“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是叙事。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C项“从表达方式上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议论”对诗句解说不恰当。这句话是描写,不是议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征夫》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你能说出杜甫诗歌中跟课文主题相似的一些名句吗?
拓展探究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苏联〕别林斯基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