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沙坪坝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9 11: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沙坪坝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学批评以工匠的器物制作经验为喻,说明创作规律,器物隐喻着中国文学批评中法度、典范等观念。中国文学批评的器物之喻并非偶发的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大量的以工匠制作器具比喻作者写作文章的例证。器物经验是人类最为普遍的原初经验,可以说,器物经验为文学经验奠定了基础。器物制作与文章写作之间存在一种亲和关系,它们虽采用不同材质,但在构思之考究、制作之精细和法度之规范方面是一致的。因而,引导我们进行参照和表达的语汇,并非直接源于辞典或古籍,由器物制作积累而来的经验成为建构文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论,用器物及其制作经验为喻,生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言说空间。器物之喻也成为中西诗学互相沟通的话语。器具制作经验的运用十分普遍,以器物作为艺术的参照物,这在东西方文论中均有体现。韦勒克说:“最古老的答案之一是把诗当作一种‘人工制品 ,具有像一件雕刻一样的性质。”古希腊人用“制作”来表达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柏拉图把工匠的制作活动和诗文、绘画的创作活动都视为运用技艺的活动。他认识到诗是由制作而来的,而工匠的活动与艺术创作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参照物,前者参照理念,后者参照实物。在他看来,理念之于器物,正如器物之于诗。希腊人对诗的理解同样受器物经验的支配,即通过形式和材料这对范畴思考器物与诗在制作上的相通之处。
(摘编自闫月珍《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材料二:
象喻批评,就是批评家运用比喻手法分析文学现象,评价作家作品,把原本抽象的文学理论用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其特点是以显喻隐,以浅喻深,最终达到对文学作品理解和领悟的目的。
“象喻”的思维方式古来有之,《周易·系辞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是人们对外在客观物象的具体描摹,伏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说明易象来源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八卦作为用来占卜吉凶的工具,其主要特点是以具体的物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容或抽象的思维,这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喻手法是相通的,尽管《周易》中的“象”还仅仅是一种符号,不具备艺术形象鲜明生动的审美特征,但这种取象作譬的思维却是后世象喻批评的萌芽与发端。
真正的象喻批评滥觞于先秦,《诗经·大雅·烝民》有“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之句,以“清风”为象喻尹吉甫之诗静穆美好。象喻批评的广泛应用是在东汉至魏晋年间,扬雄《法言·吾子》曰:“圣人虎别,其文昞也。君子豹别,其文蔚也。辩人狸别,其文萃也。”以“虎”“豹”“狸”分别比喻圣人、君子和辩人文学创作的不同特点。陆机《文赋》则有:“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这些都是早期象喻批评的典型之作。
可见,《文心雕龙》之前的象喻批评大都从批评家的直觉印象或切身体会出发,以丰富多彩的意象为载体,运用比喻手法言简意赅地评论作家和分析作品,大多没有经过缜密的逻辑分析,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但这些不落言筌、妙理自明的批评话语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为后来刘勰的象喻批评说理方式“导夫先路”。与早期的片断式感悟不同,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三万七千多言的鸿篇巨制,建构了文辞与思理并赡的象喻批评说理方式。刘勰着眼于逻辑分析,用谨严的论证过程完善了象喻批评的结构体系。
(摘编自冯晓玉《论刘勰象喻批评的说理方式》)
材料三:
先秦思想家以象喻方式言说,以“隐”的方式传达出丰富内涵,这对古代文论“立象尽意”的诗性言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常用如、若、犹、似、譬等词论说,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就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明确指出文之隐犹如《易》之爻象变互体。古代文论也有很多象喻不用譬喻词,比如,刘勰以“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来描述神思,在吟诵之间会发出珠玉般圆润的声音,在凝思之中会看到风云变幻的景象。刘勰通过象喻言说让读者领悟到何为“神思”,其言说效果“有一种妙不可言的领悟,感受到甚至比定性分析更清晰的内容”。
正是由于“立象”的诗性特征,中国古代文论的语言是“文学”语言,而非西方古代文论的“理论”语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一种创作,出现了具有诗性精神的文论文体,如陆机的《文赋》是赋体,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骈文体,钟嵘的《诗品》是诗话体。此外,还出现论诗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是较早出现的论诗诗,其中出现了大量意象;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中运用了不少象喻方式言说,如以“诗囚”喻指孟郊,形神毕现,极具诗性精神。
(摘编自张绍时《象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精神》)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学批评用器物以及器物制作经验比喻文学批评观念,说明器物制作经验提供了参照和表达的语汇,取代辞典或古籍,成为建构文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B. 八卦取象作譬,传说中伏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自然界客观的万事万物,来具体描摹复杂的内容和抽象的思维,这种方式和比喻修辞存在相似之处。
C.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文学、绘画的创作与工匠制作类似,归根结底二者都需要运用技艺。不同在于工匠制作时离不开实物的参照,艺术创作则需要以理念作为蓝本。
D. 早期的象喻批评应始于先秦,真正的大量应用则不晚于魏晋。将象喻引用进文论的言说方式,关键在于“隐”,文论中都会以暗喻的形式来传达难以言说的文学观念。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象喻批评能帮助我们理解领悟文学作品,它从批评家的直觉印象或切身体会出发,以意象为载体,运用比喻手法评论分析作品,虽缺乏缜密的逻辑分析,但妙理自明。
B.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工匠制作器具来比喻作家写作文章,将器物制作经验和文章创作经验统一起来,形成了相对早期象喻批评而言较成熟的象喻说理方式。
C. 中国古代文论“立象尽意”的诗性言说方式,使得先秦思想家们更倾向于以“隐”的方式阐发道理,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比如《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 把器物作为艺术创作的参照物,这在中西方文论中均有体现。中西方古代文论都受器物制作经验的影响,可以想见,两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表达形式上都类似。
3.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以下表述没有体现象喻思维的一项是
A. 《诗经·氓》写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B.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来劝谏厉王:阻止人民批评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C. 《世说新语·雅量》记载:“王戎七岁……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D. 《濒湖脉学》用“扬花散漫飞”来说明“涣散不收,浮而无根,至数不清”的脉象。元气涣散则为阳虚不敛,气血耗散,脏腑精气衰竭,肾气将绝。
4.《文心雕龙》运用大量器物之喻来进行文学批评,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象喻批评说理方式。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说明这种批评方式得以形成的原因。
5.针对中国传统文学创作风格的“典”(典雅的风格)“华”(华美的风格)之分,刘勰用象喻批评的方式对“典”“华”关系进行了说明,请结合材料一、三,分析这种批评方式的好处。
《文心雕龙 定势》:“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凶犯
[俄]契诃夫
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还光着脚。
“丹尼斯·格利果利耶夫!”审讯官开口说道,“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月7日,也就是7月7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吗?”
“啥?”
“事情是护路员说的那样吗?”
“是的。”
“好的。嗯,那你拧螺丝帽干嘛?”
“啥?”
“你别老‘啥、啥的 ,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嘛?”
“要是不干嘛,我就不去拧了。”丹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那你用螺丝帽做什么?”
“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坠儿。”
“你说的‘我们 是指哪些人?”
“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
“听着,老兄,你别跟我装糊涂了,用不着胡扯什么钓鱼坠儿!”
“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撒谎吗?”丹尼斯嘟囔着,眨巴着眼睛,“再说了,大人,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丹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
“这样说来,你拧下这个螺丝帽就是为了拿它做钓鱼坠儿了?”
“不为这个又为啥呢?它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
“你也可以拿铅块、子弹壳做坠儿啊,或者钉子什么的……”
“铅块在路上捡不到,得去买,而钉子又不合适。螺丝帽虽然难弄,但比其他东西都要好……很沉,而且有个窟窿。”
“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有发现,火车就有可能出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
“大人!我干嘛要害他们呢?难道我是恶棍吗?”
“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虽然你只拧掉了两三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
丹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
“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是搬了一根木头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车可能会被撞翻,可是……呸!就那么一个螺丝帽!”
“你知道不,就是那些螺丝帽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
“这个我们懂……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
丹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
“去年这里就有一列火车出轨,”审讯官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了……我终于弄明白了!”
“您可是读过书的人,所以您是懂道理的人,您刚才所说的,句句在理。而那个护路员不过就是个乡巴佬,什么都不懂。他抓住我的衣领就把我给拽来了……”
“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难……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我们是睁眼瞎……我们哪懂这些啊!”
“你其实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
“我为什么要撒谎呢?如果您不信,就到村里去问问……没有钓鱼坠儿只能钓到欧鳇鱼。”
“嗨,住嘴……”
整个法庭鸦雀无声。丹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
“我可以走了吗?”丹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
丹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
“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
“住嘴,别吵了……”
“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
“我烦透你了,喂,谢敏!”审讯官吼道,“把他带下去!”
“我们家三兄弟,”丹尼斯嘟囔着,两名强壮的法警正拽着他走出审讯室,“兄弟帮兄弟又不是义务……兄弟交不上税,而我丹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任……你是什么狗屁法官!……你们应该靠本事断案,不应该无中生有……哪怕是该被刀剐,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及关系。丹尼斯下意识地将“我”说成“我们”这个细节,表明他的言行举止完全是从他的阶层地位出发,遵从了本阶层固有的认知与习惯。
B. 丹尼斯因为拧铁轨上的螺丝帽而被带上法庭,成为审判对象,理由是他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伤害。这篇小说逼真地刻画了丹尼斯的真实状态,为我们展现了他受审的全过程。
C. 丹尼斯开始并不懂法,但是文中提到他彷佛看到了“刺眼的阳光”,意味着经过这场审判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触犯了法律。他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也反映了从无知到醒悟的转变。
D. “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属于语言描写,这里的丹尼斯是真诚的,他是真的不懂,他完全没有“撒谎”。在有没有撒谎这个细节上,审讯官是真的冤枉了丹尼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契诃夫的小说多短小精悍,朴素精练,学者称这种写作特色为“加倍的简练”。本文运用大量白描,主要通过审判官与丹尼斯的动作、语言呈现了一出法庭荒诞剧,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
B. 本篇小说的情节并不曲折离奇。小说开门见山,引出主要人物,从正面交代了庄稼汉的贫穷。“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这一细节,为后文丹尼斯审判时的反应和态度埋下伏笔。
C. 本文擅长使用典型的生活语言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如丹尼斯说“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从中仿佛能看到丹尼斯作为庄稼汉的生活日常,使读者身临其境。
D. 丹尼斯与审讯官身份、看法迥异,这构成了基本的矛盾冲突,二人的对话带来了极具感染力的讽刺幽默效果。从“笨蛋”“住嘴”可看出作者对丹尼斯这类无知顽固之人的鄙夷和批判。
8.全文有多次对丹尼斯眼神的描写,请结合前后文,分析划线处几次眼神描写背后的人物心理活动。
9.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结构紧凑著称,本文使用了哪些方式来使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 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氂不敢有所隐。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又乐陵侯史高以外属旧恩侍中贵重,霸荐高可太尉。天子使尚书召问霸:“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兴文也。如国家不虞,边境有事,左右之臣皆将帅也。夫宣明教化,通达幽隐,使狱无冤刑,邑无盗贼,君之职也。将相之官,朕之任焉。侍中乐陵侯高帷幄近臣,朕之所自亲,君何越职而举之?”尚书令受丞相对,霸免冠谢罪,数日乃决,自是后不敢复有所请。然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B. 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C. 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D. 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察,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察举制,由地方推荐后经朝廷登记即可为官,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B. 邮亭,政府专设的机构,是供古代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有时也称驿馆。
C. 太尉,明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汉代称大司马,主管军事,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
D.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或用于高等级的嫔妃及其子女,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也可称“薨”。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足知,善御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坐同产有罪劾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 如国家不虞 尔虞我诈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霸熟悉律令,断案公正。他从小学习律度法令,思维敏捷而且通晓法律条文;处事议政合乎法度,得到官吏百姓的敬爱。
B. 黄霸宣传朝中政策,不遗余力。面对皇帝国家治理的各项诏令,官吏们懒政怠政,黄霸为此选拔优秀官员,分地区宣传,让政策落地。
C. 黄霸重视教化,长于治民。极力推行教化,然后才施用刑罚,制定并推行相关措施,深得民心,郡中户口增加。
D. 黄霸通达明理,知晓进退。黄霸欲推荐史高为太尉,皇帝认为此举不利于“偃武兴文”,因而未同意;黄霸主动认识到错误,不再进奏此事。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2)通达幽隐,使狱无冤刑,邑无盗贼,君之职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送辛有终知鄂州
沈遘
江汉交流古要津,高牙大旆压城闉。
昔尊丞相初开府,今属郎官试治民。
迎路壶浆因问俗,前车弩矢便行春①。
由来美化先南国,遗乐犹应咏错薪②。
【注释】①行春,谓官吏春日出巡。②错薪,杂乱丛生的柴草。《诗经·周南》:“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出句交代当时鄂州的地理位置,长江和汉水交汇流经此地,是重要津渡。
B. “高牙大旆”渲染了城郭盛大的景象,“压”字突出旌旗蔽空的效果,精妙传神。
C. “壶浆”出自《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此处化用,借指官员受百姓爱戴。
D. 本诗为送别诗,虽未流露离愁别绪,但话语间仍有对朋友新官上任的牵挂担忧之意。
16.诗人给将赴鄂州上任的辛有终哪些理政忠告?请简要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有两种: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是“____________”,而韩愈定义的老师是“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唐宋诗词中,很多诗人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
网络流行的“雪糕刺客”特指那些隐藏在冰柜里面,看着其貌不扬,但付钱时会用价格“刺”你一下的天价雪糕。
钟薛高为什么能在一夜之间走红?这背后自然离不开营销。钟薛高一开始就坚持高定价来明确品牌形象,被誉为“冰淇淋界的爱马仕”。但营销费用带来巨大投入,高昂的价格,又让这些雪糕看起来没有那么“货真价实”。
除了市场上的天价雪糕,一些景区也推出应景的文创雪糕。商家通过独特的造型、IP联名等营销手段,使雪糕价格不断走高。
承担独特的创意和文化的文创雪糕,本身是弘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但除此以外,它更应该是品质过硬的雪糕。如果仅仅是把一支用料和口味都很一般的雪糕,用倒模做成景点的模样,然后再卖高价,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甚至可以说毫无“创意”可言。
将创意和品质结合,才能够给文创雪糕带来长期的、广泛的影响力。久而久之,方能提升文化发展力。
18.文中几处使用引号的地方,和例句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最近网络流行的“雪糕刺客”
付钱时会用价格“刺”你一下的天价雪糕
B. 又让这些雪糕看起来没有那么“货真价实”
被誉为“冰淇淋界的爱马仕”
D. 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创雪糕承载独特的创意和文化,本身是弘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B. 文创雪糕承担独特的创意与文化,本身是弘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C. 承担独特创意和文化的文创雪糕,本身是发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D. 承载独特创意和文化的文创雪糕,本身是发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_________和高度关注,生肖之说从简单的计时原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历久不衰。然而,作为一种_________的象征性编码系统,生肖还有_________的一面。比如说为什么是十二个,不多也不少?为什么与十二地支相配?十二种动物的排序有什么根据?为什么其中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中所有的,唯独龙却是现实中没有的?……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人们对上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郭沫若_________,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一文指出:“此肖兽之制不限于东方,印度、巴比伦、希腊、埃及均有之,而其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殆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这一看法突破了生肖起源研究的封闭视野,但因没有确凿有力的证据,源于巴比伦之说尚不能令人信服。而汉代之后才有生肖的老观点也被新的考古发现纠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将洪水神话、黄道十二宫等作为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反对“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将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明都追溯至古巴比伦。( )。
(摘编自叶舒宽《生肖文化及其起源》)
20.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耳熟能详 博大精深 变幻莫测 别具匠心
B. 喜闻乐见 源远流长 神秘莫测 别具慧眼
C. 耳熟能详 源远流长 神秘莫测 别具匠心
D. 喜闻乐见 博大精深 变幻莫测 别具慧眼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排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因而承认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
B. 他排除了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因而承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C. 他承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所以排除了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
D. 他承认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但也还是不排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在天山的高处,常常可以看到巨大的天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甲)高空的白云和雪峰_________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光、水色、天影_________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乙)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_________,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丙)如果你站在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_________的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那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丁)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是淡蓝、是深青、是墨绿,非常分明。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湖,湖水是一个不幸的古代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多变正是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清晰 溶为 明静 赏心悦目 B. 清晰 融为 明净 爽心悦目
C. 明晰 融为 明静 爽心悦目 D. 明晰 溶为 明净 赏心悦目
2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与“蝉噪林逾静”表现手法相同。
B. “鳞光”中的“鳞”应改为“粼”。
C. “是银白、是淡蓝、是深青、是墨绿”中的顿号运用错误,应全部改为逗号。
D. “湖水是一个不幸的古代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中的“古代”应提到“一个”之前。
24.如果将下面的语句插入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家说山色多变,而我看湖色也是多变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26.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A.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7.下面是一副为北宋科学家沈括写的对联,序号已经打乱了顺序,若要按照对联的规律来重组,最恰当的选项是
①括囊乎 ②自纵横 ③梦里溪山 ④沈酣于 ⑤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
⑥尤壮丽 ⑦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 ⑧笔端谈论
A. 上联:④⑦③⑥ 下联:①⑤⑧② B. 上联:④③⑦② 下联:①⑧⑤⑥
C. 上联:⑦⑥④③ 下联:⑤②①⑧ D. 上联:③⑥④⑦ 下联:⑧②①⑤
28.下列各项有关“谥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扮演太皇太后的演员有这样一句台词:“有我孝庄在,这天塌不下来。”
B. 汉武帝、唐太宗、乾隆帝,三个称谓分别使用了“庙号”“庙号”“年号”来称呼皇帝。
C. 褒扬类的谥号为上谥,如“文”“灵”“懿”等;批评类的谥号为下谥,如“炀、厉、愍”等。
D. 人物评价可能变化,所以赐谥也可以追夺。秦桧曾被赐谥“忠献”,而后来追夺原谥,改谥“缪丑”。
写作(60分)
2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小镇做题家”本是一些出身农村或者小城镇的人的自嘲之词,他们调侃自己为了改变命运而埋头苦读,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进阶,却缺乏一定的视野和社会资源,难以补平与出身条件优越者的差距。近来“小镇做题家”在网络上受到了挖苦,网友认为他们只会考试做题,喜欢用考试的思维解决问题,太过于执着,不体面,不精致等等。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B 2.B 3.C
4.(1)器具制作经验是一种普遍性的认知经验,与文学创作经验有相似之处,这是《文心雕龙》能够使用器物之喻进行象喻批评的前提;
(2)《文心雕龙》的象喻批评实际上是运用象喻思维的体现。这种思维古来有之,是刘勰象喻批评说理方式的萌芽和发端;
(3)从先秦到魏晋一路传承下来的早期象喻批评,为《文心雕龙》的象喻批评打下了基础;
(4)最后,刘勰在早期象喻批评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分析,建构了文辞与思理并赡的象喻批评说理方式,完善了象喻批评的结构体系。
5.(1)这段文学评论用弓矢的缺一不可说明典与华的密不可分,较之直接说理更清晰,能更好地让读者领悟。
(2)在说明典、华关系时,运用比喻,使得这样的文论更像是一种文学创作,具有诗性精神。
(3)刘勰将文学概念中的“典”、“华”与器物“弓”、“矢”联系起来,以器物为喻,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空间。
6.C 7.D
8.(1)第一次“斜着眼睛”表现丹尼斯面对法官的质询,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法庭的审讯是可笑的,“斜着眼睛”透露出他对法庭法官的藐视;
(2)第二次“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虽然丹尼斯还是不相信法官的话,但是内心已经出现疑虑松动,开始有意识的为自己的行为作辩护;
(3)第三次“使劲儿眨巴着眼睛”,面对法官提到火车翻车的实例以及可能会面临的刑事,处罚,丹尼斯开始有些惶恐和紧张;
(4)第四次“丹尼斯不再眨眼”,丹尼斯如梦初醒,再次从法官处确认自己可能会坐牢,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感到十分震惊,但是依然不愿认罪。
9.(1)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场景,本篇小说选取庭审的一段来进行横断面的描写,将情节、人物都尽可能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紧凑精巧;
(2)利用对话的叙述形式,交代了丹尼斯受审的前因后果以及经过,同时对话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社会背景,减少了冗长的背景叙述和说明;
(3)安排了推动情节的重要线索,“螺丝帽”作为串联起小说情节的关键元素,是行文的线索,更是矛盾的焦点,前呼后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D 11.A 12.C 13.D
14.(1)(昭帝/国家/朝廷)用严厉的刑罚狠狠地/紧紧地约束广大臣民,因此才能平庸的官吏崇尚使用严酷的刑法来显示自己有能力/认为是才能,而唯独黄霸因为宽容温和而留下美名/著名。
(2)通晓洞察幽微(隐蔽)的情况/事情,使牢狱中再无冤案,地方上再无盗贼,是您/你丞相的职责。
15.D
16.①要以前任优秀官员为榜样。昔日的官员在鄂州成立府署,选置僚属,理政治民,受到尊崇,如今你新官上任,应向先贤看齐;②要了解民情,深入实践。百姓欢迎你,你要入乡问俗,出巡地方,深入实践,了解民情;③要重视传统、教化百姓、选拔人才。南国鄂州自古有美好的教化,前代留下的礼乐教化应得到传承。
17.(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3)①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③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班(陆游《书愤》)。
18.C 19.A 20.B 21.D 22.B 23.B 24.C 25.A 26.C 27.A 28.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