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单元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29 16:3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的进化》同步练习
1.19世纪,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著名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生物学家是 (  )
A.达尔文 B.孟德尔 C.胡克 D.巴斯德
2.原鸡每年产卵只有8~12个,而现在的许多种产蛋鸡每年可产卵200~300个,出现这种现象是 (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生存环境不同的结果 D.食物不同的结果
3.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的喙形和大小不同说明 (  )
A.它们都不适应当地环境
B.它们吃不到食物
C.喙形和大小都与其所吃的食物相适应
D.它们不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4.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春小麦连年冬种就可以变成冬小麦
B.因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食蚁兽的舌变得很长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进行着相互选择
D.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5.下列关于长颈鹿长颈性状形成原因的描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为吃到高处树叶不断伸长颈子形成的
B.上帝创造的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是变异的结果,与遗传无关
6.农业科学家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发现,如果在大棚内长期使用某种农药,害虫对这种农药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
A.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
B.害虫的抗药性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
C.害虫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为其抗药性的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
D.害虫的抗药性变强是有利变异
8.生活在岩洞中的“盲鱼”,因长期处在黑暗环境中,其体色变浅,视觉退化,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食物影响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水质影响的结果
8.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1.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这样的昆虫不容易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多。请分析回答。
(1)在这个海岛上,昆虫的无翅或残翅属于    (填“有利”或“不利”)变异。
(2)大风对海岛上的昆虫起了    作用。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        。
2.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多种“达尔文地雀”,达尔文对地雀多样性的解释是:
(1)这些地雀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祖先的个体之间在大小、喙形、栖息场所和食性等方面存在着          。
(2)它们要生存下去,就得与环境之间进行    ,该过程中具有    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殖后代,这叫    。
(3)它们通过    使    不断积累和加强,便形成了许多新品种。
(4)生物的    和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课后巩固提升
3.将若干只家蝇按一定的雌雄比例分成A、B两组。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B组家蝇不使用DDT。喂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发现A组家蝇的后代比B组家蝇的后代抗药性强。(实验证明:家蝇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1)A组家蝇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DDT处理,使     的家蝇被淘汰,     的家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     给后代;而B组没有使用DDT处理,     和     的家蝇都存活下来。
(2)在实验中,家蝇群体中个体抗药性的     体现了生物变异的方向一般是    。
(3)A组中家蝇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家蝇与DDT之间的     来实现的。
(4)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
(5)A、B两组只对家蝇做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可行吗?   。为什么?   。
(6)请你利用所学知识,提一条既能控制家蝇又不污染环境的好建议:     。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生物学家的了解。达尔文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经过大量的考察和研究,他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胡克是英国博物学家和发明家,发现并命名了细胞;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现在仍被应用。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人工选择的理解。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人们选择出产蛋多的鸡进行培育,并通过遗传使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逐渐培育出每年可产卵200~300个的鸡。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地雀的喙形和大小不同的理解。达尔文在航行到南美洲西海岸太平洋中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发现,群岛上栖息着13种地雀,这些小鸟的共同祖先是从南美洲迁来的,但每一种地雀的喙形和大小都与其所吃的食物相适应。
4.【解析】选C。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现象,要遵循如下原则:变异—选择—遗传。即首先是生物产生了变异,其次是在变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最后是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把变异遗传给后代。春小麦和冬小麦是两个品种,春小麦不会由于连年冬种而改变性状,因为环境的影响是不遗传的变异。B和D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由于长期使用或长期不用而形成的;在鹿群体和狼群体中,都有跑得快和跑得慢的个体,跑得快的狼能吃到跑得慢的鹿,而跑得快的鹿得以生存,跑得慢的狼和鹿都逐渐被淘汰。因此,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进行着相互选择。
5.【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长颈鹿的长颈是一种变异,是生来就有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长颈的性状是通过遗传一代代积累的结果,所以A、B、D三项均错误。
6.【解析】选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害虫群体中本身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农药对害虫起到了选择作用,对害虫而言,能抗药的有利变异在施用药物后能够生存下来,并代代积累,使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因为岩洞中长期是一种黑暗的环境,色素不易形成,视觉基本失去作用,其他感官发达反而容易在黑暗环境中寻找食物,逃避敌害,生存下来,这是“盲鱼”长期适应黑暗环境的结果,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解析】选D。本题考查自然选择的知识和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达到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本身能产生许多不定向的变异,经过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生物得以进化,结果便适应了环境,使其能在这种环境中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而不是严寒使得三叶草变得耐寒。
二简答题
1.【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1)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翅昆虫容易被风吹到海里,是不利变异,无翅或残翅昆虫不易被风吹到海里,属于有利变异。(2)海岛上能抵抗大风的昆虫存活下来,不能抵抗大风的昆虫被淘汰,大风对海岛上的昆虫起到了选择作用。(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的过程是自然选择。
答案:(1)有利 (2)选择 (3)自然选择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的形成过程。(1)达尔文认为,地雀祖先个体之间在大小、喙形、栖息场所和食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2)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产生对生存不利变异的个体不适应环境被淘汰,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现象;(3)生存下来的个体繁殖后代,把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并在遗传过程中逐渐积累加强,形成各种各样的地雀;(4)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1)差异
(2)生存竞争 有利变异 适者生存
(3)遗传 有利变异
(4)多样性 适应性
3.【解析】本题考查对实验设计的分析。(1)家蝇中存在有抗药性的个体和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家蝇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2)探究实验必须具备可重复性,只做一次就得出结论是不可行的,这样容易造成偶然性带来的实验误差。
答案:(1)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 抗药性强 遗传
有抗药性 没有抗药性 (2)差异 不定向的
(3)生存竞争 (4)DDT的有无
(5)不可行 实验次数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
(6)利用生物防治或搞好环境卫生(合理即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