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下期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用时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其主要原因是( )
A.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B.人类由迁徙到定居
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
2.徐光启是上海人,中年后长期在京津地区居住和做官,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只在“蜀秫”一条中用注的形式说:“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玉米尚未开始传入中国 B.洲际物种交流较频繁
C.玉米是蜀地主要农作物 D.玉米的种植尚不广泛
3.工业革命以来,熟练的工匠不再直接从新屠宰的动物身上切肉给等待的消费者,与一队队工人不断重复工作相反,他们在美国中西部的工厂里用机械将牲畜切割成块,装人罐头或火车冷藏厢,运往远方市场。食品制作方式的改变( )
A.适应了欧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B.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方向发展
C.改变了西欧北美食品的供应网 D.将烹饪从家庭彻底转移到工厂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堡。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这一组织( )
A.强化了庄园经济自给自足色彩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便利了国家的赋役征发
5.19世纪末,美国各产业均出现了垄断组织,托拉斯组织生产了美国工业制造品2/3以上的产品。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8在任)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地监督、控制和管理垄断组织。他力促国会通过《商务和劳工部法》、《埃尔金斯法》,使政府有权过问企业内部事务。西奥多·罗斯福的反托拉斯政策( )
A.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 B.日渐加速了经济危机的到来
C.破坏了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 D.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延续
6.“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重要板块之一,是一个聚焦数字经济,贯穿全年的国际性赛事。2022年,大赛设置数字医疗、数字“双碳”、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数字共富七大专题赛,探索互联网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全球范围内高质量推动互联网产业精准对接,为全球互联网共治共荣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贡献大会力量。这反映出( )
A.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社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C.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强 D.科技进步改变社会生活
7.在四川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砖中有很多是有关酒肆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在四川彭州出土的汉画像砖《酒肆》(见下图),图中有酒具、运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等。作为一项史证,画像砖《酒肆》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时四川地区( )
A.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B.城市经济职能十分显著
C.饮食服务设施比较完备 D.平民饮酒习惯成为流行
8.亚洲美洲的殖民地都可充当英国的贸易站,贸易提升直接导致帝国获得新的财产。工业生产使用的许多原材料均来自英国的帝国财产,这为英国大规模生产制成品提供了市场。这表明( )
A.工业革命为英国开拓了市场 B.殖民是原始积累唯一途径
C.殖民与贸易孕育工业化时代 D.英国主宰的世界市场形成
9.1920年,列宁实行全俄电气化计划,但是在电气化初期便出现了燃料、原料不足等问题,工业中心荒芜一片。当年农业生产总值比1913年减少了1/3,使得工业处于艰难境地,电气化计划暂时告一段落。这表明在苏俄当时( )
A.亟待调整政策以恢复国民经济 B.农业集体化运动遭遇挫折
C.应该全力粉碎敌对势力的进攻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10.唐代中后期,许多城市市民占用街区自建庐舍,在大街两侧临街开设店铺,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更为普遍,朝廷以令其交纳租钱来应对,这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城市管理方式滞后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1.下表反映了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情况。这反映了 ( )
A.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B.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C.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D.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12.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这些以工商业者为主体居民的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据此可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
A.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 B.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C.改变了地方政区的设置 D.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13.2012年4月,雅西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从雅安到西昌的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大大缩短到3小时,西昌旅游收入增加了124亿元,多个国内外知名康养企业落户西昌,建成了各类物流中心,对凉山农特产品资源“走出去”起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了交通的进步( )
A.促进了贸易网络的建立 B.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带动了地区和域市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4.7世纪中叶,因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存在种种不足及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
A.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 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
15.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可概括为“2+6”体系,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基本医保制度横向覆盖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救助金、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助、医保扶贫六大医保制度政策纵向延伸为补充。这表明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
A.城乡统筹,保障极度 B.覆盖全民,层次多元
C.市场支撑,权责清晰 D.免费服务,兼顾公平
16.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还有着丰富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魏晋时期的医家经验,是中医基础的理论著作
B.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
C.东汉华佗创制了“麻沸散”以及“五禽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D.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成“东方药学巨典”——《千金方》,被称为“药王”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全国以商业发达的大都市为中心 ,形成若干个分布在交通干线上的经济区域,长安、洛阳、邯郸、北方的蓟(今北京)、长江三角洲的吴(今苏州)、珠江三角洲的番禺(今广州)都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交通干线上驿传罗布,车马转输往来不绝。商业门类繁多,高利货也成为重要行业,称作“子钱家”。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逐渐发达,建立了自河西走廊通往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丝绸之路”。主要出口丝织品,进口貂皮等毛织物、香料、珠宝等。番禺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港口。中国的商品,特别是丝织品和瓷器,行销日本、南海诸国和阿拉伯等地,并成为一些国家的贵族、富人所喜好的高级奢侈品。唐代,在市场上还出现了“飞钱”。商人把大宗货物运到长安等地出售以后,由商行付给凭证,能到外地兑取现款,省却在旅途中携带许多银钱的麻烦。
——摘编自白寿彝《史学二十讲·隋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及对外贸易发展的动因。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商业继续发展,新兴起的商业街道、贸易场所与居民社区在城市内部混杂交错,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因此模仿军事编制和军事管理,结合城市社区划分,首先在都城中出现了都厢、厢、坊、街巷城市分层区划,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厢坊制。后来厢坊制推行到汴京城外郊区,形成了东京都厢制度。宋代城市独立行政管理机构“都厢”,平行于赤县或县,领属于京府,这就是古代建制城市。辽代五京同样属于古代建制城市,上京临潢府“京官,朝官皆有之”居五京之首,是辽代首位城市,形成了以其他四京为次首位城市的古代城市体系。
——摘编自韩光辉《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现与城市体系的形成》
材料二 清代的城市体系在鸦片战争后受到了外来的冲击。清王朝在战后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沿海商埠,并允许外人在通商口岸居住,这就在原有体系上捅开了几个小小的缺口。西方列强趁中国的内乱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从而取得了在长江航行的特权并迫使沿海沿江的更多口岸对外开放。据统计,自五口通商到20世纪初,列强通过历次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即达70多处。这些相继开放的、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的通商口岸,最终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面向外部世界的开放型的城市体系。
——摘编自姜涛《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辽时期城市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城市出现的特点及其影响。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时,除长安有通往各地的大道外,蜀地也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而至敦煌,有为行人提供食、宿、购、娱服务的商店、酒馆、驿站。太守的官署、大将军率领的军队、巍然雄峙的堡垒,可确保商旅安全。西北的道路,过敦煌则道分南北,一条出玉门关越葱岭,过大苑至康居、奄蔡等国;另一条出阳关过莎车,逾葱岭,出大月氏,西通犁軒(罗马帝国)、身毒(印度)。
——摘编自陆文熙、陆铭宇《古代中国政府的交通建设与管理》
材料二 众所周知,轮船在海上航行风险极大,稍有差错便可能船毁人亡。而保险业更是新生事物,中国闻所未闻。因中国没有本国保险公司,只能依靠外国公司进行投保,外国洋行便借此对中国百般敲诈,条件极为苛刻,保费奇贵。唐廷枢入主上海轮船招商局后,本着独立自主的态度,自筹资金,自办保险,他还向李鸿章建议设保险局:“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别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于是1875年招商局设立了济和保险公司,1876年又设立了仁和保险公司。
——摘编自于丁坤《论唐廷枢与晚清航运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交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征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招商局创办保险公司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创办的意义。
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疫灾是人类灾害链网中的顶级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中国古代先民对疫病防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伤寒杂病论》《温疫论》等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集大成之作对于古人战胜疫病起到了积极的技术支撑。统治阶级对疫病会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皇帝们一方面下诏罪己,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汉元帝“……募徙贫民,县次给食。”宋徽宗设置“安济坊”(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医院),“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统治者重视疫情信息的上报与处理,还采取保护水源,改善城市卫生的必要措施从根本上加强对疫灾的治理,甚至于官员的政绩考核奖惩都与疫病防治挂钩。……明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疗制度……有清一代在明代疫病治理方略的基础上,又有改进。
——摘编自《中国古代防疫措施探析》《中国古代防疫思想变迁》等
(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政府防治疫情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疫情防治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装变为食物生产者,有了农业生产带来了人口增长率的提高,所以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形成与发展,C项正确;人来早期的生产生活中,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和手工业关系不大,排除A项;人类由迁徙到定居是人口年增长率提高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装变为食物生产者,不在是采集和渔猎,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但玉米种植尚不广泛,因此在《农政全书》中正文没有提及玉米,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中的《农政全书》有提及玉米,但没有反映出洲际物种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蜀地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蜀地主要农作物是玉米这一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冷链物流的出现,是食品的运输和储藏方式的革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适应了欧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食品的生产和运输方式,排除B项;冷链食品的生产、运输不足以改变整个西欧北美食品的供应网,排除C项;将烹饪从家庭彻底转移到工厂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自给自足性强,A项正确;坞堡作为拥有独立的军事、经济的社会组织,增强了地方割据势力,会威胁到中央集权,排除B项;坞堡的大量存在影响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不利于赋役征发,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5.A
【详解】19世纪末老罗斯福在面对垄断组织疯狂扩张之时,敦促国会通过一些列法案试图限制垄断,体现出一定的国家干预,A选项正确;此处国家的干预和经济危机并无关联,经济危机恰恰是放任的结果,排除B项;此题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体系内权力平衡的打破,题干中“他力促国会通过《商务和劳工部法》、《埃尔金斯法》”只是罗斯福对国会的建议,不能理解为行政权干预立法权,排除C选项;根据材料“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地监督、控制和管理垄断组织”、“使政府有权过问企业内部事务”可知,罗斯福总统任上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延续,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数字医疗、数字“双碳”、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数字共富”“高质量推动互联网产业”可知,互联网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变社会生活,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排除A项;材料强调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并非强调社会服务体系、科技全球化,排除B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彭州酒具、运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等十分常见,可知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A项正确;城市的经济职能突出是在宋以后,排除B项;饮食服务设施比较完备是在宋代出现的,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汉代彭州酒具、运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等十分常见,不能体现平民饮酒习惯成为流行,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亚洲和美洲的殖民地,成为英国工业化生产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因此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商品贸易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C项正确;工业革命为英国开拓市场,这句话的因果关系颠倒,应该是英国对外开拓市场推动了工业革命 ,排除A项;“唯一途径”说法太绝对,原始积累的方式还包括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排除B项;世界市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美国家主导的,不是英国主宰。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20年,列宁实行全俄电气化计划,但是在电气化初期便出现了燃料、原料不足等问题,工业中心荒芜一片。当年农业生产总值比1913年减少了1/3,使得工业处于艰难境地,电气化计划暂时告一段落。”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苏俄经过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以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下,经济萧条,出现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尚不具备实行全俄电气化的条件,因此亟待调整政策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A项正确,当时苏俄尚未开始农业集体化,排除B项;此时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苏俄经济萧条,并非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中后期至两宋时期,市坊界限逐渐被打破,这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朝廷用交纳租钱来应对坊市界限被打破的现象,是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是管理方式滞后,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历朝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的城市和农村人口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四国在当时的城市化水平,其中英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其它三国,结合所学知识,这主要是因为此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农业人口大量流动到城市,可知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B项正确;工业文明对社会阶级结构的改变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排除A项;1851年只有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排除C项;城乡人口占比情况不能说明“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可得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总结的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城市兴起助推更多文化教育机构及设施的发展,并非内容,所以“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政区设置的改变(如省道府州县等),排除C项;本题材料没有点明这些文教机构中的学员构成及其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雅西高速公路极大缩短了雅安到西昌的时间,推动了西昌旅游收入的增加和企业在西昌的落户,同时对凉山农特产品的外销提供了有利条件,雅西高速带动了西昌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交通的进步能够带动地区和城市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仅涉及雅西公路一条公路的影响,不能体现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A项;题干中涉及雅西公路带来的经济上的影响,并未体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排除B项;题干中强调的是整体经济的发展,并未具体体现人们生活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政府组织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丰富严谨的《唐本草》,体现了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作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C项存在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唐政府组织重修《唐本草》,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未体现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可概括为“2+6”体系,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基本医保制度横向覆盖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救助金、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助、医保扶贫六大医保制度政策纵向延伸为补充。”可知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中既有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又有带有商业性质的保障制度,这体现出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全民、层次多元,B项正确;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保障适度,B项中“保障极度”说法错误,排除A项;商业性质的保障制度只是补充,C项中“市场支撑”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中“免费服务”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B项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不涉及魏晋时期的医学经验,排除A项;中医临床学基础为《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东方药学巨典”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排除D项。故选B项。
17.(1)表现:形成了全国和区域性市场;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国内交通发展;商业繁荣;海、陆丝绸之路开辟;对外贸易初步发展。
(2)新现象:出现了飞钱和金融信贷服务。动因: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对外交通进一步发展;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18.(1)新变化:商业经营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都厢制度形成;初步形成了城市体系(出现了建制城市)。(任意三点)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人数增多,城市商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城市管理出现困难;军事管理的影响;对统治区域的有效管理。(任意三点)
(2)特点:受外来侵略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江和沿海地区;面向世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上海为中心。
影响:开启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有利于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传入;(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同时也便利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9.(1)特征:以长安为中心;道路里程长,延伸至境外;有完备的饮食服务等保障设施。(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长安城是西汉的都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交往的发展;民族关系的巩固;社会经济的发展。
(2)历史背景:航运业的高风险性;近代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外商对中国船舶保险业的垄断;洋务运动的推动。
意义: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维护了航运主权。
20.(1)举措:①皇帝罪己;②通过赈济减轻疫情带来的民众负担;③设置医疗救助机构,建立完善的医疗制度;④实行疫情上报制度;⑤保护水源和改善城市卫生;⑥与官员政绩挂钩。
(2)特点:①带有迷信色彩;②政府主导,政府与社会共同防疫;③具有继承性特征;④医学发展为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