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3月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3月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9 11:4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下学期3月试卷
高二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来自中原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A. 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 B. 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
C. 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D. 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2. 伏尔泰以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崇和美化被称之为“欧洲的孔子”。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伏尔泰如此推崇孔子和儒家思想是因为()
A. 儒家思想具有等同于西方基督教教义的普世价值
B. 伏尔泰和中国的先哲们对世界的本原有共同的认识
C. 儒家思想客观上适应了当时欧洲反对封建专制和倡导民主和理性的需要
D.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奠基者
3. 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
A. 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B. 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 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 D. 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
4. 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阶段,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美洲三大文明之间也几乎没有交流。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
A. 印第安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B. 不可避免地遭受外来的侵扰
C. 印第安人遭到了种族灭绝 D. 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5. 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A. 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 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C. 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 D. 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6. 在古代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玛雅文明曾被誉为“美洲的希腊”。这主要因为玛雅文明
A. 与希腊文明有相同的内容 B. 与希腊文明有相似的历史地位
C. 最早被欧洲希腊人发现 D. 与希腊文明一样,以商贸见长
7. 在建筑和绘画里,埃及人不考虑有抽象而严格规则的透视法,而古希腊人重视的是一种主观的透视法,希腊画家发明前缩法,不理会审美的客观标准:盾牌本来有其完美的圆形,而观看者看东西是平透视,这圆形就可以随观看者的视点调整。这说明()
A. 古埃及与古希腊文明缺少互动 B. 激进民主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
C. 夸张变形的现代美术逐渐兴起 D. 艺术审美上富有人文价值取向
8.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 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 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9. 人口迁徒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
欧洲移民表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3420万
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 520万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⑧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人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A. 严重制约欧洲社会经济发展 B. 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 说明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D. 推动世界市场的出现与发展
11. 有学者研究美国外来移民地位:1789—1880年移民是备受欢迎的财富;1880—1924年移民逐渐被看做是“威胁”而加以限制;1924—1942年移民在美国的地位跌入谷底。这一变化说明
A. 世界形势变化影响移民走向 B. 外来移民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
C. 社会环境影响外来移民地位 D. 社会发展程度导致移民数量变化
12. 有史家写道:“罗马人来到不列颠时,带来了大量罗马的物品、文化以及社会习俗,让不列颠人感受并逐渐认同了罗马文化。”“而大英博物馆藏的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见下图)制造于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三件茶具虽镶带纯度标记的白银蕾丝装饰,但它明显是一套普通家庭也能负担得起的简单茶具。”这两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 商品流动带来文化互鉴 B. 战争苦难造成文化交锋
C.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 D. 工业革命后商品的廉价
13.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14. 民国时期,巴黎的时装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 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 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 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
15.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声称,“我们过于迅速地放松了自己对那些至今仍然生活在野蛮的黑暗之中的人们的控制。对于摩洛哥和突尼斯,我们应该等待。在向他们敞开联合国大门的同时,却没有考虑他们还缺乏联合国宪章所要求的资格,对此我们犯了错误”。杜勒斯提出此论的历史背景是()
A. 第三世界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B.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C. 美苏争霸的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6. 历史学家麦克尼尔认为,疾病与战争是人类自古至今主要的灾变异数,但它们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往往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具有的普遍共同性的关系各种互动的结果,因而人类在本质上有一部共同的历史。这反映出该学者()
A. 强调疾病与战争的影响 B. 揭示人类文明的互融性
C.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
——摘编自李英玉《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属性分析》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遗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
(3)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城奠定了前现代基础。
——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1492年之前,北美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
——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20.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9世纪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的60%,铁产量占世界的50%,当时航行于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飘扬着米字旗,乃至整个1 9世纪在某种程度上可被称作“英国世纪”。
——刘军《日不落帝国的兴衰》载《学习时报》2005年1月17日
材料二 随着海军的日趋衰落,战后的英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二流国家”。维护英美特殊关系在战后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英国外交的重点,甚至连进入欧共体都要看别国的脸色,几次加入的申请都遭到了拒绝。
——刘成《英国兴衰千年回溯》载《历史教学》2010年第13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世纪”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二流国家”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B.图文表明柴达木盆地自南北朝到隋唐和中原地区、西藏地区和欧洲部分地区都有往来,“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和“玛瑙珠、铜香水瓶等物品”说明在这一时期东西方之间并不只局限经济交流,还有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内容、多路径格局,故选B项。
A.图文中只有“道教符篆锦两件”涉及道教,但并不能判定道教受到各民族的追捧,排除A项。C.TW 并未说明柴达木盆地具有巨大的军事意义,不能说明是兵家必争之地,排除C项。
D.“全面有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青海地区在唐朝属于边疆地区,政府的管辖效能比较有限,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C.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吸收儒家思想的某些成分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说明儒家思想客观上适应了当时欧洲反对封建专制和倡导民主和理性的需要,故C正确。
A.该项错在等同,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
B.伏尔泰并未对世界本源进行认识,题干也无法体现,故排除B。
D.该项并未从伏尔泰的角度分析,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
3.【答案】B
【解析】A.17、18世纪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早已开展,儒家译本的出版没有起到推动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故不选A。
B.由材料可知,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在西方起到传播儒学思想的作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西方的影响力,故B正确。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说法与史实不符,故不选C。
D.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儒家经典中汲取合理成分,但不能说明儒家译本的出版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故不选D。故选B。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印第安文明的发展状况。由材料可以看出印第安文明相对封闭,缺少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这不利于其发展,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D正确。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以及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并且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故B正确。
6.【答案】B
【解析】
A.玛雅文明属于美洲文明,而希腊文明属于欧洲文明。玛雅文明主要体现在天文和历法、数学、文字、建筑和农业上;而古希腊的文明,以海洋文明为特色,包括城邦政体、文字、建筑、数学、哲学等,两者各独具特色,故A项错误。
B.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源泉,玛雅文明则是美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相似,故B项正确。
C.1839年,美国探险家史蒂芬斯在中美洲热带雨林中发现古玛雅人的遗迹,故C项错误。
D.玛雅文明并不以商贸见长,而是以农业为基石,故D项错误。
故选B。
7.【答案】D
【解析】A.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缺少互动,故不选A。
B.“个人主义泛滥”的说法无从体现,故不选B。
C.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和古希腊的艺术特点,而非现代美术的兴起,故不选C。
D.根据“埃及人不考虑有抽象而严格规则的透视法,而古希腊人重视的是一种主观的透视法”可知在古埃及人、古希腊人的建筑和绘画创作里,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倾向,说明古埃及和古希腊的艺术审美富有人文价值取向,故 D正确。故选D。
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
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A项错误;
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项;
题干信息只是体现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说法错误。
故选:C。
9.【答案】B
【解析】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从表格中是可以看出来的,因为移民到美国的人口占绝大多数,①正确。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是移民政策产生的重要影响,②正确。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是大量移民能够向美洲进行传播的重要方式手段,③正确。
④.经济危机不可能导致大量移民,④错误。
10.【答案】B
【解析】A.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移民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数量相对于欧洲总人口来讲也并不是非常多,没有严重制约欧洲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
B.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提升,促进了人口流动,因此欧洲出现了大量对外移民,故B确。
C.当时世界经济中心仍然在欧洲,故排除C。
D.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与人口的转移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所导致的,故排除D。
11.【答案】C
【解析】
C.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1789—1880年移民是备受欢迎的财富,主要是因为美国建国后面临资源少、人口不足、国力不盛的局面,因此加快领土扩张、吸引外来移民、加快工业化发展成为主要任务;1880—1924年移民逐渐被看做是“威胁”而加以限制,主要是因为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完成,移民政策不符合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1924—1942年移民在美国的地位跌入谷底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美国社会问题突出,而他们将这些问题转嫁到移民身上,对移民严格限制。所以这些变化是由美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的,故C项正确。
A.题干体现的是美国的社会环境而不是世界形势变化影响移民走向,故A项错误。
B.题干不能体现外来移民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故B项错误。
D.题干没有体现移民数量的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C。
12.【答案】A
【解析】A.图文“罗马人来到不列颠时……让不列颠人感受并逐渐认同了罗马文化”“……茶具(如图)……但它明显是一套普通家庭也能负担得起的简单茶具”体现了罗马和英国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
BCD,均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故选A。
13.【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数百年内,欧洲殖民者掠夺非洲人的象牙,是经济冲突的表现;欧洲人的《圣经》逐渐被非洲人接受,这是文化融合的结果,反映出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经济冲突与文化融合,故选A项。
BCD.三项所述均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CD。
14.【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排除B项。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15.【答案】B
【解析】B.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拉丁美洲、亚洲、非洲和中东众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因而革命以及殖民帝国的崩溃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中心地位。杜勒斯认为美国在鼓励迅速结束殖民化方面犯了错误,由此对美国对外政策予以批评,B项正确。
A.20世纪60年代初第三世界力量兴起,A项错误。
C.美苏两极对峙期间,美国的战略重心一直在欧洲,C项错误。
D.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该学者通过分析疾病与战争等灾变异数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指出人类在本质上有一部共同的历史,反映了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D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疾病和战争的影响,而是强调其与人类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揭示人类文明的互融性,B项错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7.【答案】(1)特点:主动性;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融合欧亚文化);尤其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原因:地处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曾受蒙古的统治;统治阶层的努力,重视对拜占庭精髓文化的继承。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3)认识:美洲大陆由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后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因此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及成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可知,主动性;根据“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可知,俄罗斯文化具有开放性,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罗斯文化尤其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可知,地处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现实和个人等方面分析可知,俄罗斯曾受蒙古的统治,彼得一世等统治阶层的努力,重视对拜占庭精髓文化的继承。
(2)本题考查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形式上:根据材料二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可知,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根据材料二中“(隋唐以前,中国移民赴日本)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知,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根据“(隋唐时期)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可知,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3)本题考查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中“(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综合三则材料及相关问题,从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和世界文化交流的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可知,美洲大陆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近代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18.【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注重文化认同;涉及领域深入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
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2)不同: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
原因:近代美洲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族群矛盾尖锐;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局限性明显;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民权运动的推动。
19.【答案】(1)特点:时间早且区域多;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重心逐渐南移;出现专业化产区;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2)背景: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影响: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20.【答案】(1)条件: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2)原因:英国海军衰落;二战削弱了英国的传统实力;战后两极格局(冷战局面)的形成;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瓦解了英国的殖民体系。
【解析】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