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0. 《纸的发明》
设计: 审核: 执教: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创、携”等10个生字,读准“累、切”等4个多音字,会写“术伟”等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知道人类记录方式的演变,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学习重点:
1.认识“创、携”等10个生字,读准“累、切”等4个多音字,会写“术伟”等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难点:
1. 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知道人类记录方式的演变,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纸的发明》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类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本课教学可以先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的提示, 让学生默读思考,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厘清课文叙述脉络,了解造纸术的发明传播过程。接下来联系把字写在竹片、木片和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来造纸的缺点,说清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课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 教师可在组织开展上述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适时理解“创造、贡献、粗糙、改进、传承”等词语,将词语的理解与课文内容的把握有机融合起来。通过理解这些词语,帮助学生理解造纸术这一发明的价值和意义, 促使学生深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导人,揭示课题。我国是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发明啊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四大发明之造纸术。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复述。 3.引导:为什么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贵献之一 让我们读一读课文,解开这个疑惑吧。
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1.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随机正音:多音字“累、切、便、鲜”,翘舌音“创、制、洲”。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随机正音。 第二步:互学要求 1.出示词语:创造、携带、保存、制作、蔡伦、积累、朝鲜、欧洲、社会。同桌互学。 2.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小组内说一说:人们先后用了哪几种材质来记录文字 比较一下,后一种材质与前一种材质相比,改进在哪里 提示:梳理课文内容,无需而面俱到,细节留到下面环节展开。 第三步:展学要求 小组交流。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课文线索清晰,利用听记、复述句子,知道雪神和理解长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要写什么;利用课后题的流程图,引导学生能够梳理没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主问题1预设答案 纸的发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 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2. 学习二三自然级,了解几种记录文字方法的不足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学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借助表格梳理信息 时间 载体 不足之处 几千年前 起先龟甲、兽骨、青铜器 后来 笨重 再后来
第二步:互学要求 (1)学生交流表格中“起先”一行 。 ①出示句子: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②出示甲骨文图片,教师介绍:制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③出示青铜器的图片,展示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④如果要把生活中变生的些事记录下来。每次都要到在龟甲和骨上,物自在青铜器上,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交流表格中“后来”行。 ①指名学生回答当时记录文字的载体。(竹片和木片) ②出示图片与资料,教师介绍: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木片,竹制称竹简,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蘸墨书写。 ③指名提问用竹片和木片记录文字的不足之处。(笨重、不方便) ④指名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学富五车”的意思和来源。 (3)学生交流表格中“再后来”一行。 ①指名学生回答当时记录文字的载体。(帛) ②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帛是蚕丝制成的,重量很轻,在当时的条件下,制帛的价格昂贵,③指名提问用帛记录文字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优点:轻便;缺点:价钱太贵、不能普及)④学生交流第二小行的“载体”。(蚕茧薄片) (4)学生交流表格中“两千多年前”一行。 提问: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用什么来造纸 缺点是什么 (载体:用麻造纸。缺点:粗糙,不便书写)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完善表格; 2. 随机出示句子,全班交流: (1)书很笨重。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番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在两千多年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2)教师引读上述句子,学生读“但是"或“但"后面的内容。点拨:“但是"或“但”后面的内容都写出了方法的不足之处。(3)提升。让学生抓住这些转折关系复句的后半部分内容,连贯地说说把文字记录在竹片、木片和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造纸的不足之处。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在朗读过程中感受行文逻辑,通过抓主要矛盾概括文本内容,为接下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下来了”做铺垫。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3. 指导书写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出示“术、伟”等12个字,引导学生按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分成两组。 2教师引导:你觉得哪些字最容易写错,哪些笔画需要注意 3.指名交流易错字及注意点。如:“录”的下半部分不是“水”;“欧、洲”笔顺容易出错。 4.教师范写易错字。 第二步:互学要求 学生自主书写,同桌互相点评。 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将生字按结构分类,重点指导易错字,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迁移运用相应的书写方法,使写字教学更高效。
三、教学总结 此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在梳理清楚课文脉络后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让学生抓住这些转折关系复句的后半部分内容,连贯地说说把文字记录在竹片、木片和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造纸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