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0 19:5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走进圆明园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东西,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把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区附近,是清代名园之一。
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总称,共占地5200余亩。
里面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草,仿照国内外名胜40景,有建筑物145处。
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巨大皇家宫苑。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这封书信中表达的观点,体会本文义正词严的语言风格。(重点)
学习课文运用对比、反语等手法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难点)
铭记祖国的屈辱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重点)
学习目标
作者名片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文体知识
书信的格式
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尊敬的”等。
问候语。如“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祝颂语。以“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也可以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一至两行处右侧。另起下一行写日期。
字词学习
赞誉( ) 恍若( ) 绸缎( )
琉璃( ) 惊骇( ) 瞥见( )
剪影 劫掠( ) 赃物( )
制裁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给予( ) 缀满( )
珐琅( )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晨曦( ) 箱箧( )

huǎnɡ
duàn
liú lí
hài
piē
lüè
zānɡ

zhuì
fà lánɡ
liáo

qiè
“赃”的左边是“贝”,跟财物相关。
不要写成“明白”的“明”。
词语解释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晨曦】晨光。 【瞥见】一眼看见。
【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第二部分(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第三部分(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
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1)】
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的作用?
文章开头,作者直接指明对方让自己写信的用意,即在侵略者看来,他们的侵略是高尚的、光荣的,为下文展开批驳树立了靶子。
作者把远征行为形容为是“体面”的,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语,表现了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某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第二部分(2—9)】
第2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呢?
这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这样写是欲擒故纵,而且表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
具体介绍园中之物,依次介绍了建筑材料、陈设、装饰、园林景观,再概括讲述圆明园是人类幻想中的理想园林。作者借助想象从多方面极力铺陈,意在引导读者感受圆明园的美丽神奇,为下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做铺垫,这样更能激起世界人民对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的痛惜之情。
第3段中雨果是怎样介绍圆明园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第3段中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因为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将巴特农神庙与圆明园相比较,旨在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
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你是怎样理解第5段中“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一句中的“更彻底,更漂亮”的呢?
这里运用了反语。以反语的形式强烈讽刺强盗的行径和罪恶,强调强盗们这次的行动更丑恶、更野蛮。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个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这个句子运用反语,句末
连用感叹号,模拟强盗的口吻,
写出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
脸,饱含着作者尖锐的嘲讽意味,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
第6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反语和对比。“文明人”破坏人类文明;“野蛮人”却是人类文明之所在。作者直斥当局,更显示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凛然正气。
第7段中作者将政府与人民区分开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强调政府不能代表人民,英法两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行为。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的罪行。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一句反映了雨果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干干净净”是反语,暗指法国政府入侵中国,焚掠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政府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中国。
【第三部分(10)】
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紧密;内容上,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偷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蔑视之情。
从这封信来看,你认为雨果的高贵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深入探究
雨果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坚持正义。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他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精辟的。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结构梳理
交代写作缘由:征求意见
表明立场
博大胸怀
高尚品格
盛赞圆明园
谴责英法联军
呼应开头:揭露与控诉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这封信针对巴特勒来信中认为的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这一谬论,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表达了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旨概括
艺术特色
1.运用反语,讽刺有力。
作者巧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谴责了英法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2.对比鲜明,爱憎分明。
文章多次运用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突出了主旨。如:将欧洲人的“文明”与中国人的“野蛮”相对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将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民的文明表现得一清二楚。
圆明园的十二生肖铜像以水报时,闻名世界,属于价值连城的国家文物。
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由郎世宁设计,呈“八”字形,分列在喷水池两旁的人身石台上。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动物口中就会喷水两个小时。因为古人的一个时辰就是两个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拓展迁移
小时,十二个时辰正好是二
十四小时。不过到了正午,
它们就要一起喷水,景象蔚
为壮观。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兽首铜像流失海外。截至2014年,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鼠首、兔首、龙首共8个兽首已回归中国;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共4个兽首仍下落不明。
课后作业
试把你自己当成已经读过雨果来信的“巴特勒上尉”,给雨果写一封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