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每个人心里一亩 一亩田
《梦田》
作词:三毛
每个人心里一个 一个梦
一颗呀一颗种子 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亩 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个 一个梦
一颗呀一颗种子 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种李种春风
开尽梨花春又来……
开尽梨花春又来……
【归园田居】
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一、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归
园
田
居
mǔ
归园田居(其一)
二、美读,激发情感
【美读指导】大抵观书须先熟读,“高声朗读得其雄伟之气,浅吟低唱探其旷远之美。二者并进,自觉琅琅可诵矣。”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品诗意
2.为何而归?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为什么要“守拙”?(守住愚拙,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远离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品诗意
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官场的厌恶及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本性使然
归向何处?
尘网、樊笼
园田
、自然
1、文本中哪些诗句是写园田的?朗读这一部分,找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都有哪些景物?
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景物: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
2、请同学们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诗歌的画面。
示例:住宅四周有十余亩田,八九间草屋,房屋前后长满了榆树柳树桃树李树等各种树木,一场花的盛宴绽放出盎然春意。遥望远处模糊的村庄,家家烟囱里升起轻柔而和缓的炊烟。在田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也都归来了,只听远远地深巷中传来声声犬吠,桑树枝头不时传来声声鸡鸣。
诗人归田后的生活怎样
染
3、这么美的画面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用词语来概括一下)
充满生机,恬淡闲适,宁静怡人
诗人归田后的生活怎样
抒
4、你最喜欢哪一句写景的句子?从中体会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满足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的描写角度有何变化?
方宅、草屋
(近景)
村落、炊烟
(远景)
榆柳、桃李
狗吠、鸡鸣
(声音)
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品诗意
静
动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品诗情
三、精读,品味意境。
反复吟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哪一句在你心中最富有美感?”
如世外桃源的田园
——同污浊官场相对立的理想化的象征形象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四、联读,砥砺人格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
从这首诗,你可以看出一个什么样的陶渊明?
羞愧踌躇,痛苦惶恐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骞qiān翮hé思远翥zhù 。 ——《杂诗》
【注释】逸:超越;骞翮:振翅高飞; 翥:飞翔。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
【注释】精卫,刑天:《山海经》中人物
干:盾牌;戚:大斧。
陶渊明形象再感知——
请以“从xx诗中,我看到一个…的陶渊明”的句式仿写,解读陶渊明的不同形象。
赞其“真”: “渊明遇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余
独
好
渊
明
之
诗
陶诗的“人性之光”
从《归园田居》我看到一个崇尚自然,坚守人格的陶渊明。
从《杂诗》,我看到一个胸怀大志、积极入仕的陶渊明。
从《读山海经》,我看到一个金刚怒目、慷慨悲壮的陶渊明。
从苏轼的评价,我看到一个活出自我,个性真率的陶渊明。
静观世事,笑对人生。
心中悠然,坚守底线。
你从陶渊明身上学到了什么?是活出真实的生活态度,是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还是洁身自好的人格力量
六、课堂交流,分组讨论:
“愿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中,都有一片独立自由的精神家园;愿我们每个人的心境中,都能永远保留着那个鲜活的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