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2课时 碳酸盐 复分解反应
【基础训练】
1.下列物质常用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
A.小苏打 B.烧碱 C.食盐 D.纯碱
2.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原理是Al(OH)3+3HCl=A1Cl3+3H2O。该反应属于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将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
A.氯离子 B.硫酸根离子
C.碳酸根离子 D.氢氧根离子
4.梳理和归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下列关于NaHCO3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俗称:苏打
B.用途:可作发酵粉和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
C.物理性质:白色固体
D.化学性质:可与稀HCl、稀H2SO4反应
5.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是( )
A.石蕊试液 B.碳酸钠溶液
C.稀硫酸 D.氯化铁溶液
6.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其性质与碳酸钠相似,下列关于碳酸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碳酸钾的化学式为KCO3
B.碳酸钾水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仍然为无色
C.向碳酸钾溶液中加入氯化钙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D.向稀盐酸中加入碳酸钾会产生气泡
7.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盐的是( )
A.生活中用作调味品的食盐 B.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熟石灰
C.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小苏打 D.作为建筑材料的大理石
8.下列物质中,全部是盐类的一组是( )
A.食盐、高锰酸钾、苏打、干冰
B.硫酸铜、纯碱、碳酸氢铵、亚硝酸钠
C.碳酸钙、烧碱、碳酸钠、食醋
D.氯化钡、硫酸、熟石灰、过氧化氢
9.下列有关盐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
A.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B.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C.亚硝酸钠可用于腌制蔬菜 D.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
10.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Ca(OH)2+CO2=CaCO3↓+H2O B.CO2+H2O=H2CO3
C.CaCO CaO+CO2↑ D.Na2CO3+2HCl=2NaCl+H2O+CO2↑
11.下列各组物质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将它们分离的是( )
A.碳酸钠和碳酸钙 B.硝酸钾和硝酸钠
C.纯碱和烧碱 D.硫酸钠和氯化钠
12.家庭或企业加工馒头、面包和饼干等食品时,常在面粉中加入膨松剂(如碳酸氢钠),蒸制或烘焙食品中产生大量气体,使面团疏松、多孔,制作的食品松软或酥脆,易于消化吸收。阅读上面信息后,回答:
(1)信息中提供的膨松剂是 (填化学式);
(2)碳酸氢钠是一种 性的化合物(填“可溶”或“不溶”);
(3)碳酸氢钠能使蒸制或烘焙的食品疏松多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氯化钠制生理盐水 B.用碳酸氢钠作食品干燥剂
C.用亚硝酸钠烹饪食物 D.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2.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与用途对应正确的是( )
A.碳酸钠——烧碱——制造玻璃
B.碳酸氢钠——苏打——制汽水
C.氢氧化钙——消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氢氧化钠——火碱——焙制糕点
3.碳酸钙可作补钙剂,可以从石灰石中提取,其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上述转化过程中未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4.为区别Na2CO3和NaOH,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探究实验:
(1)写出试管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束后,小组的同学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干净的烧杯中出现浑浊,他们对废液进行过滤,请你同他们一道完成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猜想)小红认为只含氢氧化钠;小芳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小亮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你认为还可能含有 。
(3)(讨论)你认为其他三位同学中谁的猜想不合理,其理由是 。
(4)(实验设计)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5)(交流反思)
①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②通过以上探究,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你认为对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怎样处理后才能倒入下水道? 。
5.某同学对Na2CO3、NaHCO3的组成及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认识组成)由化学式Na2CO3、NaHCO3可知,两者含有的元素差别是 ;从构成离子的层次看,酸根离子分别是CO32-、HCO3-,根据酸根离子,他们都可统称为 (填碳酸盐或钠盐)。
(比较性质)为比较室温是20oC时Na2CO3、NaHCO3与水混合的变化,按如图进行实验,先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约1克Na2CO3、NaHCO3,再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后将温度计插入其中,发现盛有Na2CO3的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20oC,盛有NaHCO3的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低于20oC,再向两试管中各加入约五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振荡后,液体均呈红色。则NaHCO3与水混合时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NaHCO3溶液显 (填酸性或碱性)。
(提出问题)Na2CO3、NaHCO3还有什么不同性质?
(查阅资料)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Na2CO3、H2O和CO2,Na2CO3受热不易分解。可用如图装置验证。
(进行实验)按上图链接装置,检查气密性后,分别装入相关药品(试管甲、乙中的固体质量应相等)。后续试验均按规范要求进行,完成实验。
①若要使实验效果更理想,则甲中应装入 (填Na2CO3或NaHCO3)
②完成试验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加甲、乙试管里剩余固体的质量分别用m(甲)、m(乙)表示,则m(甲) (填>或<或=)m(乙)
(拓展应用)①若把碳酸和NaHCO3比较,受热容易分解的是 (填碳酸或NaHCO3),除去Na2CO3粉末中混有的少量NaHCO3的方法是 。
②研究表明Na2CO3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且Na2CO3溶液中还含有很少的HCO3-离子,在Na2CO3溶液中存在的带负电荷的离子有HCO3-、 、 (填离子符号)。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答案】A
【解析】A.小苏打即碳酸氢钠,能够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够消耗盐酸,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选项符合题意;
B.烧碱就是氢氧化钠,也能够与盐酸反应俗称氯化钠和水,但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不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选项不符合题意;
C.食盐就是氯化钠,氯化钠不与盐酸反应,即食盐不消耗盐酸,不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选项不符合题意;
D.纯碱就是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太快,如果用纯碱治疗胃酸过多会给人体带来不适或伤害,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给出的方程式可以得出,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D。
3.【答案】C
【解析】将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说明珍珠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故答案为:C。
4.【答案】A
【解析】A.俗称小苏打,A符合题意;
B.碳酸氢钠可作发酵粉,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是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B不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白色固体,C不符合题意;
D.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C.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均能发生中和反应,但均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D.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均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D
【解析】A.碳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钾离子显+1价,碳酸根离子显-2价,化学式为:K2CO3,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钾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C.向碳酸钾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B
【解析】A.氯化钠是由金属钠离子和酸根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B.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说法不符合题意;
C.小苏打是指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是由金属阳离子钠离子和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是由金属阳离子钙离子和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答案:B。
8.【答案】B
【解析】A. 食盐是氯化钠属于盐;高锰酸钾属于盐;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干冰是二氧化碳固体,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B.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硫酸铜、纯碱、碳酸氢铵、亚硝酸钠都属于盐,故符合题意;
C. 碳酸钙、碳酸钠是盐,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食醋属于酸,故不符合题意;
D. 氯化钡是盐;硫酸属于酸,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属于碱,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C
【解析】A. 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所以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碳酸钙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氯化钙,所以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亚硝酸钠有毒,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不能用亚硝酸钠腌制蔬菜,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小苏打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解析】A.该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A
【解析】A. 碳酸钠能溶于水,而碳酸钙不溶于水,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故正确;
B. 硝酸钾和硝酸钠均易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故错误;
C. 纯碱和烧碱均易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故错误;
D. 硫酸钠和氯化钠均易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故错误。
故答案为:A。
12.【答案】(1)NaHCO3
(2)可溶
(3)2NaHCO3Na2CO3+H2O+CO2↑
【解析】(1)信息中提供的膨松剂是小苏打,即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
(2)由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可知,碳酸氢钠是一种可溶性的化合物。
(3)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大量二氧化碳,使蒸制或烘焙的食品疏松多孔,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
【能力提升】
1.【答案】A
【解析】A.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能用氯化钠制生理盐水,符合题意;
B.碳酸氢钠没有吸水性,不能作食品干燥剂,不符合题意;
C.亚硝酸钠会危害人体健康,不能用来烹饪食物,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太强,不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C
【解析】A. 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烧碱是氢氧化钠,故不符合题意;
B.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苏打是碳酸钠,故不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是一种强碱,不能焙制糕点,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D
【解析】A.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转化过程中有涉及;
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转化过程中有涉及;
C.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转化过程中有涉及;
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上述转化过程中未涉及到置换反应,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1)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3)小芳的猜想不合理,是因为溶液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4)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5)反应物是否过量;滴加稀盐酸直至pH=7
【解析】(1)试管②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2)【提出猜想】小红认为只含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小芳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小亮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碳酸钠过量);还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过量);
(3)【讨论】小芳的猜想不合理,是因为溶液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4)【实验设计】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5)【交流反思】①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②通过以上探究,废液中含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显碱性,故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对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滴加稀盐酸直至pH=7,才能倒入下水道。
5.【答案】H;碳酸盐;吸收热量;碱性;Na2CO3;>;NaHCO3;加热;CO32-;OH-
【解析】认识组成:由化学式Na2CO3、NaHCO3可知,碳酸钠是由钠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而碳酸氢钠是由钠元素、氢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所以两者含有的元素差别是氢元素;从构成离子的层次看,阴离子酸根离子分别是CO32-、HCO3-,构成上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物质属于碳酸盐,阳离子都含钠离子,又都属于钠盐,所以根据酸根离子,他们都可统称为碳酸盐。故填:H;碳酸盐。比较性质:向盛有NaHCO3粉末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水,振荡后将温度计插入其中,发现盛有NaHCO3的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低于20oC,则NaHCO3与水混合时吸收热量;再向上述试管中加入约五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振荡后,液体呈红色,所以NaHCO3溶液显碱性。故填:吸收热量;碱性。进行实验:①若要使实验效果更理想,则甲中应装入Na2CO3,因为碳酸钠加热不易分解,不会吸收热量,而碳酸氢钠加热分解会吸收热量,如果甲中放碳酸氢钠,可能会导致热量被碳酸氢钠吸收而不能使碳酸钠受热分解。故填:碳酸钠。②完成试验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加甲、乙试管里剩余固体的质量分别用m(甲)、m(乙)表示,因为甲试管放的碳酸钠,它不分解,甲中质量几乎不变,而乙中放置的是碳酸氢钠,它受热会分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会跑走,剩下固体质量减轻,所以则m(甲)>m(乙)。故填:>。拓展应用:①若把碳酸和NaHCO3比较,碳酸在常温下(不需要受热)可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受热容易分解的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可以跑走,剩下的固体就是碳酸钠,所以除去Na2CO3粉末中混有的少量NaHCO3的方法可以加热除去。故填:NaHCO3;加热。②研究表明Na2CO3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且Na2CO3溶液中还含有很少的HCO3-离子,根据比较性质中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在Na2CO3溶液中存在的带负电荷的离子有HCO3-、CO32-、OH-。故填:CO32-;OH-。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