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 2.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 难点:掌握板块运动的两种运动方向和带来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环节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通过三个问题的探究,引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1、喜马拉雅山脉上出现的海洋生物化石。 2、河底出现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3、南极大陆位于寒带却有煤矿资源。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海平面升降,地壳运动的变迁原因。 设计意图:从喜马拉雅山由海成陆等的实例和寒带存在煤矿的现象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 环节二:大陆漂移假说 过渡:人类是不是在古代就能很肯定的知道海陆会发生变迁?引出“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1、介绍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背景, 2、魏格纳找了什么证据证实自己的假说 ①、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吻合 提问:是否轮廓的吻合就足以证明两块大陆曾经连在一起 所以魏格纳又锲而不舍的寻找新的证据。 ②、大西洋两岸动物的相似性 ③、大西洋两岸大陆古老地层的对应性 设计意图:通过对古今地球变化证据的筛选、说明,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环节三:板块构造学说 过渡: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引出下一个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1、活动一:学生先带着问题观察图片: (1)、全球主要有几大板块? (2)、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哪一个板块 (3)、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的运动是否一样? 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对板块图的分析得出三个问题的答案: (1)、六大板块 (2)、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3)、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存在差异。 从第三个问题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 活动二:板块运动的方向 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有两种 在图中相对的箭头是碰撞挤压的运动 在图中相反的箭头是张裂拉伸的运动 通过课本P46活动练习题,找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红海的位置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介于哪些板块之间,并通过箭头明确两侧板块运动特点,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红海不断扩张,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这些地理现象。 (1)、红海的面积会越来越大吗? (2)、地中海的面积会越来越小吗? (3)、你相信红海可能成为新的大洋吗? 通过对图片中的板块运动方向得出结论 (1)、红海处板块处于张裂拉伸,面积会越来越大。 (2)、地中海处板块处于碰撞挤压,面积会越来越小。 (3)、我相信红海可能成为新的大洋。 活动三: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什么原因? 结合之前学习的知识,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得出: 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当中,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3个问题的思考,初步形成海陆变迁原因的框架。 学生在大陆漂移假说的环节,根据老师的引导,观察非洲和南极洲的轮廓图和生物物种图,进行小组思考。小组讨论得出两者曾相连的可能性。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链。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观察图中的运动方向,推测红海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今后的变化。
教学反思(根据在校实践中得出,已做部分调整)
优点在于: 1、主题鲜明,着重课堂内容,直击主题。 2、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紧扣教学。 缺点在于: 1、对于微课而言,内容较多,有限的时间内没有详细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