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课外阅读专题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课外阅读专题卷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9 16:2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课外阅读专题卷
(一)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摄氏度,最高可达47摄氏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摄氏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猛烈 强烈)的阳光(照射 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传说有位县长上任时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 )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 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是钻天白杨,一行是桃树,一行是梨树。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他想让后人( )有遮阳蔽日之处,( )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那些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的时候,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给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漫:①不受约束,随便;②广阔,长;③到处都是。
漫天风沙( ) 长夜漫漫( ) 漫无目的( )
2.在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下面画横线。
3.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4.人们把吐鲁番称作“火洲”“_________”。为了表现吐鲁番盆地的特点,文章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吐鲁番人用___________的方法,来改造这儿的自然环境,在路边上栽种钻天的白杨,可以遮阳蔽日,栽种桃树、梨树,可以为行人解热止渴。从中可以看出吐鲁番人的______________。
(二)哨卡
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里。屋外(  ),发出阵阵怵(chù)人的尖啸。雪花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乎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更加肆虐,刮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疑惑起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 ”“五年。”“一直在这儿 ”“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 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 ”上校嗫(niè)嚅(rú)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 嗯 ”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  ),支撑在天地之间。
1.给文中的括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填序号) 。
A.狂风怒号   B.波涛汹涌   C.各有所长  D.融为一体
2.短文中描写将军往哨卡攀登时的艰难很细致,这样写的作用是(  )。
A.说明将军好久没有攀登了,所以失去了耐力与技巧。
B.说明将军具有艰苦卓绝的品质,还具有不听人劝的叛逆精神。
C.说明哨卡的环境很恶劣,突出边防战士的艰苦。
D.突出主要任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3.在文章中用“________”划出2处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选一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批注在旁边。
4.将军在海拔五千米的哨卡上神情变化的顺序是:(   )——(  )——(  )——(   )。
5.文中哪一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挥泪送衣给“干人”
毛泽东意志如钢,平时不轻易流泪。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 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泪。然而,在那漫漫长征路上,毛泽东却四次流下了滚滚热泪。其中一次就是为穷苦老百姓。
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 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红军进入贵州后发 现这里的穷人(充分 十分)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 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
此情此景(震荡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
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 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在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 行进中的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此时,毛泽东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 一位红军战士说:“老妈妈家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儿子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别的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他们从早晨到现在还没有吃一点东西,又冷又饿。”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他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
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得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 ”她领着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毛泽东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为中国的命运担 忧,为中国革命的命运担忧。在不久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中国革命开始扭 转乾坤。
1.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画“ √ ”。
2.仿写词语。(分别写2个)
颤巍巍(ABB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奄奄一息(AABC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干人: 扭转乾坤:______________
4.用“ ”画出一处描写毛主席神态的句子,用“ ”画出一处描写毛主席动作的句子。
5.“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毛泽东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你认为毛主席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馒头的故事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已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
在距惠通桥不到50千米的泥泞公路上,开来五辆军用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位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军官。两个小时前,他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那里,中国的军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全体官兵4天没进食物,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再坚守24小时。
卡车在公路上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两眼血红,他明白迟到一小时的后果是什么。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也停了下来。就在这时候,四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饥民们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大胡子少校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似乎在滴血, 一咬牙,将手里的机枪端起来,只听一片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忽然,大胡子少校盯住了车尾, 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
浑身瘦骨吓人地撑着皮肉, 一双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双眼惊骇地望着大胡子少校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和鬼子拼命的中国军队的将士,一边是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 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 ”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睁着惊恐的大眼睛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和嘴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的手 里:“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让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 …… ”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他问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说她叫小翠。
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馒头默默地送上车去,然后用最后的力气抱起一块块石头填炮弹坑。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来到之前陷车的地方,找一个叫小翠的女孩。 一位老大娘将他引到一座小坟包前,说,三天前她饿死了,是她家七口人中最后一个死去的。
大胡子少校咚地跪在新坟前,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号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人会为你报仇!”
34年后, 一位大胡子将军临死前拿着一个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说:“把这个馒头的故事 ……讲给 ……孩子们 ……听。”
1. 画“ ”的部分对小女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展现了小女孩既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的心理。
2.第九自然段中“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是因为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处对小女孩的语言描写,请你用“ ”画出来。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具有____________的品质。
4.大胡子少校跪了两次,这两次跪的心理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跪是( );第二次跪是( )。(多选)
A.出于对饥民的理解和同情,看着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他是心痛的。
B.因为小女孩选择归还馒头最后自己却饿死了,对此少校是满怀敬意的。
C.因为前线无粮,陷入极端困境,少校恳求饥民能理解他的难处。
D.因为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无法帮助小女孩,少校感到又歉疚又痛心。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B.“弹跳”“冲”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车速之快,侧面表现出了军情的紧急。
C.文章主要以写大胡子少校的表现颂扬了在民族灾难面前,中国军民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团结的民族精神。
D.文章最后提到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深化了这个馒头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
(一)1.③ ②①
2.强烈 照射 别致
3.只要就 既又
4.风库 列数字 打比方
5.植树造林 智慧和创造力
(二)1.A D2.C  3.略
4.疑惑 严厉 惊愕 尊敬(感动)
(三)1.十分 √ 震撼 √
2.示例:明晃晃 静悄悄 头头是道 滔滔不绝
3.血汗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的穷人。 改变危险或被动的局面。
4.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 他当 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 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
5.示例:毛主席会想:该如何改变局面,让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
(四)1.外貌 动作 神态 对馒头充满渴 望 对持枪官兵充满恐惧
2.他们知道了自己抢的馒头是给前线 正饿着肚子拼命杀敌的士兵的,对 此感到很内疚
3.“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 线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让他们吃饱了多杀鬼 子…… ” 示例:深明大义
4.AC BD5.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