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铁岭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9 06:48:18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阶段考试
,浆站际发香馆品部色到
阳费,正状璃硬刻对并
语文试卷
桃器大计酒南等会鼎接坐图
别诊员地本字…
将一》相
古是人阳语
向骑金款知离件”领年别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人个次
第I卷
阅读题
四经愿于中到在:正煎通
产人晚衣域步的,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卧是搭州数来酸。的用小价具只、公殖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5正形王
骨只南底稳的阶工人个际只T:益所,物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
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
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
释的中心,它使中国入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
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
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
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
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
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
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
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
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4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
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责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
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
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一一“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
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
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人之间和储,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
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
1还息实的如自1【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结合材料一,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缩小了范围。C项,结合材料二第3段分析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对。D项,结合材料三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
2【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3【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
4【答案】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答案】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6【答案】A
A.“因为他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失去民心”错。结合原文“我们起初起兵的时候,随处都有人来参加,随处都有人来欢迎,我们是没有愁过兵马和粮食的缺乏的。现在不同了。我们每到一处,人都逃得精光。没有逃的,连乡里种田的老百姓都要欺骗我。这正是天老爷在作弄我”可知,项羽并未认识到他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还在感叹是老天爷在作弄他。故选A。
7【答案】 B B.“证明他采取了错误的作战策略”错。证明战争的残酷,项羽的失败已是必然的。故选B。
8.【答案】①亭长首先否定了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原因归为上天的观点,劝诫项羽不要一味沉湎于“天要亡我”的感伤之中;
②然后指出应把目前对部将钟离昧和乌雅马的“仁心”推广到天下百姓身上,暗示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失去民心;③表面上是劝诫项羽“得民心者得天下”,实际上是借历史题材讽喻政治,呼吁国民党先“尽人事”,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9.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确有项王临终托付乌骓马于乌江亭长的记载,但只字未提钟离昧。而在这篇小说中,郭沫若特意安排这一人物。这样安排有什么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安排钟离昧被项羽托付于乌江亭长的情节,更能突出项羽的关爱部将的英雄形象,表达对项羽失败的惋惜之情。
②通过写钟离昧与乌江亭长的对话来展示项羽乌江奋战以及自刎的全过程,营造了紧张刺激的气氛,增强了文本的“现场感”。
③安排钟离昧这一人物,更能全面刻画项羽的形象,引发读者思考其失败的原因,实现作者借历史人物来讽喻政治的目的。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您如能听取我的意见,我可以让山东各国奉上四时的贡品,遵行大王诏令,将国家、宗庙都托付楚国,还训练士兵,准备武器,任大王使用。“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复句,整体作“令”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项;“委社稷宗庙”是动宾结构,“练士厉兵”是并列动宾结构,其前后都宜断开,排除B、C两项。
11.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以及常见文言实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带甲”在文中指披甲的将士,与杜甫诗句中“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中的“带甲”的意思相同。“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
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削弱各国”错,原文是说“莫如从亲以孤秦”意思是不如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所以应该是“孤立秦国”。
13.(1)我听说要在动乱未出现前治理,在事情未发生前预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担忧,那就来不及了。
(2)现在您放弃称王称霸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的做法不可取。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治”,治理;“忧”,担忧;“无及”,来不及;(2)“释”,放弃;“事”,侍奉;“窃”,私下。
14.①各诸侯国就会纷纷向秦国称臣。②秦国就会从两路起兵攻打楚国。③楚国的鄢、郢两城就必然会受震动。④楚国霸业不成,反会让秦国称霸。
【参考译文】
苏秦为赵国组织合纵联盟,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王。楚国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要塞、郇阳,土地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凭楚国这样强大,大王这样贤能,真是天下无敌。现在竟然打算西向听命于秦国,那么诸侯无不西向入朝秦国的章台之下了。秦国最担忧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所以作为大王的上策,不如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大王如果不组织六国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从两路进军,一路出武关,一路下汉中。这样,楚都鄢、郢必然会受震动。我听说要在动乱未出现前治理,在事情未发生前预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担忧,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您如能听取我的意见,我可以让山东各国奉上四时的贡品,遵行大王诏令,将国家、宗庙都托付楚国,还训练士兵,准备武器,任大王使用。大王真能听从我的计谋,那么,韩、魏、齐、燕、赵、卫各国的歌女、美人必定会充满您的后宫。越国、代郡的良马、骆驼一定会充满您的马厩。因此,合纵成功,楚国就可以称王;连横成功,秦国就会称帝。现在您放弃称王称霸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的做法不可取。秦国是如虎似狼的国家,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国是诸侯的仇敌,而主张连横的人都想以割让诸侯土地去讨好秦国,这实在是所谓‘奉养仇敌’的做法。作为人臣却要割自己国家的土地,交结强暴如虎狼的秦国,还去侵略诸侯,最终只会招来严重的祸患。至于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以求割让土地,大逆不道、为国不忠,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所以,合纵联盟成功,诸侯就会割地听从楚国;连横联盟成功,楚国就要割地听从秦国。合纵与连横这两种谋略,相差十万八千里。对这两种策略,大王到底选哪种呢?因此,敝国赵王特派我献此愚计,奉上盟约,任您决定。”楚王说:“我的国家,西边与秦国相接,秦国有夺取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是如虎似狼的国家,不可亲近。而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又不能深入谋划,如果和他们深谋,恐怕他们会以楚国谋反而入告于秦,因而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对内与群臣谋划,也不足依靠,我寝食不安,心神不定,如悬挂的旗帜飘荡不止,终无所托。如今先生想要一统天下,安定诸侯,保存危亡之国,寡人敬献出国家,来听从吩咐。”
15.D(错在“本诗纯粹以议论为诗”,本诗主要是议论,但也有描写,如“杖剑对尊酒”)
16.(①本诗写的是别离,颈联却写蝮蛇螫手、壮士断腕,从表面看两者没有联系,所以说“游离于诗外”。②颈联写壮士为了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不惜把手腕斩断,这与全诗所表达的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思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说“贴合无间”。③这样的写法在让人感到突兀的同时,给人深刻印象,引发读者思考,能够更好地传达诗意。(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答案不唯一)
18【答案】 前所未有 与时俱进 众志成城
【解析】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
19【答案】C
【解析】“红色文化”是中心话题,C能保持话题一致。
20【答案】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进而认同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
21.①也传播了内地的文化或:也带来了内地的文化
②也带来了藏区文化或;也传播了藏区文化
③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或: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22.西南茶马古道在古代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或:西南茶马古道促进了古代藏区和内地的文化交流。
23.写作提示 :三则材料都是富有抒情意味和哲理性的,都是拿过去和现在作比较,大意表达对过去的追忆,白岩松感慨年轻不自知,殊不知再回首,那时才是最好的自己。史铁生则从自己生病的感受出发,告诫人们:唯一真实的乐园是我们已经失去的乐园,唯一有吸引力的世界是我们尚未踏入的世界。人要坦然面对生命的“馈赠”。西方谚语意在告诉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立足现实,创造未来。三则材料的共性:所有的东西都容易逝去,请善待你的每一个今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