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情景导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执政中后期崇信道教、身居西苑修仙炼丹,二十多年不上朝,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
◎明熹宗朱由检喜好木匠,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明武宗朱厚照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被称为“顽童”皇帝。
【想一想】 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怎样的政治状况?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
大明“安·危”
1.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从“一统盛世”到“江山易主”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从“扬威海外”到“故步自封”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从“苦命和尚”到“开国之君”
元朝灭亡与明朝建立
课程内容
COURSE VONTENT
【自主学习】 年朱元璋即帝位,建元“洪武”,定都 ,国号“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
(1328-1398)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1368
应天府
从“苦命和尚”到“开国之君”——元朝灭亡与明朝建立
【学习聚焦】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的权力。
大明朝政安·危
1.废丞相,权分六部
【自主学习】1380年朱元璋诛宰相胡惟庸,废除 制度,明令永不复立。
提示 ①历史原因:明太祖吸取历史教训。
②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认识 朱元璋片面夸大了丞相的负面作用,其实质理由是
相权过重,妨碍皇权集中。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袭此制,其间虽有贤相,但也多有专权乱政之人。今我朝罢丞相……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P76材料,简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朱元璋罢丞相的理由充分吗?
丞相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废丞相,权分六部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00件,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P76材料,试分析废相以后可能造成怎样的问题?
提示
①最高决策可能缺乏科学性保障
②皇帝行政任务繁重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设内阁
奠基:明太祖设 作为侍从顾问
形成:明成祖时期正式形成 制
皇帝
吏 部
工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中书省
殿阁
大学士
内阁
元朝中央官制
明初中央官制
职责发展——“票拟”和“ ”
殿阁大学士
内阁
批红
◎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面进上,称之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红书批出”是为“批红”,是皇帝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设内阁
【史料实证】根据材料指出内阁的特点及实质?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明史·职官志》
提示 1.只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
2.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3.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统率六部;
内阁实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提供顾问、内侍)机构。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设内阁
【合作探究】完成表格,体会中国古代宰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不同?
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
地位 法定的最高行政官员
职权 总领行政,监督百官执行权
性质 国家法定中央机构
权力来源 官僚制度所赋予
皇帝是顾问和侍从人员
“票拟”权
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即时训练](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 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
[判断]史料反映出明末内阁权大等同于汉唐宰相。( )
×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上)》
明朝设内阁并不能实现对皇权的制约,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内阁首辅严嵩的台词
[史料实证]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探究]结合教材,材料反映怎样的现象?据宦官权力来源,简析宦官专权的实质
◎殆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指宦官
3.宦官专权——司礼监
——比较内阁宦官更多地得到皇帝的信任,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除此之外,司礼监太监还控制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监察臣民言行,权力日渐加重。
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的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严嵩、张居正)
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王振、魏忠贤)
皇权强化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学习聚焦】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
大明海防安·危
◎观看视频,体会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认识: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世纪后的欧洲远洋航行家的航行。
从“扬威海外”到“故步自封”——郑和下西洋
[思考点]阅读材料,谈谈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变化?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宣德年间,郑和作了最后一次航海,被认为“费钱粮数十万,……于国家何益?”于是烧掉郑和下西洋的全部档案,官方对外贸易趋于停顿。与此同时,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海峽,控制了东西方海上贸易,称雄于世界。
提示:后来未能持续。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倍偿其值”)大于其它目的,不计经济成本,缺乏持续进行的动力。
从“扬威海外”到“故步自封”——郑和下西洋
[问题探究]面对日本倭寇的侵扰,明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戚继光抗倭斗争胜利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 海禁; 戚继光驱除倭患,保卫海防,稳定了东南沿海形势,促使明朝廷解除海禁,放松对私人贸易的限制,促进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1567年(隆庆元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史称“隆庆开关”。自万历元年(1572 年)“隆庆开关”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这70 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中国,共计约3.53 亿两(目前重新估计约为5亿两)。并且全球2/3的贸易与中国有关。距离资本主义仅一步之遥。 ——摘自百度百科
从“扬威海外”到“故步自封”——戚继光抗倭
[问题探究]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击溃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但大明王朝的海防危机并未消除。阅读教材P74“史料阅读”,你能获得怎样的信息?
◎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者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云……自此夷通市, 遂得彼所用诸礮(pào),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明朝仿制红夷(衣)大炮
1.荷兰火器制造技术明显领先中国。
2.西方殖民者对明朝已经构成明显威胁。
3.明清仿制西洋火器,对其后保疆卫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扬威海外”到“故步自封”——西方殖民者东来
[视野拓展]面向世界的大明王朝看见的与看不见的……
◎(郑和)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据(法)弗朗索瓦·德勃雷著、赵喜鹏译:《海外华人·序言》
◎明廷允许萄人租借澳门,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实行以防北方民族为主这一民族政策的结果…明朝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漫长边境线上,相继设置……九个边镇…万历以前,以防蒙古各部为主。
---刘科学《从明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萄牙殖民者窃占澳门得退的原因》
从“扬威海外”到“故步自封”——沿海形势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学习聚焦】长期以来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明末,满族崛起,并最终取代明朝建立清朝。
大明边关安·危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74页,概述明朝时期中央政权对北部蒙古的经略方式。
1.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2.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边境贸易口岸,史称“隆庆和议”或“俺答封贡”。
意义:结束了自明初以来蒙汉长达200余年的战争局面,长城内外出现了空前的和平景象,促进了蒙汉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再一次确立了蒙古各部与中央政权的从属关系,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俺答封贡的实现有何历史意义?
从“一统盛世”到“江山易主”——内陆边疆:蒙古
[自主学习]结合明朝形势图,概述明朝时期中央政权对西藏和东北经略方式。
1.西藏(乌思藏):册封;设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2.东北女真:招抚;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首领封授官号。
特点:形式多样,因俗而治;
影响: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问题探究]结合以上所学,概括明朝经略边疆的特点及影响?
乌思藏都司
从“一统盛世”到“江山易主”——内陆边疆:西藏与东北
[自主学习]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明清易代的大事记。
从“一统盛世”到“江山易主”——明清易代
[课外探究]历史的变局:面向世界的大明王朝看见的与看不见的……
1644年4月25日
明朝崇祯帝自缢
1649年1月30日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拓展思考
本节内容小结
“乾纲独断”
“家国边关”
“扬威御乱”
元朝灭亡与明朝建立
政治体制的变化
废丞相
设内阁
重用宦官
海上辉煌——郑和下西洋
危机初显
倭患扰边
欧洲殖民者东来
明朝的边疆治理
女真兴起与明清易代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巩固练习
1.(2020年7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9)明成祖设立内阁。他的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B.直接领导六部
C.代理皇帝批阅奏章 D.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解析 根据所学,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询顾问机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A项正确;内阁不能统领六部,排除B项;明成祖时期的内阁不能代理皇帝批阅奏章,排除C项;内阁并不涉及少数民族事务,排除D项。
巩固练习
2.(2022·山东省百校大联考高一检测)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但不置僚属;至仁宗时,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加重;明宣宗时,内阁有票拟权,有了属官和办公机构,有行使公文的职能。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皇权日趋衰弱 B.内阁与丞相制一致
C.内阁取代六部 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明成祖时期,阁臣的权力较小,明仁宗时期,阁臣权力加重,到明宣宗时,内阁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再结合内阁的性质——皇帝的内侍机构可知,题干所述变化在实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即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选D项。
巩固练习
3.(2022·广东省八校联考高一期中)“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
解析 据材料“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可知,明朝时期的倭患在一定程度上是沿海居民与倭寇相互勾结的产物,实行海禁政策有利于防范这一现象,故选C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来防范倭寇之乱,排除A项;明朝海禁政策只是限制民间贸易,官方贸易依然存在,排除B项;倭寇群体主要由日本浪人和没落的武士组成,排除D项。
巩固练习
4.(2022·河南新乡高一期中)永乐年间,明朝允许江东蒙古人及女真人朝贡和互市。如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敕镇守辽东保定侯孟善曰:‘缘边鞑靼、女真野人来朝及互市者,悉听其便,但禁戢士卒勿扰之’”。这反映出当时( )
A.蒙古部众归顺明朝B.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C.明朝边疆政策保守D.汉蒙矛盾彻底化解
解析 材料“明朝允许江东蒙古人及女真人朝贡和互市”体现了明朝和蒙古进行商业互市的现象,而互市有利于加强民族的经济交流,故B项正确;A项中,互市主要是经济上进行交流,这不等于蒙古部众归顺明朝,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