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选择性必修二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理解道路交通的变化对政治、经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无论虚实,总当不事张皇,严密防范,以逸待劳,主客之势自判,彼何能为也,勉之!
一、古代道路建设——统一王朝政治的延伸
古代中国的道路建设
中国 世界
陆路
内河 海运 由陆至河再至海
人力、自然力为主
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区域性而非全球性
梳理基础知识。
唐朝的交通系统(部分)
当时(唐朝)每隔30里路设置一驿。全国共有1643所驿站。其中陆驿占1297所,水驿260所,水陆两兼的驿有86所。驿站由兵部属下驾部司之驾部郎中管理。驿站每年有马死、马伤或马之体重有增减时均须呈报政府。驿站的马绝不能用作其他用途。如私人擅自借用,则须受罚。 ——钱穆《中国经济史》
古代交通是大一统王朝国家政治的延伸
一般来说,统一政权为了保证政令的下达,下情的上报,物资的征集,军队的调动和皇帝的巡游等,比分裂政权更加需要便利的交通,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当然其主要目的是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所以优先考虑军队的调动、军情的报告、粮食的供应、人员和公文来往的需要,一般是以首都为中心,链接军事要地和地方政治中心,对商业的需要考虑较少。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以唐朝为代表的统一政权为何会重视道路建设?
俾后之读史治史,凡涉政令之推行,军事之进退,物资之流通,宗教文化之传播,民族社会之融合,若欲寻其径途与夫国疆之盈亏者,莫不可取证斯编。
——严耕望
道路交通的功能在唐宋以后随着商业的繁荣而逐渐发生变化,商业职能逐渐增加,但是受制于农业生产力的限制,古代交通建设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道路交通商业功能逐步增强
政治职能为主
经济职能为次
二、近代道路建设——侵略与反侵略的反映
新航路开辟和道路交通的变化
道路交通的变化:
新路线的开辟
新运河的开凿
交通工具的变化: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
以上变化的特点原因:
动力上:由人力、自然力发展为机械力;
范围上:由区域性活动发展为全球性活动;
运力上:越来越大,
变化的原因: 科技的进步
根据上述提示,绘制“璞鼎查东来”的路线图,并注明所画线路的历史依据。沿途用了多少天?
1841年5月31日,璞鼎查受到麦霸尊的最后一份训令。6月5日,他离开伦敦,搭船入地中海,由陆路过苏伊士(当时运河尚未开凿),于7月7日到达孟买。他在孟买呆了10天,与印度当局协调侵华事宜,再于7月17日出发,8月10日到达澳门。……从伦敦到澳门,璞鼎查在途中仅用了67天。这一破纪录的速度,使当时在华的商船主们大为吃惊。……这比起林则徐由北京到广州花费61天,琦善的56天,……多不了几天。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当时英海军舰船从南非的开普敦驶至香港约60天,从印度开来约30至40天,即使从英国本土开来也不过4个多月。蒸汽机的出现,轮船的使用,又大大加快了英军的速度。1841 年英全权代表从孟买到澳门仅用了25天。英军从浙江的舟山派轮船至印度调集援军或军需品,来回时间几乎相同于清方从四川调兵至广东或从陕甘调兵至浙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841年5月,英国内阁决定由璞鼎查接替义律成为新的全权代表,璞鼎查随即于6月5日离开伦敦,于8月10日抵澳门。
交通工具的进步、交通线路的开拓的原因有哪些?
给世界交流联系带来了哪些影响?
积极:
缩短时间,拉近距离,促进全球化;
促进经济发展,产生许多新的产业;
改变了人们的出行、生活、生产方式;
消极:
地区之间不平衡加剧,欧美国家利用交通领先优势加紧对其他地区的侵略。
交通通讯迟滞 变主动为被动
1840年7月17日,道光帝收到两广总督林则徐月6月中旬发出的奏折,称清方火烧办艇篷寮,英方“实无能为”,非常高兴,朱批“所办可嘉之至”。(定海失陷12天后)
1840年7月20日,道光皇帝收到浙江巡抚乌尔恭于7月8日发出的奏折,告知“英夷”三四千人登陆定海。
7月24日,再次收到乌尔恭于7月11日发出的奏折,告知定海失守。
8月3日,道光皇帝收到林则徐于7月3日发出的奏折,告知又到英国军舰10艘、轮船2艘;并告知听闻英军可能北上舟山、上海、天津。
围绕路权而进行的侵略与反侵略
思考:
从1840年到1949年共110多年的时间里,为什么中国没有实现铁路自由?
1858年《天津条约》
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日本
俄国
1897年,中东铁路
1911年“保路运动”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小组讨论,指出道路建设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看,交通网的布局、密度及其通行效率决定了文化圈的范围和规模,甚至交通的速度也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节奏有重要的影响。
——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材料二: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自远古起,人类一直以坐马车、骑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时数来表示不同地方之间的距 离。但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过了地球。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类 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产铁、能同时纺100根纱线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业革命这第一阶段的影响和意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三、道路交通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材料三:沿江沿海的航道上,太古、怡和、旗昌之类的外国轮船和招商局的中国轮船实力正盛,“上海之沙船、宁波之钓船、广东之红单船全失其利”,汉口以下的江船也“废业者逾半”。在华北和台湾,还出现最初的铁路。借助于新式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装载量,城乡交流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
分小组讨论,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①巩固国防,加强统治。
②加强联系,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有利于人口、货物、资源等城乡流动、南北交流和国内外交流;
③改变了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促进了城市化与交通产业化;新的产业链出现,如交通产业、旅游产业等。
④成为列强侵略中国、掠夺中国的工具
感谢您的观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