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新课导入
【议一议】深圳的道路是什么样的道路?为何深圳能够取得巨大成功?
▲深圳特区成立前 梧桐山顶远眺深圳
▲深圳特区成立40年 远眺深圳城区
#深圳特区40年#时间已经给出答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十单元第28课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开进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的进程
课程内容
COURSE VONTENT
开辟特色之路
伟大的历史转折
开创统一之路
“一国两制”
——伟大的历史转折
开辟特色之
【学习聚焦】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改革前夜·思想奠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两个凡是”表明“文革”在形式上虽然结束,但“左”的指导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纠正。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左”的错误,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先导。
伟大转折·路之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关键词)“三个方面的拨乱反正、一个伟大决策”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健全民主法治,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组织路线:
伟大决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伟大转折·路之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议一议】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党的历史发展而言,标志着党终于从严重的历史挫折中重新奋起,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从国家前途命运而言,中国开始了从僵化到自由的全面改革,从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图文学史】阅读教材P170“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会上致悼词”图文,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怎样的历史举措?有何重要意义?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伟大转折·总结经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是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的历史,既肯定了主要成就,也分析了出现的偏差和所犯错误的原因。
二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应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其正确思想加以区别。
★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伟大转折·民主政治建设——1982年《宪法》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简述1982年《宪法》修订的内容及地位?
◎1980年,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
邓小平:“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学习聚焦】改革在农村、城市取得突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开进强国之
改革之路——突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探究】阅读材料,改革何以要在农村突破?小岗村农民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陈云(1978年12月)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到了田头忘带锄,
再去回家逛一趟。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小岗村第一份大包干红手印(契约合同书)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温饱问题都没解决 。
②现实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突出,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改革之路——突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拓展】结合材料,简述农村改革带来的主要影响。
①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引发上层建筑的改变,人民公社被取消,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随之建立。
改革之路——拓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背景
【二】内容
【三】影响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实力,形成一批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984年
改革之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拓展】邓小平南方谈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意义:
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新阶段。
改革之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改述为“决定性”作用,体现改革的深入发展。
开放之路
【读图探究】结合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简述对外开放有何特点?
点—线—面
沿海—沿江—内陆
东—西
引进来—走出去
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顶层设计
【学习聚焦】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开创统一之
统一之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自主学习】何为“一国两制”?为何要“一国两制”?其如何形成的?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成功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视为历史使命。
现实因素:香港、澳门台湾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又要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想一想】你知道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吗?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港澳问题是殖民侵略问题,中英中葡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解放战争遗留问题、内政问题。
统一之路——“一国两制”之成功实践
【合作探究】简述港澳回归的伟大历史意义,探究回归的条件因素。
“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
意义:①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洗血了百年国耻。②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9年 澳门回归
因素:①前提条件:祖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②关键因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③法律依据:联合声明和基本法;④群众基础:人民支持渴望回归等
统一之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合作探究】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国两制”,也有“九二共识”,这两者的最大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提示 均以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一个中国”。
统一之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家国情怀] 祖国统一的必然性
材料 两岸同胞是一家人①,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我们郑重倡议,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分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②。尽管海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统一是历史大势③,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探究 依据材料,分析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如何认识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问题?
提示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本节内容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
81年《决议》及82年《宪法》
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开辟特色之路
开进强国之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香港、澳门的回归
开创统一之路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巩固练习
1.(2022·安徽阜阳高一测试)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民主,正确实行民主集中制。对此,邓小平( )
A.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
B.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个人崇拜
C.强调了民主化建设的重要性
D.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解析 据材料可知,邓小平认为要想解放思想和进行经济建设,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故选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决定停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主,并未涉及个人崇拜,排除B项;真理标准讨论属于思想路线,而材料说的是健全民主,排除D项
巩固练习
2.(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1992年6月,邓小平表示:“不搞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连科学技术都发展不起来。产品总是落后,也影响到消费,影响到对外贸易和出口。”这表明我国( )
A.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已认识到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迈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D.放弃国家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管理
解析 据材料“1992年”,“不搞市场经济,没有……”可得出认识到市场调节的作用,故选B项;在21世纪初我国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排除C项;南方谈话中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排除D项
巩固练习
3.(2021年7月海南省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7)央视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中说道:“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雄安。中国经济版图上正在谱写新的壮丽诗篇。”这一伟大诗篇的谱写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浦东和雄安等地能在中国经济版图上谱写出新的壮丽诗篇,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行,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深圳等地的崛起无关,B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立只符合深圳的发展,C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并非深圳、浦东等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巩固练习
4.(2022·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增长情况,这主要得益于(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C.“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D.《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
解析 由表格内容可以看出,1992年开始,台湾地区对大陆的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这与1992年海峡两岸“九二共识”的形成有关,它促进了两岸经贸的发展,故选C项。
年份 企业(个) 合同金额(亿美元)
1991 1`735 13.9
1992 6`430 55.43
1993 10`945 99.03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