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第22课第一课时 。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和已有的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四、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解题意
1.对对子激趣导入,引出小古文作者
2.了解作者并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
了解题跋这一文体
(二)读通——知文意
出示学习提示: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借助注释读通课文。
2.分段初学,理解文意。
(1)指名朗读第一段,正音。相机指导“处、好、数、”三个多音字的读音及字意。
(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理解“轴“的不同的意思,指导读出停顿。
(3)指名朗读第二段,正音。相机指导“曝”这个多音字的读音及在文中的意思。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理解“尾搐入两股间”及“掉尾而斗”所表现的牛尾巴的样子。“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相机理解"奴”“婢”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3.诵读课文,读出韵味
(1)师生合作读全文;
(2)配乐,生齐读全文。
(三)趣读——入情境
1.出示学习提示
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杜处士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牧童的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并结合文章说一说。
2.学生汇报,交流分享
预设一: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想象国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预设三:处士笑而然之。
①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描写“笑”的句子,感受人 物的不同表现。
②再现情景,想象杜处士的神态、动作、语言。
3.朗读描写杜处士和小牧童的句子,读出趣味。
(四)想象——讲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1)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2)指名展示,评价交流。
2.分角色演一演故事。
出示学习提示:
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
指名演故事,评价交流。
(五)总结——明事理
故事的最后,苏轼这样评价道: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预设:种田当问农民,纺织当问织女。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请教这一行的专家。
2022年9月26日
教学反思:
本课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在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通读知文意”和“趣读入情境”这两个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即时反馈学习疑惑,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使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让课堂教学更高效。同时我还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做课堂笔记:记录老师讲的重要内容;有疑问需要继续思考的地方做标记;把听课中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
二、层次感和“情境感-诵渎,拉近学生与古文的距离。我通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节奏。读出韵味到深入学课文时读出趣味几个环节逐层深入引导学生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哲理。在趣读入情境这个环节中通过抓重点词句,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读中想象,把语言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通过师生对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走近一位好书画的杜处士和一个天真直言的小牧童,激发学生习读小古文的兴趣。
三、入文本强化文学意识,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本课“趣读入情境”这个教学活动,在解决“言”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品味语言,理解形象。我从人物形象角度提出问题:面对同一幅 《斗生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说。
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品读杜处士和小牧童的性格,体会文言文词语的准确生动,并指导学生趣读,进—步加深对艺术形象的理解。
四、转换角色讲我的故事,增加学习文言文的趣味。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明白一事一理的写法,感受文章的趣味,本课根据课后练习设计了由文言到白话讲故事和进入角色演故事两个学习活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选择喜欢的人物从不同角度演故事,深入人物内心,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再创造,增加了文言故事的新鲜感,深刻理解了故事所传达的道理,汲取了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