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下期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
(考试用时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二全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草场总面积为2 hm2,研究机构利用标记重捕法对该草场的野兔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A.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雄∶雌=8:9
B.该草原野兔种群的密度为134只/hm2
C.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大
D.性别比例决定种群密度
2.酵母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单细胞真菌,常用于酿造业,也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受体细胞。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静置培养后取适量培养液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B.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的酵母菌数量多于实际活菌数
C.改变培养液的pH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发生变化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
3.科学家曾指出,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无限制地增长,必然有许多因素使种群数量减少。图中1、2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随种群密度的改变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
B.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传染病等
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调节
4.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生态位。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教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如图曲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d越小,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越弱
B.b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C.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
D.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5.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故事将镜头对准陕西榆林缺水少雨的荒漠地带——毛乌素沙地。处于干旱地区的荒漠生物群落,与其极度干旱的环境相适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草本植物一般具有大而肥厚的叶子,有利于吸收光能
B.荒漠灌木及半灌木由于缺水,根系非常发达
C.荒漠动物如沙鼠、跳鼠等具有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沙土色,有利于逃避敌害
D.森林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比荒漠生物群落复杂
6.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无瓣海桑生长快,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估算无瓣海桑种群密度时不需要统计隐蔽环境下的无瓣海桑幼苗
C.无瓣海桑被本地植物取代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D.不同高度的无瓣海桑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7.如图曲线a、b、c分别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的CO2释放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以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曲线a、b、c都可以代表细菌的CO2释放量变化
C.b、c曲线代表的生物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D.c曲线代表的生物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8.一项对淡水池塘水体增温实验表明,在水体增温4℃的情况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都显著下降,而且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下降一半左右。根据这一实验结果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增温导致呼吸消耗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比率上升
B.增温对池塘生物的生物量影响是通过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实现的
C.增温可能会导致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有更大比例释放到大气中
D.增温对生态系统中的大型消费者有负面影响
9.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及土壤的湿度
B.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论是第1、4组的落叶不被分解,第2、3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10.中科院对游隼迁徙行为研究发现:冰川消退而带动的繁殖地向北退缩以及越冬地变迁是游隼迁徙路线变化的主要原因:与记忆能力相关的基因ADCY8在长距离迁徙的游隼种群中受到了正选择。另有研究发现游隼等迁徙鸟类眼睛感光细胞中隐花色素IV蛋白(CRY4)具有光依赖性磁罗盘所需的磁性潜质,使鸟类完成集群飞行、空间定向和迁徙路线导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迁徙鸟类接受的光、磁等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B.动物的行为是由生态因子和遗传物质共同决定的
C.迁徙鸟类集群飞行可减小飞行阻力、降低天敌捕获率属于互利共生
D.迁徙距离不同的游隼种群的基因库中ADCY8的基因频率不同,不能说明它们已经进化为不同物种
11.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若流入Ⅰ和Ⅱ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Ⅰ中的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就可以完成碳循环
B.Ⅰ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Ⅱ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
C.流经生态系统Ⅱ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D.自然生态系统Ⅰ的抵抗力稳定性小于Ⅱ
12.科学家统计了1961~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B.生态足迹越大,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小
C.降低肉食类食物比例,可一定程度地减小生态足迹
D.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
13.调查小组调查了某观光农业园,调查结果显示该观光农业园中草本植物、鸟类和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分别为28种、16种和5种。下列有关该观光农业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观光园中迁入外来物种集中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农业观光园可以给人们提供休憩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农业观光园某种鸟的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该园鸟类物种丰富度增大
D.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为5种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14.“桑基鱼塘”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典范。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种桑、养蚕和养鱼三者紧密相连,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桑基鱼塘”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C.“桑基鱼塘”种群之间的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
D.“桑基鱼塘”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5.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蓝细菌大量繁殖,水华频发。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等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细菌吸收利用
B.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
C.大型挺水植物与蓝细菌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D.水华形成过程可导致该水域物种丰富度增大
16.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
二、综合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12分)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分别设置了每隔3h、6h、12h、24h更换培养液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不更换培养液)5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细胞,酵母种群的增长曲线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0h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这种检测方法称为______法。
(2)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在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如果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①~⑤曲线中,曲线______(填序号)可以表示对照组;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不会保持“J”形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影响曲线⑤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______等。
18.(12分)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中,某研究团队以4种在此越冬数量占优势的候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在不同觅食生境中的数量和主要的食物种类,结果如下表所示。
物种 觅食生境 观察数量/只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1420 0 700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482 15 16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074 0 604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440 425 652 0 0 33.3 33.3 0 33.3 0.1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团队调查鸟类数量和分布时采用“样线法”,在各生境中选取长2km的样线并沿样线行进,统计样线左右两侧各50m内所观察到的鸟类。采取最大值保留法,即从数次调查的统计数值中保留最大值的一次。这里所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是_______。据表推算,青脚鹬出现在生境2的最大密度可达_______只/km2。
(2)据表分析,绿翅鸭和绿头鸭之间存在明显的_______关系,理由是_______。
(3)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使环境资源_______。依据表中信息,鹤鹬的生态位可以描述为_______。
19.(12分)近年来全国大力推广“水稻+N”综合稻渔循环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该模式采用稻鱼,稻虾、稻鳅、稻蛙、稻鳖、稻鸭等多种共生,水稻田里还可生长龙虾、中华鳖、牛蛙等,且鸭为杂食性动物,吃虫、吃草却不喜食禾本科植株,牛蛙捕食昆虫、小鱼、小虾等。这种实现“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节约了水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合理地改善了水稻的生长条件,促进了稻谷的生长,使得农民增产增收取得明显成效。回答下列问题:
(1)稻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以________机制为基础,该机制的目的是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________。
(2)中华鳖常通过嗅闻等方式来捕捉食物,其中嗅闻利用的信息种类属于________;构建“稻田养蛙”的生态农业模式能抑制害虫爆发,请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种养模式的意义是________﹔牛蛙在水稻田里取食,请从该生态角度评价“稻田养蛙”的生态学意义:_________(答两点)。
(3)在构建稻渔循环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各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20.(16分)2023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主题为“修复湿地”。自2009年12月以来,湖南湘江某沿岸城市努力打造“生态之城”,大力开发该地区河流湿地公园,积极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相关人员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对原有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修复和改善。回答以下问题:
(1)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_____。
(2)20世纪六十年代,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随意排入河岸,造成河水污染严重,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等现象,超过该生态系统的_____能力,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通过市政府综合养殖、发展生态农业、建立湿地公园等途径对沿江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恢复。下图为沿江湿地公园的部分示意图:
请分析芦苇等挺水植物抑制藻类生长的原因:_____(答2点即可)。
(3)在该湿地公园建设中,工作人员进一步构建了芦苇资源化利用工程,模式图如下,请回答:
①图中a表示芦苇等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b表示_____。
②此湿地修复工程对芦苇进行了深度开发利用,实现了_____的同步发展。请从自生原理出发,分析该湿地恢复工程在移栽其他植物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_____(答2点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A 6.C 7.D 8.B 9.D 10.C 11.B
12.B 13.B 14.C 15.C 16.D
17.(1)抽样检测
(2) 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 增大稀释倍数
(3) ⑤ 空间有限 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
18.(1) 记名计算法 2125
(2) 种间竞争 绿翅鸭、绿头鸭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食物种类高度相似
(3) 充分利用 鹤鹬主要生活在生境1,在生境3中也有分布;以草屑、螺类、贝壳为主要食物,与青脚鹬之间竟争激烈。
19.(1) 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 相对稳定
(2) 化学信息 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3)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0.(1) 不能 食物网只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2) 自我调节 芦苇等挺水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吸收水中的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
(3) 动物的遗体,排遗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选择对氮、磷等污染物去除能力较强的植物;各自生态位差异和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多种植被搭配,提高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