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9 11:35:02

文档简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卷
(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本试卷命题范围: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至第五单元。
3、请考生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卷卡规定位置,否则视为无效答案。
4、正式开考前,请在规定位置填写姓名、班号,正式开考后才允许答题。
)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礼记·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大雅·文王》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可以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
A.守正创新 B.因时而动
C.天人感应 D.兼收并蓄
2.到目前为止,《马可·波罗行纪》是外文文献中对蒙元帝国记载最为详尽的历史文献,虽然,有不少地方有夸大之词,记载有不实之处,但它的绝大多数的记载都可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行纪不仅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研究蒙元史的一手文献,也为当时的欧洲展现了蒙古帝国的真实画卷。”对材料中的“它”表述正确的是
A.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蒙元帝国的历史
B.记述了古罗马旅行家在东方的经历
C.最先向欧洲人介绍了指南针技术
D.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3.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哲学、文学、史学、雕塑建筑等方面更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下列项中能得出这一结论的是
A.《荷马史诗》里的英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B.苏格拉底致力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C.伊本·西那的《医典》在欧洲被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D.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4.被称为“空中城市”的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的尾部,海拔2430米处,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国遗址。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发现,马丘比丘城被很好地划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反映出
A.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经济中心 B.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精华
C.印加帝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非常高 D.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5.据史载,从公元630年到894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有19次。随同他们而来的,多则五、六百人,少则一、二百人,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
B.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
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6.“巴比伦尼亚和亚述最早的书写材料是泥板,因为两河地区有简单易得的冲积土壤。与后来出现的书写材料(如纸草、羊皮纸、皮革和木材)相比,泥板造价低廉且易于长期保存。”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西亚楔形文字最早是书写在泥板上;②文化特色形成受特定自然条件影响;③两河流域的书写形式早于其他地区;④泥板是世界上最实用的书写材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野蛮人”和“蛮族”。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族的迹象。4世纪,罗马帝国的边境地带根本分不出纯粹的罗马人住区或纯粹的蛮族住区。上述材料表明
A.民族交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
B.罗马帝国建立起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
C.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
D.东西文明的交流早在公元前就开始了
8.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这是因为
A.游牧民族军事优势逐渐丧失
B.游牧民族不擅长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C.农耕世界在技术、组织和文化上的优势
D.自然地理条件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不利
9.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上以族群、宗教为冲突的暴力行为越发严重。据统计,冷战结束以后在冲突中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的族群冲突有61起,死亡人数高达195.9万人,涉及37个国家,其中有过被殖民经历的国家30个,占81.1%。这说明了
A.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B.种族隔阂难以逾越
C.殖民政策带来的“后遗症” D.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政治格局
10.清初统治者将华侨视为“背弃祖宗庐墓、自外王化”的“弃民”。对荷兰大肆屠杀华侨的暴行不闻不问。19世纪70年代初,秘鲁华侨受到大规模迫害,清政府立即与秘鲁政府交涉,并派官员前往该地调查取证,1874年与秘鲁订立“查办虐待华工专条和商约”。清政府对待华侨态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政府对海外华侨的认识发生改变
C.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D.中国新的经济因素社会力量发展
11.1868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美国,在美国享有最优惠待遇。随后大批华人赴美务工,但华工的勒劳节俭遭到欧洲移民的敌视。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限制华人入境,并对华人的留学、旅行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中美关系的转变反映了
A.两国核心利益不同 B.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
C.中国主权遭受侵犯 D.洋务运动的成效有限
12.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A.导致美国调整官方语言 B.激化了美国的种族矛盾
C.迫使政府改革选举制度 D.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13.1822年,英国接受来自澳大利亚的优质羊毛6.8万千克,1830年达到136万千克以上,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毛纺业最大的供应商。此现象直接导致
A.澳大利亚发生了工业革命
B.白人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居民
C.英国加速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
D.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不断被剥夺
14.贝蒂妙厨是美国著名的烘焙品牌。1936年发布的第一个企业标志贝蒂是一位典型的欧洲白人形象。但到1996年,贝蒂的形象变为多血统的美国人,肤色变黑,面部特征是美国多个族裔的混合。从这个变化可以判断
A.白人在美国社会中已经不占多数 B.美国社会普遍对移民持接受态度
C.企业根据社会变化调整经营策略 D.美国社会已消除了种族歧视现象
15.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16.古代主要的商路有丝绸之路、运香之路、运锡之路、琥珀之路、小麦之路(罗马大道)、运盐之路等,形成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 B.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
C.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17.日本索尼公司的一则广告主角是佛祖释迦牟尼,其闭目入定不久却凡心萌动,睁开双眼后随着音乐不停摇摆,此时出现字幕“索尼,让佛祖心动”。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上述材料反映出
A.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 B.广告文化蕴含着殖民主义
C.宗教应当积极努力适应时代变化 D.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
18.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埃及祭司宣布他为太阳神的儿子,法老的合法继承人。在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皈依了犹太教。在巴比伦城,他派人把巴比伦最崇拜的拜尔神庙重新修建起来。这说明亚历山大
A.弘扬亚非地区传统文化 B.利用当地宗教强化统治
C.推动各区域间信仰融合 D.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19.埃及国王阿玛西斯(公元前570年--公元前526年)在位时期,曾在埃及北部三角洲地区为境内的希腊人创建了一个聚居地——瑙克拉提斯城,以此将希腊人与埃及人隔离开来。此举旨在
A.取得欧洲文化控制权 B.抵制希腊的殖民侵扰
C.捍卫国王的至高权威 D.有限地接受外来文化
20.晚清以来,不少人对西方及其事物持拒绝、排斥甚至敌视之态度。19世纪末活跃在政治舞台的官员刘思溥公开表示自己生平最恶“洋”字,但是他家中却有一个帽架是由欧洲进口的马口铁所制。这说明( )
A.列强入侵主要采用隐蔽手段 B.士大夫崇洋慕洋的思想显现
C.清朝官僚队伍亟待加强整治 D.“欧风美雨”的浸染日趋深入
21.随着殖民侵略不断深入,英国的文化侵略还是对印度产生了两个深远的影响: 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对英国文化侵略的正确理解是
A.印度的民族文化被同化 B.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
C.导致印度排外主义盛行 D.阻碍了对印度殖民进程
22.学者许倬云认为:“罗马帝国时代是欧洲的中原;中古以后的欧洲是欧洲的西方;近古是大西洋的西方;近代是世界的西方。”这意在说明,欧洲文化
A.形成的原因 B.领先于世界
C.形成与发展 D.多元化发展
23.处在大河流域的古国都有着自己灿烂的文明。下面大河流域与之相对应的文明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4.19世纪末,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工人们会喝“跨越大陆的一杯茶”,即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这表明
A.商品流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C.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 D.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促进文化交流
25.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后州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
26.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加拿大补贴本国电影的发行,并规定电台要播放一定比重的本国音乐;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当地含量”的规定。这在反映出各国
A.努力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B.不同程度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积极顺应文化全球化潮流 D.主动吸收各种外来文明成果
27.恩格斯说:“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仑所颁布的《华沙大公国宪法》的第一节中规定“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A.推动了欧洲的政治文化重构 B.推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
C.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D.推翻了欧洲的贵族政治
28.2021年9月17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正式对外发布——“一起向未来”(英文为:“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约。口号传递的主要精神是
A.携手共进 守望相助 B.更快 更高 更强
C.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D.团结 友谊 进步
2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
A.以人为本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天下为公
30.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31.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
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 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
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 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
32.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而不是技术,是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互不相容的。然而,到20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对公司的忠诚,集体环境内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因素对东亚很多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有相似之处 B.东亚地区发展主要因素是内部团结一致
C.日本、新加坡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D.亚洲许多国家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33.曹操出身卑微,德行不佳,为正统封建士大夫所不齿,而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编者着力刻画曹操智慧谋略、明智豁达、随机应变等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乱世英雄的形象。这折射出当时
A.道德危机日渐加剧 B.选官制度发生变革
C.士人个体意识觉醒 D.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34.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公元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
A.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
C.体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 D.造就了拜占庭帝国文化繁荣局面
35.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材料分析题(第36题15分,第37题15分,共30分)
36.(15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改造儒学。汉朝经过改造后的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等。“君权神授”神化王权,为专制君权披上了神圣外衣,为君主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大一统”思想符合政治的“大一统”,政治的“大一统”要求思想界要统一,为此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材料二: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基本主张仍是“诸子平等”“九流并美”“儒术孔道,非无优点”。
——摘编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儒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对“儒术孔道”的态度,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的主要原因。(8分)
3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欧洲人又大肆从非洲贩卖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洲,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1880—1930年间,从美国返回欧洲的移民总数约为400万人,占同期美国接纳的欧洲移民总数的30%—40%。有资料显示,1860年到1930年的70年间,芬兰到美国的移民总数为38万人,其中约有20%最终返回了芬兰。1907年,一个芬兰移民写信给他在芬兰老家的兄弟描述危机中的困境时写道:“所有矿区都挤满了找工作的人……我不确定圣诞节前我能否找得到工作,我本来计划圣诞节前回去看你的,但现在……我得工作上两到三个月,才能攒够回家的路费。”
1870—1930年间,到达美国的海外移民中,60%—70%是单身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结婚。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家乡都有配偶”。
——摘编自王雅红《“美国梦”与“家国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9世纪出现世界性人口迁移的条件。(6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带来的积极影响。(9分)
实验班招生考试 农一师中学教研室
(
www.sz52.com/jy
农一师一中学教研室
2007年农一师第一中学高一实验班招生考试·物理试卷·第3页(共4页)
2007年农一师第一中学高一实验班招生考试·物理试卷·第4页(共4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D B A A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C B D D B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C A A A A A B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D C B D
二、非选择题
36.【答案】
(1)特点:吸收多元优秀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神化君权;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结合。
影响: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态度:反对阻碍民主、科学传播的孔教儒学内容;但仍然肯定儒术孔教有可取之处。
原因: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思想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37.【答案】
(1)条件:新航路开辟,引发地理大发现;欧洲国家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进行三角贸易;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2)现象: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回流。
积极影响:移民回流,带回了财富,改善了家人生活;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的拓展;带回了先进文化,促进了先进文明的拓展,促进了欧美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详解在后面!
1.A
【详解】材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大意是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守正创新,A项正确;材料突出更新,不是变革,排除B项;天人感应是西汉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C项;兼收并蓄是我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行纪不仅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研究蒙元史的一手文献,也为当时的欧洲展现了蒙古帝国的真实画卷”可知“它”为当时中西方的交流提供了素材,起到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全面真实”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马可·波罗不是古罗马的旅行家,排除B项;“最先”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哲学、文学、史学、雕塑建筑等方面更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可知,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荷马史诗》里的英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A项正确;“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排除B项;阿拉伯人伊本·西那的医学著作《医典》传入欧洲后,长期成为西方大学的医学教科书,排除C项;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可知,马丘比丘是经过认真规划的,反映出印第安人具有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马丘比丘是经济中心,且根据材料可知它倾向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排除A项;虽然玛雅文化也有历法、宗教和农业,但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它被印加文化继承,排除B项;仅从马丘比丘一座城,不能反映出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日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广泛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归国后为日本的封建化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与史实不符,当时中国的四大发明还没有成型,排除A项;“大东亚文化圈”的提法不对,排除C项;“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巴比伦尼亚和亚述最早的书写材料是泥板”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代西亚,楔形文字产生,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最早是写在泥板上,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因为两河地区有简单易得的冲积土壤。与后来出现的书写材料(如纸草、羊皮纸、皮革和木材)相比,泥板造价低廉且易于长期保存”可知,文化特色的形成受特定自然条件的影响,故②正确;两河流域的文明是早于其他地区产生的,其书写的形式也早于其他地区,故③正确;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地区的书写材料比较的信息,不能断定泥板是世界上最实用的书写材料,故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人同周边不甚开化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使得罗马帝国边境地带的罗马人住区和蛮族住区差别不大,表明民族交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罗马帝国建立了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排除B项;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的说法绝对,并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东西文明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可知,游牧民族生产力相对落后,因此在征服农耕民族后往往又被其先进文明所征服,C项正确;游牧民族军事优势并未丧失,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游牧民族的国家治理,排除B项;游牧民族征服了农耕世界,因此不存在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利,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据统计,冷战结束以后在冲突中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的族群冲突有61起,死亡人数高达195.9万人,涉及37个国家,其中有过被殖民经历的国家30个,占81.1%。”可得出被殖民过的国家受到原来殖民主义的影响,冲突更加明显,矛盾更加尖锐,体现出殖民政策带来的“后遗症”,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冲突,而不是交流,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政治格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初,清政府不再把华侨当作弃民,而是主动调查华侨受迫害事件,并与秘鲁订立“查办虐待华工专条和商约”等,其对待华侨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海外华侨的认识发生改变,B项正确;19世纪后期,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国际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A项; 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并非清政府改变对待华侨态度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当时国内新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力量即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其与清政府改变其华侨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欧洲移民认为华工可以忍受低工资和高强度的工作,这种勤劳作风使得工人在和资本家斗争中处于被动,因而敌视华工。华工勤劳工作和本土工人争取劳工利益间出现了冲突,B项正确;劳工问题不是当时清政府的核心利益,也不是美国政府的核心利益,排除A项;美国对华出台限制性法律,属于外交争端,尚未到达侵犯主权的程度,排除C项;不能以个别案例就否定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和美国前总统认可西班牙语等,反映出大量移民涌入美国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美国自建国以来,官方语言一直是美式英语,排除A项;移民涌入激化了种族矛盾与克林顿希望自己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改革选举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澳大利亚向英国大量出口羊毛,而养羊需要大量土地,这导致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不断被剥夺,D项正确;澳大利亚主要是农业殖民地,未发生工业革命,排除A项;白人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居民不是直接影响,排除B项;英国加速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与羊毛大量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贝蒂妙厨的企业标志由一位典型的欧洲白人形象变为多血统的美国人。结合所学可知,欧洲白人形象反映了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而随着种族歧视的淡化,外来移民的增多,美国社会包容性增强,因此贝蒂的形象变为多血统的美国人。这反映了企业根据社会变化调整经营策略,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白人与其他人种的对比,无法得出白人在美国社会中已经不占多数,排除A项;“普遍”的说法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美国仍然存在种族歧视现象,“消除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马交易地点设置茶马机构,元朝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设置驿站,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茶马交易,B项正确;对茶马交易的管理不能体现政府对边疆地区垂直管理的强化,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茶马交易活动主要在西南地区进行,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重大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和管理西南地区茶马交易,没有强调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古代主要的商路......形成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可知,中世纪之前,形成了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路商贸网络,而中世纪后,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君封臣制度的推行,欧洲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使欧洲陆上传统商路被阻,普遍萎缩,D项正确;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是在新航路之后,排除A项;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在新航路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可知,日本索尼公司利用佛教做广告,引起了泰国政府的不满,这是因为佛教在泰国有特殊的地位,这则广告被佛教徒认为触犯了佛祖的威严和宗教的虔诚,说明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D项正确;材料属于文化冲突,不属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排除A项;索尼公司只是希望通过广告扩大市场,并没有蕴含殖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与宗教适应时代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埃及祭司宣布他为太阳神的儿子”“亚历山大皈依了犹太教”“把巴比伦最崇拜的拜尔神庙重新修建起来”,反映出亚历山大重视宗教相关问题,但其最终的目的是利用宗教来巩固新征服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宗教不等同于文化,二者范围不一致,排除A项;推动各区域间信仰融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C项;是否得到民众的支持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埃及国王阿玛西斯限制境内的希腊人与埃及人直接交往,主要目的是防止埃及的希腊化,限制外来文化对埃及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埃及控制欧洲文化,排除A项;希腊没有对埃及殖民侵扰,排除B项;材料与国王权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晚清以来,人们对西方及其事务持拒绝敌视的态度,官员刘思溥公开表示自己生平最恶‘洋’字,但却有一个洋货——一个帽架是由欧洲进口的马口铁所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表明西方思想文化等的侵染日趋深入,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入侵的手段,排除A项;士大夫崇洋慕洋的思想显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官员刘思溥一人之行为,不代表整个清朝官僚队伍,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为印度各地提供了共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说明英国的文化侵略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印度民族文化被殖民同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印度盛行排外主义,排除C项;阻碍了对印度殖民进程并非英国文化侵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详解】依据材料“罗马帝国时代是欧洲的中原;中古以后的欧洲是欧洲的西方;近古是大西洋的西方;近代是世界的西方”可以看出强调的是欧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欧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非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欧洲文化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没有反映出其多元化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抓住题干限定词“不正确的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流域诞生了古代埃及文明,埃及文明的象征是金字塔,两河流域诞生了古代巴比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出现在两河流域,故C对应错误的,符合题意;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诞生了古代印度文明,种姓制度是印度文明的象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黄河和长江流域诞生了古代中国文明,甲骨文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故B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楔形文字出现在两河流域,故D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4.A
【详解】根据材料“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英国工人所饮之茶由世界各地众多地区的作物共同构成,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全球贸易逐渐兴盛,人们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A项正确;伴随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物种有发生变化,但材料仅涉及到饮茶的构成,没有明确欧洲农作物的具体种植情况,故“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生活物质水平,但材料仅涉及到饮茶的构成,没有明确物资的价格及工人的薪资情况,故“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即促进了文化交流,而非最终形成才能促进文化交流,逻辑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5.A
【详解】根据“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接经济贸易往来加强,A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是工业品市场,排除B项;掠夺非洲是途径之一,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是亚洲主导,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都采取措施发扬本国文化,这体现了本国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的式微,各国努力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A项正确;法国等国是保护发扬本国文化,而非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法国等国保护发扬本国文化并不是逆全球化,更无法说明潮流的盛行,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7.A
【详解】依据材料“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以看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推动了欧洲的政治进步,A项正确;“摧毁了”表述绝对,排除B项;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排除C项;“推翻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8.A
【详解】根据材料“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的主要精神是携手共进 、守望相助,A项正确;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是“更快 更高 更强”,排除B项;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排除C项;1990年北京亚运会口号是“团结 友谊 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
29.B
【详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想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敬畏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地的运行自有规律,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来改造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B项正确;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崇德尚贤意思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这是墨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排除C项;“天下为公”是原始社会的特征,材料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0.D
【详解】根据“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容,逐渐实现了本土化,说明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D项正确;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是精神统治工具,排除B项;儒学是正统,并不存在争夺正统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31.D
【详解】根据材料,法隆寺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表明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D项正确;法隆寺是佛教寺庙,而非日本神道教建筑,排除A项;大化改新发生于645年,法隆寺在大化改新之前建成,排除B项;根据材料,日本使用掌握中国建筑技术的百济工匠,建造了法隆寺,表明中国文化经由百济传入和影响日本,也即体现中日的间接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
32.D
【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多数学者认为儒学与现代化互不相容,但到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了儒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可见亚洲许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D项正确;欧洲模式并没有儒学的推动,排除A项;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学者都认识到儒学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得出东亚内部的团结一致,排除B项;儒学属于日本、新加坡的传统文化,并非外来先进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3.C
【详解】根据材料“曹操出身卑微,德行不佳,为正统封建士大夫所不齿,而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编者着力刻画曹操智慧谋略、明智豁达、随机应变等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乱世英雄的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人物品评以道德判断为标准,而魏晋时期对曹操个人才智的肯定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道德作为人物品评的标准,这反映出三国魏晋时期动荡局面促进了士人阶层个体意识的觉醒,追求个体价值,C项正确;道德危机日渐加剧,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虽以门第为选拔标准,但仍然重视品行,因此选官制度的变化并不能解释这种变化,排除B项;重才能而轻道德的品评实际上是对儒学伦理的冲击,但儒学仍是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3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从古希腊到阿拉伯地区,从古代到近代,巴格达翻译运动在人类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近代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巴格达翻译运动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而不是阿拉伯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巴格达翻译运动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而不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巴格达翻译运动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3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排除A项;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排除C项。故选D项。
36.(1)特点:吸收多元优秀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神化君权;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结合。
影响: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态度:反对阻碍民主、科学传播的孔教儒学内容;但仍然肯定儒术孔教有可取之处。
原因: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思想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可知吸收多元优秀思想;根据“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可知神化君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符合政治的‘大一统’”可知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结合,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
影响:根据“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态度:根据材料中的“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诸子平等”“九流并美”等信息可知反对阻碍民主、科学传播的孔教儒学内容,根据“儒术孔道,非无优点”可知仍然肯定儒学孔教也有可取之处。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思想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37.(1)条件:新航路开辟,引发地理大发现;欧洲国家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进行三角贸易;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2)现象: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回流。
积极影响:移民回流,带回了财富,改善了家人生活;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的拓展;带回了先进文化,促进了先进文明的拓展,促进了欧美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地理大发现;根据材料“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欧洲人又大肆从非洲贩卖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洲,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国家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进行三角贸易;根据材料“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2)现象:根据材料“ 1880—1930年间,从美国返回欧洲的移民总数约为400万人,占同期美国接纳的欧洲移民总数的30%—40%”可知,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回流。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移民回流,带回了财富,改善了家人生活;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的拓展;带回了先进文化,促进了先进文明的拓展,促进了欧美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等方面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