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对自由农来说,如果在战乱时期成为农奴,倒不是坏事;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农奴甚至可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据此可以推知( )
A.农奴比农民更加生活富足 B.庄园拥有自身的武装力量
C.庄园经营以自给自足为主 D.欧洲国家开始出现了分裂
2.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人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3.7-11 世纪,日耳曼地区农民发明的新式重犁,不仅能够翻耕覆盖北欧大部分地区的黏土,也能使用于沼泽潮湿地和低洼的森林地区,从而在西欧得到迅速推广。这种新式重犁的出现和推广( )
A.导致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利于工商业走向复兴和繁荣
C.加速封建庄园经济的衰落 D.巩固了基督教在西欧的统治
4.下图为拜占庭帝国画作《查士丁尼及其随从》,画作上查士丁尼不仅居中而且显得最为高大。他的左边是大主教马克西米尔和三位助祭师,右边是两个贵族近臣和五个年轻侍卫。这说明,当时拜占庭帝国( )
A.军队决定帝国一切事务 B.王权位于国家权力中心
C.美术创作以宫廷生活为主 D.教会权势凌驾于王权之上
5.有学者认为:西欧封建文明的发展,使得建立在自由之上或根据契约自愿结合到一起的政治联合的新观念,取代了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建立的对个人具有绝对权力的万能国家观念。这一观念变化缘于中世纪西欧( )
A.有限王权传统观念 B.自治城市普遍兴起
C.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D.教权王权二元并存
6.从11世纪开始,意大利很多地方兴起了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城市普遍开始设置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据材料可知( )
A.工商业发展推动意大利的城市自治 B.行会在意大利城市治理中地位突出
C.封建庄园制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D.近代民主政体在意大利已普遍建立
7.中世纪时期,教皇支持大学,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地方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另一方面利用大学在宗教上的影响力去反对宗教异端;对于国王来说,大学培养的诸多人才,可以充当国王的官吏;对于城市来说,大学的存在为城市带来好名声和商业繁荣。这一现象( )
A.缓和了中世纪社会的各方矛盾 B.保证了大学持久健康发展
C.集中体现了中世纪的社会特征 D.直接推动人文主义的兴起
8.15世纪中期以后,俄罗斯文化更加排斥西欧,更加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我孤立,他们认为“可以想象到的最大的恶是西方的拉丁思想方式”。这主要是由于( )
A.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迁 B.基辅罗斯国家形成
C.西欧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 D.东正教中心的转移
9.“13世纪以前,他们支付很少的货币地租,经常支付实物地租。他们每周几日在领主自营地上做各种各样的农活。他们的各种义务受习惯法的约束,不是由领主任意征纳的。”材料中的“他们”是( )
A.封建领主 B.城市市民 C.庄园农奴 D.神职人员
10.在入侵及人口削减所引发的崩溃之后,中古时期前期西欧人重建了政治秩序。他们将多数的公共权威交付给地方的或地区性的统治者。这反映出这一时期西欧的政治秩序( )
A.复制了罗马的遗产 B.肇始于“封土”制度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具有导致混乱的潜能
11.查理大帝致函教皇利奥三世写道:“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而圣父,你的职责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这一言论揭示了当时教权与俗权的关系是( )
A.并立与斗争 B.相生与相胜 C.支持与利用 D.冲突与交融
12.封建采邑契约制度不仅出现乡村农庄,城镇里也同样存在封建制度。通常大多数城镇属于某一位国王、公爵、伯爵或主教,城镇即是他们的领地,封臣们要向领主供应士兵打仗,还要缴纳大量钱财以求获得领主的庇护。另外,城镇也可以成为宗主,在他的管辖之下,有一些依附于城镇的农庄和乡村。据此可知,封建采邑契约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社会平等 B.上下相邻依次互为主从
C.封臣理论上拥有土地所有权 D.剥夺了农奴的人身自由
13.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垄断了西欧的教育,由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组成。主要教授基督教的教义和一般的读、写、算的知识,也有的教唱宗教赞美歌等。12世纪开始,西欧各地以大学为标志的新型世俗教育蓬勃兴起,教授内容更加广泛。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封建领主的支持
C.基督教会权威的下降 D.西欧城市的兴起
14.有学者对英格兰新增市场的数量做了一个整理,结果显示,1200-1349年间,在统计到的21个郡境内(覆盖英格兰55%的区域),共新建了329个市场。其中,1250-1275年的25年间是新增市场的爆发期,新设市场214个,占全部新增市场数的65%。这一时期英格兰市场激增反映了( )
A.世界联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教会影响的衰落 D.商业革命的出现
15.1300年,埃尔顿庄园法庭记录中,有部分农奴被控告未完成对庄园主的运草任务,农奴坚称未违反庄园义务。法庭查阅有关劳役惯例确认:农奴有义务将牧草垛起,但无义务将草装车。农民和农奴在庄园法庭觉得权利未能维护,可越级向上一级法庭申诉。英国格兰斯塔福德郡就有三个佃农与其领主进行了长达35年之久的争论。这些现象( )
A.说明封建主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B.反映出西欧庄园经济的日益衰落
C.为西欧近代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D.表明西欧封建庄园内部等级森严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1世纪中后期,英国庄园制逐渐兴起。佃户是庄园上的主要劳动者,其身份一般是农奴,但也有其他身份的依附者和自由农民。庄园土地分为自营地、佃领地和公地:自营地属于领主,主要由农奴以劳役的形式为其耕种;农奴从佃领地上领有份地;公地则为荒地和牧场。农奴在法律上无人身自由,承担着相对于自由农民来说更为繁重的劳役。当时的农奴又被称作“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人”,他们为取得承租庄园份地的权利,必须为领主服劳役。农奴须根据持有份地的大小服劳役,包括每周在领主自营地上以何种形式劳动几天,庄园惯例规定得十分具体。封建主出于对农奴劳动监督的目的,对劳役量进行严格的规定,但这也限制了封建主随意增加劳役量的企图。除土地使用权以外,佃户还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遗嘱权、婚姻权、圈养权、狩猎权、饲养家禽权、伐木权、采枝权等。
——摘编自郭华《论中世纪英国庄园农奴的主体权利》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庄园制度的特点,并据此指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的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世纪西欧庄园的职能,并说明理由。
17.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因素及历史过程,直接影响城市特点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主导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工商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城市虽设城墙和门卫,但一般人员的往来和在城内居住不受限制。……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成为都市,……灿若繁星。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
材料二 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古典城市,4世纪后,古典城市走向衰落,后多被废弃。二是中世纪欧洲城市重新兴起。开始于10世纪,13世纪达到高峰。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经常把城市居民作为农奴对待,或者以领主身份干涉城市的经济活动,引起城市的不满。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在争取城市自治过程中,国王经常站在城市一边,支持城市自治(如法国)……。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古时期产生的议会中,都有城市代表(如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说明那时的城市已经具有重要地位。19世纪开始第三次城市运动,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城市。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与古代中国城市在功能和影响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菜特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调整。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可知,中古西欧领主拥有武装,抵御侵略,B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在战争状态下,并不是农民与农奴生活上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庄园经营,排除C项;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国家就开始了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由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领导,具有世俗性;教学内容上强调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世俗知识,体现了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学校教育世俗化趋势明显,没有体现教育的精英化发展方向,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表明王权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排除B项;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不属于近代科学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据材料可知,新式重犁的出现和推广,使西欧大片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西欧农业的发展,因而为工商业经济的复兴和繁荣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是自然经济的产物,A 项中“导致”说法错误,排除;新式重犁的出现和推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项;D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画作上查士丁尼不仅居中而且显得最为高大。他的左边是大主教马克西米尔和三位助祭师,右边是两个贵族近臣和五个年轻侍卫。”可得出当时的皇帝处于画面的中心,正是其权力与地位的反映,说明王权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军队的作用,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以宫廷为主,排除C项。故选B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领主附庸制是靠契约约束的,地方治理中贵族法庭与教会法庭并存都有利于契约法律和中世纪新兴城市的发展,有利于市民萌发自由思想和契约自治理念,这种自由契约自治传统缘于教会与世俗王权并存,缺乏中央集权制度而形成社会治理需要产生的,D项正确;中世纪社会治理存在王权与教权以及民众争取权力的斗争中,有限王权观念是契约思想形成的一个原因,但是根源要从社会治理环境中寻找,A项解释是片面的,排除A项﹔中世纪城市兴起,市民崇尚自由,与封建领主、教会斗争,争取自治权斗争助长了自由契约构成国家新观念的出现,但B项表达有欠缺,排除B项﹔庄园经济发展是西欧封建产生的根源,材料核心是自由契约新观念产生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从11世纪开始,意大利很多地方兴起了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城市普遍开始设置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可知,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行会在意大利城市治理中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封建庄园制对城市经济的阻碍,排除C项;近代民主政体在意大利已普遍建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教皇支持大学,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地方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另一方面利用大学在宗教上的影响力去反对宗教异端;对于国王来说,大学培养的诸多人才,可以充当国王的官吏;对于城市来说,大学的存在为城市带来好名声和商业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时期,教皇想要利用大学的影响力,国王为了人才以及城市的繁荣带来的好名声,都支持的大学的发展,这些现象集中体现了中世纪教会势力较深、王权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发展等社会特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矛盾的缓和,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直接推动与史实不符,大学的发展间接推动人文主义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中世纪宗教文化对社会影响巨大,而当时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对立,1453年后,拜占庭帝国灭亡,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文化日益与西欧天主教文化圈形成文化对立局面,D项正确;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基辅罗斯国家在15世纪前已经形成,排除B项;西欧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与俄罗斯文化对西欧的排斥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庄园中领主自营地由农奴耕种,农奴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因此材料中的“他们”是庄园农奴,C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城市市民有一定的自主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D项涉及的是宗教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材料显示,西欧人将多数的公共权威交付给地方的或地区性的统治者,这是一种分权体制,封臣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地方独立王国,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这种政治秩序是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受到了罗马遗产的影响,但不是复制了罗马帝国的遗产,排除A项;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一开始是通过请封臣回家中宴请,或者赏赐封臣实物来表现,随着战争的扩大,以赐予人们相应的土地使其获得生存这一手段来维系双方之间关系,排除B项;封君封臣制度是以权利与义务关系来维持统治秩序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查理大帝给教皇利奥三世的信显示,世俗国王利用他的统治,保卫教会不受异教徒的攻击,同时,基督教要利用祈祷(教徒、信仰)的力量,支持国王的统治。可见教权与俗权是相互支持与利用的,C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材料信息没有显示,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城镇是国王、公爵、伯爵或主教的领地,他们将土地封给封臣,封臣又将他的“封土”封给依附于城镇的农庄和乡村。这样就形成了层层分封,上下相邻互为权利义务关系,不能越级从属,B项符合题意要求,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是不平等的,排除A项;封君理论上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封臣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排除C项;农奴与奴隶不同,他们有人身自由,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12世纪开始,西欧各地以大学为标志的新型世俗教育蓬勃兴起,教授内容更加广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城市也在不断兴起,因此在这些城市也兴起了世俗教育,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此时还未产生,排除A项;封建领主并没有支持大学的发展,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1200-1349年间是欧洲城市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出现了较多的市场,B项正确;这一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世界尚未连为一个整体,而且商业革命也并未出现,排除A、D项;宗教改革尚未发生,教会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也并未下降,排除C项。故选B项。
15.A
【详解】考查中世纪欧洲庄园的政治、经济。材料中封建主与农奴和农民之间的纠纷通过法庭进行协调处理,并非完全由封建主自身决定,农奴和农民有维权途径,而且也可以实现维权。这说明封建主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封建主与农奴和农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并未涉及经济发展状况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与近代法律的关系,而且一个案例记录不能作为近代法律制度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西欧封建庄园内部等级森严,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特点:等级分明;以劳役剥削为主要形式;封建主和劳动者存在双向权利、义务关系;深受惯例影响;农奴的地位较奴隶有所提升。
主要职能:维持封建自然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稳定;充当封建社会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
(2)示例
职能:社会基层治理。
理由:庄园惯例具备一定的习惯法性质;庄园法庭是农村基层的主要司法机关。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11世纪中后期,英国庄园制逐渐兴起。佃户是庄园上的主要劳动者,其身份一般是农奴,但也有其他身份的依附者和自由农民……”,可得出,等级分明;根据材料“庄园土地分为自营地、佃领地和公地:自营地属于领主,主要由农奴以劳役的形式为其耕种;农奴从佃领地上领有份地;公地则为荒地和牧场……”,可得出,以劳役剥削为主要形式;根据材料“……农奴在法律上无人身自由,承担着相对于自由农民来说更为繁重的劳役。当时的农奴又被称作“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人”,他们为取得承租庄园份地的权利,必须为领主服劳役……”,可得出,封建主和劳动者存在双向权利、义务关系;根据材料“……农奴须根据持有份地的大小服劳役,包括每周在领主自营地上以何种形式劳动几天,庄园惯例规定得十分具体……”,可得出,深受惯例影响;根据材料“……除土地使用权以外,佃户还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遗嘱权、婚姻权、圈养权、狩猎权、饲养家禽权、伐木权、采枝权等”,可得出,农奴的地位较奴隶有所提升。主要职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持封建自然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稳定;充当封建社会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等方面概括中世纪西欧庄园的主要职能。
(2)职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还有“社会基层治理”的职能。理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庄园惯例具备一定的习惯法性质;庄园法庭是农村基层的主要司法机关等方面说明理由。
17.(1)特点∶起源动因多样,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土生土长;与农耕经济紧密联系,发展未中断;功能多样(或城市由起初的政治或军事功能为主发展到经济、文化功能);保留着宗法观念和“祭天”“敬祖”等传统。
(2)不同
功能∶西欧城市的经济功能较为突出(或是市场聚集地或市场共同体),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中国古代城市功能既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后来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市民大多由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商人)转化而来。
影响∶西欧城市工商业发达,市民群体异常活跃,在争取城市自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及欧洲步入近代社会准备了条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附、服务于农耕经济,并受到封建农耕经济和专制制度严重束缚等因素制约,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不拘泥于已提供的答案,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同样给分)
原因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途径不同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
【命题意图与解析】城市化是当今社会热点之一,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学术研究中较活跃的话题。本题将中国古代城市与中世纪欧洲城市命制成材料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历史有效信息、进行史料实证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相吻合。材料一从起源动因、发展过程、功能特点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城市情况。材料二介绍西方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特别要重视第二阶段中世纪欧洲城市情况。回答第一问,从材料中获取用以回答“特点”不是很困难第二问,要求“从功能和影响上比较中世纪西欧与古代中国城市的不同”,定位明确,避免了学生泛泛比较,只要所学知识扎实就可以答出来至于“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比较容易作答,地理、政治学科也学习过类似知识。
【详解】(1)特点∶据材料“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历史悠久;据材料“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自成体系,土生土长;与农耕经济紧密联系,发展未中断;据材料“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主导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功能多样(或城市由起初的政治或军事功能为主发展到经济、文化功能);保留着宗法观念和“祭天”“敬祖”等传统。
(2)不同
功能∶据材料“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城市的经济功能较为突出(或是市场聚集地或市场共同体),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据材料“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主导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功能既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后来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市民大多由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商人)转化而来。
影响∶据材料“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经常把城市居民作为农奴对待,或者以领主身份干涉城市的经济活动,引起城市的不满。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城市工商业发达,市民群体异常活跃,在争取城市自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材料“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城市的兴起客观上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及欧洲步入近代社会准备了条件;据材料“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成为都市,……灿若繁星”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附、服务于农耕经济,并受到封建农耕经济和专制制度严重束缚等因素制约;据材料“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不拘泥于已提供的答案,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同样给分)
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途径不同、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角度回答。
18.(1)原因:城市商业兴起与繁荣;市民(或商人)长期斗争;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传统。
主要力量:城市手工业和商人组成的行会或商会,基督教会。
(2)发展状况:工业人口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任意3点即可)
调整:颁布法律,确立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以社区组织形式探索社会救济新方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得出城市商业兴起与繁荣;根据材料“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得出市民(或商人)长期斗争;根据材料“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得出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力量:结合所学,城市是工商业中心,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是城市手工业和商人组成的行会或商会,同时基督教会仍然在城市中保留一定的影响力。
(2)发展状况:根据材料“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得出工业人口剧增;根据材料“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得出环境污染严重;根据材料“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得出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综上可知,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调整:根据所学,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中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例如,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