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07 17:0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曹嘉志 审核人:褚耀明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2010年8月5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
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指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
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
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
同的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
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4—7题。(每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已经
B.木直中绳 中:合乎
C.声非加疾也 疾:强
D.圣心备焉 备:具备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翻译下面两句话。(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旅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思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8、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5分)


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李白,《蜀道难》)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千呼万唤始出来, 。 (白居易,《琵琶行》)
(4)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贾谊,《过秦论》)
(6) ,术业有专攻。 (韩愈,《师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短文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注明你选做的是第11题或是第12题。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坡或者上坡
侯德云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周的心情也很不平静。说实话,如果早知道那个黄昏有交通事故发生,我会拒绝老周来接我。也就是说,我会避免让老周的奥迪轿车从那个下坡路或者上坡路经过。只要避免了这件事,我们两个就会在晚上六点钟准时走进农家菜馆,点几个可口的小菜,比如小葱拌毛虾、干煎黄花鱼、酱焖海兔什么的,再来一钵“王妈疙瘩汤”,好好地小酌一番。可惜,交通事故这东西不像地震,事先还能给你个预兆。交通事故不是这样,一点说法都没有,咔嚓一声,就发生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我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坐好,奥迪便缓缓驶出县政府的大门。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周先把奥迪开回了家,然后我们打车奔向富丽华大酒店。看老周的架势,真的要一醉方休了。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06年第12期)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
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
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
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
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
政府机关的干部。
(2)、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6分)



、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家有“胡同” ???????????? ——忆陈垣先生
陆其国
陈垣字援庵,生于1880年,卒于1971年,广东新会人。辛亥革命后,陈垣到北京,开始钻研文史。一生从事教育达七十年,并先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平图书馆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兼故宫图书馆馆长等职。 陈垣是李希泌的父执,李曾撰文说起有一次陈垣的助手和学生刘乃和在老师家,遵师命去书房取一部《元六十家文集目录》稿本,陈垣告诉刘此书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一会儿又要取一张老照片,那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刘皆随手取来。李希泌对陈老这样得心应手地使用自己的图书资料,既惊讶,又佩服。1964年夏,李希泌陪同亚非学会负责人艾毅根拜访陈垣,应客人要求,陈垣请适在他家的刘乃和领客人参观厢房里的藏书。“厢房的面积并不大,但书架一行一行地排列得很整齐,行与行之间留有一条通道,陈老名之为‘胡同’,顺序名之为‘第一条胡同’、‘第二条胡同’……。书架上的书也放得很整齐。陈老对哪本书放在第几条胡同第几个书架都记得一清二楚。”(李希泌语) 原来“胡同”是陈垣喻指他的藏书室。在我看来,陈垣自况家有“胡同”,盖缘于他腹有诗书。腹有诗书的人,即使家无“胡同”,依然可以气定神闲,因为他已在心里“砌”起了“胡同”;反之,腹无诗书,即使在家里砸钱堆起再多的“胡同”,不过是附庸风雅,华而不实。由是观之,一个人要做到腹有诗书,家里有无“胡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有“胡同”;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这里包含的已不仅仅是学问和学识,还有人品人格,乃至学术精神。能完成这种抵达的人很少,就像陈垣家有“胡同”,并与之融会贯通的人很少一样。但惟其少,才更令我们这些后人敬仰。敬仰他,也是敬仰真学问、真学识,更是敬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陈垣的弟子赵光贤,曾对梁启超根据《新唐书?薛延陀传》里“值贞观二年突厥叶护可汗见弑”的记载,考证出唐玄奘赴印度出发年代为贞观元年,而非历来以为的贞观三年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读到1924年10月上海《东方杂志》第21卷第19期上发表的陈垣《书内学院校慈恩传后》一文,该文将梁氏的诸条考证一一驳倒。“其中有一条我记得最清楚,就是先生据《通典》、《册府元龟》诸书,证明在贞观元年(不是二年)被杀的是统叶护,而玄奘到西突厥素叶城见到的是统叶护的儿子肆叶护。一字之差,遂成大错。当时我想,原来我国还有比梁氏更高明的人,从此使我五体投地地佩服的人不是梁任公而是援庵先生了。”(赵光贤语) 当然,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从这部书很可以看出陈垣的风骨。陈垣读胡三省《通鉴注》时,正身处敌伪统治的北平,人民生活在黑暗中。他说自己“精神异常痛苦,阅读胡注,体会了他当日的心情,慨叹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感情的接近,思想的相通,各自身受的苦难,驱使陈垣下决定为胡注写出“表微”。这部著作彰显了胡三省的内心情怀,也凸显出陈垣的民族气节和学人傲骨。 注:胡三省(1230—1302):宋元之际史学家。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由“胡同”在家里说起,引出回忆的对象,开篇出人意料,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
的述评作了很好的铺垫。? ?B、文章第二段对陈垣的简要介绍,说明了陈垣学术生涯的漫长以及在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丰富经历,在
全文起到了总领作用。 C、文中引用李希泌的话介绍了陈垣家中的“胡同”的具体设置,说明了陈垣家中藏书的丰富以及他能很好
地管理与使用这些藏书。 D、本文在详细叙写“胡同”、简要评价人物的基础上,点明文章的主旨——拥有大量的藏书对于学术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 E、文章用较大篇幅引用赵光贤的话,内容上突出了陈垣的博学与治学的严谨,形式上体现了回忆录这种
问题对真实性的要求。 (2)、文中说“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抵达”?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概括。(6分)


????????????????????????????????????????????????????????????? ?(3)、文章标题为“家有‘胡同’”,但后两端并未提及“胡同”。请说明后两段这样写的作用。(6分)


(4)、文中说“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分)



第Ⅱ卷 表达运用题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 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
变得湿润了一些。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
诗意油然而上。
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
以3:0取得胜利。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今年暑假,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 员和16名女
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B.2010年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操作
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C.现代高新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图书馆运行机制的变革,其结果将会出现一个全新
图书信息交流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为增强全体员工的文明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我省某商业银行将采取强有力的措
施,在本系统内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 ⑤①⑥②④③ B. ⑤⑥①④③② C. ⑥②③①④⑤ D. ⑥④③②①⑤
16、下面都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其中一题根据所贴处所对出下联。[6分]
(1) 宾馆
上联: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
下联:
(2) 眼镜店 
上联:胸中存灼见
下联:
17、给下面一段文字写一句结论。[5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自然于我们有何意义呢?有时,我们看花,看到的是“落红”,是“绿肥红瘦”,是“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有时,我们看雨,会想到黄梅细雨,清明纷雨,巴山夜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梧桐雨……又如:陶渊明在悠然而现的南山中觅得了闲适淡远,李白在与敬亭山的对视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王维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可见,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帕瓦罗蒂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因此,他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到音乐学院深造。可是,命运却没有给他机会,他被一所师范院校录取了。
作为一个收入稳定的教师,是眼下就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而成为歌唱家却是遥远甚至不可及的理想。帕瓦罗蒂犹豫了,就去询问自己的父亲。
富有远见的老帕瓦罗蒂神情庄重地看着孩子,告诉他:“孩子,人不能同时坐两把椅子,那样只会掉到椅子中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必须学会放弃其中的一把椅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芒市第一中学201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答题卡)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题号

选择题

文言翻译

古代诗歌鉴赏

名句默写

选做题

语用16、17

写作
总 分
得 分
阅卷签名
甲 必考题
选择题(共27分,每小题各3分)
题号
1
2
3
4
5
6
13
14
15
总分
答案

7、(1)(5分)翻译:

(2)(5分)翻译:

(6分)答:


9、(5分)答:


10、(6分)(1) (2)
(3)    (4)
(5)   (6)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试卷的第三(11)、四(12)两大短文中选定其中的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注明选做的是第11题或是第12题。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选做 题。(请在横线上注明你选做的是第11题或是第12题)
(5分)
答:


(6分)
答:


(6分)
答:


(8分)
答:


16、(6分)




17、(5分)


18.作文(60分)














800字



2014年春季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1.A[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便宜输入法]
2.B[“已经不再令人惊叹 ”说得过于绝对]
3。A[文中没有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而只是美国媒体率先报道出来,而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而是“提笔忘字”的现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1). 分析:BE(B.“我”只是提醒老周别管闲事,以免惹出麻烦,后来的救人行动“我”都全程参与其中,与袖手旁观说风凉话的“看客”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E.“我”的县政府机关干部身份是通过对通过对机关的位置和路的下坡上坡的描写中表露出来的,“我”的言行和处事方式不能表明这种身份。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二项得5分)
(2). 答: ①重情义,热心助人。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
12(选作题)
1、BD(B.“总领作用”有误。D.文章的主旨在于如何治学和做人。)
2、实现这一“抵达”首先要由拥有藏书到腹有诗书,富有学问和学识;(3分)再次要能对所学诗书融会贯通,表达出自己的感悟与评析,将学问和学识化为自己的人品人格。(3分)
3、文中的“胡同”有内外之分,后两段虽未提及“胡同”,但实际上也是在写“胡同”,写的不是陈垣家中外在的“胡同”——藏书,而是陈垣内在的“胡同”——学问和风骨;(4分)后两段承接第四段的评价,由前文对陈垣得心应手地使用藏书的赞叹,上升到对陈垣的学问和风骨的敬佩,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内涵。(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6参考答案示例:
宾馆
上联: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
下联: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
眼镜店
上联:胸中存灼见
下联:眼底辨秋毫
17参考答案示例: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空间,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只要阐述人与自然,自然与感悟、精神等的关系皆可。)
六、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