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业单(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业单(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0 13:1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业单1:《大自然的语言》(满分40)
一、积累运用·基础训练(16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0分)
(1)冰雪融化,草木méng fā( ),各种花cì dì( )开放。
(2)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rán( )归来。
(3)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 yù( )果实的时期。
(4)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nóng yàn( )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5)(6)冬季南北温度xuán shū( ),夏季却相差不大。
(7)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 )。
(8)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zhōu’ér fù shǐ( )。
(9)这样看来,huā xiāng niǎo yǔ( ),cǎo zhǎng yīng fēi(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农谚 悬殊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力量悬殊的人进行竞争,结果可想而知。
B.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您,敬请雅正。
C.春天一到,公园里到处都是花香鸟语,充满生机。
D.刚刚还在大声喧哗的同学,一看到严厉的班主任,马上都销声匿迹了。
解析: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不合语境。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据统计,今年闪送服务已覆盖全国逾157座城市以上。(删去“以上”)
B.钟南山这个名字对于我国人民是不陌生的。(将“钟南山这个名字”与“我国人民”互换位置)
C.通过近年来一系列创新实践,使文化遗产化身为艺术审美下的吃穿住用行,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为现代生活增色,为文化消费助力。(删去“使”)
D.根据疫情期间我市的实际状况出发,各所学校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线上教学方案。(把“疫情期间”放在“我市”之后)
解析:句式杂糅,把“根据……状况出发”改为“根据……状况”或“从……状况出发”。
二、综合运用·情景任务(6分)
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后,学习小组找了一幅描绘自然景色的书法作品进行拓展学习,请你参与。
(1)右图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
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4分)
解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下列诗歌与右图古诗所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解析:A.秋天; B与右图古诗所描写的都是早春; C.夏天; D.秋天。
三、新题速递·名著新编(10分)
班级语文小组阅读完《经典常谈》中的《〈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一章后,为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特举行知识分享会。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以下为某同学分享的有关《春秋》三传的读书卡片,请你将下列卡片补充完整。(8分)
读 书 卡 片
《春秋》三传 作传重点 名家评价
《穀梁传》 ③以______________为主 清而婉,其失也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______________为主 艳而富,其失也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解经为主 辩而裁,其失也俗
解析:①《左传》(《春秋左传》); ②《公羊传》(《春秋公羊传》) ; ③解经; ④叙事。
(2)有同学找到了一幅书法作品,其内容出自《左传》。
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笔画平正方整,蚕头雁尾。
B.结构动静相宜,稳中求变。
C.章法参差错落,张弛有度。
D.气韵生动自然,收放自如。
解析:“笔画平正方整,蚕头雁尾”是隶书的特点。这幅书法
作品是行书。所以选A。
四、拓展提升·类文阅读(8分)
植物会说话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做出反应使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1)“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2分)
(2)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2分)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4)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2分)
【答案】
【1】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2】承上启下。
【3】第①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五角菟丝子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的事实。
【4】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万事求真求细的追求精神。
作业单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满分41)
一、积累运用·基础训练(19分)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3分)
(1)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gǔ gé( )化石。
(2)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liǎng qī( )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3)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piāo yí( )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4)随着时间的liú shì( ),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5)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zhě zhòu( )变形。
(6)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huì xīng( )撞击地球的结果。
(7)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cháo xī( )大浪。
(8)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jié nàn( )”。
(9)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zhì mì( )。
(10)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yǔn shí( )的撞击。
(11)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zhuī sù( )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tiān yī wú fèng( )。
(13)每一个大陆都xié dài( )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凡经历过这场劫难的人回首往事,痛定思痛,都感慨万分。
B.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人们追溯历史的渴求也不会停歇。
C.春天来了,鸟语花香,草长莺飞,啊,多美的春色!
D.他的笔刚好能放进这个盒子里,真是天衣无缝。
解析:D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不合语意。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上“晒旅游”本身是积极向上的,但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在句末加上“的心态”)
B.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将“纠正并指出”改为“指出并纠正”)
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制定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去掉“不再”)
D. “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将“不仅”改为“不但”)
解析:D 搭配不当,“描绘”和“新思路”搭配不当,“新思路”应改为“新蓝图”。
二、综合运用·情景任务(5分)
1.为了培养青少年对经典作品的兴趣,班级开展“结古缘·赏经典”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任务一:赏析书法】班主任根据活动主题,给同学们展示了藏书家傅增湘的书法作品。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体属于隶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B.字体属于隶书,笔画匀细,体正势圆。
C.字体属于楷书,笔力遒劲,庄重端正。
D.字体属于楷书,扁平工整,自由舒展。
(2)【任务二:组合对联】语文课代表想写一副对联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多赏读经典。请你将下列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2分)
万仞峰 敢跃 勇排 千层浪 书山 学海
上联: 上联:
解析:(1)C; (2)勇排学海千层浪  敢跃书山万仞峰
三、新题速递·名著新编(8分)
学习了《经典常谈》中的《诗第十二》一章后,班级开展了“诗苑漫步”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走近诗人】《经典常谈》中的《诗第十二》一章,介绍了许多诗人及其诗歌的特点,“诗苑漫步”主题学习活动课上,小语展示了他制作的诗人归纳表,请你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诗人与特点介绍相符。(4分)
诗 人 特点介绍
① 他是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的人,他的诗是散文化的。
② 他最爱游山玩水,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③ 他开创了江西诗派。他作诗着重锻炼,着重句律;句律就是篇章字句的组织与变化。
④ 他的诗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
A.陶渊明  B.白居易  C.黄庭坚  D.谢灵运
(2)【任务二:大唐诗风】小文梳理了我们所学过的杜甫与李白的诗歌,制作了“大唐诗风——李、杜篇”学习表,请你结合表格和《经典常谈》相关内容,在李白和杜甫中任选其一,推测李白被后人推崇为“诗仙”,或杜甫被推崇为“诗圣”的原因。(4分)
梳理角度 诗 歌
诗中景 李白 《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杜甫 《望岳》
诗中人 李白 《送友人》《渡荆门送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志 李白 /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示例一:选择李白。李诗关注友情、自然风光,重在抒发个人生活情趣与理想,豪放洒脱,富有浪漫主义情怀。比如《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虽有远离家乡的不舍,更有仗剑去国的豪迈。他的诗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记人叙事,抒情咏怀,豪放不羁,自然清新,不是一般诗人的诗歌可以比拟,正如《经典常谈》所指出的 “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这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所以李白被后人推崇为“诗仙”。
示例二:选择杜甫。杜诗工于格律,诗歌堪称典范。同时杜诗关注现实民生状态,《经典常谈》中提到杜甫写的是“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他身处漏雨茅屋,还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忧国忧民,如同“圣人”,所以杜甫被推崇为“诗圣”。
四、拓展提升·类文阅读(8分)
行走的种子(节选)
①春花烂漫的时节过去了。枫树和山核桃树上开败的花朵如雨点一般洒落下来,向大地证明了这些树木繁茂的生殖能力。成百上千朵小花静静地躺卧在坛城中。与虫媒植物外表华丽的花朵不同,这些树木的花朵温和而谦逊,既没有明显的花瓣,也没用多姿多彩的装扮。这种极端素朴的装束暗示出,坛城上树木之间的繁衍,是一项严肃的任务,绝不同于虫媒植物铺张的花蜜与色彩的盛宴。这些树木无需取悦谁。风为它们传递花粉,因此它们不必像虫媒植物一样费心去吸引昆虫的眼球与鼻子,赤裸裸地露出功利主义的本质。
②对于早春开花的树木来说,风媒授粉是一种格外有用的策略。虫媒植物生长在一个相对温暖、避风的微观气候中,即便这样,它们也要努力寻找授粉者。而树木冠层的微观气候,更加不利于早春的昆虫出没。不过风是不短缺的。因此,枫树和山核桃树打破了与昆虫之间的古老协约,采用物理的而非生物的方式,来运输它们的花粉。很不幸,可靠性的增加伴随着精确性的减少。蜜蜂能直接将花粉从一朵花的柱头传递到另一朵花中。风并不有目的地传递什么。相反,它散布随着它的运动而携带来的一切事物。这给花和人类的鼻子都造成了困扰。风媒植物必须释放出大量的花粉。它们像搁浅在一座小岛上的漂流者一样,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
③枫树和山核桃树产生的是两类花,即雄花和雌花。雄花悬挂在枝条上,空气中只要有一丝流动就会惊动它们。枫树上成簇的雄花全都借助瘦长结实的花丝挂在树上。每根花丝长一两厘米,末端有一个花药簇,这个产生花粉的结构看起来就像黄色的小球,大小与书页上的逗号差不多。山核桃树的花药在毛茸茸的花序上摇晃,每个花序大约有一根手指那么长。在这两种树木上,花药都成群簇拥在小小的伞盖下面,大概是为了防止雨水将花粉冲走。雌花更粗短一些,因为它们没必要向风中播撒大量的花粉。雌花的柱头截住风中带来的花粉,受精作用便会发生。目前关于柱头的空气动力学,我们所知甚少。不过,柱头似乎正好处在花朵中最招风的地方。柱头的构造也会促使其周围空气形成一股涡旋,流动速度减缓,从而便于柱头攫住空气中的花粉粒。
④到春季这个时候,雄花的花粉已经洒落,它们的任务完成了。树木抛弃了这些雄花,坛城上落满一堆堆黄绿色的花丝和花序。而雌花的工作才刚开始,花朵内部的受精卵还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发育成果实。成熟的山核桃果和枫树种子将一直等到秋天才会坠落,开始行走。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风媒植物和虫媒植物的分类是由传递花粉的媒介确定的,前者是风,后者则是昆虫。
B.雨水会将花粉冲走,开花季节,如果下雨就有可能会影响虫媒、风媒植物种子的生产。
C.从作者推测看,山核桃树雄花伞盖和雌花柱头的巧妙构造能提高花粉传递的成功率。
D.山核桃树、枫树的雄花和雌花在春季完成各自的工作,成熟的种子将在秋天开始行走。
(2)第①段说虫媒植物会“赤裸裸地露出功利主义的本质”,请概括这种功利主义的具体表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用平实准确的语言简述第②段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它们像搁浅在一座小岛上的漂流者一样,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虫媒植物花粉传递的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虫媒植物释放出的花粉,如同一个个等待寄发的快件,昆虫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虫媒植物用明显的花瓣、浓郁的蜜香、鲜艳的色彩来吸引昆虫,传递花粉。
(3)①风传递花粉的准确性差,风媒植物必须释放大量的花粉,以增加花粉传递成功的可能性。
②(示例)快递小哥 总能把它们准确地投递出去
作业单3:《大雁归来》(满分:56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基础闯关(21分)
(一)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5分)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 wù ǎi(雾霭 )时,春天就来到了。
(2)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 jiān mò(缄默 )。
(3)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 dǔ zhù(赌注 )。
(4)11月份南飞的鸟群,mù kōng yī qiè(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 zhǎo zé(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5)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miáozhǔn(瞄准)它们的猎枪。
(6)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 shòu liè( 狩猎)点和小洲。
(7)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qiān xǐ(迁徙)的雁群xuān rǎng(喧嚷)着发出 yāo qǐng(邀请)。
(8)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 pán xuán(盘旋),而像diāo líng(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9)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 xī shū( 稀疏)的谈论。
(10)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mí màn(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
(11)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 tōu tōu mō mō( 偷偷摸摸)进行的。
(12)单调kū zào(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二)语言运用(6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不攻自破的。
B.吉卜赛人经常从这里迁徙到那里,过着流浪的生活。
C.老人满脸皱纹,眼睛给松弛的眼皮包着,简直就快要目空一切了。
D.为人做事应该正大光明,而不应该偷偷摸摸。
解析: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近年来,面对国内彩电市场严重滞销的不利形势,长虹电器集团恪守“韧性、信心、开放”的创新观念,在竞争中一下子取得了优势地位。(把“取得”改为“占据”)
B.在历经了68个月的攻坚克难后,“牵莱芜,接山尾”的南澳大桥终于成为市民最便捷进出南澳岛。(在“南澳岛”后补上“的交通方式”)
C.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宁静的夜晚,也会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情感。(“既然”改为“即使”)
D.大型电视益智竞技节目《中国谜语大会(第二季)》经过三天四轮精彩的灯谜大博弈,汕头龙湖实验中学代表队等四个代表队分别进入和获得团体组前四名。(删去“分别进入和”)
解析:“市场”与“滞销”搭配不当,应去掉“市场”。
课内精读( 18 分)
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说明理由。(2分)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大雁归来的过程
阅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第①段中写道:“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作者认为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第③段中“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威斯康星的法规”是怎样的 (4分)
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捡食玉米粒,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由此可见,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


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表达了对大雁的喜爱与赞美。


4.从选文中,你读出了大雁的什么美好品性和特点 请简要分析。(2分)
作者描写大雁归来的情景,说它们“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写出了大雁善良、热情的美好品性和极富灵性的特点。

5.作者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雁的喜爱与赞美吗 请简要分析。(4分)
作者写此文还为了呼吁人们把动物当朋友,与它们和谐共处。从选文中“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的细节可以看出人类对大雁的不友好。作者对大雁极力赞美,赞美它们是春天的使者,赞美它们的灵性与热情,称它们为“我们刚到的客人”“我们的大雁”,就是要用自己对大雁的态度去影响人们,让人们也把大雁当朋友,爱护大雁等动物朋友。
课外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鲸落——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①2020年4月,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科考任务,并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②但你知道吗?鲸落其实是一个很残忍又悲壮的过程。当一只鲸鱼预感到自己快死亡的时候,它会悄悄寻一片深海域,然后孤独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等到气息消绝之后,鲸鱼巨大的身体便会沉落到漆黑的深海。而此刻,那些聚集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便会蜂拥而至,疯狂吞食鲸尸。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除了早就守候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外,还会有成千上万只海洋生物被鲸鱼血肉的腥味吸引过来,等到它身上90%的皮肉被消解之后,这群嗅着味道来的海洋生物才慢慢散去。但这还只是开始,在这些海洋生物离开之后,一些体型较小的甲壳类生物便会在鲸尸上安家落户,接着啃食鲸尸上残余的软组织,它们会在鲸尸上停留大约两年的时间。尽管鲸尸的最后一丝血肉也被蚕食干净了,但鲸落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等甲壳类生物离开之后,食腐蠕虫和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分解并吸食其中丰富的脂类,它们要在鲸骨中生活50到100年。这样,在鲸骨中的养料被吸食殆尽后,鲸鱼的残骸便在海底逐渐化作礁岩,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寄居场所,这场盛大且漫长的仪式才算画上了句号。
③所以,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鲸尸从海平面沉落至深海,然后在长达上百年的被分食、分解的过程中,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给贫瘠的深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就像《禅定荒野》里面说的那样,“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④一鲸落,万物生,这才是鲸落真正的样子,美丽又残忍,残忍却包容。生于天地,死于天地,最后赠与自然。它给漆黑冰冷的海底带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它供养了深海上百种无脊椎生物,反哺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海洋。鲸落,是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其说明顺序是________。(2分)
(2)选文第②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
(3)选文第③段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至少答出两种说明方法)(4分)
(4)请结合文本,说说“鲸落”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2分)
(1)鲸落 逻辑顺序
(2)不能删去。“大概”是“大致”“大约”的意思,说明了鲸鱼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所需的时间不能完全确定,删去后表达过于绝对。“大概”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①下定义,如“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什么是鲸落;②列数字,如“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依靠鲸落而生的海洋生物体之多;③打比方,如“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鲸尸给深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④引用,如“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说明了鲸落对深海生物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和说服力。(答出2点即可)
(4)反哺海洋,给海底带来了长时间的繁荣,从而有助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作业单4:《时间的脚印》(满分:37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基础题(12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 zōng jì( 踪迹 )。
(2)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一时 zhuāng zhì( 装置 )。
(3)真的有 hǎi kū shí làn“( 海枯石烂 )”的时时候。
(4)空气和水中的酸类,fǔ shí(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人者业量:
(5)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shā lì( 沙砾 )、泥土。
(6)在shān lù( 山麓)、gōu hè( 沟壑 )、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
(7)炎热的阳光hōng kǎo(烘烤 )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8)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 jūn iè( 龟裂 )的形象……
(9)这里不过是拉开了wéi mù(帷幕)的一角而已。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由于久旱不雨,土地已经龟裂。
B.晨曦徐徐拉开了帷幕,又是一个绚丽丽多彩的早晨,带着清新降临人间。
C.这对夫妻经过灾难的互助后,结下了相守到海枯石烂的诺言。
D.经过周而复始的思考,我终于找到了解题方法。
解析: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圈断循环。不合语意,应用“反复”。
二、课内精读(12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以什么顺序说明的?(2分)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到“读懂记录的意义”,是逻辑顺序说明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2分)
本文主要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说明。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4分)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生动有趣。
三、课外阅读(13分)
计时的变迁 漫 奇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②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来计算时间。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
③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赛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作时间的基准,但机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
④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除了显示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时转换等功能,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⑤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1微秒(1/1 000 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测量时,1毫秒(1/1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
(选自《科学夜谈》)
(1)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计时变迁图。(3分)
______→______→______→铯原子钟
(2)第①段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石英电子钟有哪些特点?根据第④段简要回答。(2分)
(5)结合全文,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2分)
【解析】(1)本题考查信处的筛选。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按行文顺序即可筛选出答案。文章在第二段先介绍最早的计时工具“圭、沙斗、漏壶”等;然后第三段介绍机械钟表;第四段介绍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最后第五段介绍“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
(2)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的作用。在说明文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往往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示例、引用传说故事、引用谜语或者诗歌等。通过这些方式,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者引出下文。本文亦是如此,开篇引用名言,一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计时工具的介绍。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阅读句子,作者引用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名,是作引用的说明方法,并将现代人的时间观念与古代进行比较,又有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此突出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时间观念越来越强。
(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根据第四段中的“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一句即可提炼出答案。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筛选。文章在第五段段首提出了题干中所问的问题,接着便给出了答案:“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
(1)圭、沙斗、漏壶 机械钟表 石英电子钟
(2)本文以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开篇,吸引读者兴趣,引出对古代讲时方法的介绍,然后以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计时工具有变迁:最古老的圭、沙斗、漏壶计时,到机械钟表、石英电子钟计时,再到现在铯原子钟的诞生,让我们对时钟的发展变化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3)作比较、作引用。生动地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了。语言活泼有趣,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备。
(5)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若用分秒计算,会“差之毫秒,失之千里”。(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