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
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垠( ) 萦( ) 黯( )
曛( ) 铤( )
yín
yínɡ
àn
xūn
tǐnɡ
2.圈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里。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殿基人和开托者。( )
(2)弋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慑氏度。( )
(3)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志友。( )
(4)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傍徨,没有茅盾。( )
奠
拓
戈
摄
挚
彷
矛
词语辨析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锋芒毕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人宰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歌可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妇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形容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听凭别人宰杀与欺辱,没有反抗的能力。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形容事情散播得非常广,大家都知道。
4.判断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使用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当之无愧】
【解释】 意思是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
(1)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
(2)《邓稼先》一文中的《吊古战场文》是当之无愧的悼念英烈的壮词。( )
√
×
文学文化常识
5.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均有重要贡献。
6.写作背景 20世纪中期,邓稼先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自此,两人成了要好的同学和朋友,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1986年,邓稼先去世,杨振宁回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并写作此文纪念他。
7.文章主题 本文以中国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几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集中表现了一个主题: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文重点突破
8.写作特点
(1)全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紧密。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本文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形成一股气势,让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
思考探究
9.为什么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塑造了自己的气质品格。所以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基础积累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一)
如今家喻户晓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与杨振宁是中学、大学同学。两人的友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鲜为人知。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在《纪念稼先》中谈到,邓稼先住院后,杨振宁到医院探望,并且为邓稼先找特效药。最后一次,杨振宁送给邓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杨振宁在给许鹿希女士的唁电中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zhì( )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1.阅读以上文字,给加颜色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元勋( ) (2)zhì( )友
2.找出语段中的两个成语,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ūn
挚
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二)
【甲】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乙】1958年8月,邓稼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发现原子弹制造的理论。【丙】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丁】为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他鞠躬尽瘁,至死不懈。
3.根据语段,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1)奠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鞠躬尽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一种大事业的创始。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4.将“1964年,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放入语段(二)中,应放在【________】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丁
按照时间顺序,应该先讲邓稼先领导设计原子弹和氢弹,再讲原子弹和氢弹爆炸
5.下列从以上两个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两人的友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鲜为人知。
B.最后一次,杨振宁送给邓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
C.1958年8月,邓稼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发现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D.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
(“发现……理论”搭配不当,应改为“研究……理论”)
C
阅读提高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6.选文主要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
一次试验出现意外,邓稼先坚持不愿离开。表现了他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的精神。
7.选文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的“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了“我”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的心理,也表明邓稼先正是在这种爱国心理的指引下,坚持奋战在研究核武器的一线。
8.“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说说你对画横线句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由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概括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拓展延伸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节选)
高荣伟
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祖籍广东揭阳,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的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入了大学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建设研制中国自己的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父亲临终时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却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千米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实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实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
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阅读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黄旭华的人生经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取大学的造船系
投身核潜艇研究
亲自带队做深潜实验并取得成功
10.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示例:远离父母和新婚妻子。不了解核潜艇,没有现成的技术和经验。选择难度很大却最先进的水滴线型进行研究。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的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表达效果。
运用含有关联词“直到……才……也……”的句子,说明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极高,表现了黄旭华为科研事业所做的巨大牺牲。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父亲临终时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
12.文中的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
示例:详细交代年份,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核潜艇研究事业中所取得的进步之快,成果之丰。
13.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在精神品质方面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示例: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刻苦勤奋,临危不惧,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