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9 22:0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基础训练
1.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B.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
C.唐代大邑白瓷、邢窑青瓷等釉色光亮,各具风格
D.唐宋以来,中国海上对外贸易之路被称为“瓷路”
2.史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庄园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庄园经济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破产 D.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已完全失控
3.西汉桓宽在《盐铁论·水旱》中记载:“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合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这反映出( )
A.官营手工业产品低劣影响生产 B.私营手工业出现带来激烈竞争
C.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合作 D.官营手工业产品面向市场需求
4.下列生产工具或劳作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出现了人们用纺车纺纱的场景
②出现了灌溉工具筒车
③出现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④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5.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记载了前代某工具:竖轮之傍架一立轴,立轴上有上下大小两个卧轮,上面卧轮轮齿与竖轮轮齿咬接。水流冲击下面的小卧轮转动,上面的卧轮随转,带动竖轮,从而刮水上岸。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
A.水排 B.水转翻车 C.戽斗 D.风力水车
6.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诗中写道:“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不能印证
A.朱陈村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态
B.当地人重视农业的观念
C.当地家庭手工业的兴旺带动商业繁荣
D.当地人安土重迁的思想
7.某地出土有战国时期的犁、铧、镢、锄、铲.镰、斧等铁农具,且数量较多。这些农具包括起土工具、除草工具、收割工具等。由此可知,战国时期这一地区
A.农耕技术进步明显 B.冶铸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C.农耕工具全国领先 D.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出现
8.该灌溉工具是在东汉末年已经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实用性改革。 其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链轮,一主动,一从动,一面转动,一面把水提上来;马钧对其进行 改进,结构精巧,能连续不断地提水,也较省力,儿童也能操作,效率大大提高。由此可知, 该灌溉工具是( )
A.翻车 B.筒车 C.水排 D.辘轳
9.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这不同于近代西欧农具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用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 )
A.多样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B.农具制造技艺比较落后
C.政府不注重对农具的改进 D.小农经济精耕细作属性
10.下表是中国古代书籍中关于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知
记述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 《管子.海王》
“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 《论衡》
A.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B.家庭生产模式已形成
C.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D.男女平等的家庭地位
11.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其中,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还发现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 )
A.农业文明发展程度较高 B.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
C.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 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
12.如表所示为不同史料关于周代农业的记载。表格中的内容反映出周代( )
命我众人:痔乃钱(农具名)傅,奄观铚艾 《诗经》
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镰,一耨,一椎,一锤,然后成为农 《管子》
铚,获禾短镰也 《说文解字》
A.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D.金属农具的应用
13.“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士大夫精通纺织技术
C.民营纺织生产效率高 D.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14.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下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
时期 内容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耧车
选种、育秧
A.政府重视生产工具的发明创新 B.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C.不断推进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D.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
15.从目前所发现的近30处两汉(以东汉为主)冶铁遗址来看,绝大多数都建在矿山附近,缺乏利用水力的条件。元朝王祯在其著作《农书》中对杜诗创制的水排考证道:"去古已远,失其制度",经过他"多方搜访",才弄清楚。这些说明( )
A.采矿业发展导致水土流失 B.水排在元朝已经失传
C.东汉水排的制造工艺复杂 D.汉元水排的利用有限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赫梯 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
古希腊 在荷马时代之末,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以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增长。
中国 公元前6世纪已经出现铁的使用。从此,木质的耒耜逐渐为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1403 年,铁产量达到16万吨。
——据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整理
阅读材料,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单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2.B3.A4.B5.B6.C7.D8.A9.D10.B11.C12.D13.D14.D15.D
16.示例1:观点:铁器的应用助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论证:铁制农具普遍使用之后,古希腊的农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进步。农业的发展进步,为城邦时代的民主政治的繁荣,以及以人文主义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出现。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的剧变。经济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政治上,伴随着诸侯争霸的推进,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专制集权体制初露端倪;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逐渐兴起。综上所述,无论古代的东方还是西方,铁器特别是铁农具的应用在社会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示例2: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演进,钢铁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越发重要的角色。
论证:纵观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铁的产量较低。从铁的使用范围来看,铁的使用较为单一。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代中国对铁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用于其他领域的情况较为少见。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蒸汽机、电力的使用使得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从用途来看,钢铁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遍及建筑行业、交通工具制造等等。综上所述,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后,钢铁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7.(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