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10g 12g 45g 10g
反应后质量 18g 36g X(未知) 10g
A.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丙的质量X为13g
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反应中甲与乙的质量之比为1:2
2.已知两种分子E和G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分子L和M(如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G和M是单质 B.L可能是氯化物
C.这是一个复分解反应 D.这是一个是置换反应
3.生活中常有误食亚硝酸钠(NaNO2)中毒事件的报道,这是因为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工业用盐中常混有亚硝酸钠,有关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部分资料如下表:
化学式 酸碱性 热稳定性 与稀盐酸的 反应现象 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现象
氯化钠 中性 受热不分解 无明显变化 生成白色沉淀
亚硝酸钠 弱碱性 320℃以上会分解 放出刺激性气体 放出红棕色气体 无明显变化
如要检验食盐样品中有无亚硝酸钠,下列判定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pH试纸测定食盐样品溶液的酸碱性
B.取少量食盐样品加热到320℃以上,观察有无刺激性气体放出
C.取少量食盐样品,向其中加入盐酸,观察有无红棕色气体放出
D.取少量食盐样品加水溶解,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
4.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其余成分不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制备氯化钡晶体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体X为CO2
B.洗涤氯化钡晶体的最好洗涤剂是氯化钡的饱和溶液
C.操作Y中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
D.用水洗滤渣的目的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就实现的是
A.Cu→CuO B.Fe2O3→FeSO4
C.Na2CO3→CaCO3 D.CaO→Ca(OH)2
6.通过观察来确证化学反应是否发生,下列对应括号内所采取的方法不恰当的是
A.将CO2通入水中 (在通入CO2的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B.将CO2通入Ca(OH)2溶液中 (在通CO2后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C.将Na2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在滴加稀盐酸时有气泡产生)
D.在氧气中点燃木炭 (可闻到无色的二氧化碳的气味)
7.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铁锈与稀盐酸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成了浅绿色
C.滴有稀H2SO4的pH试纸呈蓝色 D.向CaCl2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气体,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8.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较多的铜离子,经测定其pH小于7,这种废水对人畜和农作物都有害。为了除去废水中的铜离子和降低其酸性,通常在此水中加入适量的( )
A.生石灰和铁粉 B.石灰石和银
C.二氧化硅和铁粉 D.稀硫酸
9.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2CO+O22CO2 B.2H2O2H2↑+O2↑
C.NaOH+HCl=NaCl+H2O D.2Al+6HCl=2AlCl3+3H2↑
10.下列物质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A.硝酸银 B.氧化铁 C.熟石灰 D.铁粉
1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加热碳酸氢铵固体,固体逐渐消失,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五氧化二磷
D.“铜绿”与稀盐酸反应,绿色粉末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冒出
12.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CaCO3(CaO) 无 高温
B H2O(沙子) 无 蒸发
C CuO(碳粉) 足量氧气 灼烧
D KC1(KC1O3) 二氧化锰 加热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3.有A、B、C、D、E、F、G七种常见物质,常温下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很旺而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C可形成酸雨;D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溶液是胃酸的主要成分,D不能用G干燥;E 的溶液成蓝色,E中加入F的溶液时,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G在空气中易潮解变质,是生产肥皂和洗涤剂的原料,俗称火碱。请用化学式填写各物质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
E___________;F__________;G___________。
14.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过程:先将粗盐晶体_____在水中,经_____将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除去后,再通过_____得到比较纯净的食盐晶体。这样得到的食盐晶体中仍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
三、简答题
15.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1)步骤③的操作名称为____________。
(2)操作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6.下面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几个基本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实验中,红磷必须足量的原因是________。
(2)图B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图C实验是配制氯化钠溶液过程中量取水的操作,该操作将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4)图D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5)图E操作中得到的滤液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写一条即可)。
(6)图F实验中,加热片刻后,可观察到棉球上的酒精燃烧而水不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________。
五、计算题
17.实验室里现有一包氯化镁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某同学取该混合物25.6g,使之完全溶解在106g水中,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25.6g混合物中氯化镁的质量。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8.如图是某品牌钾肥的商品标签,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检测该钾肥中钾元素的含量是否属实,取样品15g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5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烧杯内物质总质量为60.6g,(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通过计算回答:
(1)反应产生气体质量是____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准确到0.1g)
(3)通过计算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判断该化肥标签内容是否属实。(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B 6.D 7.A 8.A 9.C 10.C 11.C 12.C
13. O2 S SO2 HCl CuSO4 BaCl2(E F 合理即可) NaOH
14. 溶解 过滤 蒸发结晶
15. 蒸发 引流
16. 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掉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偏小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可燃物
17.(1)设25.6g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为,则:
答:25.6g混合物中氯化镁的质量为19g。
(2)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则:
25.6g混合物中氯化镁的质量为19g,则含有氯化钠的质量为:,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6.6g+23.4g=30g。
则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5%
18.(1)4.4g
(2)解:设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为x
答: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13.8g。
(3)碳酸钾的质量13.8g,则钾元素的质量=
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故该化肥标签内容不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