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9 22:0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史学视野
【主题1】 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 黄河流域是我国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中国开发的最早的地区其人口高度集中,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从而成为我国最早的经济重心。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自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便开始逐渐向南发展,“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吴为人海”;在宋元时期,南方经济已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到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便开始由北方移到南方。到南宋以后,已经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经济的不变格局,在南方江浙地区最为发达并且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最终,经济重心稳居南方。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其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摘编自李佳潞《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看其影响》2009年第10期《谈古论今》
【解读】经济重心南移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宋代经济重心的南迁,使南北方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南北方的经济制度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经济史上的许多新生事物出现于南方”。①[footnoteRef:1] [1: ①王棣,《宋代经济史稿》第七章
②李治安《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史学月刊》2011年第3期)]
【主题2】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材料 宋朝科举制度则愈加完备,其相关改革措施更利于平民子弟进入仕途,进一步稀释了士族的政治地位,像唐代那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的情况,在北宋己基本消失。宋代官僚系统的构成也因此而进士化、平民化,科举真正成为“赚得英雄尽白头”的长策。
——摘编自李雅娜《唐宋之际的寒门崛起与士族的衰落》
【解读】宋朝的科举制比唐朝更完善,实行了比较公平的考试制度,扩大考试人员范围,考试更趋于公平化。“唐宋科举制在推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糊名’ ‘誊录’‘ 锁院’和殿试实施后,官僚政治内部的非身份性平等竞争增加,血缘贵族特权淡化。”②
二、课标解读
【内容要求】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依据课标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分析课标,结合教材,主要是宋朝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新变化。如何认识这一变化,通过学习课本,结合补充资料和史实,能够认识新变化的表现。
学习本课仅仅认识新变化的表现是不够的,还应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对重要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认识经济和社会的新变化后,还应深入思考探究新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经济新变化的原因,结合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史实加以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从而认识宋朝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三、教材分析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繁荣发展时期,学习本课对于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有重要的作用。
本课内容是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主要分为四个子目,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社会的变化。主要讲述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地区的农业有了显著进步。宋元以来制瓷业、棉纺织业和矿冶业、印刷业等均得到较快发展,。宋元时期商业和城市繁荣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区完全取代了原先北方经济区的地位,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门第观念更为淡化,社会成员的身份更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亦相对宽松,市民阶层的文化更为蓬勃发展,文化重心的下移更为凸显。
教材更多的是叙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史实、社会变化的表现。对于经济发展及社会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没有作出详细的说明和解读。因此,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资料补充和史料研读进一步探究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和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归纳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实及社会新变化的表现,尤其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难点是探究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宋元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时已初步了解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的相关史事,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基于前面课程的学习,对民族交融与社会政治、军事也有初步的认识。本课要求学生能够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高度,宏观把握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大背景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情况。通过学习新知和阅读史料,了解宋元时期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和社会变化,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果。
本节内容较多,总共有四个子目录,因此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挑战。尤其是教材中对于社会的变化只是简单叙述,没有详细解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教材知识,学生能够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2.通过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学生能够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3.通过对比唐宋代科举制,学生能够分析宋代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4.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发展,感悟古人的智慧,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艺术头条:
展览名称:“茶瓯香鼎话清闲——宋瓷与宋人的社会生活”
时间:2020年1月——3月8日
地点: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第二专题展厅
2020年1月10日,由深圳博物馆、汉昆古陶瓷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茶瓯香鼎话清闲——宋瓷与宋人的社会生活”展览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开幕。展览遴选展出汉昆古陶瓷博物馆所藏的150余件宋瓷精品,以宋人“四般闲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器用为主线,兼及文房、酒器及其他生活器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宋人雅致的生活艺术、审美趣尚与意境追求。
教师设问:宋代有如此之高的成就,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利用文化名人的话语以及现今时政,引出宋代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
一、宋元时期经济的变化
1.经济之变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材料一 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只有约3540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百余年间人口迅速增长,到12世纪初的北宋末年进入峰值阶段,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1.4亿。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木棉本出闽广,可为布,宋时乡人始传其种于乌泥泾(今属上海徐汇区),今沿海高乡多植之。
——陈威、顾清等《松江府志》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宋代农业发展状况及产生的作用。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发展状况:人口的迅速增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了(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扩大;棉花种植和推广范围扩大;边疆地区农业发展。
作用: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棉花种植和推广,带动棉纺织的发展;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放。
【设计意图】认识宋元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不仅中原地区,在少数民族统治地区的边疆农业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2)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诗人苏轼写过一首有序的《石炭》诗,描述当时煤的使用情况: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摘编自苏轼《苏轼诗集》卷17;教材P72
材料三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元时期手工业方面的主要成就及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主要成就:制瓷业技术高超,领先世界;矿冶业发达,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印刷术普及。
影响:瓷器大量出口海外,广受欢迎,推动商业的发展;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推动手工业的发展;印刷术的改进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
【设计意图】这一块内容较多,书本介绍较详细,学生可自己梳理知识。通过归纳瓷器的发展、矿冶业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领先世界,培养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经济之变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的发展
材料一 市,动即百数。如果木亦集于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儿亦在彼处,行贩不绝。其卖麦面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每日如宅舍宫院前,则有就门卖羊肉、头肚、腰子、白肠、鹑兔鱼虾。
——摘编自《东京梦华录》
契丹讲和,大赦天下。……诏“缘边毋出境掠夺。得契丹牛马,悉纵还之”。通互市,葺城池,招流亡,广储蓄,由是河北得安业。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归纳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繁荣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表现:(1)市的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十分繁荣。(2) 纸币的出现和发展。宋代交子,元代宝钞。(3)海外贸易的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的重要财源;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4)港口城市发展,泉州、广州、明州(宁波)是当时著名的港口。
原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政府对商业采取宽松的政策;元代国家统一,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设计意图】宋元商品经济获得很大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对于有关市的发展教材不是很详细,要适当补充资料,深入探究其发展的原因。
(2)城市的繁荣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的东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都会;南宋的临安十分繁荣,人口达百万……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描述,“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有如川流之不息。”
——历史读本《中国古代史》
问题设计:观察图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
变化: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城市的分布布局由北向南转移,催生了一批南方城市。
【设计意图】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的集中体现。由唐入宋,城市的类型、职能、分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对这一知识点使用结论性的话语,要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从而深入把握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3.经济之变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民间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江南地区的福建路、两浙路、江南西路、江南东路的进士总量除了第一时间段略低,其余时间段皆超过总数的一半,特别是福建路、浙江路两路进士总量更是庞大。江南地区庞大的进士总量导致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这种比例悬殊下,于北宋中叶,在南北大臣之间产生了对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即使解额制度限制,江南地区的进士数量也未有降低,可见江南地区的科举之盛。
——乔依婷《宋代进士的时空分布及成因》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探究。
解读:表现:南方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户口分布南多北寡;元朝的漕运和海运主要用于运输江南的粮食;南方文化的进步。
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影响:(1)城市交通: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人口分布:北民南迁,南方人口迅速增长。
(3)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4)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突破重点。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也是为学习下一目知识做铺垫。“商品经济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引起社会变革,在引起变革诸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①[footnoteRef:2]教师引导学生经过学习知识,思考、探究问题,从而得出这一认识。 [2: ①林文勋:《商品经济 :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二、社会的变化
1.社会变化之一——门第观念的淡化
材料一 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种重门阀世族,而看金榜题名之人;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利益。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2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
解读:变化:婚姻观念发生较大转变,由重门阀到重科举及第;财富逐渐成为婚姻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世家大族的衰落。
原因: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科举制的完善和发展。
【设计意图】宋代较之唐代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门阀士族的消亡,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由经济角度过渡到社会生活的角度,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增强学生关于历史进程演变趋势的解释水平。
2.社会变化之二——人民地位的变化
材料 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亦有显著变化。中国本来不是以法治国,不承认人民的权力。但近世人民的地位和财产私有权,与贵族政治时代大异其趣。贵族时代,人民在整体贵族眼中视若奴隶。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由国家直辖。虽然没有特别制度,让农民得到好像国家佃人一般的对待,但由于实际上政治权力在贵族手中,人民的情况有如是拥有君主的贵族团体的佃农。土地分配制度等亦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租税的性质,更显出其意义。……到了宋代,经过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类似青苗钱一样的低利息金融通法,亦可以理解为政府承认人民有处置土地收获的自由。另外,王安石改原有的差役为雇役,虽然受到反对者的大力攻击,但这个雇役制度最为适合当时的情况。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社会成员身份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学生活动:讨论。
解读:变化:(1)宋朝以前,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贱民阶层受到歧视。
(2)宋朝,贱民数量显著减少,雇佣关系普遍。
(3)宋朝,租佃关系发达,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原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租佃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和买卖频繁。
【设计意图】了解到宋代人民地位较之前代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得益于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国家的政策等,使得租佃关系发达。宋代土地租佃制度是深入了解整个宋代社会面貌的一把钥匙。而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宋代租佃制度也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人身依附关系极为强烈的部曲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承继了中唐时期以来佃农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的变化趋势,并且为后来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所沿袭。
3.社会变化之三——国家对社会控制松弛
材料 汉唐时期造成更大社会差别的是士庶之别和良贱之分。这种情况经唐宋变革发生了重大变化。就良贱之分来讲,由于世族制度瓦解, 良贱制度也随之废除。部曲、佃客等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 皆转变成为“良人” 进入齐民队伍。经历唐宋变革, 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 不仅士庶制度和良贱制度不存在了, 而且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也淡化了, 社会以士绅即齐民地主、自耕农、佃农和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城市市民为主体, 他们在数量上占据社会的绝大多数, 在法律身份上是“齐民”, 在经济和社会角色上也可以转换。可见, 中国基本上完成了从世族社会向齐民社会的转变, 形成齐民社会。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归纳宋代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原因。
解读:新变化:世族制度的瓦解;良贱制度的废除;职业的等级差别淡化;封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减弱;
原因:商品经济孕育了新的社会力量;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国家宽松的政策;文化教育的发展。
【设计意图】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是宋代变化的根本动力,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制度发生变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整个社会发生巨大的转变。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思维拓展——宋代齐民社会
唐宋变革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实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社会转型,使中国传统社会进入齐民社会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大缩小了,社会身份趋于等齐;社会等齐性为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导致契约的普遍化,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由地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这就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齐民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亦即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可以上升的途径。这就成为齐民社会较之汉唐世族地主社会进步性的基本内涵。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归纳宋代齐民社会的现象,并对其进行合理评价。
学生活动:讨论。
解读:现象:特权阶级缩小,社会身份趋于平等;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经济效率的提高;婚姻习俗、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评价:宋代齐民社会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较之前代有了很大变化。但触及社会根本的政治制度、生产模式没有发生变化,君主专制的强化,小农经济在社会上占据绝对优势,这就决定了宋代不可能向真正的近代社会转型。
【设计意图】唐宋变革说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说“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端。”如何正确评估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于唐宋出现的新变化要全面、客观看待,深入细致研究和探讨,还原其真实面貌。
(四)归纳总结
七、学业评价
1.(水平1-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评价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解读材料信息,了解宋代经济政策之土地政策调整,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达。从唐两税法开始,到宋代完成的经济关系、土地制度变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对租佃制要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答案解析:本题选B。土地兼并作为封建社会的毒瘤一直都存在,很多朝代采取抑制的措施,而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宋代对土地兼并放任不管。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产生的现象,租户和佃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的经济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选项与材料无关,坊和市之间的关系是商业的内容,不是农业的内容;D选项没有明白这种政策的内涵,这种政策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控制土地兼并,而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产生稳定的秩序。
2.(水平3-4)(2015年安徽文综历史,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评价目标:能够通过材料信息,正确解读历史信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对于商业税收的重视,对于偷税行为严厉打击,给与举报者奖励,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解析:本题选A。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
3.(水平3-4)(2019年北京卷,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评价目标:学生能对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对历史现象做出准确的解释。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但是重农抑商一直长期存在。本题从材料得出,官员重视农耕,重农抑商思想依然存在。
答案解析:本题选C。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的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
4.(水平1-2)(2015·山东文综·3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评价目标:学生能通过观察图片信息,阅读材料,解读宋代商业发展与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答案解析:首先要分析历史图片,结合材料的图10可知,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图片,可以从城市布局、商业发展、社会观念等角度分析;结合材料二中的“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以及“衣冠更易”可以得出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结合所学的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联系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追求功利,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造成冲击,因而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参考答案:说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5.(水平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永佃权融资制度发端于北宋时期,明清两代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至清末始出现衰败的迹象。永佃权融资制度的表现形式包括永佃权典卖、抵押等契约、习惯与国家法。早期的永佃权仅有用益功能,永佃权人只有占有、收益土地的权利,其后,永佃权才逐渐具有融资功能,永佃权人不仅享有占有、收益土地的权利,而且可以通过典卖、抵押等方式处分永佃权以解决某种资金需要。永佃权融资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衰败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其成败得失对当代土地承包经营权融资立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左平良《我国永佃权融资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永佃权融资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永佃权融资制度对当代的启示。
评价目标:能够准确解读材料,并能做出合理推断,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学以致用。
答案解析:永佃权是指土地关系中佃方享有长期耕种所租土地的制度。佃农租种土地,可以无限期使用。租佃关系发达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永佃权融资制度产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回答。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第二小问从历史到现实,结合现今土地政策归纳概括。
参考答案:(1)原因:土地租佃关系的变化;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宽松的土地政策。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由于人地关系的紧张以及生产经营方式的限制,永佃权融资制度最终衰败。(2)启示:健全相关经济法制,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融资调控体系;明确土地产权制度;规范土地经营和承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