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课内基础练习(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千乘(shèng) 哂笑(shěn) 胡龁(hé) 发硎(xínɡ) 莅中国(lì)
B.饥馑(jǐn) 舞雩(yú) 怵然(chù) 沂水(yí) 衅(xìn)钟
C.冠者(guàn) 便嬖(bì) 铿尔(kēng) 赡养(shàn) 痒序(xiáng)
D.鸡豚(tún) 踌躇(chú) 孝悌(tì) 庖厨(páo) 謋然已解(hu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无以,则王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则何以哉 异乎三子者之撰
B.为长者折枝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怵然为戒
C.砉然向然 刑于寡妻 技盖至此乎 盖亦反其本矣
D.足之所履 如土委地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 申之以孝悌之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居则曰:平日、平时 今也制民之产:规定 以御于家邦:治理
B.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构怨于诸侯:结怨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统治
C.乃中《经首》之会:合乎 彼节者有间:间隙 善刀而藏之:揩拭
D.批大郤,导大窾:疏通 俯不足以蓄妻子:养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4.下列词类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端章甫②可使有勇③谨庠序之教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从而邢之⑥危士臣⑦良庖岁更刀⑧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⑨小固不可以敌大⑩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A.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⑦/⑧ B.①⑤/②⑨⑩/③④/⑥⑧/⑦
C.①⑤/②③⑨/④⑩/⑥⑧/⑦ D.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⑧/⑦
5.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牛何之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③构怨于诸侯④未之有也⑤以吾一日长乎尔⑥异乎三子者之撰⑦将以衅钟⑧天下可运于掌⑨是诚不能也⑩如土委地
A.①④/②③⑥⑩/⑤⑦⑧/⑨ 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⑩/⑨
C.①②/④⑨/③⑥/⑤⑧/⑦/⑩ D.①②④⑦/⑤/③⑥⑧/⑨⑩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额代称。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师长为“悌”。
C.“侯”和“伯”都是爵位,按照周代制度,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现代文阅读(64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材料一:
儒家经典《礼记 ·经解》中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与人格培育之间的关系,如下一段最有价值:“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这段话涉及文学价值的 多个方面。“多识”句讲学《诗经》可以博物、了解自然,“可以观”承认读《诗经》可以观察和了解社会, “可以群”强调文学在凝聚群体方面的功能,“可以怨”是说诗人在困境中能表达真实情感。
就“诗教”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而言,“可以兴”最有价值,它承认文学可以兴发人的生命,使人的生命状态获得积极健康的情调。孔子说“《诗》可以兴”,实际已经触碰到文学一个最本质的功能,即审美地培育人格的作用。明代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他解释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强调诗歌“发其 志”的人格启发意义,并特别强调诗歌适应儿童“草木萌芽”的生命特点。如此的“诗教”才可真正起 到“趋向鼓舞”、令人“中心喜悦”的作用,亦即“诗可以兴”的作用。
(摘编自李山《“诗教”的启迪》)
材料二: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电子传媒的时代,我们又称之为“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电影、电视、图画充斥着孩子的生活,确有激发他们想象力的作用,但这种想象毕竟是直接的、确定的、图像化的,是类型的、程式的、固定化的。这就产生了读图时代和非读图时代的区别。在非读图时代读文,譬如大家同去看一本书《红楼梦》,一百个人去看, 一百个人想象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去看电影、电视就不一样了,大家看到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是完全一样的。而读图则不同,图画会产生一种强制性,让接受者失去自我创造和独立想象的空间。这就产生了一种可怕的隐忧,读图会使儿童的精神想象没有了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这也就是读书和读图的根本区别。读图的这种缺陷,最终会导致孩子们的想象力日益缺失,这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挽救想象力的缺失,就必须恢复诗教的传。因为诗与视觉艺术有一种本质上的对 抗性,它可以激活孩子自身潜在的本原的精神自由与想象力,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个体生命的发展,而 且对整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何况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一个民族,只有有了想象力,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才会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王宜振《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诗教》)
材料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学者呼吁诗教的回归,如钱理群曾说过:“这不仅对儿童生命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且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诗教关乎个人成长, 关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振兴,所以诗词教育应该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一是要重视诗词课外积累,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优秀的诗词中蕴含人生哲理、道德观念,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传递着努力奋斗的精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着独特的人生体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补充相关诗词,组织与诗词有关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二 是要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文化创新。为了提高学生感悟、鉴赏诗词的能力,需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可以借鉴传统诗教的一些方法,比如吟诵;也可以吸收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来创新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句,在吟诵中感受诗韵,在情境中感悟诗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摘编自孙雅妮《浅论传统诗教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启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对于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特别强调了其中的“兴”,认为它触碰到了文学一个最本质的功能。
B.材料二认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如果儿童不读诗,就没有想象力,则我中华民族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 材料三指出,由于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未能得到传承与弘扬,不少学者呼吁诗教回归,以便较好地解决这一 问题。
D. 三则材料虽然出处不同,但话题是相同的—— 都围绕“诗教”进行论述,具体写作目的也相
同——都倡议恢复诗教。
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3分)
某高一语文教师打算每节课补充一首优秀古诗词,尚在犹豫,请你依据上述材料陈述几条理由以坚定其信心。(3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0-12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战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11、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6分)
12.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3分)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D.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4分)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5分)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5分)
(3)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4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7-18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C.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D.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8.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过洞庭》化用苏轼文词击节叹咏夜色美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作者登楼远眺,写洞庭湖壮丽景色的诗句是:“ , 。”
(4)《桂枝香·金陵怀古》“ , 。”一句借六朝旧事及眼前景色寄托内心惆怅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日,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京剧表演专业的5位“00后”女生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上戏416女团”。她们通过发布短视频普及京剧唱演片段、各种唱腔等京剧知识。
在传统文化当中,京剧可谓___________。并且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的理解和接受门槛都比较高,___________更面临很高的专业难度。当京剧、昆曲都开始走红的时候,在其他另外的领域,传统文化的复兴深深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早已蔚为壮观。
当然,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会___________。正如有人指出,在线上,“上戏416女团”点击量超千万,但在线下,京剧的观众数量依然相对较少。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从接触、好奇、看热闹到理解和接受,再到欣赏和热爱传统文化,都需要一个___________的过程。作为国粹,京剧的魅力直观地表现为艺术审美。( )“人生大舞台,舞台小社会。”戏迷们往往一边看戏,一边回味人生、感受社会、体悟哲理。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树一帜 叹为观止 一蹴而就 按部就班
B. 别具一格 登堂入室 一挥而就 循序渐进
C. 别具一格 叹为观止 一挥而就 按部就班
D 独树一帜 登堂入室 一蹴而就 循序渐进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演员粉墨登场后,再往深的层面探讨,京剧还蕴含着深刻的传统价值观。服饰、化装、唱念做打,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B. 往深的层面探讨,京剧还蕴含着深刻的传统价值观。当演员粉墨登场后,服饰、化装、唱念做打,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C. 当演员粉墨登场后,服饰、化装、唱念做打,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往深的层面探讨,京剧还蕴含着深刻的传统价值观。
D. 演员粉墨登场,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服饰、化装、唱念做打,再往深的层面探讨,京剧还蕴含着深刻的传统价值观。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京剧、昆曲都开始走红的时候,在其他另外的领域,传统文化的复兴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早已蔚为壮观。
B. 当京剧、昆曲都开始走红时候,在其他领域,传统文化的复兴早已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蔚为壮观。
C. 当京剧、昆曲都开始走红的时候,在其他另外的领域,传统文化的复兴早已蔚为壮观,而且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D. 当京剧、昆曲都开始走红时候,在其他领域,传统文化的复兴早已蔚为壮观,并且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刘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75岁高龄的前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四、作文(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久前,“汉语盘点2022”正式揭晓,“稳”当选年度国内字。扫视这个“稳”字,如同翻阅一年来的相册,眼前就会重现2022年的一个个难忘瞬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是“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冷静,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的从容,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自信,给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确定性的信心。
假如2023年初你被聘为“汉语盘点2023”年度国内字的预测评委,要从“奋”“活”“新”“燃”(萌生出热血沸腾的感觉)中确定一个字推荐给主评委,你选择哪一个字?并写出你拟推荐的理由和你对2023年的期望预测,以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芝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一、课内基础练习(18分)
1、解析:D项,謋然已解(huò)
2、解析:C[A项,“以”通“已”,停止;B项,“枝”通“肢”,肢体;“涂”通“途”,道路。C项,“向”同“响”,响声;“刑”通“型”;“盖”同“盍”,何、怎么。“盖”同“盍”,何不 。D项“采”通“彩”]
3.解析:D[D项,“导”,引导。]
4.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②“勇”,形容词做名词,意思是勇敢的精神。③“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地办好。④“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⑤“邢”,名作动,加以刑罚。⑥“危”,使动用法,使……感到危殆。句意:使士臣感到危殆。⑦“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句意:优秀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次刀。⑧“抚”,使动用法,使……归顺。⑨“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势力。⑩“幼”,形作动,爱护。综上:①⑤名作动/②⑨形作名/③④⑩形作动/⑥⑧使动/⑦故选D。
5.B【详解】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牛之何”。句意:牛(牵)到哪里去?②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句意:与邻邦结怨。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句意: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吾一日乎尔长”。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句意: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⑦省略句,补充省略成分为“将以(之)衅钟”。句意: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天下可于掌运”。句意: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⑨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意:这的确不能做到。⑩省略句,补充省略成分为“如土委(于)地”。句意: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①④宾语前置/②主谓倒装/③⑤⑥⑧状语后置/⑦⑩省略句/⑨判断句故选B。
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敬爱师长”错,应为“敬爱兄长”。故选B。
现代文阅读(64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7A 【解析】 B项错在“如果儿童不读诗,就没有想象力,则我中华民族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儿童不读诗,未必没有想象力。本项还夸大了儿童不读诗的影响。
C 项错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未能得到传承与弘扬”,于文无据,不合事实。
D 项错在“具体写作目的也相同——都倡议恢复诗教”,三则材料的具体写作目的不都是恢复诗教。
8、解析①对比论证。文章把读文与读图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两种方法的利弊。②因果论证。文章指出了读图的危害,并解释了其原因。③举例论证。文章举读《红楼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非读图时代读文的益处。④引用论证。文章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强调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
9.解析①进行诗教,有多方面的功能,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品格。②进行诗教,能够激活学生的精神自由与想象力,有利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对民族精神的发展至关重要。③进行诗教,可以提高学生感悟、鉴赏诗词的能力。(每点2分。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0-12题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有误。这篇小说虽然故事套故事,但主题是一致的,都在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故选D。
11、.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6分)
11解析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12.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12、解析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三)文言文阅读
1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14.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把握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第一个“蔽”是“屏障”,句意: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第二个“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句意:大王受蒙蔽。故选D。
15 A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4分)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5分)
解析:(1)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服:使……降服 盖:同“盍”何不 反:同“返 ”回到 本:根本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5分)
解析: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
虽然:即使这样 至于:到了 族:筋骨交错聚结处
(3)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4分)
解析: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7.D【分析】1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诗句“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故选D。
18.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18.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是作者以一名考官的身份写出的见闻与感受。第四句大意是: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里写的是考生们应试的情景,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首先,诗人使用比喻修辞,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其次,从动静的角度分析,考场内都能听到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衬托出考场的安静。再分析情感效果,描写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显示出考生们答题速度快,才华横溢,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充满生气,为朝廷得以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三、语言文字运用(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20.D解析第一处,“独树一帜”,比喻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主张,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风格。此处是说京剧在传统文化中自成一家,应使用“独树一帜”。
第二处,“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境界。“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结合“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的理解和接受门槛都比较高……更面临很高的专业难度”可知,此处是说京剧要达到更高境界存在的难度,应使用“登堂入室”。
第三处,“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此处是说传统文化的复兴,应使用“一蹴而就”。
第四处,“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按部就班”,遵循一定的程序。此处修饰“过程”,应使用“循序渐进”。
21. C
22. D
23 D(忝列其中,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就是有愧于排列在那中间。笑纳,是指对方收下。芳龄是指年轻女性。“老朽”是老人自谦之词,符合语境。)
四、作文(共60分)
2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汉语盘点2022”的结果——“稳”当选年度国内字为契机,要求预测能代表2023年中国国情的年度字。材料中,“稳”之所以能代表2022年中国国情,是因为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云变幻时刻,中华民族面对疫情乱象,能以人民为重,冷静处理;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裁,能以坚韧从容的态度应对困难,化危为机;面对敌意与欺压,能以自信的态度展示大国崛起的力量。而奋”“活”“新”“燃”这几个字,体现了疫情结束后的2023年,在经济、民生、外政等方面展现出的涅槃重生、奋发向上的全新活力。因此,不论选哪个关键词都可以,只要能抓住思想核心言之有理即可。对此,若选择“奋”,则要着重抓住“奋”字体现的国人奋发向上、勇于奋斗的精神去展开,首先解释“奋”字体现的丰富精神意蕴,然后举一些能体现2023国人拼搏奋斗的真实事例辅助论证。“燃”也如此,重点在于展现热血沸腾、激情奋斗的国民精神。若选“活”“新”,则可重点体现疫情结束后,国家在经济、外校等各方面重新恢复生机活力,一切欣欣向荣的场景。写作时注意明确给出具体的一个推荐词,并说明清楚理由及对2023年的期望预测。
立意:1.2023年度词语,是涅槃新生的“新”。2.2023年度词语,是重新“燃”起的希望。3.2023年度词语,是“奋”发的勇气。
例文:
为时代注脚
“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岁月难捱,终抵不过时间的流逝,2022年终究成为过去,2023年也已迎来新生。如今,正是我们的时代,擦亮时代的底色,为时代注脚,愿你我与时代同行,不断奋斗。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难字当头,苦拼实干,我认为“奋”字最能当选“汉语盘点2023”年度热词。这一年,我们将用奋斗向世人证明:“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想想第19届杭州亚运会的青春澎湃,想想“月球基地”的翩然落起,这一切由“不可能”到“可能”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坚实奋斗?他们破解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精神”。正如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正是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奋斗挺起了中国的脊梁,因为他们,这个时代更加伟大。
然而如今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早已漠视了这些伟大,淡忘了这些英雄?甚至偏执地认为所有的努力到头来都不及“杨超越”的附身,将美好的未来寄希望于“锦鲤”。我们不禁感叹这个时代怎么了?我想时代并没有变化,变的只是这些人的内心,因为奋斗实苦,自然只对幸运情有独钟。但他们不知成绩取得的背后哪里能靠幸运?
过去的2022年,我们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戍边烈士陈祥榕对祖国的真情告白,短短数字却感动了无数人。我们有“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青年代表的铮铮誓言。在疫情防控一线,众多“90后”“00后”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他们以“逆行”的方式,用生命守护生命,让每一次星夜奔跑变得更加有价值、有意义。在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中,广大青年不怕苦、不畏难,甘于扎根山村支教、支农、支医,以青春年华义无反顾地扛起了社会责任的大旗。而在2023年,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奋斗者,公益路上的“先行探路人”,坚守平凡岗位的警察、司机、记者、护士、教师、邮递员,送蛟龙潜水、嫦娥飞天的科研工作者,戍国卫边的国家英雄,隐秘而伟大的国安尖兵……正是他们,将“奋斗”二字落到实处,让激情、梦想写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写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每一个地方,才能在2023年让青春之花在担负民族复兴重任中绚丽绽放。
沧海横流,奋斗方显本色,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中,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唯有双脚站立的土地才为你所拥有,也只有奋斗出来的成就才最经得起考验,那些靠“幸运”巧取的成功又怎能让你感到踏实?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我们敢闯敢拼,不断奋斗。当我们在一张张试卷的堆积下,熬过了无数个日夜时;当我们在一次次考试中身心俱疲时;当我们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时,请别停下脚步,想想那些脊梁、英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奋斗无大小,我们都在一道努力,都在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在用自己奋斗的脚步追梦圆梦,为时代写下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时代注脚,用奋斗指引方向。请记住:“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