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陀螺》 第一课时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陀螺》 第一课时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8 21:0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20.陀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兵、恨”等8个生字,读准“钉、旋”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等14个生字,会写“水天雪地、否则”等17个词语。
2.能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
学习重点:能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学习难点:结合批注和结合表现心情的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回忆童年时“我”用小陀螺战胜大陀螺的经历,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课文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 本文篇幅较长,以“陀螺”为线索展开叙述。第1-3自然段介绍陀螺的制作与玩法。 第4自然段写“我”削制陀螺的经历。第5-7自然段写“我”过生日时得到了叔叔送的陀螺。第8-12自然段写“我”的小陀螺战胜了大陀螺。第13自然段写“"我”从玩陀螺中心获的感悟。其中, “小陀螺战胜大陀螺”是全文的核心部分。课文花大量篇幅介绍陀螺的玩法、做陀螺的懊恼、得到陀螺的开心等内容,为下文写斗陀螺获得成功时无比欢乐和自豪的心情作了铺垫。 作者站在儿童的视觉,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描写“我”的内心感受,令人忍俊不禁。 课文结尾处耐人寻味。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玩陀螺为题材,叙述平凡的生活小事。 写到最后,再次回味“我”童年时“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随后以“这真应了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结尾,揭示出平凡小事中包含的朴实道理,引发读者共鸣与深思。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在课题处,形象地呈现了陀螺在鞭子抽打下急速旋转的样子,可以帮助没有见过陀螺的学生了解陀螺和陀螺的玩法。第二幅在课文中间,生动地展现了小陀螺与大陀螺比赛的场面,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儿童玩陀螺的快乐。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喜欢玩陀螺游戏吗?
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第二步:互学要求 检查朗读情况。出示生字词,采用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读词语。 第三步:展学要求 汇报互学的成果。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完成填空: 说陀螺(盼陀螺)--(得陀螺)陀螺亮相(斗陀螺 ---得启示)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将课文读正确,感知课文内容,理涛课文脉络,这是阅读课文最基本的要求,也为读懂课文内容作铺垫。 主问题1预设答案 说陀螺(盼陀螺)--(得陀螺)陀螺亮相(斗陀螺 ---得启示)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2. 独立阅读,批注课文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在自己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2)作批注时注意书写位置合理,书写工整、整洁。 第二步:互学要求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各组梳理体会比较深的方面。 第三步:展学要求 全班交流批注的内容,梳理体会比较深的地方。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放手让学生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纳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帮助学生能更深入地阅读。 主问题2预设答案 (1)有类似生活经历的地方: ①好的冰,儿尖部嵌一颗滚珠,转起来能增加许多妩媚。 顶不济的,也要钉上一枚铁钉,否则转不了多少圈,尖部就会开裂。 ②为此不知挨了多少骂,可仍然不肯住手。 (2)写得好的地方: ①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②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 (3)有启发的地方 直到现在我还能兴致勃勃地写下这些文字,便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吧!
三、教学总结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