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与北方地区》地理课教学设计
课程类型 地理 主 讲 教师
授课内容 区域差异与北方地区 助 教 无
授课对象 初中学生 课 时 1
授课时间 45分钟 授课地点 课堂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电脑及投影仪2.上课用到的教学资料
课程特色 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区域的美丽风景图片和介绍南北方地区的不同风土人情,向同学们展示我国的大好河山,把地理知识融入到风景名胜中,增加趣味性。
教学目标 让同学们领略到祖国的美丽风光的同时,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和风蚀地貌,分析南北方的区域差异。
教学难点 喀斯特地貌和风蚀地貌
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备 注
6分钟5分钟5分钟7分钟11分钟4分钟5分钟2分钟 课前与同学们做好约定,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发言,有什么问题请举手示意老师。课题引入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风景美丽,旅游资源丰富,请同学们说出你们比较熟悉的旅游景点或风景美丽的地方。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讲授新课旅游资源展示图片:桂林山水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桂林山水风景名胜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自古以来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那里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了解了降水丰沛的桂林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后,让我们继续了解降水稀少的干旱的西北地区的风蚀地貌展示图片:西北地区的风蚀蘑菇西北地区地区干旱,风力作用强烈,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风蚀蘑菇是其中的一种地表形态。它是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它多发生在垂直节理发育不是很坚硬的岩石中,由于近地表的岩石基部受风蚀作用强,顶部受风蚀作用弱,逐步形成上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国家既有降水丰富、湿润的地区,也有降水稀少、干旱的地区。当然也有半湿润,半干旱的地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气候环境不同,所形成的风土人情也会有所不同,接下来让我们学习一下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并探讨一下南北方地区的差异。秦岭-淮河是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北是北方地区,以南则是北方地区。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同学们先自由讨论两分钟,等一下有请同学们起来发言。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耕种小麦、玉米,传统北方人喜面食。传统建筑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以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同时,东北地区由于降雪量较大,且积雪春天才能融化,为减轻积雪对屋顶的压力,房屋顶高而尖的现象也很普遍。在语言上,由于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人们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而且语言比较单一,属北方方言区。南方地区: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主要耕种水稻,因而南方人爱米饭。传统建筑上,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有利于排水,又有利于通风散热。在语言上,由于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人们的交往,长期以来,便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语”,因而南方的语言较为繁杂。随堂巩固练习桂林地区的典型地貌是什么?刚才学习了西北地区的什么地貌类型?简单说出南北方地区的差异。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在课余时间多了解我国的风景名胜,多了解身边的地理,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并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如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差异。 问题导入法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
附 录(参考资料或板书等)
初评意见 教学助手(签名):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