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口技》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正确翻译课文并背诵。
2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 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学习设计:
一、激情导入:
口技简介: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2-1-c-n-j-y
作者简介:林嗣(sì)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等。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二、整体感知:
1..熟读全文:
(1)朗读指导:点拨节奏和语气:
(2)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正音正字:
少顷 无敢哗者 犬吠 惊觉欠伸 呓语
夫叱大儿声 齁声 中间 曳屋许许声 几欲先走
2.疏通文意:
看注释讲解大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质疑
全班交流 (分段进行)
3.词句小测:
1)解词:
但: 闻: 是时: 间: 少: 股:
走: 会: 宴: 乳: 呜: 名:
2)释句:
少顷,但闻屏障中扶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理清文章结构。
第2课时
三、研读赏析:课文解析:
第一段:交代了什么?有何作用?
第二段:“犬吠” “惊觉欠伸” “呓语”: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顺序:
第三段:“齁声起”: “渐拍渐止”: “意少舒”:
“微”:
顺序:
第四段:过程:
第五段:末段的作用:
问题探究:
1.交代口技艺人的表演道具,可以有三种方案:(1)只在开头交代;(2)只在结尾交代;(3)开头结尾都交代,你认为哪个第一好,哪个第二好,那个第三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第2段中的“夫”为何要“叱”大儿?
3.“火起”一节,宾客为何要“奋”袖出臂,几欲先“走”?
四、拓展延伸:
写作特点:《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与其说口技艺人表演的好,不如说林嗣环写得奇、写得妙。请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把这一奇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2·1·c·n·j·y
1、叙事条理清晰。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来写,使读者感觉亲历。
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模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构成的三个场景: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生动的画面。
侧面描写: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观众的反映。
观众反映:
3、首尾间注意照应。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交代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的绝妙技艺。21·cn·jy·com
4、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选词精当,写什么像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21·世纪*教育网
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少顷”“既而”“当是时”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多样。
五、学法小结:
六、课后作业:
模仿《口技》写一篇场景短文。
要求:1.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200-300字。
提示:可以写自己看电影、演出时的场景。也可写某节课的场景。
七、教学反思:
《20口技》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目标:已有,略
学习设计:
一、激情导入:已有、略
二、整体感知:
1..熟读全文:
(1)朗读指导:点拨节奏和语气:
(2)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正音正字:
少顷 无敢哗者 犬吠 惊觉欠伸 呓语 夫叱大儿声 齁声 中间
曳屋许许声 几欲先走
qǐnɡ huá fèi jué yì chì hōu jiàn yè hǔ jī
2.疏通文意:
看注释讲解大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质疑
全班交流 (分段进行)
3.词句小测:
1)解词:但:只 闻:听见 是时:这个时候 间:夹杂 少:稍微 股:腿 走:跑
会:正赶上 宴:举行宴会 乳:喂奶 呜:轻声哼唱 名:说出
2)释句:
少顷,但闻屏障中扶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两条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4.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被吵醒而喧闹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顺序: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第四段:过程:屋内起火 向外蔓延 救火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全文的高潮。
第五段:开头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极言道具之简,意在为后文表演复杂的声响做烘托、对比。21教育网
末段的作用: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问题探究:
1.交代口技艺人的表演道具,可以有三种方案:
(1)只在开头交代;
(2)只在结尾交代;
(3)开头结尾都交代,你认为哪个第一好,哪个第二好,那个第三好?
2.第2段中的“夫”为何要“叱”大儿?
俗话说:“三岁儿,神仙童”,这一年龄的孩童精力充沛,机灵过人。所以被吵醒后,一时兴奋,趁机捣乱,影响父亲睡眠。(仅供参考)21cnjy.com
总结经验:口技的巧妙不仅在于发出的声音多,更在于它能以声音表现情节甚至人物形象。阅读时可发挥想象,把声音形象化,以增添阅读的质量和乐趣。www.21-cn-jy.com
3.“火起”一节,宾客为何要“奋”袖出臂,几欲先“走”?
“奋”袖是因为袖口太大,不便于行动,“奋”后可“走”得快。“走”古意为“跑”。口技艺人的表演形象逼真,以假乱真,以至观众信以为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拓展延伸:写作特点:《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与其说口技艺人表演的好,不如说林嗣环写得奇、写得妙。请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把这一奇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www-2-1-cnjy-com
一、叙事条理清晰。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来写,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
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模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构成的三个场景:
梦中惊醒
渐入梦乡
火场百相
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生动的画面。
侧面描写: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观众的反映。
五、学法小结:自行总结。
六、课后作业:已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