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戏剧经典,总是以令人难忘的经典艺术形象征服读者、观众,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
回顾中国文学史,大量传世经典之作往往与经典人物形象合而为一、彼此成就,小说、戏剧尤为突出。大约在金元之际,元杂剧形成并逐渐流行起来,而关汉卿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专业编剧队伍的出现,使人物刻画实现了新的突破与提高。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对主人公窦娥的塑造可谓登峰造极。这样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之所以流传至今,原因在于作者借“窦娥”之经历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抨击了封建社会对贫苦老百姓的残酷压迫,表达了广大民众对公平秩序和安宁生活的向往。
我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古代小说作品莫过于“四大名著”,它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丰富的人物图谱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智慧多谋的诸葛亮、宽厚仁爱的刘备、雄豪奸诈的曹操……这些“脸谱化”“类型化”的极致刻画成为某种典型形象的代名词,一直为后世传颂。而《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评),无论是108位梁山好汉,还是高俅等大小人物形象,其身份、经历、说话习惯等各有特点,人物的丰富性也有明显体现,比如鲁智深虽暴烈,却常常粗中有细、机智过人。到了明清,《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掀起了白话小说流行新高潮,尤其在神魔刻画、人物的成长描写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史,对后世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早期共产党人就对文艺工作格外重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是掀起了创作高潮,推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一大批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作为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全新尝试,更是用一个个精彩唱段塑造出全新的白毛女形象,唱出“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的全新主题,唱出一个全新中国,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等正反面经典角色也持续散发着艺术魅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如何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如何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这成为新的挑战。近年来,一批典型人物被搬上舞台和荧屏,鲜活的艺术形象传递着新的时代精神,如沪剧《敦煌女儿》展现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的“莫高精神”,话剧《深海》展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国家事业隐姓埋名的默默无闻,电影《守岛人》展现“人民楷模”王继才32年为国守岛的爱国奉献精神等。还有一些文艺作品回应时代,塑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平凡英雄,如电视剧《山海情》中的脱贫攻坚基层干部马得福、电影《中国医生》中的“抗疫”英雄张竞予等。
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明确文化和文艺的使命责任,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把更多经典艺术形象留在人民心中。
(摘编自柳杨《新时代呼唤深入人心的文艺形象》,有删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在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如何“典型”?
其一,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马克思强调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我们认知和判定典型人物的重要依据。
其二,艺术典型应当具有美学内涵和深刻人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艺术形象要靠高尚的情感打动观众,要靠人性的魅力感染观众。文艺创作者要写出人物的精、气、神、韵。创作者自身没有感动,便无法创造出感动他人的艺术形象。
其三,典型形象的价值体现,有赖文化的积淀和创新发展。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吸纳新资源、新方法,适应新时代、新生活,反映新形势、新气象,追求新目标、新高度;另一方面也要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努力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其艺术水准,涵养其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向时代艺术的高峰不断前进。
(摘编自宋宝珍《以典型形象映现艺术的时代之光》,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学名著或经典戏剧总是靠经典的艺术形象征服读者或观众,并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B.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这一艺术形象与《窦娥冤》这部作品相互成就,都成为传世经典。
C. 在人物塑造方法上,人物各有特点的《水浒传》比“脸谱化”的《三国演义》更高超。
D. 歌剧《白毛女》既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白毛女形象,也塑造了杨白劳、黄世仁等正反经典角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以《窦娥冤》为例,旨在论证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成就经典作品不可或缺的条件。
B. 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是经典艺术形象的特征,塑造这样的形象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C. 材料二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述经典艺术形象的重要性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由此引出话题。
D. 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在“求新”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优秀作品。
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先生爱慕虚荣、得过且过、盲目乐观,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他代表了当时底层社会中一批没有远忠、幻想走运的小人物。
B.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认为“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用渔叉、刀子、船桨等与血腥贪婪的鲨鱼搏斗,散发出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人性光辉。
C. 《党费》通过交通员“我”的回忆,展现了第二次回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图景,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必然取得胜利的主题。
D. 《荷花淀》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们既有中国传统妇女勤劳能干、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又有特殊时期需要的深明大义、保家卫国的意识。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请结合材料,分析《山海情》冲“马德福”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典型性”的原因。(6分)
扶贫剧《山海情》在一片好评声中收官。《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移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兄弟省市的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将黄沙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为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剧中男主角马德福从学校出来就投入到了移民工作中,为了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历尽风沙却不减风骨。“扶贫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这是贯穿《山海情》的一句真言。作品饱含生活气息的细节和充沛的情感,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领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来,知道错了,就中啦!”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 “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丰富了作品内容。
D. 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 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 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B. 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
C. 摄,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如“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在我国古代表示暂代官职的词还有“署”“假”“权”等。
D. 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B. 孔子重视教化,治国能力突出。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 孔子临危不乱,坚守节操。他在遭遇陈蔡两国围困时,仍然坚持教学,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君子风度。
D. 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4分)
(2)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4分)
14. 齐景公几次向孔子问政,孔子的回答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小题。
乌江
[唐]汪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两首诗都是以感慨西楚霸王项羽的功业之成败为主题,从题材上看都属于怀古诗。
B. 两首诗开篇都描述了霸王的形象。《乌江》描写的是英雄末路威风尽散的悲壮形象;《项羽》则是项羽气盛、威猛的形象。
C. 两首诗第二句都使用了成语来形容项羽,“单枪匹马”和“拔山扛鼎”,成语“单枪匹马”一词就出自汪遵的《乌江》。
D. 《乌江》最后用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表现英雄的失败,《项羽》则用范增的足智多谋来对比项羽的刚愎自用。
16. 两首诗都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但两位诗人对项羽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欢歌回家的美丽动人景象:“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文与“酒”结缘,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____”,用酒作为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又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诗人因病戒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期,以杂技文化为代表,诸多专业类文化节目陆续进入大众视野,赢得观众________。由于这些文化艺术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构成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画怎讲》选材于中国美术史上巅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画,以“古画活起来”的形式,用画中人物的口吻,为观众普及名画鉴赏知识。《技惊四座》则聚焦很多国人________的杂技文化,为观众呈现近60场代表世界超高水准的杂技盛宴,诠释中国传统杂技的“惊、险、奇、美、情”。这些专业类文化节目________,将细分领域的典型内容通俗呈现,将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________,让传统与新潮相遇,让古老与青春携手,让经典与流行碰撞。它们在带给观众美的事受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交口称赞 不以为然 浅显易懂 娓娓道来
B.赞誉有加 不以为然 深入浅出 侃侃而谈
C.交口称赞 不以为意 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
D.赞誉有加 不以为意 浅显易懂 侃侃而谈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这些文化艺术昔日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创新表达和自身魅力见诸主流媒体,成为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B.昔日这些文化艺术由于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构成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C.这些文化艺术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成为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D.这些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的文化艺术,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形成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绽放它的“笑脸”,向日葵为什么“向日倾”呢? ① ,如同人体内的生长激素一样,生长素负责给细胞传达信息,指挥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光照影响,生长素会从向日葵茎端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产生浓度差异。因此,背光侧生长得快一些,而 ② 向日葵的花盘就朝着太阳的方向转头了。生长素的运输需要细胞膜上的“搬运工”——转运蛋白的协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是负责将生长素从细胞内搬运到细胞外的外排蛋白PIN。
这些“搬运工”是怎样工作的呢?《自然》杂志以“快速通道”形式发表了孙林峰教授团队在植物生长机理上的重大进展。团队研究表明、生长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③ ,被称为极性运输,而PIN家族蛋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的分布位置决定了生长责“搬运”的方向。解析PIN蛋白的三维结构对于我们理解生长素的“搬运”过程有极大的帮助,是生长素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针对PIN蛋白设计小分子抑制剂,设计出更高效、对环境更友好、对人类更安全的除草剂和生长调节剂,这将应用于农业生产。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笑脸”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眼下,能称得上“匕首”“投枪”的杂文,有吗?有,但少而又寡,寥若晨星。
C.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D.从前的老妈子与现在的“阿姨”不同,老妈子有她们的规矩。偷钱偷东西是不行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今时代,一些青少年视奢侈为"时尚",视享受为"潮流",盲目攀富比阔,肆意挥霍浪费,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其实,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勤俭精神都不可丢。李商隐曾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育才中学高一年级要召开“家教家风建设主题班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经历,以“弘扬勤俭节约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展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惠来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
1. C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C. “更高超”理解错误,原文只说“《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又有新的突破”,并未对二者的高下做比较。故选C。
2. 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推理判断的能力。
A.“不可或缺的条件”错,原文为“大量传世经典之作往往与经典人物形象合而为一、彼此成就”,而不是“艺术形象是成就经典作品不可或缺的条件”。故选A。
3. 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材料二强调文学创作中要塑造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党费》并未强调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故选C。
4.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结构。②首先提出中心观点:从古至今,文学名著和戏剧经典都是靠经典形象征服读者和观众,并在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记。③其次,按照时间顺序,以金元戏剧、四大名著、新中国成立初、近年来的作品为例证明中心论点。④最后一段发出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明确使命责任,塑造更多深入人心的经典艺术形象。(每点1分)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戏剧经典,总是以令人难忘的经典艺术形象征服读者、观众,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提出观点;
第二至六“大约在金元之际,元杂剧形成并逐渐流行起来……”“我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古代小说作品莫过于‘四大名著’,它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丰富的人物图谱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早期共产党人就对文艺工作格外重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是掀起了创作高潮,推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一大批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近年来,一批典型人物被搬上舞台和荧屏,鲜活的艺术形象传递着新的时代精神……”,按照时间顺序,以金元戏剧、四大名著、新中国成立初、近年来的作品为例证明中心论点。
最后一段“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明确文化和文艺的使命责任……”,发出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明确使命责任,塑造更多深入人心的经典艺术形象。
采用了总分总结构。
5. ①马德福这一形象,立足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宁夏西海固的移民扶贫典型的历史大背景中,有利于凸显典型人物形象。②马德福在移民扶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骨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展现出人性的美好。③马德福这一形象的塑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真实再现生活,在马德福的带领下,“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展现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每点2分)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移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兄弟省市的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的故事”可知,马德福这一形象,立足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宁夏西海固的移民扶贫典型的历史大背景中,有利于凸显典型人物形象。
结合“艺术典型应当具有美学内涵和深刻人性。……艺术形象要靠高尚的情感打动观众,要靠人性的魅力感染观众。文艺创作者要写出人物的精、气、神、韵”“剧中男主角马德福从学校出来就投入到了移民工作中,为了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历尽风沙却不减风骨”可知,马德福在移民扶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骨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展现出人性的美好。
结合“典型形象的价值体现,有赖文化的积淀和创新发展”“宁夏西海固的移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兄弟省市的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将黄沙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为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马德福这一形象的塑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真实再现生活,在马德福的带领下,“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展现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6. B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B.“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错误,工友们多给理发师傅钱,表现了工友们的友爱互助精神;理发师傅不要这些钱体现了他的自尊自爱自强。作者对此是感到尊敬和温暖的,不是“对小人物的同情”,也谈不上“命运悲惨”。故选B。
7. C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C.“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错,主要是表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心、和睦幸福。故选C。
8. ①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②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③捡钱后,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④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放钱,内心悔悟。(每点1分)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捡钱之前可结合“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概括出“吹着口哨,悠闲无聊”;
捡钱时,可结合“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栗,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可概括出“装模作样,兴奋紧张”;
捡钱后结合“‘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概括出“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
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结合“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可概括出“决定还钱,内心悔悟”。
9. ①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②指理发师傅的言行如清风一样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③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④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每点2分,答对三点6分)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首先看浅层含义,文中写到了自然界的风,比如“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因此题目表层含义是“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
再看深层含义,这“清风”也喻指理发师傅的一番教诲,“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这番话让做错事的小伙子醒悟,改正了错误。这是深层含义之一。
再看深层含义之二,“清风拂面”也是“我”的感受,理发师傅不仅用自己的话教育、点醒了小伙子,并且还说“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他的大度、包容、爱护,以及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
最后从主题上看,这“清风”也指理发师傅的美好品格、理发师傅一家的相亲相爱、小伙子的知错能改等,喻指美好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10. B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双方共同派人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中承前省略主语“陈蔡大夫”,也是状语后置句,“于野”是“围”的后置状语,可见之间不可断开,“野”后停顿,排除AC。
“不得行”是“绝粮”的原因,能愿动词“得”后必有动词“行”,共同作谓语,“行”后断开,排除D。故选B。
11. A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错误。“仲”在这里指孔子在兄弟中的排行是老二。故选A。
12. 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意思是“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可见选项语句理解错误,“不能赞一辞”意思是文章写得很好,不能增删一句话。故选D。
13.(1)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因此他返回鲁国。
(得分点——有:通“又”;异:认为……奇特,形容词意动用法;由是:因此;反:通“返”,返回。)
(2)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礼聘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
(得分点——“今楚,大国也”,判断句;聘:礼请;“孔子用于楚”,被动句;用事:掌权。)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有:通“又”;异:认为……奇特,形容词意动用法;由是:因此;反:通“返”,返回。
(2)“今楚,大国也”,判断句;聘:礼请;“孔子用于楚”,被动句;用事:掌权。
14. ①志向远大,施政恰当;②遵循礼治,注重秩序;③节约开支,杜绝浪费。(每点1分)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等句子得出答案①“志向远大,施政恰当”。
结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分析,得出②“遵循礼治,注重秩序”。
结合“政在节财”分析,得出③“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到长大之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提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牧场中牲畜越养越多。因此他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过了不多久,他离开了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因此他返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这个国家,国家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听了后说:“对极了!”改日景公又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约开支,杜绝浪费。”景公听了很高兴。
鲁昭公去世,鲁定公继位。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猪卖羊的商人不再漫天要价;男女行人各守礼法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四方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聘礼,陈国、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礼聘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双方共同派人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这样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小人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胡作非为了。”
孔子任官审案时,文辞上有可与别人商量的时候,他从不独自决断。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
15. D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比”错误。陆游只是指出因为项羽的自负,谋士范增虽然足智多谋却无施展之处,这也是导致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故选D。
16. 汪遵的《乌江》赞美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豪气。面对项羽的失败,作者对这个悲剧英雄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在陆游看来,项羽力能扛鼎却不足为奇,作者侧重于对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范增导致悲惨结局表示惋惜,更加以批评。(每点3分)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汪遵的《乌江》中“单枪匹马突重围”意思是:项羽一人单枪匹马突破重重包围,这是指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率领28骑突围的事件。这句用通俗的词汇展现出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之气,表达了作者对项羽的赞美之情。“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指项羽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的典故。最后两句用乌江自刎的典故来指明项羽的失败,表现了作者对这个悲剧英雄深深的同情。
陆游的《项羽》中“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八尺、千里、拔山扛鼎”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可是,这在作者眼中不足为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项羽刚愎自用,让范增的才能无法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诗中拿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对项羽的匹夫之勇表达了不满,体现了诗人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17.【答案】(6分)
(1)风乎舞雩 咏而归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对酒当歌 潦倒新停浊酒杯
(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语序错误等均不得分)
18.C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赞誉有加:表示对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称赞。即十分赞赏认同的意思。语境强调大众都称赞,应用“交口称赞”。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语境意思是国人对杂技文化不看重,应用“不以为意”。
浅显易懂:道理或寓意浅显,容易理解、明白。深入浅出:用浅显易懂的话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指文章或讲话)。语境强调专业类文化节目通俗呈现,应用“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与“故事”搭配应用“娓娓道来”。故选C。
19.C
【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使用介词“由于”导致缺少主语,应去掉“由于”;二是句式杂糅,“构成了”与“组成部分”杂糅,可以改为“成为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故选C。
20.①三个句子均以“让”开头,结构完全相同,“传统与新潮相遇”“古老与青春携手”“经典与流行碰撞”从不同侧面概括了专业类文化节目的特点,意义相关,语气一致。(3分)②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有利于表达对专业类文化节目创新表达传播传统文化的肯定与褒扬。(2分)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让传统与新潮相遇,让古老与青春携手,让经典与流行碰撞”这一排比句中使用“让……”的句式,“让”的后面是“××与××”的并列短语加动词的结构,三句话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其中“传统与新潮相遇”“古老与青春携手”“经典与流行碰撞”从三个角度概括了专业类文化节目的特点。
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是句式整齐,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这个排比句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专业类文化节目创新表达传播传统文化的肯定与褒扬。
21.(3分)【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的引号都有特殊含义。A引用。C反语讽刺。D特定称谓。
22.(6分)【答案】①这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有关
②向光侧生长得慢一些
③细胞间的传递具有方向性(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提示】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一)材料解读
材料首先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到奢侈浪费等不良行为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然后指出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勤俭精神不可丢;最后引用名言与二十大报告强调勤俭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写作任务是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经历,以“弘扬勤俭节约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要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分解
任务一:主题。作文必须紧扣“弘扬勤俭节约精神”这一主题,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没有明确表达主题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任务二:结合材料。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还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作。
任务三:明确文体。符合发言稿的特点。
(三)参考立意
1.弘扬勤俭传统,引领时代新风
2.攀富比阔不可取,勤俭节约是真谛
3.崇尚勤俭节约,杜绝奢侈浪费
4.勤俭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5.“勤”以兴家,“俭”以养德
6.勤俭是良训,助兴国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