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1个字,正确读写“严肃、清晰、抱负”等15个词语。
2.学会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并能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质疑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人物故事,看,他是谁呀?一起说。(周恩来)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这样的壮志,谁会读?好,你来读。读得真好!课题挺长的,有没有哪个词语觉得难懂啊?崛起有些难懂,“崛起”猜猜看,这是中国变得(强大、富强)为中国的强大、富强而读书。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一)预习检测,疏通字词
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文中的生字词你都会读吗?(有时间就读课文)
严肃 清晰 胸怀 提醒“肃”写法
若有所思 疑惑不解 左顾右盼
这三个词都是表示神态的,“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好像在思考的样子)突出了哪个字?(思);“疑惑不解”突出了哪个字?(疑、惑)两个字意思一样,都是不理解的意思;“左顾右盼”突出了哪个字?(顾、盼)两个字都是看的意思。
惩处 为之一振 背着伯父 提醒多音字“处”“为”“背”。
(二)梳理内容,学习概括事件
1.课文写了好几个人物,其中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是的,而且是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写了他的几件事?同学们,判断是不是一件事,要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这篇课文我们来结合前三个因素。请你默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生默读课文,圈画词句)
谁来梳理一下?
(第一个时间是“新学年开始了”,地点是修身课上,人物有魏校长、周恩来和同学们)
修身课,相当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接着说。
(第二个时间是“十二岁那年”,地点是东北伯父家,人物有伯父和周恩来)
(第三个时间是“一个星期天”,地点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人物有周恩来和他的同学、一个女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人)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就是租界。这样一梳理,是不是能清楚地看出文章讲了几件事?(三件事。)三件事的主要人物都是周恩来。
2.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件事,写了关于周恩来的什么事?
你读书认真,讲的很详细,不过呀,老师今天要教你们一个概括段落的好办法,那就是抓住关键要素。诶,有同学会问关键要素是什么,那就是主要人物+事件,通俗一点就是谁,干了什么。下面谁能用老师的方法概括第一件事。(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咱们班同学的概括能力真棒,第二件事情第三件事情讲了什么?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概括一下?
(伯父让周恩来不要随便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因为中华不振)
(周恩来看到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辱)
4.刚才我们用了关键要素概括了这三件事情,其实老师还有一种方法,能让概括更加简洁,这种方法叫小标题法。大家看第一件事情,老师给他的小标题是立志振兴中华。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概括一下第二、第三件事情。(听说/看到可以换个词,这就是耳闻/目睹)
同学们说的真棒,去掉了主要人物,留下了主要事件
5.读读这三个小标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是有联系的。你能用上“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周恩来之所以立志振兴中华,是因为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耳闻、目睹是原因,立志是结果,为什么要颠倒顺序把结果放在开头呢?这叫(板书:倒叙)倒叙的方法,突出立志是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内容。
三、读“耳闻中华不振”
1、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是因为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他是从哪儿听到的中华不振呢?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此时此刻,你觉得伯父有怎样的心情?
A.失落——为什么会失落,读出失落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读出文字的言外之意,除了失落低沉,当时的伯父还有什么心情。
B.“无奈”——无奈是没有办法,伯父没有办法。因为伯父个人的力量没办法让当时的中国振兴起来,想管却管不了。所以无可奈何——让我们加上动作,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C.老师带来了一些资料,大家想看吗?PPT出示
看完,你的心里除了失落、无奈还有什么?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仿佛有一团怒火,我们一起用愤怒的心情读。
此时你能理解伯父的心情了吗?伯父的心情是复杂的。
我们中国的土地被外国人给占据了,那是因为——
我们有事却要绕着走,那是因为——
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要担心没处说理,那是因为——
唉,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此时的周恩来理解伯父吗?(不理解)
四、读“目睹中华不振”
因为不理解,所以周恩来背着伯父和同学来到了外国租界地,他又亲眼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巡警局门前发生事故的那个女人,被外国人和中国人欺辱、欺侮、欺凌。)
你想,一个中国女人,在自己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被如此欺凌,但她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同学们,如果你看到这一幕,你的心里作何感想?
围观的人想不想帮?(想帮)你想不想帮?(想帮)敢不敢帮?(不敢帮)帮不帮的了?(帮不了)为什么呀?那是因为(中华不振!)是啊,此时的周恩来,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五、读“立志振兴中华”
正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所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去修身课上去看一看吧。
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是怎么答的?读读相关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为家父而读书。(“家父”是什么意思?为了父亲的期望、要求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猜猜看什么是“明理”?明白道理,拆字组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了明白道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那什么叫“光耀门楣”呀?出示PPT。你看那时候的大门,这是门楣,在那个时代,只有通过读书做个大官,你们家的大门上才配得上门楣。所以,门楣是地位官贵的象征,换个现代的词语,也叫“光宗耀祖”。)
周恩来的回答与众不同,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此生”指的是哪个学生?一起说。当效此生,就是要向周恩来学习,“效”就是学习、效仿。修身课上的这一幕,是周恩来人生中的重要一课,也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重要一课。
六、情境朗读,升华情感
让我们再回到这节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读。(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你看,此时的周恩来并没有回答,他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此时此刻,他想起了…(他想起了伯父对他说的话)他还想起了…(他还想起了巡警局门前那个中国女人)所以,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这颗种子在他的人生路上长成了参天大树,这颗理想的种子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奋斗。
这个故事发生在1910年,距今112年,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我是在为什么而读书?我的读书志向又在何处?这是我们所有人,需要用一生去思考、去回答的问题。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进一步理解“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立志原因,也推荐同学们读一读《周恩来的故事》这本书,再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读书志向。
七、课堂作业
完成小练第三题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倒叙)
周恩来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