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
教学目标
1、认识“卒”等生字,会写“逢、卒”等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4、品读小古文,引导学生读经典诵经典,增强思辨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在《囊萤夜读》中认识了勤奋的车胤,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一篇小古文《铁杵成针》,去认识文中的人和事。
2、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前后鼻音。
3、 释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读准字音。个别读,生评、师评。
2、读顺:读出节奏。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
过渡:读着读着,文章的意思就浮出水面了。
3、读懂,了解文章大意。
(1)了解文章大意,有什么办法?借助注释、看插图······
(2)根据以往的学习方法,尝试读懂文章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交流不理解之处。
师相机点拨:
“弃去”:结合《司马光砸缸》,联系旧知,了解古今异义。
引导:读得多,自然就积累的多。
“之”:指代。在现代汉语中仍经常使用, 你知道哪些?
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求之不得······
评价:古文,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实际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文化的传承。
(4)同桌互说大意。
(5)个别说。
(6)文白对读。
联系生活:岳麓书院,在麓山之下,湘江之畔。
过渡:读着读着,文中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三、再读课文,品析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怎样的人物形象?
2、交流:相机板书:弃、卒(指导“卒”字书写)、磨(感)
重点感悟:“磨”:
(1)你从这个“磨”字体会到什么?
时间、经历、心血、艰难险阻
(2)悟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功夫深指什么? 板书:恒心
相机拓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语言训练:从这些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人物的品质,反之,我们从人物品质中也能推测出人物的行为。李白回山以后怎么完成学业的?
(1)自由说
(2)以《囊萤夜读》为支架,迁移运用文言文。
4、小结:所有的知识互联互通,一通百通。
四、辩证读文,发散思维。
本文选自于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眉州》,文中故事纯属虚构,你如何看待?
相机出示拓展:“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上安州裴长史书》)
五、结合课件动画,读背课文。
六、总结升华
同学们,你们看,小古文啊,就是这么有趣。一字一词通古今,一句一文引深思。都说言为心声 行为心表,同学们,继续读经典诵经典,去书中读懂他人,照亮自己。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恒
弃 卒
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