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基础训练(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基础训练(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9 08:0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下列对材料表述正确的是 (  )
A.毛泽东“救死扶伤”的题词 B.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
C.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D.有效防控现代烈性传染病
2.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这主要得益于( )
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②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现代“福利国家”的建立 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清洁道路、养育穷黎、施治病症、防检疫病”,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这些措施( )
A.推进了城市公共卫生发展 B.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C.杜绝了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D.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为全球抗击新冠病毒提供了“中国方案”,并向国际社会提供了4.8亿余剂疫苗,是世界上对外供应疫苗最多的国家,中国疫苗遍布全球五大洲。由此可见,我国( )
A.抗疫方案已得到世界各国认可 B.成为医疗水平最发达的国家
C.承担全球防疫工作的重要责任 D.重视援助医疗水平落后地区
5.下图所示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被提及。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
A.预防重大传染病 B.和睦亲子关系 C.提高幼儿的智力 D.宣传卫生知识
6.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卫生运动,其中,主要包括1949﹣1952年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后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这表明
A.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 B.人类的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C.新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已建立起来 D.中西医结合防疫新风尚已形成
7.1955年,国家为消灭血吸虫病,在江南各省建立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这些举措( )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根除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C.推动了防疫事业的发展 D.弥补了医疗体系的不足
8.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关于防止流行性脑膜炎的指示》。“一五”时期,卫生部又先后颁发了《关于防疫站暂行办法》《食堂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传染病管理办法》《饮用水水质标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关于防治疟疾规划》。这些举措( )
A.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B.利于推动卫生防疫事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C.表明疫病防控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D.体现出民众普遍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9.在传统时代,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1910年,满洲里肺鼠疫爆发,清政府指派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伍连德博士赴东北防疫。伍连德通过调动军队、停运火车、严格防疫等一系列手段,迅速扑灭疫情。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1910年的东北防疫本质上反映了
A.清政府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防疫 B.中国政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C.近代的防疫制度得以正式建立 D.清政府最为重视东北的防疫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为重点。这些做法
A.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 B.有利于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
C.使抗疫医疗队伍得到了扩充 D.迅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11.2020年中国人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传统的走亲访友变成了“手机拜年”,但在疫情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下列关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在中国一国发生 B.人们应强化公共卫生意识
C.依靠一国之力可以有效控制 D.不会影响人民的生活
12.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表明( )
A.新中国的医疗技术领先世界
B.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C.西医必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
D.中、西医团结合作能够取长补短
13.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
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14.如表是1950-1953年部分省区天花发病人数统计。(单位:人)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种痘运动
年份 黑龙江 吉林 安徽 福建 山东 广东 湖南 内蒙古
1950 1043 650 11620 2292 8463 1395 2848 1103
1951 75 186 5407 455 923 8066 3155 340
1952 115 18 91 22 454 1045 110 151
1953 8 14 24 1 67 16 3 19
A.使民众形成了文明的生活习惯 B.提高了民众对新政府的政治认同
C.极大地推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 D.表明卫生防疫体系已在中国建立
15.作为个案,下表反映出( )
1931年杭州市新市场商店清洁等级统计表(部分)
检查标准 甲等 乙等
厨房清洁情况 不连接厕所、室内宽敞明亮、使用器具干净整洁 不连接厕所、器具尚清洁
井之清洁情况 有饮水井构造合度、井壁不渗水 有饮水井年久失修、水质浑浊
环境清洁情况 屋内明亮宽敞、空气清新、沟渠畅通、地面干净 屋内宽敞明亮、空气一般、沟渠有闭塞、地面较为清洁
A.城市基础设施发展 B.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C.公共卫生得到重视 D.食品安全监管到位
二、材料分析题
16.翻开尘封的史册,致命的疫病时常折磨着人类,但它们也终会被人类战胜,让人们的生活重回祥和与安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爆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英国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防疫工作。为了防控疫情扩散,英国当局采取医学隔离、物件消毒、禁止公共集会、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及捕杀流浪动物等措施,同时采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理病痛。尽管有信徒进行抵制,但政府依然强制推行。英国的防疫不仅来自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是多方面智慧的结晶。在各方努力下,英国的防疫措施加快了瘟疫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的特点》
材料二 2011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5亿人次增加到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1.5亿人。中国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年均就诊4.6次,每百居民住院11.3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5%,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3天。居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可及性显著提高。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由2003年的80.7%提高到2011年的83.3%,其中农村地区为80.8%。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建立无偿献血制度,血液安全得到保障。
——摘编自《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2012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卫生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7.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参考答案:
1.D2.D3.A4.C5.A6.A7.C8.B9.B10.B11.B12.D13.B14.B15.C
16.(1)特点:防治结合:政府主导:借鉴经验:专业指导。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宗教改革加强世俗王权: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推动医学进步。
(2)意义: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7.(1)原因:传教士传医以促传教;租界示范和刺激作用;留学生带回的先进思想;民国政府的重视。
(2)特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服务人民;覆盖面广。 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