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概念
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广义: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
2.设立依据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生态系统
野生动植物
特殊价值
自然遗迹
特殊区域
保护区的鼻祖——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3-9 我国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
我国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3.类型与级别
① 按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三大类别九大类型
3.类型与级别
② 按照自然保护区的性质:
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管理区、资源管理保护区
③ 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级别:
国家级、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
市(自治州)级
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
4.意义
第一,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第二,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贮备地,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
第三,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第五,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5.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指国家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者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整体性
不可逆性
战略性
自然保护区
保护生物多样性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安全
保障
微专题4 维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水热条件 地处低纬度(热带),热量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丰富
气候差异 ①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②跨海陆(经度)广,水分差异大,物种丰富;③地形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物种丰富;④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
生存空间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如森林、湿地)广,物种丰富;处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区域,物种丰富
天敌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
人类活动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注:同一山体,高差相同范围内,越往山顶,面积越小,物种丰富度一般降低;另外,越往山顶,水热交换作用增强,水热差异减小,生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能力提升
《练透》P96
14.(2022·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约3 700 m,南北坡气候迥然不同,气温差异大。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东部,海拔1 000~2 802 m,是汉江、渭河支流的发源地,被誉为“天然基因库”“西安市后花园”。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秦岭牛
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生态保护情
况时强调“各级干部要当好秦岭生态的
卫士”。如图示意秦岭及周边地区地形。
(1)分析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的原因。(6分)
(2)简述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对周边河流的生态作用。(6分)
(1)分析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的原因。(6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能力提升
《练透》P96
①牛背梁水热条件较好,物种较丰富;
②南北坡水热差异大,物种差异大;
③相对高度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显著;
④为自然保护区,受人类干扰较小,物种易得以保存。
(2)简述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对周边河流的生态作用。(6分)
①该保护区处于河流发源地,利于提供优质水源;
②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降低河流含沙量;
③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旱涝灾害。
2.多古老珍稀动物的原因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自然原因 远离大陆,长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
少大型食肉动物,缺乏生物竞争,动物进化缓慢
地质历史以来,自然环境变化小,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人为原因 人类发现较晚(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物种灭绝的原因
(1)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①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球、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②自然条件的变化,野生生物无法适应新环境;③生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④近亲繁殖,物种退化。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①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系统,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数量减少以至濒临灭绝;②人类对植物的过度采伐或对动物的过度捕杀;③环境污染加剧,生物的生存条件遭到破坏;④外来物种入侵。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
(3)离体保护,建基因库。
(4)法律保护,国家颁布相关的法规、法律。
(5)不盲目引种,对已造成危害的物种应科学治理。
(6)加强国际合作。
(7)加强公众参与,如不食用野生动物,低碳生活、节约资源,加入宣传、监督的行列等。
课后作业:《练透》94-96页 1-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