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4我要的是葫芦(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8 21: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读“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感知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随文识字,初步感知葫芦的样子。
教学难点: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真正原因。
三、教学准备:教科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青青藤儿满架爬,藤上开满雪白花,瓜儿长长茸毛生,横看竖看像个“8”。——(猜一植物) 请同学猜一猜。
2.(画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葫芦”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知道葫芦有什么用处。例如可以制作成水瓢、饰品、食物、酒壶等物品。揭示:葫芦作用那么大,难怪有个人说(齐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指导读音“葫芦”的“芦”要读轻声以及葫、芦是形声字。
(二)识记生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1.齐读。出示要求会认读的字,让学生看着读,引导学生组成词语读一读。开火车读。
2.借助形声字规律、熟字换偏旁、拆部件、偏旁归类等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再读课文,老师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葫芦藤、谢”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加深对“藤”字的认识和理解,举例“丝瓜藤”“西瓜藤”并让学生想想带“艹”的字还有哪些。)
2.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第一、四小节人物话语。结合课本两幅图,第一幅图是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还结了几个葫芦,种葫芦的人站在葫芦架前,面带微笑、满怀期望地看着小葫芦。第二幅图是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种葫芦的人蹲在地上。满脸惊讶地看着地上的葫芦。
教师:找出两幅图的区别,说说小葫芦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对比观察发现不同之处,小组交流讨论,请同学回答。明确:通过观察两幅图中葫芦叶子的颜色、葫芦的位置以及种葫芦人的表情,从而找不同。
3.提问学生: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总结。
五、书写生字(出示课件)
(1)“棵”
书写指导:“木”字左偏旁时捺画变点画,左窄右宽。
(2)“谢”
书写指导:“身”字居中时要瘦长,下面的撇上端不出头,左中右大致等宽。
(3)“想”
书写指导:“木”字左偏旁时捺画变点画,“心”字三点基本成一线,上长下短。
(4)“盯”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5)“言”
书写指导:第一横要长,三横等距,呈梯形结构。
(6)“邻”
书写指导:“令”字左偏旁时捺画变点画,“阝”两笔写成,左右等宽。
(7)“治”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低右高。
(8)“怪”
书写指导:“忄”左点低右点高,“又”字撇捺舒展开,左窄右宽。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总结
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而不去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小葫芦还没成熟却都落了的故事。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写生字词。
2.搜集葫芦生长过程的相关资料。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发散思维,感受种葫芦人的情感变化。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感悟寓言情感,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角色朗读,体会不同句式的语气及情感,理解故事结局的原因。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思考寓意,明白故事里暗含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知识。
1.通过“摘葫芦”的游戏,让学生复习生字。
2.词语检测: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3.内容回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故事内容。
(二)整体感知,深入理解寓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了解每个自然段讲述的内容,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状态。小组交流,试着讨论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2.全班齐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语速,读出相应的语气,并让学生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3.语段解读: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随文识词语“蚜虫、自言自语”,让学生根据语段内容理解。
“他看见一些蚜虫……他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 他自言自语地说: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想。
4.出示蚜虫的图片,再次讲解蚜虫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加深学生对蚜虫的认识和了解。
5.语段讲解:出示葫芦和南瓜的图片,让学生对比感受种葫芦的人希望自己的葫芦比南瓜还大的热切期待之情。
6.句子理解:
出示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找出对话的主角,随文识字“奇怪”并思考“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7.出示反问句“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并说一说反问句和陈述句的区别。
8.赏析文段: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小葫芦为什么会落,从中揭示出哪些道理。
9.挖掘寓意:老师提问:种葫芦的人错在哪?请同学回答。
明确: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最后有可能一无所获
五、内化语言,表演故事
1.老师提问:故事读完了。这个故事有起吗 下面,我们来演一演这个故事。故事比较长,我们只演最后两个小节。要演好,首先要把台词记住,尤其是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大家记记。老师指导学生表演。(师生配合表演,学生自选角色表演)
2.师引导生总结:有些事物,表面看上去没有什么联感,其实联系非常密切。
六、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邻居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最后小葫芦都变黄、掉落了的故事。
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最后有可能一无所获。
七、布置作业
1.课下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有感情的朗读。
2.请学生续编寓言故事:到了第二年,他又种下了一棵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