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作为自己的食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等化学元素的循环
B. 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
C. 果蚁从腐叶中同化的能量可通过果蚁的食物残渣传递给真菌
D. 果蚁、真菌这种营养方式的形成是二者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2、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B都是自养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
B. 适度松土可以促进①过程,加快物质循环
C. ②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 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③和④的量基本相等
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 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C.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若沼渣、沼液中含有有机物,这部分有机物也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
4、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摄取量 粪便量 呼吸散失量
能量(J/hm2 a) 1.05×1010 3.50×109 4.55×109
A. 田鼠粪便量包含在其摄食量之中
B. 田鼠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和呼吸散失量即为同化量
C.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D. 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0×109(J/hm2 a)
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蝙蝠利用声波的回声对目标进行定位,可以保证取食和飞行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B. 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有害昆虫性外激素类似物,可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化学防治
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的信息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对种群的繁衍有重要意义
6、①萤火虫通过闪光来互相识别;②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③某种植物根系可以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 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 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自养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 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但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
D. 细菌既可以作生产者,也可以作消费者和分解者
8、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 ② ③ ④ 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 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 的变化趋势
C.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 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9、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营养物质缺乏的环境下,草履虫种群数量长期动态变化规律符合曲线乙
B. ab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K值,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C. 假如某种群数量变化由乙变为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D. 甲、乙、丙三条曲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都为“J”形增长
10、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B. 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C. 到3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D. 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1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将适量的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 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 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12、向某天然牧场引入良种肉牛100头,任其自然放养,自然繁殖。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
C. 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t1时
D. 在t1~t2时,该肉牛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13、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种间竞争关系
B. 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C. 若加入以两种草履虫为食的生物,可能会改变二者竞争的结果
D.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
14、如图为某自然保护区内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测定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5种湿地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影响湿地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
C. 草丛沼泽的分层现象不明显,但也具有垂直结构
D. 毛赤杨种群数量的变化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15、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 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C. 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16、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B. 蚜虫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C. 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 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17、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 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 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 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1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种群个体数量是甲种群个体数量的10%~20%
B. 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 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
19、如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生态系统a-d种群中d一定是生产者
B. 若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则Y可表示物种丰富度
C. 若Y表示种群的能量值,a、b、c、d表示四个不同的种群,它们构成捕食关系,则c的数量增加会导致b短时间数量增多
D. 若Y表示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d的代谢能力最强
20、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的过程。
下列对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B. 在A~I群落发育阶段中,植物丰度越来越大
C. 所调查的当地植被及其无机环境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 群落植物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21、下图甲表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其中A、B、C表示不同类型的生物。图乙是B1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A、B、C可以组成一个生态系统,三者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B. 图乙中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是竞争,种群②的数量不会无限增加
C. B2中动物的食性会影响种群①、②的数量变化,若B2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短时间内A中生物的数量增加
D. 若要使B2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增加x,最多需要A固定太阳能的量为y,则x与y的关系式应为y=100x
22、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 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
C. 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D. f中包括青蛙、鱼、田螺、昆虫等的遗体和粪便
23、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为不同体长的D种群的食性比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 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小于2.8 cm的D种群,一定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
C. 体长为6.5 cm的D种群增重1 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0 kg
D. 若A、B数量不变,则该池塘能承载的体长小于2.8 cm的D种群数量大于体长大于2.8 cm的D种群数量
24、狼蛛是肉食性动物,为探明其听觉在寻觅定位猎物中的作用,研究者比较了狼蛛对有果蝇振翅声源端和无果蝇振翅声源端的反应,实验装置及结果如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下表为不同距离下狼蛛对有声源端和无声源端的选择指数比较
距离(cm) 有声源端 选择指数(%) 无声源端 选择指数(%)
3 80.55 19.45
6 69.45 30.55
9 69.45 30.55
12 61.11 38.89
15 50.00 50.00
A. 在食物链中,狼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
B. 果蝇振翅声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
C. 狼蛛对有声源端选择指数与距离呈正相关
D. 狼蛛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二、多选题
2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小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 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
C.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D.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三、读图填空题
26、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下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样方法调查此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遵循_____的原则;群落的_____是区别于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上图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结构。
(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4)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为_____;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27、下图为人工创建的一个简易生态农场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生态学相关问题:
(1)农田中经常发生虫害,若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调查,该农田中的某种植物第一年的种群数量为N0,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1.6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2次以后,该植物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
(3)实际种植中,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_________条食物链(捕食链)构成。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时,该生态系统可以保持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稳定性。一般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低、高)。
(5)经调查,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5KJ)如下表。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5 21 58
鸡 7 10 1 3
据上表分析可知,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为___________。
28、近年来,蝗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数千万亩(1亩≈666.7平方米)的天然草牧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为此,当地科学工作者进行相关实验来研究内蒙古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_______模型。
(2)通常采用_________法调查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当狭翅雏蝗密度为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根据中信息分析其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______;多种因素会对其种群密度产生影响,其中食物的是否丰富属于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4)除本题中所提到的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该包括_______。
29、人类的活动导致某滩涂湿地水分减少、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三棱藤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__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为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________法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
(2)由芦苇—柽柳群落演变为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旱柳的数量最可能呈现“___________”形增长,过程中其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四种群落是根据群落中的________命名的。土地较干旱的地方分布着大量旱柳,在土壤湿度较大的地方分布着大量芦苇,芦苇低处分布着海三棱藤草,上述描述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4)图示群落的变化说明了人类的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果蚁以腐叶作为自己的食物,真菌可以分解落叶”,所以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促进碳、氮等化学元素的循环,A正确;
B、真菌可以分解落叶,落叶含有纤维素,根据酶的专一性原理,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B正确;
C、真菌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落叶,少部分来自果蚁含蛋白酶的排泄物(非食物残渣),果蚁的食物残渣属于落叶中的一部分能量,不属于果蚁从腐叶中同化的能量,C错误;
D、果蚁与真菌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和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答案:C
解析:A、B为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但细胞内不一定有色素,如硝化细菌,故A错误;
B、①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与松土没有关系,B错误;
C、②表示化学燃料的燃烧,②过程的加剧会导致释放到大气中的CO2量过多,打破碳循环平衡,引起温室效应,C正确;
D、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④和①②③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量基本相等,D错误。
故选C。
3、答案:C
解析:A、该生态系统中,人可以以农作物和林产品为食,家禽、家畜可以以农作物和林地产生的饲料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
B、该新型农业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正确;
C、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沼渣、沼液中的有机物必须经过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农作物吸收,D正确。
故选C。
4、答案:B
解析:田鼠粪便量属于其摄入量的一部分,A正确;田鼠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即为同化量,而呼吸散失量属于同化量,B错误;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例为(1.05×1010-3.5×109-4.55×109)÷(1.05×1010-3.5×109)=35%,C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05×1010-3.5×109)×20%=1.4×109J/(hm2 a),D正确。
5、答案:B
解析:A、蝙蝠利用声波的回声对目标进行定位,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
B、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类似物,可以诱杀雄性昆虫,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C、草原返青时,草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物理信息,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C正确;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对种群的繁衍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B。
6、答案:B
解析:①中“闪光”属于物理形式,因此通过“闪光”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②中“急速飞起”和“扇动翅膀”是雄鸟发出的行为信息;③中植物根系分泌的化合物是一种化学物质,传递的是化学信息。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的作用,即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7、答案:D
解析: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自养生物不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如化能合成型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细菌不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分解者也都不一定是微生物,例如腐生生活的动物也是分解者,C错误;
D、细菌既可以作生产者(如硝化细菌),也可以作消费者(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分解者(如腐生的细菌),D正确。
故选D。
8、答案:B
解析:A、结合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③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
C、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
D、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9、答案:B
解析:在营养物质缺乏的环境下,由于食物减少, 死亡率增大,种群数量减少,符合图甲,A错误。
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K值,如图中的ab段,B正确。
种群乙变为丙所示情况,有可能是外界条件更改善,环境容纳量增大,如有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间,C错误。
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都先增加,然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长,所以在增长曲线都符合“S”型,D错误。
10、答案:C
解析:A、图中第1~5年间,λ大于1,且一直不变,种群呈“J”型增长,A正确;
B、第20~30年间种群λ等于1,增长率为0,B正确;
C、1-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到1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不变,C错误;
D、第15~20年间,λ小于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D正确。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A、葡萄糖可以为酵母菌提供能量,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保证酵母菌的大量繁殖,A正确;
B、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
C、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后,将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一侧,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C错误;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观察、计数,D正确。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A、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但是始终≥0,故种群数量先增加迅速,后增加减慢,直至最后数量稳定,呈现S型增长,A错误;
B、t2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因此t1种群的数量为N/2,B正确;
C、由于t1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种群数量大于t1捕杀肉牛,捕杀后使种群数量降至K/2,有利于保护这种肉牛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杀量,C错误;
D、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但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大于零,种群数量仍然增长,D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说明草履虫与枯草杆菌之间为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有共同的食物资源枯草杆菌,故两种草履虫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
B、从图中看出,a先上升先下降,b后上升后下降,所以b以a为食,a表示枯草杆菌的数量变化,b在竞争者处于优势,是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B正确;
C、如果加入以两种草履虫为食的生物,假设该生物主要以小草履虫为食,可能会改变二者竞争的结果,C正确;
D、由于该实验没有补充营养液,同时空间有限,因此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都会减少甚至灭绝,D错误。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A、图由图可知,5种湿地的分布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距地下水位距离不同所致,应属于水平结构,A正确;
B、从图中看出,引起湿地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含水量,B错误;
C、草丛沼泽相对垂直结构简单,分层不明显,C正确;
D、毛赤杨种群密度过高时,种内竞争加剧,个体间对阳光、水分等物质竞争激烈,导致种群密度降低,即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A、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A正确;
B、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B正确;
C、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属于同一种群,不存在垂直结构的特点,C错误;
D、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故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D正确。
故选C。
16、答案:A
解析:A、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A正确;B、蚜虫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虽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也可能存在争夺生存空间的竞争,C错误;
D、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是群落中不同种群生物之间的关系,D错误。
故选A。
17、答案:D
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光,这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由B选项可知,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故选D。
18、答案:B
解析:A、10%~20%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能代表个体数量,A错误;
B、曲线表示甲乙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而从最高点判断,甲的种群数量多,表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数量处于K/2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C点之后甲种群的种群数量上升,说明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C错误;
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会导致甲减少,但甲减少也会导致乙减少,所以甲不会灭绝,D错误。
故选B。
19、答案:A
解析:A、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所处的种群密度最大的是d,但不一定是生产者,如食物链:树→虫→鸟,虫的种群密度远远大于树,A错误;
B、演替的结构往往会导致丰富度增加,若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则Y可表示物种丰富度,B正确;
C、若Y表示生物所含能量,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能量最少,a可能位于最高营养级,则可能有食物链d→c→b→a,则c的数量增加会导致b短时间数量增多,C正确;
D、由题图可知,d生物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最高,因此代谢活动最强,D正确。
故选A。
20、答案:A
解析:A、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由于高度不同,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A正确;
B、根据图中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变化曲线可知,在A-I群落发育阶段中,植物丰富度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后增加,B错误;
C、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的,即所调查的当地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才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
D、群落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D错误。
故选A。
21、答案:B
解析:A、图甲中ABC都是生物成分,由于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不能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对图乙分析可知,开始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增长,随后种群②数量继续增加,而种群①数量下降,说明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由于受到资源、空间和天敌的限制,因此种群②的数量不会无限增加,B正确;
C、B2是B1的天敌,故B2中动物的食性会影响种群①和种群②的数量变化,B2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短时间内B1中生物的数量会增加,进而导致A中生物的数量减少,C错误;
D、按照最低能量传递效率来计算,消耗的生产者最多。因为B2的同化量=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2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能量x),因此若要使B2储存的能量增加x,最多需要消耗A固定的能量=B2的同化量÷10%÷10%=100×B2的同化量。因此,x与y的关系式应y>100x,D错误。
故选B。
22、答案:D
解析:A、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水稻生长期,有一部分碳合成有机物后被水稻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B正确;
C、图中乙(生产者)、丁(分解者)两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生产者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后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而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C正确;
D、青蛙、鱼、田螺、昆虫的粪便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所以不包括在f中,D错误。
故选D。
23、答案:D
解析:A、从食物网中看出,A、B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D捕食C,为捕食关系,C和D都捕食B,为竞争关系,故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A正确;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小于2.8 cm的D种群,则肉食性比例会增加,主要以C为食,所以C的数量减少,AB数量增加,B正确;
C、若体长为6.5cm的D种群增重1kg,肉食性占25%,植食性占75%,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l×25%÷20%÷20%+l×75%÷20%=10kg,C正确;
D、由于体长小于2.8 cm的D种群是肉食性动物,体长大于2.8 cm的D种群是杂食性动物,能量传递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若A、B数量不变,则该池塘能承载的体长小于2.8 cm的D种群数量大于体长小于2.8 cm的D种群数量 ,D错误。
故选D。
24、答案:C
解析:A、狼蛛是肉食性动物,因此在食物链中,狼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
B、果蝇振翅声是通过物理过程传播的,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B正确;
C、表中信息显示:有声源端选择指数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说明狼蛛对有声源端选择指数与距离呈负相关,C错误;
D、狼蛛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正确。
故选C。
25、答案:CD
解析: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多沉淀于培养液底部,若不振荡试管,直接从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小,直接从下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大,A错误;
B、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引起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
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避光等特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实验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会使实验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CD。
26、答案:(1)随机取样;物种组成或丰富度
(2)水平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捕食和竞争;第三和第四;(b+d+e)/a
27、答案:(1)样方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6.76 N0
(3)蘑菇分解有机物,提高环境中CO2浓度,从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4)2;抵抗力;低
(5)1.85×107KJ
解析:(1)对于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因此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样方法;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使得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进而流向人类,即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该农田中的某种植物第一年的种群数量为N0,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1.6倍,对植物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N0×(1+1.6),则繁殖2代以后,植物的种群数量为N0×(1+1.6)2=6.76N0。
(3)实际种植中,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是因为蘑菇可分解有机物,能提高环境中CO2浓度,从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4)据图分析,图中含有2条食物链,分别是农作物→鸡→人、农作物→人;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时,该生态系统可以保持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一般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较简单,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5)根据表格分析,农作物净同化量为110×105KJ,呼吸消耗量为75×105KJ,所以其固定的太阳能=110×105+75×105=1.85×107KJ。
28、答案:(1)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数学
(2)样方法;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取食量
(3)亚洲小车蝗;密度制约因素
(4)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9、答案:答案:(1)次生;取样器取样
(2)S;先增大后减小;环境容纳量(K值)
(3)优势种;垂直结构和水平
(4)速度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