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9 22:0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跟踪训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概念中命名方式不同的是
A.西周、东周 B.北宋、南宋 C.前汉、后汉 D.西晋、东晋
2.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所产生的影响是
A.使汉朝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B.使儒学在各郡县得以推广和传播
C.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D.使新儒学思想体系完全形成
3.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这些措施不包括
A.设立中朝 B.设立刺史 C.实行推恩令 D.实行郡国并行制
4.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这可用于说明
A.君权相权矛盾尖锐 B.丞相阴谋篡权误国
C.中央集权制存弊端 D.汉武大帝雄才伟略
5.钱穆指出,自汉代以降,在选举和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士人构成了古代政府的主体,他们起到了主导社会、限制君权的作用,形成“中国式民主政治”。由此推测“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形成是因为士人
A.以能晋身思想相对独立 B.文采出众参与机要决策
C.熟悉典章政治素养较高 D.出身官宦政治经验丰富
6.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根本原因是
A.汉武帝“举贤良”的用人政策 B.董仲舒倍受各级官员推荐
C.董仲舒对汉武帝忠心耿耿 D.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
7.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时,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由此可知,汉武帝的选官标准是
A.品德 B.考试成绩 C.官员的文化素质 D.血缘关系
8.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下列古代文学家中,其文学作品最符合此特征的是
A.司马相如
B.杜甫
C.苏轼
D.关汉卿
9.下面是一位同学绘制的西汉政治结构图。由此可知,图中制度的设立
A.制约了君主专制! B.创立了三省体制
C.削弱了宰相权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0.《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官方禁止私学教育 B.吸取秦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
C.儒学取得独尊地位 D.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影响
11.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太学的设立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
A.儒家经典是教学内容 B.太学是政府官办学校
C.民间向学风气的兴盛 D.中下层有了入仕机会
12.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实况。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B.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
C.儒法之争在汉代仍很严重 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13.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政治关系上,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
A.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
B.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
C.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
D.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14.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母题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 D.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
15.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准确的是:
A.A B.B C.C D.D
二、材料分析题
1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他提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摘编自2014—2015学年度《时事》第二期
(1)材料一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对儒学的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承秦制,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州”。此时的州仅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察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属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宫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至东汉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实质所具有的特征。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C
【详解】东西、南北之分是以国都而论的,比如西汉都于长安,东汉都于洛阳。两个国都一东一西。两汉也叫前汉和后汉。王莽的新朝将汉分开。刘秀是汉宗室出身,他建立的王朝被视为刘邦汉朝的延续,故为后汉。命名方式显然不同,C正确。
2.C
【详解】本题是考查学生兴办太学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A B是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的影响。D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C。
3.D
【详解】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D符合题意;A、B、C三项举措均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
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在位期间,丞相“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体现了君权相权矛盾尖锐,A项正确;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其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材料未体现“丞相阴谋篡权误国”“汉武大帝雄才伟略”,排除BD项;材料内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5.B
【详解】依据材料“在选举和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士人构成了古代政府的主体,他们起到了主导社会、限制君权的作用”,可以看出士人阶层对社会,对君权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才华出众,被录取后,可以参与机要决策,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思想的独立,排除A项;熟悉典章政治素养较高仅仅是一个方面,排除C项;“出身官宦”表述错误,有的可能是平民出身,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ABC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点睛】解题时要抓住“根本原因”这一限制条件。
7.A
【详解】“举荐孝、廉”指的是孝子、廉吏,很明显是依据人才的品德,A正确;B、C、D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8.A
【详解】本题考查汉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由楚辞演变而来,多用排比辞藻华丽,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因此题干指的是汉赋,选项中汉赋的作者是司马相如,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是唐朝诗人,不符合材料,故B选项错误;苏轼是宋词的代表人物,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选项错误;关汉卿是元曲代表人物,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选项错误。
9.C
【详解】依据图示中信息可知是西汉实行的中外朝制度。这一制度促使宰相等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显然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C正确;材料的中外朝制度显然是加强了皇权,A错误;三省体制不是西汉时期创立,魏晋以后才出现,B错误;材料中是制度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D错误。
10.C
【详解】根据材料“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与《书》从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到汉代成为官方史书的第一大部类,反映了其地位的提高,这与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有很大的关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方禁止私学教育,排除A项;吸取秦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应该是轻徭薄赋,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汉代儒学地位的提高,司马迁撰《史记》不是儒学地位提高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汉武帝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故选A;B与儒学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民间向学风气的兴盛,是儒学的发展的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D无法体现与儒学的发展的关系,排除。
12.B
【详解】材料中儒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针对盐铁问题提出针锋相对的主张,这表时当时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B项正确;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C项错误;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3.D
【详解】材料中论述的是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思想,主要是服务于大一统专制通知的需要,D正确;A中男尊女卑不符合材料主旨;宗法制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仍属与宗法制内涵。
1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开始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由之前的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变为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夫妻关系,这反映了汉代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经济往来的信息,排除C项;神话传说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不能得出“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的决策班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汉武帝时期设内朝限制外朝,加强皇权,A项正确;行省制度下各行省没有的自主权,受到中央的节制,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在清王朝被推翻之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而颁布的,排除C;项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社会主义探索中的重大失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6.(1)思想家:A孟子(孟轲);B荀子(旬况);C孔子(孔丘、孔仲尼)。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儒学地位开始上升成为正统(主流)思想。
(3)意义:儒家思想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或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鼓励人们向上向善或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
【详解】(1)思想家:根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A是孟子;根据“知天命而用之”可知B是荀子;根据“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可知C是孔子。
(2)主张:根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崇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意义:根据“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得出儒家思想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或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根据“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得出鼓励人们向上向善或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
17.(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出现郡县制雏形;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继续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2)实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特征: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官员由世袭到君主任命。
(3)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详解】(1)演变: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根据“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得出春秋战国时出现郡县制雏形;根据“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到东汉时……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得出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继续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2)实质:根据“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得出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特征:根据“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得出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根据“在官僚制时代……都必须通过任命”得出官员由世袭到君主任命。
(3)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可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确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基本模式等角度分析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